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IT聚焦
上网火了加拿大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
5年前,加拿大平均每9个学生拥有1台教学电脑,如今每4个学生就拥有1台。1999年,全加上网的中小学生平均比例达94%,其中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两个偏远小省的上网率几乎达100%。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加目前有50%的家庭上网,比3年前增加了35%,高于美国的43%;加拿大人平均每周上网5个多小时,高于美国的4小时。
加拿大网络事业发展较快,与政府重视网络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加联邦政府先是推出了“连接加拿大”的上网计划,1999年3月又建立了世界第一家全国性的“学校网络”,使学校教育、图书馆和各信息中心连成一体,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根据“连接加拿大”计划,加政府将投资50多亿加元,力争4年内实现政府管理网络化,并通过网络进行经贸、金融、财务、纳税、医疗、保险、投资等活动以及居民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福利金的发放等服务,以节省人工,提高效率。
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校的电脑室每天开放到凌晨1时,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可利用电脑学习。二年级学生马里奥说,熟练使用电脑已成了将来找工作的基本条件。他现在通过电脑学习室内设计、建筑绘图等。他在绘制各种复杂的图案时,已经完全抛开了绘图板、铅笔、尺等传统工具。
渥太华格利普中学有1000多名学生,在该校读12年级的伊瓦特告诉记者,学校的老师除了讲解电脑基本知识以外,还教授许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利用电脑结算银行利息、预订旅馆房间,甚至利用电脑跟踪全国大选等。学生们学习这些内容的兴趣很高,一来能满足好奇心,二来为他们做义工和将来就业打下了好基础。
除了各级政府支持网络教育外,加一些大公司也经常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学校的网络教育。著名的北方电讯网络公司、阿克泰尔公司等,除每年为一些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1000加元的奖学金外,还定期到一些中学搜寻人才。去年底在渥太华举行的推荐会上,北方电讯就从格利普中学选了30名优秀学生,通过提供奖学金进行定向培养,给他们创造假期外出实习的机会,毕业后再招聘到本公司。
网络的普及还使得上网念书在加拿大成了自我成才的另一途径。现时美加高等教育市场价值高达2640亿美元,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也由1998年的78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45万人。“网上教育”的长处在于画面简洁,使用方便。从屏幕上看,网上教室分为三个部分:左上角播放老师教学的视像;右上角是聊天室,学生可在上课时随时以文字方式向教师提问;右下角是课堂笔记,学生可即时收看,也可以下载存档备查。如果错过上课时间,学生还可以通过VOD功能,随时翻阅讲过的内容。
加拿大的老年人如今也开始“到网上看世界”了。前不久,多伦多塞尼卡学院与IMB公司联手推出了一个“让老年人上网”的计划,几十名老年人受到了学院“一帮一”的教学指导。69岁的雷尔夫说,以前自己不会用电脑,平日很难和亲朋好友联络,有一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经过两次短时间的学习,他已发了30多封电子邮件,收到了10多封回信。
最让华裔家长受到冲击的是,他们的孩子在网上“纵横驰骋”的能力,已让他们有刮目相看的感觉。有博士头衔的张先生移居加拿大多年,儿子在渥太华读书,老师曾给他布置了一篇“研究中国”的作业。张先生本以为儿子会向他求救,没想到儿子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和上“学校网络”检索,5天后竟拿出了70多页电脑打印的“研究成果”,还在班上做了演讲。在这份研究报告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地图、人口、环境、文化及各省、自治区、市介绍等,书后还附有很规范的参考资料目录。张先生感慨地说,从此后,我再也不说加拿大的学校教育是“放羊”了。
加拿大将在2004年从中央到地方实现全面上网。如果说100多年前加拿大铺建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连接加拿大”和“网络教育”这两项举措必定为加拿大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本报渥太华电)(3)
第7版(国际)
专栏:欧洲之旅
相机王国话哈苏
本报特派记者刘仲华
尽管时间才是下午3时,但瑞典城市哥德堡的天色已灰蒙蒙。“长夜漫漫”是北欧冬天的特色。去年12月一天的下午,我们赶到哥德堡,“黑夜”里,手中的地图翻来覆去地看,却怎么也找不到目的地。突然,远处一座楼房窗外悬挂的一面五星红旗映入我们的眼帘。红黄两色的国旗在夜幕中摇曳,像是来自亲人的召唤。我们下意识地驱车往前,那竟是我们的目的地——哈苏照相机公司。这家公司是世界著名的专业相机生产厂。迎接我们的是公司副总裁派区克·马克。国旗就是他让人挂上的,以引导和欢迎我们。
哈苏相机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组合式结构:镜头、片盒、取景器均可迅速更换,而且拍摄时可随意更换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或不同类型的胶片。哈苏相机的配套镜头是首屈一指的德国蔡斯镜头。它们的组合代表着完美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的操作以及耐用性。哈苏相机是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是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更能大显身手。
最让主人骄傲的是,现在已有12部哈苏牌“卫星”在太空中旋转。早在1962年,当美国宇航员瓦特·斯基拉进入太空准备拍照时,发现配备的相机无法工作。他只好试试自己偷着带入太空的哈苏相机,一试竟毫无问题。此后,哈苏相机就成为美国每次载人太空飞船的标准配备。而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哈苏相机为摄影史写下了难忘一页。现在,公司里还挂着一幅放大了的照片,便是著名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月时的情景,他胸前挂的正是哈苏相机。
以生产6×6厘米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开始是一家经营杂货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哈苏公司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同时还经销英国制的木盒相机。1941年开始为瑞典的军事部门生产军用侦察照相机。1948年该公司生产出第一部专供民用的哈苏1600F型相机,标志着世界首部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诞生。此后哈苏系列产品不断更新换代。50多年来,哈苏公司的中幅专业相机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名机,连当今的照相机王国日本也不能动摇它的地位。
最后,公司用24台幻灯机及3幅屏幕,为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国70位摄影家使用哈苏相机所拍摄的代表作品。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色彩鲜明、形态各异的一幅幅照片在我们眼前跳动。哈苏相机创造的是美,是艺术,哈苏的工人工作起来也像在制作一件艺术品一样,一丝不苟。听着那悦耳的“咔嚓”声,我们对哈苏的产品理念:专业性、可靠和耐用性有了直观认识,也终于理解了哈苏相机为何被称为“相机王国的贵族”。(本报哥德堡电)(44)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巴拿马经济喜中有忧
本报特派记者管彦忠
根据巴拿马经济和财政部的资料,由于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冲击,巴拿马2000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下滑,政府估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在2.3%—3..1%,低于过去5年3.6%的年均增长率。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峡,其经济特点是美元化。巴拿马的国民经济有3个重要支柱:
一是金融业。作为拉美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近百家外国银行将小国巴拿马与外部世界的金融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又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企业家只要有可赢利的投资计划和支付能力,就能得到贷款,年息一般为9%—10%,是拉美地区最低的。个人消费贷款也只12%多一点。银行间的自由竞争和没有兑换风险使投资者和消费者受益不浅。
二是运河的运营和商船队的收入。现在巴注册的船舶达9400多艘,总吨位近1亿吨,居世界前列。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开始自主经营。这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闸式运河每年有1.3万艘货轮通过,货运量近2亿吨,1.4万人在此就业。到去年9月30日结束的财政年度,过河费收入达5.849亿美元,运河当局还从提供自来水、电及其他服务收入1.983亿美元,向国库上交1.36亿美元。去年通过运河的集装箱货轮增加了12%。
巴拿马经济的第三个支柱是位于大西洋海岸的科隆自由贸易区。它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年进出口额曾超过百亿美元。据统计,去年1月至9月科隆区进口达到33.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再出口贸易额为37.46亿美元,同比增长4.6%。进口和再出口货物的吨位分别增长20.1%和4.2%。
据经济学者分析,造成巴经济去年不景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巴消费的石油全靠进口,国际市场油价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香蕉生产受气候的影响减产,出口又受到欧洲市场的限制。养虾业因为出现白斑病出口受阻。私人投资减少,巴拿马人借贷能力减弱,上半年国内信贷下降了10.5%。虽然通过新的银行法和成立监督机构,巴加强了对“洗钱”活动的防范,但国际上的一些机构仍以巴反“洗钱”活动不力而将其列入“黑名单”,对外来投资产生消极影响。
展望前景,几位经济学家预测巴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在3.2%—4%之间,将比去年强。他们主要的理由是私人投资在缓慢增加,同时今年陆续有一批大型工程上马,会带动经济增长。如将建设埃斯蒂大水电站、运河上的第二座大桥、巴拿马城至科隆的高速公路、运河的扩建和现代化等。(本报加拉加斯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海龟的节日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张金江
墨西哥人把2000年12月31日命名为“海龟的节日”。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墨西哥沿海各地隆重举行小海龟放归大海仪式,以此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墨西哥友人邀请记者同他们一起参加在格雷罗州伊斯塔帕市举行的“海龟的节日”。当地保护海龟组织负责人伊塞告诉记者,仅伊斯塔帕一地这一天就有8000多只小海龟放归大海。这些小海龟都是他们用收集和保护起来的海龟蛋孵化出来的。
海龟是墨西哥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之一。在每年9、10月繁殖期内,海龟上岸在沙滩上生蛋孵化。海龟蛋一般要经过4个月时间才能孵出小海龟,小海龟要经过大约10年才能长成大海龟。在这漫长过程中,它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经历千难万险后存活下来。它们不但受到狐狸、狗、海鸟等天敌的攻击,而且还遭到人类的破坏。在墨西哥,海龟蛋曾被人们当做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享用。至今,仍有不法分子偷挖海龟蛋以谋取暴利。
小海龟放归大海仪式定于31日下午5时30分举行,可还不到5时,当地居民就带着孩子来到海边,许多到伊斯塔帕旅游的外国游客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在一处叫美丽滩的海滨,保护海龟组织的成员将他们精心孵化出来的500多只小海龟运到沙滩上,让前来参加“节日”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妈妈亲手将小海龟放归大海。孩子们和妈妈排着队,每人从大桶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小海龟放在沙滩上(见图张金江摄)。
小海龟只有孩子们的小手大小,呈黑色,背上的壳软软的,娇小可爱。一只只小海龟慢慢向大海挪动,它们身后的沙滩上留下一串串纤细的脚印。海浪扑到沙滩上,把前面的小海龟卷进大海,岸边的大人和孩子都鼓掌欢呼起来:太好了!小海龟回大海了!小海龟回家了!海浪不断涌到沙滩上,一个个小海龟随着浪花回归到大海的怀抱。(本报墨西哥城1月1日电)(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从“理论货币”到“实际货币”
郑园园
2001年是欧元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欧元从“理论货币”过渡到“实际货币”的关键一年。
2002年1月1日,欧元能否顺利进入流通领域,取决于今年的过渡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完善。岁末年初,法国加大宣传欧元的力度,财经部长法比尤斯提出了实施欧元四阶段宣导方案,计划投入1.4亿法郎,于今年内将欧元引入日常生活。法比尤斯提出的口号是:“大家一起来,欧元用得更轻松。”
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过渡期为三年。过渡期内,欧元仅是资本市场的交易货币和企业结算手段。两年过去,向欧元过渡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老百姓对欧元仍然陌生,企业也不热衷于用欧元交易。据统计,欧元区只有3%的企业用欧元结算。这种对欧元的不熟悉、不使用的冷漠态度,部分地归因于欧元启动之时欧盟定下的“双不”原则,即既不禁止,也不强制推行。2001年若继续推行“双不”原则,将会给欧元进入流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决定支持各国尽早采取措施熟悉欧元。根据欧盟的倡议,法国决定提前“热身”,平稳过渡。从财长公布的计划看,法国电力公司从4月份起就用欧元开发票,其它大公司跟进;6月份起,全国的加油站价格改用欧元表示;7月份起,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单用欧元表示;10月份起,企业及个人支票用欧元书写,这意味着欧元已成为“信用货币”;商业银行将从9月起提供欧元硬币,从12月份起供应欧元纸币。在这个过程中,欧元将一步步走向老百姓,而法国法郎则将渐行渐远,直至明年2月17日退出历史舞台。法比尤斯部长认为,如此行事,明年1月1日就不至因准备不足出现猝不及防的意外。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货币转换。它涉及到法国500万台自动取款机、全国各大商场的40万台收款机的转换。这又是制币业一场前所未有的行动。法国总共要铸76亿个、总重量3.2万吨的欧元硬币(8种,总价值23亿欧元),要印25.7亿张纸币(7种,总价值950亿欧元)。这场转换更对社会治安提出挑战。它涉及到回收的法国法郎及新货币欧元的运输安全,涉及在回收法国法郎的繁忙过程中假币混迹其间的问题等等。
法国过渡计划颇具代表性。在欧元国家,德国因有东西德国马克转换的经验而对向欧元过渡不慌不忙;爱尔兰、荷兰、奥地利等因国家小,过渡相对容易,不甚操心;其他国家都将在今年之内加快过渡步伐。欧元问世以来,被专家们称为“好欧元、软欧元”,好欧元,是因为它发挥了盾牌效应,使欧元区国家免受金融动荡之累;软欧元,是因为它对美元的汇率长期下滑,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也因为欧元作为国际货币,其声誉和信誉尚未建立。而今,随着欧洲经济的强劲回升,随着欧元的过渡期措施的强化,欧元将逐步树立形象、建立声誉,终有一天将向世人展现强币形象。
第7版(国际)
专栏:
1月2日,一位机器人小姐在日本东京大丸百货公司门口充当迎客小姐,用手势和声音欢迎客人。
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