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振动两翼 迎风高翔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锦鹄
1990年,山东省实现乡乡通电;1994年,实现村村通电;1996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户户通电的省份。“九五”期间,是山东电力公司向集团化迅速迈进的重要阶段。
在改革发展中,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已经形成了主导产业与多种产业两翼齐飞、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1999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实现电力销售收入321亿元,利税33.54亿元。今年1—8月,实现多种产业总收入125亿元,利税15亿元。“鲁能”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以电力发展为目标和主业,以企业发展为核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主导产业与多种产业协调发展
“九五”初期,缺电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山东电力受体制转轨的影响,面临着“社会缺电、装机缺钱、发电缺煤、成本上升”的困境,曾有8台机组共253万千瓦在建工程,因缺少资金而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山东电力公司认识到,电力事关国计民生,作为山东省的办电主体,一定要以电力发展为己任。他们从培育和壮大企业投融资功能入手,通过加强银企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快电力建设。1996年,公司与银行合作,先后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和资金融通部,当年融资20亿元,建成投产发电机组163万千瓦。他们还尝试利用各种形式吸引外资,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邹县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使邹县电厂总容量达到240万千瓦。盘活石横电厂存量资产,成立了我国最大的电力中外合作企业———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装机规模达300万千瓦。控股组建山东国际电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6月30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近四年中,山东电力新增发电装机506万千瓦,到去年底,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分别达到1824万千瓦和914.7亿千瓦时。
电网建设力度加大。1999年建成了山东电网南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今年底将建成东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从而形成山东电网500千伏环网。全省农电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电气化县已占到60%,均居全国第一位。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了对89个趸售县供电企业的代管,完成了全部1560个乡镇电管站改革,走在了全国农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前列。自1998年起,山东省3年城农网建设改造总投资217亿元,其中农网建设改造投资123.68亿元。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把它作为一项“利民工程”,实现“两严格、一统一”(严格规划审查、严格项目管理,统一物资供应)的全过程管理,这一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在电力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积极探索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制定了“双向延伸、两翼齐飞、内外并举”的集团化发展战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公平参与竞争,努力向电力工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延伸,把电力主导产业、多种产业作为两翼,面向省内外、国内外发展。
按照集团化发展的要求,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首先从改革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出发,实施了燃料、物资、发供电检修、后勤管理等十项专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司集约化管理水平。集团公司所属的专业管理公司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与基层企业建立商业合同关系。燃料管理体制改革后,电力厂燃料成本连年下降。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后,由鲁能物资公司年初一次性做好设备材料采购计划,实行集中招标订货,同时在全省分片建立物资配送中心,调剂余缺,大幅度降低了采购成本。
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力改革的要求,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发展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即从过去重点发展电源,转移到重点加强电网发展、强化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加快发展多种产业上来。通过股权收购和资本运营,先后成为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大股东,控股经营了济南英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拥有“山东国电”和“鲁能泰山”两家上市公司。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多种产业延伸至信息通讯、高科技产业。他们成立了鲁能科技集团,建起了以高科技产业为核心、集产培研于一体的鲁能科技园;组建了鲁能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鲁能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鲁能信息港”和覆盖全省的光缆网络,构筑了电子商务平台;涉足生物基因工程,与美国合资建设了脐血生物工程项目;积极参股国内著名高科技上市企业,形成了山东电力多种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含量的鲜明特色。
在工业实业领域,他们重点建设了鲁能工业园,目前已有6家中外合资企业在此落户。他们积极参与省内外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目前拥有一座年产150万吨的煤矿和两台13万千瓦发电机组的运河煤电综合开发项目已投入生产运营;他们拥有的目前国内最大储量的泰安石膏矿也正在扩大开采规模,并积极进行石膏深加工开发。
在西部开发中,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也走在前列。他们抓住机遇,捷足先登,积极参与重庆市北部新城的建设开发,成为鲁渝两省市经济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多种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集团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为主业减人增效安置了大量人员,同时吸纳了大批社会待业、下岗人员。到去年底,多种产业从业人员已达5万多人,其中从主导产业分流充实到多产企业的职工19500人,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32%,面向社会接纳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3万余人。
强化管理,搞好服务,争创一流:企业加快发展的保证和动力
山东电力事业不断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但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事业发展,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字当头,强化管理。搞企业不能花拳绣腿,必须动真刀真枪,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力公司加强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管理活动,响应国家电力公司的号召,以创建一流管理的电力公司为载体,坚持标准求高、考核求严、工作求细、效果求实。他们坚持一切以效益为中心,重视加强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模拟市场,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突出对成本、利润的考核管理。1998年、1999年,公司材料费、大修费、管理费持续降低。1999年,集团公司直管电厂供电煤耗率363.7克/千瓦时,线损率4.98%,保持了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他们坚持从严治企、依法治企,慎重投入、注重产出,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针对近年来电力市场需求不旺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开拓电力市场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电力销售。1999年,全省发电量比上年增长8.1%。今年头8个月,完成发电量663.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9.6%。
为了适应电网商业化运营的需要,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善服务,改革传统的电力营销体制,成立了客户服务中心。对电费查询、事故抢修、咨询、投拆等业务,客户只需拨打一个免费电话,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为进一步实现电力行业作风的根本好转,从今年初开始,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实施了旨在沟通广大电力客户与电力企业联系的“彩虹工程”。集团公司设立了社会举报奖励基金,花钱要意见、买批评,通过印发“彩虹条”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电力工作的意见。8个多月来,共发放彩虹条44万份,受理社会举报5600件,奖励1150人次,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振亚有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犹如开掘矿井需要支撑。他们牢牢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电”的方针,自1996年开始全面实施“人才工程”,建立1000名厂处级领导管理人才后备队伍、1000名专家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队伍和2000名高技能操作能手队伍,使每个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成才的机会。这些年,山东电力参加过各类系统培训的职工达10万人次。同时,不断深化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工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适应集团公司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1998年以来,公司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高级研讨班,与中央党校和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举办工商管理(MBA)、动力工程、电力工程、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公司还两次送出近百名学员赴美参加MBA研究生班培训。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还建立了开发、培养、选拔、使用、考核、激励相配套的人才管理机制。他们采取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对职工的德、能、勤、绩、学实行量化考核,使职工队伍的结构、素质得到整体优化。目前公司职工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4.87%,比“八五”末提高6.77个百分点。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夏油气资源储量潜力大
本报银川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记者郑有义报道:记者从近日结束的《宁夏油气资源潜力初步评价》会上获悉,经中科院资深院士、专家评审认为,宁夏的主要含油气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宁夏灵(武)盐(池)地区、银川盆地、六盘山盆地以及卫宁盆地是宁夏具有油气远景的四个地区。现已探明石油储量三千七百万吨,预测石油总量三点二亿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一点九亿立方米。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高速公路逾二千公里
本报济南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记者刘磊报道:随着京福高速公路曲阜至张山子段二十二日上午正式竣工通车,山东省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达到二千零六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二千公里的省份。山东仅去年和今年就建成高速公路一千零九十三公里。目前,山东省公路网络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不仅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而且二级以上公路里程也居全国首位,并且已经基本消灭等外公路。京福高速公路曲张段,北起著名的旅游胜地曲阜,南至山东和江苏交界的张山子,全长一百四十六公里,总投资三十六点九亿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龙滩水电站二级公路通车
本报南宁十一月二十三日电 新华社记者邓苏勇、本报记者罗昌爱报道:龙滩水电站的交通线——对外二级公路今天全线通车。龙滩水电站位于广西天峨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工程之一,对实施“西电东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站总装机容量五百四十万千瓦,是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第二大水电站。二级公路总投资六亿元,公路全长八十一公里。二级公路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动工以来,施工人员克服了山体滑坡等困难,架起了二十七座桥梁,开通了两个长六百米的隧洞,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公路,为龙滩水电站全面进入施工阶段打下了基础。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席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和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朱镕基会见新加坡总理吴作栋
本报新加坡11月23日电 记者许宏治报道:今天下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总统府会见新加坡总理吴作栋。
朱镕基对新加坡作为东道主为东亚领导人会晤作出的热情周到的安排表示感谢,对新方高效有序的工作表示赞赏。
朱镕基说,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方非常重视同东盟发展睦邻互信合作伙伴关系,愿同东盟共同努力,推进东亚合作。在当前全球化和高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合作求发展符合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中方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方愿在东亚框架内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支持新方倡议的“电子东盟”计划,支持东盟加强湄公河流域开发。他赞成吴作栋提出的关于亚洲国家加强协调,努力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建议和设想。
吴作栋说,东盟国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现东盟经济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在新的形势下,着眼中长期发展,加强东盟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要。同时,东盟国家有必要在自愿的原则下,进一步相互帮助。他也希望中国、日本今后能给予东盟国家更多的支持。
朱镕基说,今年是中新建交10周年,我们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我们面临的共同任务是,推动中新互利友好合作关系在新世纪继续全面、深入、持久地发展。他说,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为我们双边合作以及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遇。我们欢迎更多的东盟以及新加坡企业家到中国去寻求商机,拓展业务。
吴作栋对朱镕基的谈话表示赞同。他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给东盟带来机遇。东盟愿与中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参加会见的有:朱总理的陪同人员唐家璇、石广生、张九桓、马颂德、金立群、肖钢、魏礼群、李伟、王毅;新加坡外交部长贾亚库马尔、贸工部长杨荣文、驻中国大使陈燮荣等。
本报新加坡11月23日电 记者许宏治报道:应新加坡共和国总理吴作栋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今天乘专机抵达新加坡,出席将在这里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和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此次会晤是东亚国家领导人在世纪之交的一次重要聚会。东盟和中、日、韩领导人将着重就东亚发展的前景以及加强东亚合作交换意见。朱镕基总理将与东盟领导人就如何推进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广泛交换看法。朱总理还将与日、韩领导人举行非正式的三边会晤,就三国合作以及三国与东盟的合作交换意见。
今天下午4时,朱镕基总理的专机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新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庄福生,朱总理的陪同人员、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张九桓和夫人唐黎珍登上飞机,请朱镕基总理和夫人劳安下飞机。
新加坡内政部长黄根成和夫人、新加坡驻中国大使陈燮荣和夫人等到机场迎接。
中国驻新使馆工作人员在机场列队欢迎,并向朱总理和夫人劳安献花。
朱镕基总理的陪同人员外交部长唐家璇,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魏礼群,总理办公室主任李伟,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等同机抵达。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车玉明、李明江)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邀请,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出席将于11月24日至25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会晤(10+3)和中国—东盟领导人会晤(10+1)。
前往人民大会堂送行的有: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姜异康、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和新加坡驻华使节等。
陪同朱镕基总理出席本次会晤的有:朱总理夫人劳安、外交部长唐家璇、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魏礼群、总理办公室主任李伟、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等。
右上:11月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总统府会见新加坡总理吴作栋。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右下:11月23日,朱镕基总理乘专机离开北京,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会晤和东盟—中国领导人会晤。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等前往人民大会堂送行。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领先一步气象新
——中国林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杨振武 蒋建科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悄然进行。谁都没有料到,当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改革序幕拉开之时,他们的改革之舟已冲过激流险滩,驶入新的天地。
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重新确定了10个重点学科和27个重点研究方向;
人才分流——院部机关原来的19个处室调整为11个,人员从255人精减到93人;
机制转换——组建一批科技型骨干企业,清理撤并了20多个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
制度创新——相继制订了27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发生在中国林科院的这些改革,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更得到林科院广大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前不久,中国林科院体改办对在北京地区的5个研究所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8%的职工对改革投了赞成票。
“关键是要给广大职工以希望,大家看到了希望,就会齐心协力地推进改革。”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兴奋地告诉记者,经过4年来的探索,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还要努力,争取为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深化改革探出一条路子来。
自我加压 试点先行
矗立在京郊玉泉山下的中国林科院,是中国林业科研的“国家队”,全院17个研究所和中心分布在大江南北,扎根于神州沃土之中。40多年来,中国林科院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项,有67项成果荣获国家级奖励,285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中国林科院的改革完全是自我加压。早在4年前,院领导就清醒地看到,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几十年一贯制由国家大包大揽的积弊也日益突出,改革势在必行。院领导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迟改不如早改,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经过一番努力,1996年7月,中国林科院被原国家科委确定为改革试点单位,任务是,为深化社会公益类机构的改革“探路子,出经验”。
任务虽然只有六个字,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参考。中国林科院根据院直属17个科研机构的不同类型,确定了4个试点单位,突破口就选在“大本营”的院部机关。
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而且先拿院部机关“开刀”,在全院引发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过惯了平淡日子的干部职工经历了一次观念的大碰撞,思想波动也在所难免。不过,由于院领导事先下透了“毛毛雨”,工作深入细致,尽管改革大刀阔斧,处室有撤有并,人员有上有下,但全院上下自始至终保持了稳定。转岗分流的150多人在“双向选择”中很快找到了新的归宿,做到了“人尽其才”。
院部机关的成功尝试,更加坚定了院领导的决心。1998年,按照“改造传统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的思路,中国林科院经过筛选、论证,重新确定了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方向。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森林保护研究所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二为一,重新组建了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郑州泡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加挂了“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牌子。
改革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科技产业化的加速。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中国林科院工作的“重头戏”。1997年,他们在江苏无锡召开科技产业化工作会议,出台一系列政策,下决心清理撤并了一些效益不好的经济实体。1999年9月,院里自筹资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科技骨干企业“中林绿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同时,院里又以多种合作形式,分别组建了国林竹藤公司,上海昊林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企业。1999年,全院科技企业销售收入1.3亿元,纯收入2300万元,为部分研究所和中心的转制创造了条件。
走出大院 地阔天宽
中国林科院的率先改革,打破了科学殿堂昔日的宁静。在不断涌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中,广大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和竞争意识空前提高。
然而,要在观念上适应新体制,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泽慧院长鼓励大家说:“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当然难!只有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市场,科研人员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勇敢地走出去,使多年困扰院领导的科研人员争课题、争经费的难题迎刃而解。全院通过科技合作、国际合作、有偿服务等多种途径,使科研投入结构发生变化,科研经费明显增加。仅1999年,全院纵向课题经费就达3330万元,人均3万余元。其中林业所人均科研经费高达9.5万元。中国林科院还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国际合作项目3年增加40多项,经费连年递增,去年新增项目经费250多万美元,是改革试点前1996年的10倍。
过去,科研人员完成课题后,往往习惯于报成果,申请专利,然后便束之高阁。如今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科研成果的转化,如何能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南京林化所张宗和研究员研制开发的五倍子单宁酸系列产品,1997年进入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中心,两年产值翻番,今年又被列入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预计两年内产值可以突破5000万元。林业所王涛院士研制开发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很快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产品覆盖了全国80%的县市,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林科院在改革试点中“好戏连台”。他们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政府,与山西林科院、河南南阳市等20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业签定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上海木材所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与福建南平联合共建试验开发区,发挥辐射作用;与印尼金光集团全面合作,在中国林科院设立了1000万元的金光林业科研开发基金。
走出大院,地阔天宽。中国林科院改革试点4年间,累计筹集资金2.3亿元,重点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他们分别在北京石龙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木材工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林产化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在广东湛江建立了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昆明资源昆虫研究所建立了特种生物资源研究开发中试基地,并与云南省政府共建特种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
分类推进 各得其所
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转制。而在一个机构中,往往是公益性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和服务并存,界限难以分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7月31日,中国林科院举行了热气腾腾的科技体制改革会议,决定把全院改革推向实质性进展阶段,提出了“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类改革,推进转制”的改革思路。
本着有利于加强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考虑,中国林科院经过认真筛选,决定对林业研究所、资源信息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和运行。同时实行倾斜政策,加大投入,保证这支精干的“国家队”有充足的资金、旺盛的精力从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共性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林业建设中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
对于那些能够走向市场的科研机构,尽快进行企业化转制,放虎归山。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木材工业、林产化工等9个研究所、中心经过结构调整,资产清查与划拨,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这些机构转制后主要从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运行,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技术创新能量。与此同时,仍然可以通过竞争,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他们还以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分布在全院各所从事中介业务的机构为基础,组建了“全国林业咨询服务中心”。组建后勤服务中心,面向科研,面向社会,按社区物业管理模式发展,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与此同时,院部机关的机构设置从现在的11个精简为8个,管理人员的编制从93人精简为65人,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率。
中国林科院的分类改革已全面启动。改革到位后,全院17个科研机构将会以不同机制运行,身份也各有不同。其中9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6个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1个成为中介服务机构,分灶吃饭,各得其所。
展望未来,中国林科院员工充满信心。他们积极投身改革,投身到林业科研和建设的主战场,正在成为科技兴林的重要生力军。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早改革早受益
科研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工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可以面向市场的研究与服务工作还没有按照市场机制运行,动力和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机构设置重复、结构不合理、队伍臃肿等问题,难以胜任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是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既要大胆开拓,又要细致稳妥。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不同的工作特点,采取不同的机制,实行分类改革。对那些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进行企业化转制。同时,对那些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公共服务性研究的科研机构,一定要保留足够的、精干的科研队伍。要通过改革,建立科研机构内部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机构的活力和科研效率。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展示了广阔的空间。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已经铺开。中国林科院的经验说明,早改革早主动,早改革早受益。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来。
第1版(要闻)
专栏:德力西杯新闻摄影比赛
入冬以来,一批批珍禽候鸟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荒野、东北沼泽及内蒙古草原陆续飞抵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越冬。据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统计,今年飞抵鄱阳湖越冬的珍禽候鸟有150多种、5万余只。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提出新世纪发展目标
本报拉萨11月23日电 记者岳富荣、王建新报道:“西藏‘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2%以上,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十五’末进入西部地区前列。”这是西藏自治区提出的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跨越式发展目标。
日前闭幕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十五”期间,西藏将在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抓好交通、能源、通信和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实施特色追赶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饮料业等方面予以重点发展。
“九五”期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11%。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建设中国最大水电基地
本报昆明11月23日电 记者汪波报道:刚刚结束的云南省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提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把云南建成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云南省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的23.2%。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先建设调节性能优越的大中型水电站,适度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火电厂,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抓紧做好小湾电站前期工作,加快配套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建设适应“西电东送”需要的输电通道。力争到2015年把云南初步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并最终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西电东送”的主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贴紧群众 服务到户
邯郸五万干部进村入户助农增收
本报讯 河北省邯郸市为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组织市县乡村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结亲帮扶,5万名干部与农户结对并签订了帮扶责任书,开展了一场送科技、增投入、促销售、保增收活动。
为确保这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该市成立了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从上到下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并建立联系、督导、考核、奖惩硬性制度。
帮扶干部下乡后,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截至目前,全市干部进村联户6万多户,培训科技明白人3.5万余人次,引进新技术1000余项,引进新品种600多个。 (陈凤娥)
第1版(要闻)
专栏:
结对帮扶 温暖民心
黑龙江八万党员干部攀“穷亲”
本报哈尔滨11月23日电 记者胡斌、董伟报道:当又一寒冬来临的时候,黑龙江省许多特困职工的心中却涌起一股股暖流——包括13名省委常委在内的全省8万多名党员干部与他们结上了帮扶对子。截至目前,全省已有8.2万名党员干部参与帮扶,结成帮扶对子60182对,帮助新上生产项目1000多个。
今年7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号召全省党员干部与5个重点城市的特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扶活动,并从省财政拨出5000万元专款作为扶贫解困专项资金。仅3天,省交通厅的党员干部就自发捐款21万元。
“一帮一”重在帮助特困职工“造血”。鹤岗市提出不仅要帮“米袋子、菜篮子、衣柜子、火炉子”,还要“帮思想、帮技能、帮信息、帮岗位、帮就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1000多名特困职工通过“一帮一”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让国旗在乡村学校飘起来
王孟海 赵志广
《国旗法》早已颁布,但一些乡村学校至今仍未把升国旗当成一项必须坚持的仪式,平时只有一根旗杆竖在校园里。上级来校检查工作,才举行一下升旗仪式。
按照规定,举行升国旗仪式神圣而庄重,不可随随便便。特别在学校,这项仪式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国旗法》颁布以来,绝大多数机关、学校、军营,都把升国旗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自觉执行,按规定升国旗、奏国歌,这不仅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希望乡村学校能认真学习和贯彻《国旗法》,让国旗在校园里高高飘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