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丹青铸永恒
——评王广德的书画作品
刘彦生
北京希望书画院院长、书画家王广德,生于山东,长在塞北。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从他的作品中可见一斑。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坦率而真诚的人格品性,为他所追求的艺术注入了活力和审美价值。他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漏白水墨画法。何谓“漏白水墨画”?即用镂空反衬对象,借鉴摄影副片的效果使画面主体凸现、醒目。
王广德因其扎实的油画功底,故在宣纸上创作漏白水墨画便有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他在广泛借鉴西方油画、水粉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与造型,将颜色(包括墨)浸染于宣纸上,色彩或浓烈或恬淡,手法或工笔或写意,使线条与墨块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王广德的作品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从选材上看,虽然普通,但不落俗套,这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率直天性。在王广德的作品中,荷、梅、兰、葡萄、牡丹等成为常见之“客”。他把这些对象加以人格化,艺术感染力由此而生发。在他新创作的一幅《玉兰图》中有自题诗句:“料峭初春我放花,一瓣馨香送万家。含苞权作木笔用,吐叶应泡绿清茶”。画玉兰、写清心、品清茶,直抒胸臆,观画读其诗,当然是一种人性自白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王广德的漏白水墨画用动植物展示人性,这些画也是他根据自己对动植物的审美联想与感悟,打开的一扇扇心灵的窗户。他笔下的植物挥洒酣畅,曲藤柔中带刚,翠叶淋漓欲滴,果实饱满充实,老根韧直遒劲,使欣赏者从中感悟到:人生顺逆之苦乐酸甜。
不断的探索,使王广德的作品常常出现新的艺术景观。王广德的漏白水墨画通过对比烘托出主次分明的关系,体现了“无法之法法更严”的创作规律。王广德还更多地看重读者的欣赏习惯与收藏准则,创作出了《水中天色更动情》、《护花》、《绿岛小夜曲》、《荷塘月色》等具有一定收藏和审美价值的作品。
王广德还是一位精于行草的书法家。王广德深谙书法,不仅注重汉字造型,更要具有相应的理论水准。他认为,只练字,不注入个人感情,不修养个人品格,不学书法史,只能算是写字匠。为了吸收书法传统文化营养,王广德除了对甲骨文、《多宝塔》、《玄秘塔》、《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进行研究外,还把《论语》、《千字文》纳于自己的习书范围。
文学、金石学、音韵学、舞蹈艺术在王广德从事书法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借鉴和融合。与此同时,他也研习哲学和佛学,从中获得了大量营养。
王广德的书法作品体现了“无色彩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音而具有音乐之美感”。他把图画的形体与音乐的旋律融于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每一幅作品犹如一片苗圃,棵棵枝枝叶叶,都使人感到脉搏在跳动,“血液”在流淌。王广德的书作除了常见的白纸墨字,另一种就是与漏白水墨画相对应的漏白书法。王广德认为,书必具神、气、骨、韵、肉五者。
他的书法作品讲究线条传神,整体架构和章法的统一,形成了酣畅洒脱、起伏变幻、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为了追求新的审美境界,王广德力求在骨、气、神、韵、肉的内在联系中探索出一种独创性,即便在一幅作品中有多个相同字出现,也是变幻莫测,笔随人意,字随心移。
看他的草书,浓墨润染,引渡飞白,笔画相互牵制,又相互支撑,字的个体如项链中的珍珠,线连珠起,线断珠落。看他的行书,笔触随笔梢走动,或侧、或扁、或正、或偏、或轻、或重,都顺墨而下。
王广德除从十岁给乡邻写对联,到用刀刻制工艺品,再到书画创作,其艺术之路艰难而又通达。这一漫漫艺术之途的跋涉,也是王广德不断寻找与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的生存方式,他的这种生存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观众的认可,他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反响。
近年来,他的书画佳作不仅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及全国一些名胜景点收藏,还被港、台以及美、英、法、俄、澳、日、加、韩、新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政要收藏,颇得好评。
?荷塘月色王广德作
行草 王广德书(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书简
实事求是乃艺术评论的灵魂,但当下艺术评论满纸溢美、虚美之词的假大空、胡乱吹捧之文越来越多,令读者望而生厌。今天,本版特编发著名美学家、艺术家王朝闻先生新近为中国美术学院杨成寅教授即将出版的《美术理论教程》一书作的序。说是序,其实是九秩之年的朝闻老在一只眼睛视力全无的情况下,借助放大镜吃力地读完该书其中的一章后,以其通古博今的深厚学养和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字地写、一遍一遍地修改而成的书信式读后感。文中既有对书作者“见解的创造性”的肯定,也有匡谬剔瑕的率直,还有责人宽约的善意。读罢此文,在令我们感佩朝闻老的正直、率真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艺坛再多一些这样的艺评。——编者
没有止境
王朝宝
成寅同志:
今天读完华夏同志向我推荐的专章《气韵论》,觉得你治学的勤奋与认真态度不减当年。你以谢赫《古画品录》为中心,向上引证宗炳或更早的顾恺之气韵生动的有关论点,引证了大致同时代刘勰那与气韵生动有关的论点,向下引证了荆浩和张彦远有关气韵生动的论点,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发表了你的看法,体现了你自己的见解的创造性。
在这一专章的第二部分《气韵的内涵》里,你着重论证了“气质”与“气韵”的关系,认为“气韵可以说是人的气质及其外在审美的表现”,“六法论用了‘气韵’一词来表示人的精神面貌和风采,是很恰当的。‘气韵’比‘神’这一概念的内涵广泛得多,也更富审美意味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分析说出了别人还没有说过的见解。
我不必一一举出你这一专章的其他成就,但你不只认为艺术才有生动的气韵,还认为实际生活中的人或房屋、器物和树石都有特定的神采和生动的气韵。前不久,我自己在写作中对古人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亭台只宜于界画所以无所谓传神的论点也提出了异议;今天读了你对张彦远认为“台阁……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的论点,我更相信你的见解对美术实践有益。
你在题为《气韵生动与造型的关系》部分,不仅认为六法的第一“气韵生动”为创作之纲,其余五法都从属于如何体现第一法的需要,而且有创见地分析了后五法如何在其自身相应地体现了第一法则“气韵生动”。我读到你所引述并为你所同意的张彦远的论点“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禁不住对你的引文加上了着重号,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奇怪?这是因为:我自己过去写作时虽也重视张彦远的某些论点,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读了你的引证,觉得张彦远的这几句话可能促使读者对近年发生的笔墨是否等于零的议论的再思考。由此可见:不只完美的艺术作品有永久的魅力,古人的理论和我们对它的掌握这双方,也有可喜的常新性。
你这部新著必须急着发稿吗?如果还有富余时间,希望你对定稿再作一些推敲。题为《气韵生动的基本意义》部分,在第二个自然段里,谈到画鲁迅肖像,你似乎认为画得不像鲁迅的形象也有它的生动性。在这里,至少应把话语修改得易懂一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为了及早回信,只匆匆翻了翻接下去的专章《意境论》,未能形成值得提出的意见;只是觉得,你对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境的分析,似难避免引起误解。山溪的激流不同于“荡漾”的塘水,被激流冲出来而不太自由的蝌蚪的处境是被动的;你说对吗?《石涛画学本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不足之处,所以建议你对定稿再作推敲。不向你诉苦,你也能谅解我暂时未能多看些章节,提不出更重要的可供参考的建议。祝愿你在写作的前进中,不断引起崭新的喜悦。
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王朝闻先生陈志摄于二○○○年十二月六日(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王春立藏书票欣赏
作者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他长期从事版画、中国画创作,并发表过很多艺术评论。出版有《王春立美术论集》等多部专著。这两帧藏书票是他新创作的。著名美术家蔡若虹先生称其所作的精美藏书票是“既善于‘造型’又善于‘写境’两者兼美的鲜明标志”。
(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借光与影定格西部的新变迁
□于健
从西部大开发的视角看西部摄影,摄影人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把西部人改变生存状态的伟大实践当作摄影的中心题材,树立开拓创新意识和“抢拍”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摄影家对西部情有独钟,许多人都用镜头记录过这块广袤土地上的神奇风光和人文景观。但以往的西部摄影多为艺术摄影,主要是风光摄影,其中曾经诞生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和风光摄影家。如今,只囿于风光摄影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本世纪中后期开发西部荒原的艰苦历程中,纪实摄影曾经充分展示了共和国优秀儿女与自然奋力抗争的生存状态和英雄主义精神,诞生过袁国祥、陈瀚等老一代屯垦摄影家。今天,在逐步展开的西部开发中,一定还会产生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会涌现出许多光彩照人的形象。我们摄影人应该继承屯垦摄影的好传统,深入西部开发第一线,充分运用专题纪实、系列摄影等各种表现手法。我们要深刻研究和认识西部,把西部开发放在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点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我们同时要深入各民族生活的深处,深刻认识西部人,把“西部人”和“来西部的人”放在中心位置来表现。摄影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使摄影深入到人的心里,而不是浮在表面上,才能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表现人的自然。应当系统而不是零碎地、深入而不是肤浅地、长期而不是随机地去表现西部的社会大变革,用镜头留住那“有意味的”、“决定性的”精彩瞬间,表现西部大开发中建设者们焕发出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奉献精神,记录各民族谱写的可歌可泣的崭新篇章。
西部开发涉及内蒙古、陕西、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十余个省、自治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摄影创作资源。从自然资源看,这里有天山、阴山、六盘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有青藏、云贵、黄土等高原,有塔里木、四川、吐鲁番等盆地,有巴丹吉林、塔克拉玛干等沙漠,有黄河、长江的发源地,还有喀斯特岩溶等多样化的地形地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四十九处。从人文景观来看,这里有西安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四川乐山大佛,有三十二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同的宗教遗迹,还有古丝绸之路和长城。从民族风情看,这里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各具特色的民俗、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心态和精神,都是摄影人应该关注、记录和表现的对象。
由于西部大开发即将带来的巨大变化,诸如对生态环境保护、民俗风情的影响正日益受到我们摄影家的关注,积极地抢拍,并呼唤社会的保护、保存意识,也是摄影人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关注西部开发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潜在的人文意义。一方面,新的富有现代意义和发展前景的东西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另一方面,有些传统的、具有丰厚人文内涵的东西,也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用镜头记录下西部开发中充满运动的过程,我们的摄影才会真正成为历史的见证,从而获得我们呼唤已久的历史品格。
压题照片为《高原故城》。李学亮摄(附图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昌创作完成的大型环境雕塑——《世纪之花》近日在河北省涿鹿县落成。该雕塑以三组似展翅腾飞的大鸟,构成绽放的花朵造型为主体,中间的球体似花蕊、又似果实,寓意拥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涿鹿将在新世纪腾飞。(盛文)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叶浅予艺术馆落成
叶浅予艺术馆近日在其家乡浙江省桐庐县落成开馆。
叶浅予(1907—1995)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拓者,为中国人物画的推陈出新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生前十分热恋故乡,尤其晚年多次回故乡居住、作画、著述,并十分关心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家属一起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一百二十八件及所收藏古今书画七十三件、图书画册七百多件捐赠给家乡。该馆占地四亩,建筑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可长期展示叶先生的作品、藏品和生平资料。2000年11月28日,桐庐县隆重举行了叶浅予艺术馆落成开馆典礼。(木羲)
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作品展在京举行
龙年抒情怀,笔墨寄豪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龙年“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作品展》近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及海外的四千余位作者的七千余件作品参赛,其中的四百件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花城出版社已将参展作品结集出版。(庄俊亭)
朱葵中国乡情山水展览在京举行
朱葵现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他八十年代初主攻中国画,九十年代后特别钟情于画中乡村景物和自然风貌,在笔墨处理上,巧妙地运用豪放与细腻结合,细致入微的刻画来营造新意,丰富作品的审美容量和内涵。
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江苏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美术馆于12月5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主办了《朱葵中国乡情山水画展览》。(钱守仁)
吕欣、邱炯炯油画展举行
吕欣、邱炯炯专题油画展近日在北京举行。吕欣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邱炯炯则靠自学而成为画家。两位画家的作品虽各有取向,但不乏共性,也即:古典主义的手法与表现主义的意念共存;局部细节的夸张、粗犷与大场面空间的细心安排共存;不容易找出时间的符号,但表达的情感、情绪又是当代性十足。
(美三)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赶路 高帆摄于伊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