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地震观测进入“数字时代”
本报北京1月3日讯 新华社记者李斌、本报记者蒋建科报道:北到黑河,南至西沙,西到喀什,东至牡丹江……随着47个数字地震台在全国各地的陆续建成,我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我国地震观测进入了“数字时代”。这是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今天举行的数字地震台网开通仪式上获悉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成了由数百个有人值守地震台组成的模拟地震观测网以及20多个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由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局限性,限制了地震科学和有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建设我国的数字地震台网,一直是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由47个数字地震台、数字地震台网实时处理中心和数据常规分析处理服务中心组成。与世界上同类数字地震台网相比,我国数字地震台网总体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两院院士获赠《经济日报》
本报讯 记者杨健报道:新年伊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一千多位院士收到了甘肃兰新集团送给他们的新年礼物—二○○一年度全年的《经济日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和科技动态,此举有利于院士们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教育系列论坛举办
本报讯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E天天教育网联合主办的新教育系列论坛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新教育系列论坛旨在面向新世纪,为有志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舞台。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生命科学与高教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 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科院生物学部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与高等教育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六十余位院士、专家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研讨了生命科学发展与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关系,生命科学及其人才培养工作在我国未来科技等问题。(育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现代教育报》创刊
本报讯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的《现代教育报》于二○○一年一月一日创刊。《现代教育报》的前身是《北京教育报》,它将紧紧依托首都的地域和人才优势,推出启蒙、小学生、中学生、校园、招生考试、教师、家教等周刊,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的人士服务。(董洪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在“服务”上做文章
方可扬
后勤本是“粮草官”,但走上企业化道路的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转变观念,把师生员工看作后勤服务的“上帝”。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服务意识,后勤集团的所有工作才会主动围绕着“一切为了让师生满意”这根主线来展开;也正是因为师生的认可,后勤集团最终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同高校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特色,但有一点应该始终坚持,那就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其实,后勤资源很丰富,“服务”文章做不完,只要设身处地地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努力开拓市场,肯定能从中获得回报。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后勤先行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毕全忠 杨明方
曾几何时,华中科技大学的数万名学生“养活”了大量的个体饮食摊点和校园周边餐馆。而现在,华中科大95%以上的学生乐于在校内食堂进餐,65%以上的教职工也习惯于在食堂吃早、午饭。那十几个堪称“豪华”的食堂,不同价位的菜肴多达300种。前不久在武汉出席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的代表们现场参观后,不由得连连感叹:“华中科大师生真是好口福!”
熟悉华中科大的人都知道,这种变化是学校从1998年开始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
用产业化的思路办后勤
长期以来,与全国很多高校一样,后勤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的一个大包袱:人员臃肿,效率低下,总务处、膳食处、劳动服务公司、设备处、外事处等多个单位都在办后勤。这些单位“各吹各的号”,力量分散,竞争无序。这种校内后勤“诸侯林立”的局面没有把师生的生活服务水平搞上去,却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沉重负担:1998年,学校后勤部门账面亏损额高达500万元。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1998年初,面对高校扩大招生的战略布局,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和校党委书记朱玉泉把目光锁定在学校后勤改革上。他们明确思路:“后勤要改革,就必须从体制改起”。1998年6月,一场声势浩大的后勤体制改革“攻坚战”,伴随华中理工大学后勤集团的成立打响了。学校决定,全校所有后勤实体全部归口到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他院系、机关一律不准办后勤。
一直在思考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全国高校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理工大学膳食处处长龚守相受聘出任后勤集团总经理。集团根据行业归口、规模经营、资源共享的思路,组建了10个中心级实体。集团在五个方面进行集中管理,即财务集中管理,物资集中采购,生产加工相对集中,同类型设计与设施相对集中管理,相同的业务相对集中。很快,集中管理的优势凸现出来。以物资集中采购为例,后勤集团直接从厂家进货,每年可获取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共600多万元。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的“机关”作风,增强后勤员工紧迫感和责任心,后勤集团在组建伊始就来了一个“全员下岗,然后竞争上岗”,上至集团领导岗位,下至大楼管理员等一般岗位,都要经过竞争。如今,后勤集团员工已经历了三次竞争上岗的“洗礼”,“能者上,庸者下”成为集团上下的共识。
给师生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从坐吃“皇粮”的事业单位到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在角色的转换中认识到,高校人口密集,蕴涵着丰富的后勤资源,关键是要努力去挖掘。后勤集团总经理龚守相告诫后勤职工,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下,必须深刻认识到师生员工是后勤员工的“上帝”,如果不搞好服务,就得不到师生员工的信任,就会丧失发展的空间。为此,他们把“三优一满意”,即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和让师生员工满意,确立为后勤工作的主题。
以前,学校的商业服务市场被个体户所垄断。这些网点经营环境又脏又乱,师生反响强烈。从1999年以来,后勤集团集中集团财务的整体优势,先后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兴建了四个超市和10个连锁商店。这些现代化的超市,商品琳琅满目,质优价廉,营业员大都为本校勤工俭学的学生。商业中心实行“限利销售”,所有商品利润严格控制在10%以下,师生们在这里购物感到实惠、舒心。
华中科大主校区内有14个食堂餐厅,个个达到标准化食堂标准。厨师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沿用了几十年的大锅换成了小锅,每份菜都是“小炒”。后勤集团不仅让师生吃得好,还努力让他们“吃出品位”。后勤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重建的西二食堂,营业面积近万平方米,西餐厅专门引进的西式炸鸡、牛排及其他西式食品深受青年人的欢迎。
华中科技大学从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尝到了“甜头”:如今,2000多名后勤职工已有两年没有吃“财政饭”,此举不仅节约人头经费4000多万元,而且每年新创产值1.8亿元。
打破围墙吸纳社会资源
为了尽快建立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在借助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居住条件,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采用自筹和引进社会力量两种方式高速度兴建学生公寓,已落成的两个学生公寓,可容纳学生6000人。新的学生公寓每间限住4人,有独立的卫生间和阳台,电脑桌、衣橱等一应俱全。此外,学校与武汉紫菘集团合作兴建的大学生公寓城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个在校园围墙外边拔地而起的的公寓城,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全部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兴建,将是一个提供全方位物业管理的多功能小区,预计今年8月份完工,并入住2001级新生。除此之外,在湖北省和武汉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校外教师公寓进行开发,逐步压缩校内生活资源,扩展校内教学资源。
去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组建了跨校区后勤集团,将其下属的后勤部门按校区改制成4个后勤服务(总)公司,同时依照现代企业模式改革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打造巨型华中科技大学“后勤航母”。他们的目标是:组建跨学校的区域性的后勤服务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社会市场竞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压题照片为学校餐厅)(附图片)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广厦千万间 园丁俱欢颜
“九五”期间建成教师住宅一点二亿平方米
本报北京1月3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经过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国教师住房建设在“九五”期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建成教师住宅1.2亿平方米,投资908亿元,到1999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和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0.30平方米,提前超额实现了“九五”规划提出的到2000年教师家庭人均居住水平争取达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的目标。
90年代,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两次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文件。自1994年以来,在李岚清副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国务院办公厅在大连、昆明、北京、南京连续4次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以此为契机,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以兴建教师园丁住宅小区为重要标志的“广厦工程”,各地人民政府先后成立教职工住房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教职工住房建设专款,出台了对教师住房的建、租、售实行优先优惠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加快了教职工住房建设的步伐。
自1998年以来,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下达高校筒子楼改造计划1800余栋、359万平方米,拨付专项资金21.5亿元。部委属高校实际完成筒子楼改造45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7.8亿元。与此同时,京、津、沪等16个省、直辖市启动了省属高校筒子楼改造工程,共改造筒子楼142万平方米。
教职工住房建设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报考师范院校的生源比例回升,质量显著提高,许多已经离开学校的教师要求归队,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任教的人数不断增加。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智力广交会”——
留学人员的多维舞台
本报记者 黄幸群 王可
3天,2000年12月28日至30日,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十分活跃。众多的与会者依依不舍地相互道别,相约着下一次的再见。在这个被称为“多维舞台”的交流会上,留学人员和内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很好地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其形成的聚集效应将远远大于会议本身。
与会留学人员3年翻3番
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由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广州市政府共同举办,是专为海外学子搭起的一个集科技成果、人才和资金互动的交流舞台。这个设想最初由广州市政府提出并一直实施具体操作,由于这里有已经成功地举办了88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良好纪录,这个盛会获得了“智力广交会”的美称。
从1998年至今,“智力广交会”每年一次,从海内外前来与会的留学人数逐年倍增——300,600,到这次1200多人!至于为什么受欢迎,内容极为重要。这次就有生物技术论坛、高校校长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有企业界和留学人员极为关注的创业风险投资推介会,有留学人员畅所欲言的成果汇报会等。总之,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系列活动,演讲者中不少是中科院院士、首席科学家。
从博士到“波士”大有人在
留学人员学成回国本不算新闻,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个时期都有,他们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已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她又依旧是新闻,因为今日回来的留学人员数量之大,创业领域之广,形式之新,又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2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向外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统计显示,全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分布在100多个国家。近年,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留学人员回国也多起来了。
在“智力广交会”上,我们采访了几位近年回国创业有成的人士。留美博士龚雪锋,回国不到3年,就在广州近郊一片以盛产鲜花著名的土地上,经营出了一个生产高档新型建材的企业,产值过亿利税过千万,人们说他已成功地实现了从博士到“波士”(boss)的转变。还有一位被认为是“书呆子”的留英博士王文明,回国创业即在商场上取得了不俗战绩,3年开了3个厂,事业从零起步,目前已达5000万元产值……
当我们问及他们回国来的吸引力时,答案是共同的:永远割不断的故国乡情,要闯一番事业的向往和决心,国内孕育着潜力巨大的发展商机。
“智力广交会”各方都得益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智力广交会”,又有700多个项目的合作得到了有力推进。其中广东天普生化医药有限公司、广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美国科技环球公司签署了“新药合作项目”意向书,三方各出资1000万元合作开发糖尿病新药;一位留日博士与一家民营企业签订了建设新药开发基地协议,首期投入500万元。
得天时地利的广东团自然收获不少,广东以外的参展团同样收获不菲。由60多人组成北京市政府团,展位一溜拉开后,气势不凡,经过60多人次洽谈后,已有15个项目签约,涉及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环保、新材料等。上海市组织了27人的代表团到会,共有1000多人次前往交流、咨询、洽谈。据大会组委会介绍,他们就是要把“智力广交会”打开来做,也就是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好一个“智力广交会”!它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提供了一个实在、便捷的途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控制医疗费用 保障就医安全
重庆把群众满意作为医改标尺
本报重庆1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刘卫宏、本报记者崔佳报道:重庆市卫生系统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站在群众的立场确定改革举措,在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服务质量、整顿医疗环境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去年初,市卫生局组织人员在2万多名群众中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群众对医疗收费的满意度仅为63%。市卫生局把给病人“明白账”和“放心账”作为医改最重要的环节来抓,去年两次召开现场会,推广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目前市级医院和多数区县医院实行了这一制度。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全市最早实行一日清单制,医院每天打印清单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每年为此支出约20万元,医护人员每天要向病人做大量解释工作,但病人的满意让医院坚定了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心。
去年12月,重庆市卫生局公布了第一批34家非营利性医院名单,全市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全面展开。市肿瘤医院等6家单位试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些医院药品费用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下降,肿瘤医院比上一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市卫生局还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2家市级医院和80%的区县已经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大型、正规药品生产企业成为医院供药主渠道。
为了保障群众就医安全,市卫生局去年共查处了1400多个非法医疗机构,年底开始又全面整顿医疗市场,封杀个体性病诊所,废止医院内部的“医疗中心”,清理医疗美容机构。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这个市取缔了8个非法药品市场,同时创建了100多家“放心药房”。
重庆医改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去年全市药品降价总金额超过1.6亿元,药品价格指数已比1997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市卫生局1999年接待的信访中,涉及医疗收费、服务和技术的纠纷占35%,去年仅为9%。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信蓝天唤不回
——郑州改善大气质量纪略
丁品 邵丽华
入冬以来,郑州市民惊讶地发现:久违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据该市环保局局长程有良介绍,2000年1至11月,全市空气质量稳定在二、三级内,其中一、二级率为61%,较1999年增加19个百分点。
前些年,郑州市区一般为四、五级,天空灰蒙蒙的。市环保局副局长陈仲国介绍说:郑州市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全市每年约烧500多万吨煤,其烟尘排放量达35000吨,再加上10多万辆汽车尾气、大街小巷的露天烧烤摊位、黄土裸露和施工工地扬尘等,在107平方公里的上空形成了一个若大的“烟罩”。显然,大气功能区不达标,郑州市就跨不进现代文明城市的门槛。
不改变能源结构,就没有出路。河南省政府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拨专款4500万元,用于省直机关、大学院校等参加集中供热改造工程。郑州市市长陈义初多次主持协调会,决定免收电力增容费、最大幅度优惠入网电费。对公司确实存在资金缺口,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锅炉改造费用严重不足等困难,由市财政拿出700万元予以补贴。
郑州市政府与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实行环保目标单独列账、单独考核,重奖重罚,实施环保政府责任目标一票否决制度。市环保局6名局领导每人承包一市一区,每个处室承包一县一区,对全市12个市县、区实行派驻专职督查员制度。各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怕得罪人、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对单位法人、业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赢得了大多数单位和业主的理解、积极配合和支持。
目前,郑州市烟控区覆盖率达100%,城区冒黑烟的现象基本被杜绝,机动车尾气达标率由60%上升至80%以上。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周光召提出——
科技界要力戒浮夸
本报北京1月3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日前在第六届“科星新闻奖”颁奖会上指出,科学就是求真务实,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力戒浮夸。
周光召向获奖的近百位科技记者解释说,科学技术研究很少有一帆风顺的,科技界工作者要沉住气,安下心,做第一线的工作,而且要准备着失败;科技报道不要只报道成功的典型,否则对科研人员造成的压力太大,就容易使一部分人在科研工作中追求表面成绩,说过头话,动不动就是“世界先进水平”。他希望全社会都来纠正浮夸风气。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年伊始,四川省青年科技文化节在巴蜀大地掀起高潮,数万青年志愿者组成的科技、卫生和文化服务大篷车活跃在全省的各个乡镇,向农民传播农业知识。新华社记者 刘前刚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停采一座矿山 保住一处遗址
福建善待万寿岩
本报北京1月3日讯 记者卢新宁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停止业已开采20年的矿山工程,损失几千万元人民币,为了保护一处古人类遗址——福建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关系的做法,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赞誉。最近,从这处被妥善保护的福建三明万寿岩古人类遗址传来佳讯:考古工作者获得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重大发现。
万寿岩原为三明钢铁厂的石灰岩采矿点,去年在矿山开采施工中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先后批示,并委托有关领导赶赴现场,协调处理文物保护与生产建设的矛盾,明确要求将三明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工作逐一落到实处。三明市委、市政府为此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积极配合省文化厅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对洞穴遗址的保护和周边环境的治理,为考古发掘工作创造条件。三明钢铁厂顾全大局,果断停止了开采20年的矿山生产,并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对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给予支持,使得遗址得以整体保护。
由福建省博物馆等联合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对万寿岩的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制品800余件,以及少量骨器、角器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考古工作者在洞穴中发现了距今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中距今约2万年的人工石铺面,属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