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港澳台侨)
专栏:
浊浪起苍黄 统一势难挡
—两岸风云三人谈
本报记者 曹宏亮 吴亚明 王尧
曹宏亮:即将过去的一年,台湾问题不但为全国人民所关注,而且也为全世界所关注。国内外许多媒体以此作为招牌新闻,熟人相遇,朋友聊天,也常常以此作为话题,差不多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展望一下发展前景,供读者参考。
台海局势的紧张是“台独”势力抬头造成的
吴亚明:的确,一年来,大家都很关心海峡两岸的风云变幻。以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变更为肇因,台湾岛上的分裂势力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他们否定一个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大肆鼓吹“台湾独立”和“台湾已是独立主权国家”,不遗余力地将他们的代理人推向台湾的权力宝座,从而导致了台海局势的空前紧张,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关注。
王尧:所以说,台海局势的紧张是“台独”势力的抬头造成的,也是台湾当局长期以来纵容“台独”势力蓄意分裂祖国图谋的必然结果。他们的这些行径,必然要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虽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面对这种局面,不得不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和准备,坚决阻止“台独”及一切分裂活动。因此,台海局势之成为焦点、热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神圣斗争。
吴:事实上,台湾岛内局势的演变是台湾多年来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大爆发。首先是国民党在台湾50多年妄自尊大、为所欲为,独裁专制、勾心斗角,加上“黑金”盛行、贪污腐化,招致民众不满,四分五裂,“无可奈何花落去”,百年老店终倒台。可以说,不是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而是国民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台湾人民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最近,国民党重新登记党员,到目前为止只有60万多人,仅在半年之前他们还声称有250万之众。可见水分之多。
曹:从经济层面来看,台湾发展到今天,早就面临许多瓶颈,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转型,投资市场的狭小,劳动力的升值,新兴资本的扩张和需求,都受制于台湾的地狭人少,受制于国民党当局的目光短浅和异想天开,受制于台湾目前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这种态势导致许多人不满现状,转而寻求新的代理人。在今年3月份新领导人选举的紧要关头,商界一些巨头跳出来,公开支持民进党候选人就是例证。
王:社会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社会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年前随国民党去台的人士逐渐淡出社会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在此之前移居台湾的居民和台湾原住居民的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以及他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很多人对国民党的统治方式不满,在政治上寻求更大的发言权。学术界一些人在选举关头的表现多少能反映出这一态势。
曹:还有一个美国。可以说,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以及台海局势的紧张,美国政府应负主要责任。正是有了他们明里暗里的支持,台湾当局才有恃无恐。从50年代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到长达20多年庇护蒋介石代表在联合国的席位,从《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台之间的暧昧关系,到近年来不断卖先进武器给台湾,基本上,在前30年,美国明火执仗地支持一个已被人民唾弃的集团与中国人民为敌,近20年则以既自私又伪善的面孔出现,为了金融寡头和资本家的利益不惜无视事实,出卖公理,说一套,做一套。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一方面却与台湾藕断丝连,暗通款曲。从而助长了台湾当局以为可以抗衡祖国大陆的错觉和幻觉,拿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来冒险。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政策就是把住不放,这个我们看准了。”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的如意算盘就是以拖待变
吴:其实,民进党抢到手的也是一个烫手的番薯。国民党盘踞台湾政坛多年,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其影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留下的摊子虽不烂,棘手的问题和重大隐患却不少。最近的唐飞下台风波,“核四”停建风波,国、亲、新三党合流发动罢免案,经济上的股市低迷,资产缩水,失业居高不下,增长率下降,竞争力萎缩,信用等级下滑,都说明了这一点。
王:是啊,民进党本是国民党统治下产生的一个怪胎,本身先天畸形,又先天不足,一夜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毕竟羽翼未丰,又受自身意识形态的束缚,先前的花拳绣腿全派不上用场,真功夫又不到家,就难免捉襟见肘、四面楚歌。尤其是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居然企图通过玩弄词藻来模糊回避两岸关系中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就职演说,什么跨党派小组,什么“小三通”,甚至否定海协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如意算盘全只有一个,那就是瞒天过海、以拖待变,阻挡祖国统一的步伐。
吴:民进党的畸形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的意识形态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旦他们掌握权杖,要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时候,就发现先前的理想大半是海市蜃楼,在反对国民党统治这一点上,他们部分地迎合了民众的愿望,他们的“台独”主张并没有多少人认同。在祖国统一大势面前,抱着侥幸心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只能进退维谷、作茧自缚,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一困境已被许多人所指出,甚至民进党内也有声音。尽管吕秀莲叛祖弃宗,“两国论”阴魂不散,但一些人已经有所醒悟,提出应当放弃“台独”意识形态,着眼发展两岸关系。
曹:后者才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识时务者。不过,像这样的识时务者在台湾并不太多。以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很难长出参天大树来,更多的只能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国民党的传人就不必说了,大半内斗内行,外斗外行,鼠目寸光,心胸狭窄。新权贵则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净干一些自以为高明实际上既虚妄又小家子气的事。比如说,在两岸关系上好不容易干了件事,开放祖国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结果又跟出这规定那限制,这汇报那监视,整个路数充满着警察统治的味道,与现代民主文明格格不入。同样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知道怎么就会造就出这样一些小家子气的小政客。一如欧洲一位先哲所说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王:他们的小家子气还表现在对我对台政策的理解和领会上。许多立场和主张明明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他们却非要在字里行间、语气语调上找出新动向新苗头来。比如,对于今年2月我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10月发表的《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以及国台办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是就有关问题作必要的阐述,结果他们却从中大找我们对台方针政策变化的蛛丝马迹。尤其是我领导人接见某人时的谈话,如涉及到台湾问题,他们不从整体上理解其中的涵义,不看主要的意思,却总是揣摩纠缠用语的变化和表述的不同。
我们还是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吴:台湾这种现状,显然无助于缓解两岸目前的紧张局面。如此拖下去,不仅不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台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近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指出,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时间不在台湾一方。要走出这个困局,台湾当局恐怕还需要认清形势、迷途知返,回到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上来。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尽快进行对话与谈判,只要谈起来,总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曹:一个中国本来就不是问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能说明台湾当局和一些政治人物的无知和愚蠢。对他们来说,最迫切最重要的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怎样设计一个对台湾最有利的前途。他们一再宣称从台湾人民的利益出发解决台湾问题,可他们始终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来。
王:他们拿不出办法,又反对我一再倡导的“一国两制”的模式。事实上,邓小平同志以他那一以贯之的雄才大略和实事求是作风,明确指出,对台湾实行“一国两制”要比香港、澳门更宽。不仅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吴:实际上,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也已经指出:“我们充分重视台湾与港澳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只要台湾当局善意理解这些方针和设计的用意,真正为台湾人民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才是两岸局势的出路所在。
曹:谁都知道,台湾问题不可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台湾当局改弦更张、回头是岸是唯一的选择,舍此别无他途。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只要台湾人民充分理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的深谋远虑,理解江泽民主席关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八项主张的深远意义,共同为祖国和平统一而努力,那么,不仅两岸局势会很快正常化,中华民族最后大团圆和伟大复兴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但是,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台湾方面的工作,一个美国方面的工作,都要花时间。”这一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
题图为台北市阳明山公园
台湾部分媒体负责人参访祖国大陆时听取同行介绍有关情况。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附图片)
第7版(港澳台侨)
专栏:
港澳台侨一年要闻回顾
●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对台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
●2月2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发表《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白皮书,阐述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3月18日,台湾地区举行领导人变更选举,国民党大权旁落,民进党候选人上台
●吕秀莲等人鼓吹“台独”,我舆论严厉批判
●9月11日,香港特区第二届立法会选举产生
●台湾当局宣布停建“核四”,引发“在野”党联合发动罢免案
●台风“象神”袭击台湾,造成53人死亡、10人失踪
●11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考察香港
●澳门回归一周年,“一国两制”、“澳人治澳”实践开局良好
●香港经济复苏,预测增长率可达10%
第7版(港澳台侨)
专栏:年终专稿
澳门:蓄势待发
本报记者 吴亚明
过去的一年,是澳门重新回到祖国温暖大家庭的头一年,从这个层面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澳门同胞的戮力同心下,澳门政通人和,经济复苏,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对外交流联系有了很大发展,与内地多领域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这充分表明澳门人不仅可以管理好澳门,而且可以比过去管理得更好。在历史的新篇章中,澳门同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回归后的澳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成功落实,行政、立法、司法机关逐渐健全,运作顺畅。特区政府按照基本法坚定务实地履行了管治职能。在改善自身的运作中,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过程中,特区政府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澳门有关社团进行沟通,特区政府的官员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澳门人服务。特区政府和特区立法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形成了和谐的政治局面。澳门同胞热情高涨,积极投身于澳门的管理和建设。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特区立法会在从正式开始工作至今的一年零两个月时间里,除制定了立法会自身的议事规则和各种运作章程外,共通过了25个法律,完成了两次施政纲领辩论,并对政府机构完成了大量的质询工作。到目前为止,23位立法会议员的案头上,没有一份积压待处理的法律文件,也没有一份未处理的市民或机构投诉。议员们勤奋如此,是因为“在立法会里,都有了‘家’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
回归前,澳门经济低迷,连续4年负增长,回归后仅仅经过一年时间,澳门的整体经济开始复苏,估计有4%的增长,这固然有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但主要得益于特区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澳门各界的共同努力。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前后两次施政报告中都强调了“培元固本,稳健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说,这是符合澳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的务实之举。具体来看,在促进澳门经贸发展方面,特区政府着力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制订和修订经济法规,并简化外商来澳投资居留的手续。二是加强本地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接轨,尤其是注重发挥同欧盟和世界葡语地区联系的传统优势。三是大力打击盗版和制假活动,提高澳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和信誉。四是充分调动澳门社会各界参与经济工作的积极性,集思广益。这些努力显然取得了实效。作为澳门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博彩业表现不俗,全年来澳旅游人数有望突破80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澳门本地人口的近20倍,博彩收入大幅度上升,有望接近10年来最高水平。澳门的对外贸易也持续上升,出口增长14%。与此同时,本地和外商对澳门的投资信心增强,投资项目显著增加。今年,澳门已经新成立公司500多家,与去年同比增幅达40%,投资者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他们认为澳门的经济已经开始了恢复性增长,现在出手,有望取得好的回报。
一年来,特区政府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方面下了很大气力,澳门警方也注重提高警力,加上内地警方的通力合作,这一切使得澳门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罪案的发案率大幅下降,破案率大为提高。这充分说明,特区政府的管治卓有成效。回归后,澳门的对外交流和联系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出访葡萄牙、法国、新加坡、日本,促进了澳门与这些国家的经贸、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展示了澳门的新形象,“一国两制”下的澳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肯定。澳门与祖国内地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
澳门,蓄势待发。
第7版(港澳台侨)
专栏:
清醒务实 乐观自信
——2000年香港回眸
本报记者 王尧
走过2000,历经沧桑的香港可以再次骄傲地向世人说,亚洲金融风暴的创痛已成为过去,香港人自己治理的香港,正以其久经市场经济风浪的强筋壮骨,坚定地告别经济下滑,稳步走向回升。
一年来,经济的强劲复苏成为香港这道风景线中最大的亮点。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前3个季度合计的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1.7%。基于今年前3季度的强劲增长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善,特区政府将今年的经济预测由早前的8.5%调高到10%,并得到经济界的广泛认同。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荫权表示,短期内香港经济仍然看好,对外贸易会保持增长,投资机会亦会增多,股票和金融市场相当稳定,访港旅客人数继续增加,这一切都有助于经济继续上升。
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在美国股市大幅下挫、美元利率上调和全球油价上涨等不利条件下,香港经济依然稳步回升、走出谷底实属不易。统计数字表明,第三季度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对外贸易保持活跃、消费市场恢复增长及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增加。祖国内地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特区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如证券及期货交易所的合并、美元结算系统的推出以及资讯网络技术在证券及银行交易系统的迅速采用等,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和经营效率,增强了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另外,香港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营商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等原有的优势在回归后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日益得到有效的提升。美国传统基金会第七次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著名的《财富》杂志则将香港送上全球最佳商城榜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年来,在特区政府的推动下,以资讯科技产业为特征和动力的新经济在香港迅速崛起,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总值达380亿美元的盈科数码动力与香港电讯的“世纪大合并”。由此引发的生产、销售、消费、企业经营与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世纪之交的2000年,也是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全新实践的第三个年头。新生的香港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显示了驾驭复杂局势的智慧和能力。12月,香港政策研究所每月定期进行的最新“香港政治信心指标”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特区政府表现”和“行政长官表现”的信心指标都有显著的上升。2000年6月30日,承前启后的香港特区首届立法会结束了任期,9月11日,第二届立法会全部60名议员顺利选举产生,投票率高达43.57%。香港特区政府新闻互联网和香港各大电视台现场直播了选举过程。香港舆论认为,此次选举是在公平、公开和廉洁的情况下进行的,体现了香港循序渐进发展民主的步伐。
走出低谷后的香港,前路有荆棘,也有机会。正如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的讲话时所说:“香港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总体长远的谋划,有应付各种困难的方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到香港进行每年一度的考察后认为,香港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适应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作为回答,在《施政报告》中,特区政府提出,香港要抓住“国家加入世贸”、“珠江三角洲加快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当好中介角色,发展连接海内外市场的网络,吸引更多内地和海外的企业前来香港开设地区总部,同时也鼓励和支持香港中小企业到内地发展。香港贸发局主席吴光正更是乐观地认为:中国“入世”后,将逐步开放产品及启动服务市场,这将带动香港与内地全方位、多层次的经贸合作,香港有希望实现第三次经济飞跃。清醒务实,乐观自信,这就是香港。
第7版(港澳台侨)
专栏:
携手开创新纪元
——访香港互联网暨通信业联会主席侯东迎
陈斌华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仅意味着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同时中国电信企业也将开始进入国际化经营。香港电信企业在这方面具有经验和市场渠道的优势,我们愿意与内地同行分享这些优势,共同开创中国人信息时代的新纪元。”日前,侯东迎率香港互联网暨通信业联会首次访京团抵北京访问,就香港与内地在电信业的合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近10多年来,内地固网电话和移动电话迅猛增长,网络规模现均居世界第二位,几乎所有最新的信息技术都在内地得到应用。这样的成就不仅令世界瞩目,也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
“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相比,目前的成就只能算是开始”,侯东迎说,“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信息产业的要求将更高,随着竞争的引入,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需求和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在谈到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市场竞争时,侯东迎表示,香港是从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开放电信市场的。从香港的经验看,内地电信市场开放后,首先面临竞争的不是在基础电信网络方面,主要是在电信产品的分销和增值服务领域。香港电信企业在长期竞争的市场中积累的增值服务方面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内地同行参考。希望在此次访问活动中,能在这方面与内地同行多交流并寻求合作。
他认为,中国加入WTO,不仅意味着电信市场的对外开放,也意味着内地电信企业将进入全球电信市场参与竞争。香港电信企业愿意成为内地电信企业扩展国际市场的伙伴,希望能在市场渠道和国际化经营方面与内地同行探讨多方面的合作。
侯东迎最后表示,内地改革开放的20年中,香港一直扮演着内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角色。在信息化浪潮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今天,香港与内地电信企业携手合作,迎接机遇和挑战,是两地同行的共同责任,相信前景也是美好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