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专版)
专栏:
渤海明珠—秦皇岛
张宝林 张洪顺
秦皇岛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北倚燕山,南濒渤海,东邻辽宁,西靠京津;辖海港、北戴河、山海关三个市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总面积7812平方公里,人口264万。
秦皇岛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也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市是全国重要的港口城市,秦皇岛港海阔水深、不冻不淤,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1.24亿吨,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输出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秦皇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年来,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30亿元,比“八五”增加687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00年有望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80元,年均增长8.5%。
农业结构实现“三向”调整,即以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的横向调整,以产后产业建设为着力点的纵向调整,以出口产业建设为着力点的外向调整。“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207亿元,比“八五”增加106亿元,年均增长6.5%。全市已形成酿酒葡萄、肉鸡、甘薯等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0%;工业效益质量显著提高。“九五”期间,秦皇岛市重点深化国企改革,解决结构不合理和效益低下问题。5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70亿元,比“八五”增加200多亿元,年均增长15.2%。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35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96年以来,秦皇岛市连续开展了“绿化美化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目前,全市绿化覆盖率38.53%,实现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九五”期间,秦皇岛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各具特色景区41个、景点300多个。2000年旅游人数达714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3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8%,旅游业已成为秦皇岛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舞起经济“龙头”。“九五”期间,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据统计,5年来,新上项目1730个,总投资142亿元,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方位开放结硕果。秦皇岛市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对国内外客商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九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0.78亿美元,比“八五”增加7.28亿美元。
“十五”期间,秦皇岛市作为河北省对外开放“窗口”,如何进一步发展?最近刚刚闭幕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勾画出秦皇岛新的发展蓝图: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旅游兴市、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把秦皇岛建设成为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以加快发展为主体,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十五”期间,秦皇岛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千方百计挖掘现有潜力,加大投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名优特新产品,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形成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优势工业为主导、发达的服务业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工业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努力建设辐射东北、华北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发挥港口、旅游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建设煤炭、建材、果品、化肥、粮食、矿石六大物流市场。建立临港加工区,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并与东南亚和南方市场互补性强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打好城市建设、滨海改造、城市森林“三大战役”,通过抓文体中心、会展中心、北戴河高尔夫球场等基础设施,抓本市旅游产品,抓文体、地质生态等特色旅游,抓旅游公司制发展主体,抓旅游购物,抓旅游管理,延长、做大、升位、增效旅游经济。
——强化“科教兴秦”的战略。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铸造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重塑“玻璃城”,建设中国“干红城”,培育以机电一体化和软件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巩固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新建和扩建高等院校,使大学在校生最终达到10万人。
——进一步提高开放带动水平。实行“三外”齐抓、“三业”并举,在对外开放的“宽”和“深”上有所突破。以引进跨国公司、大财团、大项目为重点,巩固东南亚引资渠道,加快拓展欧美引资渠道。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跨地区经营。推进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主动争取京、津、沈及其他发达地区在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转移。
——搞好生态建设。从制度安排到改革措施,从结构调整到项目建设,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建设。
——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从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入手,注重在政策、投资、项目、人才等方面向县域倾斜。面对新世纪,秦皇岛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区位、港口、旅游等诸多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型、国际型、现代化的滨海工业港口旅游城市——秦皇岛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压题照片:秦皇岛全景 毕东成摄(附图片)
第9版(专版)
专栏:
蓬勃发展的秦皇岛旅游业
琴吕
秦皇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长城逶迤,海岸绵长,山奇海碧,景观秀丽。“九五”期间,秦皇岛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是产业优势愈加突出。“九五”期间全市旅游项目总投资达6.75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26.6%。2000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700万人次,国际游客13.7万人次,旅游创汇6248万美元,旅游社会收入为37亿元,较1995年分别提高11%、330%、730%和83%,全市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2.8%,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且特色突出。近年来,秦皇岛先后推出了长城之旅、滨海度假、生态观光、体育修学四大系列产品和观鸟旅游、新婚蜜月之旅、海洋科普游、滨海夏令营、葡萄沟一日游、祖山风光游、生态农业游等10余条在全国叫响的特色线路,筹划、举办了山海关长城节、孟姜女庙会、望海大会、角山登高节等有地域影响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三是接待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共建有对外经营的旅游景区42处,有各档次的宾馆、疗养院及个体旅馆2000余家,定点购物场所3处,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多方需求。四是旅游环境明显改观。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连续多年开展了全民性的绿化美化活动。“九五”期间,全市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1999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同时,斥巨资整治环境,综合改造大型基础工程,使市容市貌及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城市环境得到净化,经权威部门检测,环保各项指标和卫生质量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五是旅游交通便利、快捷。“九五”期间,累计投资18.52亿元,先后上了城市西出口、滨海大道、龙源大道、京秦高速公路5条连接线、秦青线祖山段改造等多项交通工程,同时新建了新开河港,并开辟了客运班轮,使全市旅游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目前,每日过境客运列车达90列,始发旅客列车20余列,暑期还加开旅游专列多列,可起降波音737、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的山海关机场已与上海、广州、大连、昆明、哈尔滨等20多个城市通航。尤其是京沈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秦沈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兴建,使秦皇岛与周边城市的往来时间大为缩短。
面向新世纪,秦皇岛市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的工业港口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秦皇岛市上下又开始了新的努力:
——抓好对滨海地带的规划、开发和建设。将秦皇岛海滨建设成为全国最美、最洁净的海滨,成为对海内外游客有较大吸引力的“东方夏威夷”。为此,要加大对滨海地带的整治和绿化美化力度,拆除一切不符合规划的建筑和障碍物,把宜林的海岸绿化起来,将老龙头到滦河口的金色海岸镶上一道“翡翠”长带。
——抓好产品开发。主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海”字文章,在扩大、净化海滨浴场的基础上,把旅游项目向海上、远海延伸。包括开辟帆船、帆板等海上运动,海上垂钓、捕鱼、潜水、观光艇、海上游船等参与性强的项目。二是“城”字文章,复建山海关鼓楼、明清一条街,兴建长城碑林、文体中心、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大力提高城市的载体功能,为开展文化、体育、会议、商务旅游奠定基础。三是“山”字文章,重点搞好祖山、长寿山、背牛顶、九道缸等山地资源的深度开发,努力将秦皇岛山地观光打造成与海滨、长城齐名的又一张王牌。
——加强合作,积极营建京—承—秦和秦—大—烟两个旅游黄金线。争取条件,积极促成秦承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的建设,秦承铁路直达快速客运列车的开通和秦皇岛至大连、烟台高速客轮的开通,形成我国北方独一无二的魅力无穷的陆上旅游黄金线和海上旅游黄金线。
天下第一关 孙忠摄(附图片)
第9版(专版)
专栏:
秦皇岛——构筑新亚欧大陆桥北方桥头堡
张晓光 宋岩
今年7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我国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科技部联合召开的“中国·秦皇岛新亚欧大陆桥东西部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秦皇岛举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日本、韩国、中亚各国驻华使节,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我国西部沿桥1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2个重点城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秦皇岛宣言》,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秦皇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北方桥头堡的地位。
秦皇岛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国际口岸,具备构筑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这里公路、铁路网络密集,京秦、大秦、京哈三条铁路在此交汇,102、205国道横亘全境;闻名世界的秦皇岛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山海关机场具备起落大中型客机的条件,已与20多个国内城市通航。目前,秦皇岛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海上航线。通过秦皇岛口岸,可以及时将来自我国西北、东北、西南以及中亚地区的货物海运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从秦皇岛出发,通过京秦、大秦、京沈、沈山铁路经北京、大同、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与第一大陆桥相接,或经大同、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到达伊斯坦布尔、柏林直抵欧洲重要港口群。
为推进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建设和大陆桥东西部的发展与合作,秦皇岛致力于服务大陆桥、开发大陆桥以带动自身的经济建设,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目前正抓紧编制《2001—2010年秦皇岛桥头堡开发建设及口岸经济发展十年规划》,以经济、科技全球化、区域化为契机,提高经济的外向度、竞争力,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使其成为南北大通道、国际通商大口岸和双跨新亚欧大陆桥与第一大陆桥的中国北方桥头堡。
在为新亚欧大陆桥东西部发展与合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方面,秦皇岛正在强化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并陆续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推进新亚欧大陆桥东西部发展与合作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界人士在秦皇岛桥头堡投资置业。
为使桥头堡的主要载体———口岸的硬件更硬起来,加快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秦皇岛加强陆桥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在确保能源输出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扩建散粮筒仓,提高进出口粮食集散能力,投资改造矿石泊位;建设化肥市场,使秦皇岛口岸真正成为中国北方进口化肥的集散中心;改进进口香蕉工艺,完善设施,巩固连续四年进口香蕉全国第一的地位,加快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中转站的建设,巩固现有集装箱航线。增开新航线,不断扩大口岸集装箱吞吐量。此外,秦皇岛本着全面服务大陆桥的原则,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创建“陆桥国际区”,区内企业享受国家和地方的各种优惠政策。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秦皇岛将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沿桥各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创大陆桥东西部发展与合作的美好明天。
秦皇岛港杂货码头 马秋林摄(附图片)
第9版(专版)
专栏:地方形象展示
潮起渤海湾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1954年,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著名词章《浪淘沙·北戴河》使秦皇岛这座滨海城市名扬天下。而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这里又催生了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扬帆征海
历史总是把机遇赐予强者。
1984年5月,秦皇岛市被国务院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又正式批准建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此,秦皇岛这个因秦皇求仙而得名的城市被推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1985年4月25日,秦皇岛市区西部大小汤河之间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上汽笛声声,马达轰鸣。一时间,各路施工建设大军云集在这里拉开了秦皇岛技术开发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起步是艰难的。建设之初,开发区的创业者们针对秦皇岛经济实力较差、科技人才较匮乏、产业门类单一的实际,审时度势,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方针,他们利用国家支持的9000多万元银行贷款,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0.62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就实现了“六通一平”,具备了摆放项目的条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86年4月,由中澳两国三方合资兴建的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开工建设,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项目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后一批批境内外的投资者纷至沓来。1989年,日本企业家阪口忠男先生向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发函,表达了他来华投资意向。当这位日本老人来到距北京仅280多公里的海滨城市秦皇岛时,那金色的沙滩、古老的长城、宜人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和热情而坦诚的主人终使阪口先生停下了匆忙的脚步,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投资2138万美元在开发区内兴建阪口线材工业有限公司。1994年,阪口先生再次扩大生产规模,使公司的投资总额达到了2999万美元。阪口先生经常利用回国的机会,把自己在秦皇岛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给日本企业界的朋友。在他的引荐下,小林百太郎、石桥宽等日本朋友很快在开发区投资2700多万美元建立了NPB轴承和石桥金网等企业。阪口忠男先生也因此成为秦皇岛市第一位“荣誉市民”。
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热切的目光投向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5年,开发区内投产工业企业达到了72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但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发展,还闯出了一条中小城市开发区依靠国家赋予的区域政策优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扬帆征海之路。
增创新优势
伴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国内在招商引资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1995年6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率先开展了“第二次创业”,决心依靠体制创新、功能开发、健全法制来增创开发区的新优势,把优化软环境,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由政策优惠型向综合素质型的转化,作为加快开发区发展的突破口。“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方便投资者”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但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1997年,开发区飞天轿车门制造有限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停产,开发区管委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到企业现场办公,并协助解决了3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使企业走出了困境。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开发区的利税大户。
秦皇岛开发区的“亲商、安商、富商”行为赢得了区内投资者的信任。他们纷纷追加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据统计,近年来,开发区内已有LG电子、邦迪管路等十几家企业追加投资,增资额达3000多万美元。
二次创业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九五”期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的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到了建区16年总和的50%以上。其中工业销售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汇收入、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达到了70%以上。到目前已有包括德国曼内斯曼、日本伊藤忠、英国TI、美国雷诺兹、韩国LG、泰国正大等国际知名公司在内的400多家外资企业在开发区内安家落户,投资总额达到了23亿美元。
占领制高点
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开发建设之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者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我国加入WTO、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营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氛围,开发区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并成立专门机构。1996年以来,重点加强了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与博士后交流和聘请科技顾问等卓有成效的“融智”活动,借助国内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智慧,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和利用外资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开发方式从经济技术开发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的发展新思路。
针对高新技术项目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特点,开发区还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引进并实施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努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斥巨资对全区环境进行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2平方米。1999年11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10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今年12月,开发区又顺利通过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外部审核,即将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高质量的环境引来大批高质量的企业。随着环境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走上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一批体现着国内领先水平的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项目已经开始入驻开发区。在新开发的三期区域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了30多个项目入区,其中80%为高新技术项目。
世纪之交,一个更加开放的新世纪正阔步向我们走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最近做出的由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山海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实现优势互补的战略决策,又一次为开发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趋势,经历了16年创新实践和理性思考的开发区人一定会谱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陈永富)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角 崔子昕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