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2000年终国际报道
增长强劲 创新发展
———2000年世界经济形势述评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吴迎春 吴绮敏
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世界经济呈现出多年来少见的旺势,以其良好的增长纪录载入史册。但石油价格扶摇直上,全球股票市场起伏跌宕,欧元汇率猛跌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则使人对全球经济的未来走向怀有几分不安。然而,今年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创新发展的良好势头,预示着新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各区域全面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往年
全球性的强劲经济增长,是今年世界经济形势的一个显著特点。各大国际金融组织岁末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几乎一致肯定,今年是13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增长率可达4.7%,大大高于1998年的2.5%和1999年的3.3%。明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预计仍可保持在4%左右。今年世界贸易额的增长也出现了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可望增长10%。
今年发达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达4.2%,美国经济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潮头,其经济增长率将接近5.2%;欧洲的经济形势也好于往年,欧元区11国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接近3.5%;日本经济已经走出谷底,今年的增长率可达1.9%,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长率。
今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可达5.6%。亚洲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引人瞩目,今年的增长率可达7.1%。其中,中国和一些新兴工业经济体的表现最为突出:出口增长、对外项目收支平衡、内需复苏。此外,拉美和中东地区的经济在经历了去年的减速之后开始回升,非洲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今年转型国家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达4.9%。受益于石油涨价,俄罗斯经济正在从1998年的危机中出人意料地强劲复苏,增长率可达6%。
信息技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革命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信息技术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型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呈现的又一特点。据专家计算,目前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2%,在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中所占比率则更高,为1/3。预计美国的网络经济产值将超过汽车业和金融业,成为最大的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是当前世界发展较快的领域,它所创造的财富日益增加。据估算,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达2334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猛增到1.4万亿美元。1996年,因特网上有24万个域名,到1999年已达到4200万个。如今,因特网上的买卖每100天就翻一倍。全球有3亿多人上网。
传统经济和网络经济结合,新老经济的相互融合,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和波音公司纷纷投身网络经济,法国航空公司、美利坚航空公司和英国航空公司等6家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今年4月宣布,联合创建一个可买卖各种航空物资的网站,年交易额可达320亿美元。网络经济在亚洲同样大行其道,日本的索尼公司和丰田公司纷纷触网,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信息技术和网络也发展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依靠高新技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更有效地提高生产率。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将成为高新技术的一个制高点。为抢占这个制高点,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搭乘信息技术的快车。作为世界上信息产业龙头老大的美国制定了相关政策,增加投资以及研究和开发经费,其中对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商业投资在5年中增加一倍以上;欧盟今年3月正式提出“网络欧洲”的概念,并计划在未来3年筹资400亿欧元用于网络欧洲的建设,定下在10年内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宏伟目标;日本是世界上信息与通信技术支出最多的国家之一,去年1年的开发支出高达3620亿美元;东盟将建设“电子东盟”并于今年11月签署了建设“电子东盟”框架协定。印度也力争在21世纪初成为信息大国。
不稳定因素——发展道路上的隐患
在良好的世界经济形势后面,也存在一些隐患。
全球股票市场动荡,堪称当前全球经济的一大隐患。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险情频出。今年,全球股市特别是高科技股的起伏跌宕令人关注。纳斯达克指数虽然在3月份达到5000多点的峰值,12月20日又跌入不足2400点的低谷,全年跌幅超过50%。其中,代表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产业公司所受打击尤重,一些先天不足的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乃至人们对网络经济未来产生担忧。纳指今年的大幅度下跌有可能是纳指自1990—1991年衰退以来全年业绩最差的一年。全球股市随之起伏。据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今年全球股市平均下跌17%;以美元计算,欧洲股指下跌21%,日经指数下跌25%,韩国股指下跌51%。而且,从目前情况观察,全球股市难以迅速大幅反弹。
国际汇市上空也呈现缕缕愁云,欧元态势消沉。今年,人们大量抛售欧洲通信和高技术股票以及欧元债券,其程度正在达到交易商们所说的“近于恐慌”的边缘,甚至使西方七国于今年9月不得不联手干预国际汇市,此后,欧洲央行又于11月两度单独干预市场,效果甚微。只是在人们预期美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速继续趋缓之后,才于12月21日出现了1欧元兑0.9140美元的11个月来的峰值。看来,欧元的未来走势主要取决于欧元区经济能否持续强劲复苏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否放慢的反向对比。从中长期看,欧元汇率存在先稳后升的较大潜力。
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增大原油进口国的进口开支,加大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压力,扩大进口原油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债务问题恶化。这已经而且将继续对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调整和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
站在新旧世纪的交汇点上,人们从20世纪的经验和教训中看到,变化是永恒的,唯有通过不懈的调整和创新才能适应变化、实现发展。
面向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生产力的国际化已大大加快,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进一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全球性经济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为了应对新形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在积极开展支持市场经济、迎接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各项改革,以期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对难以逆料的各种外部冲击具备抵抗能力。今年,美、欧、日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作出深化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规划。
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是推动各国加速结构调整的一大动力和方向。美国经济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人们记得在1992年初开始对民间开放因特网时,美国经济尚不够景气,甚至失业率进一步提高。然而,美国企业特别是金融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可以共享信息的因特网,裁减机构,解决不良债务。结果,美国企业提高了生产率,改善了企业体制,创造了成千上万的新就业机会,美国经济出现多年来最长的一次增长期。至今,为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美国的结构调整仍在不断进行之中。
发展中国家在进行结构调整时,面对的课题是如何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浪潮造成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利用新兴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使之更新换代,实施把工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的追赶模式,使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尽管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近些年开创的增长型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但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增长型经济转化为创新型经济,吸收外国技术,推动技术产业化,摆脱对外国直接投资的过度依赖,这样才能克服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21世纪的曙光即将显露,那将是一个更富创新性的时代的开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开辟更高层次的、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经济,这将是所有的智者共同的选择。
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略有放慢总体形势依然看好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永荪 朱剑敏制作(新华社12月6日发)
(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创新打造头号经济强国
李长久
到2000年底,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117个月,成为美国多年来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24.2%上升到今年的约30%。当然,美国经济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本文将不就此展开论述。本文探讨的重点是:美国经济长期增长并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地位主要受益于体制和科技创新。
体制创新是经济发展之本
从美国历史来看,对体制创新贡献最大的是罗斯福总统。1933年初,罗斯福入主白宫后立即开始实行“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开创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的先河。在罗斯福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理论上的升华,逐步形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其主要内容有: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企业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自主经营、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几十年来,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不断改革完善,财政、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和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而且改善了联邦政府收支状况,美国已连续3年出现巨额财政盈余,这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是独一无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对自主地实行货币政策,时而紧缩银根,时而降低利率,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杠杆作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科技创新是打造头号经济大国的重要条件
科技创新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重要条件。除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欧洲外,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和目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都集中在美国。这些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其中信息技术的影响尤其突出。
美国研制成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因特网的发源地。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率先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因特网迅猛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这将信息技术革命推向了新阶段,并大大加快了信息产业的发展。2000年,美国信息业的产值已占美国GDP的8%以上,成为美国的最大产业。信息业占美国经济增长率的1/3,为美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美国专家预测,在新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将为美国经济发展增加新的推力。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美国素来重视研究开发和基础教育,特别是自80年代初以来,历届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教育投资不断增加,其数额之大及其占美国GDP的百分比之高均为世界各国之最;大学生在校人数占美国同龄人数的80%以上,1999年美国有留学生49.1万,约占全球留学生人数的1/3。与此同时,美国还不断增加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资,今年比去年增加了200多亿美元,达到2500多亿美元,约为经合组织24国此项投资总和的48%。雄厚的资金为高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证,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用来改造农业、传统工业和服务业等,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
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如何发挥企业的作用。美国国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其中包括企业法。美国政府时而为避免过分垄断、阻碍竞争而肢解大公司,如肢解电话电报公司,时而为本国在全球市场占有竞争优势而支持兼并,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12月14日批准美国在线公司和时代—华纳公司合并。但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与其他一些国家的企业相比,美国企业的自主性大、竞争能力强,其主要优势有: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全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总额的3/4,成为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主体;另外,美国的跨国公司占全球同类大公司的半数,它们是开发高新名优产品的主体,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力军。据美国商务部1994年的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所产产品,约60%在当地销售,约20%返销美国。按原产地国规则计算,美国外贸逆差在扩大,但如果加上跨国公司的收入,美国外贸从未出现过大量逆差。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编者的话
这个世界经济年终报道专版,力求以新的视角,评述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新趋势和新的增长方式;评述各国经济结构大调整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评述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评述美国的创新机制如何打造头号经济强国,等等。这些文章虽然只是涉及世界经济形势的某些方面,但希望在开阔人们的思路和视野,为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纳指全年“震荡”评说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
2000年,堪称美国科技股“大起大落”的震荡之年。3月,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一度越过5000点的高峰,12月20日却跌破2400点的大关,创下了21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其中网络公司的股票平均跌幅超过75%。可以说,纳指“震荡”已成为美国经济学家、各家媒体在岁尾议论颇多的话题。
纳指起伏实际上反映了科技类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是收益下降、库存积压。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分析师波恩尔说,目前美国经济虽然显出软着陆,但美国科技类公司的收益却是硬着陆。自9月以来,苹果、英特尔等企业相继发出收益预警。
高科技行业会出现生产过剩问题,这是不少专家事先没有想到的。《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说,在人们的想象中,高科技的供需平衡似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对于那些在新开发市场上销售产品的企业来说,它们没有传统的指标来指导其预测销售规律。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潜在的高回报鼓舞着这些公司投下愈来愈重的赌注,不断地建设工厂或铺设线路。这种扩张最后导致了生产过剩,盈利减少,新经济终于又走上传统经济的老路。
第二是竞争加剧。不久前美国有报道说,一位老人找回了遗忘了13年的美国EMC公司(主要研制硬盘数据存储)的1000张股票,因此而得到了350万美元。这是因为EMC这家公司的股票自1992年以来拆分6次,涨幅近81000倍。然而,这样的好事似乎已很难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由于新企业不断打进,竞争异常激烈,EMC的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蚕食。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局面。可以想见,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会越高。
第三是网络公司气泡破灭,传统企业稳定发展。比较代表新经济的纳指与象征传统经济的道指就可看出,二者虽互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正在减弱。今年,道指大体是在正负10%的范围内波动,而纳指的波动范围却高达50%。想当初,网络公司红得发紫,许多专家预计新经济将取代传统经济,一大批传统企业会因此而被淘汰。现在,人们看到的是传统企业非但没有被淘汰,有的反倒成了所谓新经济企业的对手。就拿亚马孙公司来说,它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来自连锁超市沃玛特等公司。显然,网络经济需要重新定位,它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取代传统经济,而是如何与已有的商业模式相融合。
随着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它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加重。关注纳指实际上也是在关注以高科技为动力的新经济。目前,专家们对纳指的走向持有不同看法,但大都肯定它将会进入一个震荡期。投资者至今没有失去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投入的步伐并没有放慢。JP摩根银行经济研究部主任萨特尔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走强主要是靠所谓的新经济,也就是高科技投入带动。现在新经济增长的节奏虽然放慢,但是技术投入并没有减少,这就为软着陆奠定了基础。
专家们希望,新兴的高科技公司会像80年代初的电脑公司热一样,在经历了暴涨暴跌和一系列兼并之后,能够逐步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本报纽约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经济札记
油市无风三尺浪
林皎明
自去年3月以来的20个月内,国际原油从每桶价格不足10美元的最低点跃上近40美元的高峰,并长时间在相对高的价位上浮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被迫4次增加日产共370万桶原油,才逐步平抑了今年日渐高攀的油价,本月油价开始大幅度回落。
回溯油市,1997年,油价出现下滑趋势,欧佩克雅加达会议决定增产,油价大跌;1998年,西方国家乘机降低原油库存,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更加突出;1999年,欧佩克开始认真执行限产政策,油价岁末达到每桶25美元上下。这一过程被视为低油价的恢复期。油价真正大幅劲升,是今年二三月份出现的势头。油价随后逐渐超出每桶30美元的高线,峰值甚至一度接近40美元。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变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步曲线大体吻合,表现出市场需求的内在动力,有其合理的一面。
欧佩克与西方石油消费国对持续高油价成因的看法相左。沙特石油与矿产资源大臣阿里纳伊米指出,“问题不在于原油供应”,而是美国取暖用油和原油加工量不足造成的。国际能源署的资料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产油量每天比需求多180万桶。欧佩克新任秘书长、委内瑞拉能源和矿业部长罗德里格斯认为,工业国油品税过高,运输能力不足,也是导致高油价的重要原因。由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自去年以来航运界退出运营的油轮已达200艘。岁末油价回落,证明欧佩克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由于欧佩克及其它产油国增产,油市再度出现供过于求。欧佩克油价12月8日跌破每桶25美元,后继续降到23美元,接近欧佩克的油价下限。
代表石油消费国利益的国际能源署今年11月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增加开采和提炼设备投入不足;全球经济对中东产油国依赖性增大,是原油价格持续居高的根本原因。
应当指出,在高油价中,有相当的比重是国际投机资本炒作所致。石油期货市场名符其实的原油需求方,只控制供应总量的三成,其余期货均被投机期货的国际资本所把持。这些投机商在抬高价格后再平仓获利。这种投机炒作,加剧全球油价的动荡。油价年末下跌,就有期货投机商见机平仓的因素。
从目前形势分析,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今年新增日产520万桶原油,平抑油价足足有余。欧佩克一些成员国甚至担心,北半球冬季结束之后,明年春季的油价将惨跌。在油价波动的敏感期,如何把握增减产的度,看来是欧佩克必须审慎面对的课题。
油价高升,无疑影响石油利益的分配。世界头号产油大国沙特今年的石油收入约69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240亿美元。海湾合作委员会6个成员国的石油收入,可望从去年的810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1510亿美元,其经济增长率因而以两位数大幅飞跃。而对亚洲一些国家来说,经济恢复难度却在加大,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胀压力加大。印尼、菲律宾的通胀率已达4.5%以上,韩国、泰国、印度、巴西、土耳其和整个东欧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非洲国家已下调预计经济增长率。
据统计,石油价格每增加10美元,通胀率上升0.5%。美国今年通胀率接近4%,日元还算挺得住,欧元显得软弱。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强,“新经济”发展迅速,对石油的依赖逐步减弱,受油价波动冲击较小。它们以高科技和军火输出将石油美元再次捞回,更减轻了高油价的影响。
石油仍然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能源之一,油价是经济的寒暑表。油价长期走势仍含变数。一方面,欧佩克为维护自身利益,意欲将油价与经济增长“挂钩”,不会坐视油价滑坡。另一方面,西方石油消费大国为获得低价油源,将继续对欧佩克保持压力。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政治关系等诸多变化因素及突发事件,都将对油价产生影响。未来一两年,仍将是原油价格波动的敏感期。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2000年全球十大并购案
并购公司名称 金额:亿美元 并购公司名称 金额:亿美元
沃达丰通信公司(英) 德国电信公司(德)
曼内斯曼公司(德) 1850 美国声流无线通信公司(美) 507
美国在线公司(美) 通用电气公司(美)
时代—华纳公司(美) 1830 霍尼韦尔公司(美) 450
梅里塔北方银行(芬、瑞典合资) 法国电信公司(法)
丹麦联合银行(丹)1700(银行总资产) 奥兰治电话公司(英) 400
辉瑞有限公司(美) 谢夫隆公司(美)
沃纳—兰伯特公司(美) 850 德士古公司(美) 360
葛兰素—威康公司(英) 法国威望迪(法)
史克—比彻姆公司(美)760 法国电视四台(法)
西格拉姆公司(加) 340
(未央)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
新华社记者 王岩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