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月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1-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

第9版(理论)
专栏:世纪断想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华文化走向
  金冲及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人类走进了充满希望与挑战的二十一世纪。在新世纪里,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将会如何发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谈得十分多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对经济全球化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大体说来,它是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对自身的经济发展,都不能孤立地只从本国内部状况来考虑,而必须密切联系全球范围正在不断变动着的大趋势和诸多因素来考虑。
  这里,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同的:一个是经济全球化;另一个是经济一体化。许多西方政要人物常常喜欢使用后一个概念,并且把它扩大到全球范围来说,使两者混同起来,似乎经济全球化就是经济一体化。
  能不能把经济全球化说成是经济一体化呢?从全球范围看,尽管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密切,但它们之间的经济实力相差很大,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追逐的并不是全人类的利益,只是本国的利益。他们甚至经常地以损害和牺牲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谋取本国的最大利益。对此,只要看一看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就很清楚了:富国和穷国人均收入的比例,从1960年的三十比一,到1990年发展到六十比一,现在更扩大到七十四比一;全球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的人口,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八十六。可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把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反而把各国之间的差距更加拉大,使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和突出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在全球范围谈经济一体化,那就只能是承认极少数强势国家在全球的主宰地位,而把数量众多的弱势国家置于附庸和从属的地位,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有的外国学者已经在扬言:二十一世纪是美国世纪。这种说法,不仅不可能被发展中国家接受,甚至也不可能被其他发达国家的许多学者所接受。
  至于经济全球化就和它不同了。它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不管它带来的有多少利和多少弊,任何国家对它都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能考虑的只是如何清醒地估计局势,正确地作出应对,在这种客观大趋势下努力趋利避害,抓住一切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并力求建立起比较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华文化的走向会怎样呢?
  文化问题和民族问题很难分开。人类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而是由为数众多的民族组成的。这些民族,都是某个人群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或同一个环境中,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以至语言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特殊关系和凝聚力量,构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内部,有着共同的回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运。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弱点。如果把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比较一下,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很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差异上。因为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也必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也许在久远的未来当国家的界线和社会制度的区别消失时,民族之间的差异仍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这决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候,当然会对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它们原有的面貌,但不同民族的各自特点包括文化差异依然会存在,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华局面。它们之间应该和谐共处,相互取长补短。可不可以这样说:越是经济走向全球化,就越需要重视全球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包括尊重文化多元化这个事实。决不可能在全世界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文化,也不可能把某一种文化、某一种价值观念强加给所有其他民族和国家,要他们照搬照用,那是办不到的事情,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一起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保持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记载,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它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当然有它独特的因素,包括文化上的独特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祖先在世世代代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范,其中不无优秀的、已经深入于中国人心中的珍贵精神财富,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而不同”,“实事求是”等等;有的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中,如“人穷志不穷”、“童叟无欺”、“事非经过不知难”、“将心比心”等等。文化中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在价值观上强调集体性,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总体性。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它称做“东方的智慧”。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用比较史学的眼光写道:“东亚拥有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它不仅使东亚拥有一个伟大的过去,也使她为今天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尽管历来的封建统治者尽力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把它纳入适应自己需要的轨道,提出所谓“三纲五常”、“天不变道亦不变”等等,并且把它贯穿到文化的各个方面,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不能因此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道德简单地画上等号,而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讨论中华文化的走向时决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讲到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只是指中国的古代文化,还应该包括一百多年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就像我们讲到一个人的过去时,不能只说他的前天,还要说他的昨天,也许昨天带给他今天的影响,在许多方面比前天留下的影响更重要。这里包括:在长期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中激发并增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马克思主义被接受为指导思想,等等。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又积累起不少独特的新经验,出现了新的精神风貌。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新传统。
  当然,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至于传统文化中那些不适应以至违背现代生活需要的消极因素更应该不断被扬弃。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封闭的、停滞不前的观念是行不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冲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必将相应地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面对这种变化。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都应该继承。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也应该接受过来。我们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做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为我所用。更根本的是,必须立足于中国人自己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在从事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新文化。
  今天,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人们的人生态度、理想选择及价值取向,对今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Uim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担子重 责任大
  韩安贵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战略目标雄伟壮丽,这样的历史任务艰巨光荣。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可谓担子重、责任大。
  担子重、责任大,是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任务决定的。在二十世纪,古老的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大势,凝聚全党智慧,确立了分三步走、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三步走战略目标已完成两步,但第三步目标更伟大,任务更艰巨,工作更艰苦。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按照这一规划和部署,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以及我们党在新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在前进的征途上,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承担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自然是担子重、责任大。
  担子重、责任大,是由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决定的。近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国际上,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在国内,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给领导干部发挥才能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会,也增加了难度;经济活动的变动性、风险性增强,要求领导干部决策更科学、更有预见性;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开放性增强,要求领导干部视野更开阔,能力更全面。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观察和判断形势,把握未来发展态势,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担子重、责任大,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任何一项社会活动或生产活动,都需要人去组织和领导,把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利益群体的人组织、引导、协调成为完整而有序的整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实现既定的目标,这是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从纵向看,领导干部是联系上下的桥梁和纽带;从横向看,领导干部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神经中枢。扮演好角色,履行好职责,既要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去实现,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去团结、带动、影响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如何,领导能力和水平怎么样,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怎么样,对于我们事业的成败、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极大。
  在新的世纪,各级领导干部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就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光荣感,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Uim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楼国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大区域以至全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空前活跃,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其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浓厚。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发展效益农业,县域经济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其经济结构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工业上,不少地方还是以生产原材料和半成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工业附加值低,而且各区域间产品趋同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体系尚未形成,低质农产品积压,卖难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比重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通信、能源的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县域处在城市的边缘或远离城市,不少还在山区,通信的普及率、道路的畅通率、能源的利用率都不高。基础设施条件差,使县域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其三,人才和技术短缺,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差。由于县域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也导致了科技创新难,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功以后,由于缺乏相关的生产技术配套支持而没能迅速形成生产力。此外,由于县域经济中的大多数企业都是近年来创办的,技术基础差,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低,小而全现象严重,因而难以形成协作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经济翻番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水平和效益,特别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任务。这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我们要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应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搞好产业之间的调整。传统的县域经济农业比重大,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因此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其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从农业产业内部种植业结构调整入手,适应市场要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卖难问题。通过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中不少企业是围绕本地资源兴办的,初级产品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因此要紧紧依靠科技,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乡镇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问题特别是交通、通信、能源问题不解决好,县域经济就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降低通信、能源产品的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克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瓶颈,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抓好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要抓好基础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创造优越条件,吸纳人才;引进国内外的适用先进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
  第四,抓好开放型经济发展。计划经济给县域经济带来的弊端之一就是外向度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就大多数县域来说,外向型经济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市场信息不灵、外贸人才缺乏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及我国即将加入WTO,使县域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规律,加速县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我们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发展自己。 Uim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带民富·聚民力·顺民心
  王宗廉
  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的历史表明,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坚持“三个代表”,必须把群众愿望、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民之忧,谋民之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带民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们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的干部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上,没有带领当地群众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形不成既符合实际又富于创新的发展思路,干不出群众满意的经济增长业绩,那就是最大的失职,辱没了共产党人的称号。山东滨州地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到1997年,六县一市中还有两个省级贫困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是致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就必须落实在带领群众致富上。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在全区进一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狠抓“两个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如今,不但贫困县全部脱贫,而且各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分别上升了8至26个位次。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使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聚民力,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展开和深化,都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这里,关键是树立起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群众的实践,群众的经验,始终是我们智慧的源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作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1998年,滨州地区党委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学理论兴滨隆中对”活动,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围绕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开动脑筋,破解难题,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为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疏通听取群众建议和意见的渠道,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1999年地区党委又在全区集中开展了以“摸实情、纳谏言、解疑惑、办实事、保稳定、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千名干部下访活动”,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起,赢得群众信任。两大活动的开展,凝聚起全区人民的力量,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顺民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是要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当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我们更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一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地区党委在地、县理论中心组中深入开展了“党校学习日”活动,组织县以上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要从具体事抓起,搞好党内监督和党内管理,不断铲除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土壤。地区党委连续几年狠抓了少数干部在通信工具、公务接待、会议庆典、超标占房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三要突出解决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纪律上存在的问题,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这几年,地区党委在抓好农村、企业、机关、学校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大力度,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组织全区干部参加了为时两个月的教育整顿活动,使干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四要坚持不懈,务求实效。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干部作风,从1998年开始,地区党委连续三年分别在全区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干部素质提高年”和“优质服务年”活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全区党员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大为增强。 Uim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探索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
  ——“南京市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述要
  本报记者 卫庶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市级机关工委和中央党校最近在宁联合举行“南京市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充分肯定南京市十年来“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经验,并就如何探索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规律和方法、提高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水平问题进行了研讨。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始终把握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正确方向。与会者指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为探索新时期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搞好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要始终重视理论武装工作,坚持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进一步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机关干部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工作意识;把理想信念问题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增强广大机关干部在复杂形势下的政治坚定性;把解放思想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增强机关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强化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先进代表”意识,进而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和廉洁从政意识教育,努力唱响主旋律、倡导好风气,保证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
  以为人民办实事为根本,将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于一切工作之中。与会者指出,机关思想作风问题,说到底,是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是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着力点。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人民政府的性质永远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不能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体现在机关工作的所有方面,努力做到“亲民、为民、富民、安民”。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围绕与广大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经常化、制度化,始终以让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群众监督、开门整风,加强机关职业道德建设,从而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机关干部的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促进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巩固和发展。与会者指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必须以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作保证。要建立和完善思想作风建设管理制度,使机关思想作风建设有章可循,以提高这项工作的组织程度;在各个部门、单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思想作风建设激励制度,激发广大机关干部参与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积极性;坚持把机关思想作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完善机关思想作风建设责任制,不断强化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党组织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抓好思想作风建设的责任意识,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保证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以机关形象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与会者指出,应把“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内强素质”,就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核心,把思想作风建设目标、机关业务工作目标和机关党建目标结合起来,同步制订、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努力提高机关干部对重大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能力,提高机关干部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水平。“外树形象”,就是把机关形象建设作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新载体,从机关的外在形象、工作形象和机关干部的品行形象入手,把塑造机关良好的整体形象作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来抓;把机关形象建设与行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机关形象建设作为行风建设的导向工程来抓,带动机关下属单位的形象建设和所属系统、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把机关形象建设作为城市形象建设的示范性工程来抓,注意在“窗口”部门树立文明服务形象,在执法部门树立文明执法形象,在机关其他部门树立公仆形象。与会者认为,“内强素质”与“外树形象”二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是建设“高效、务实、廉洁、文明”的机关形象的保证,而机关形象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干部队伍。 Ui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