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百舸争流胶州湾
——青岛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站在青岛港制高点上鸟瞰港区、放眼胶州湾,只见一艘艘巨轮离靠码头、进进出出胶州湾,一座座门机、桥吊、浮吊“手抓”数十、数百吨货物轻松地装卸,一列列、一辆辆往来的火车、汽车,不停地运进和疏散货物;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集装箱,一方方垛、围、码得艺术品般的货物……再走走西岸的油港区,转转西南岸的前湾新港区,整个青岛港,气势恢宏,一派繁忙景象。11月9日,是青岛市入冬以来最冷的第一天,记者乘船在胶州湾上、穿行在各码头参观采访,被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深深吸引。
今年1—10月,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7282.8万吨,与去年同比增长20%,比去年全年的总量多26万吨。港口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总收入由1988年的2.2亿元,增长为1999年的13.9亿元。1999年1月,财政部和交通部联合在广州召开的财务体制改革专题会上公布,青岛港经济效益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1988年至1999年青岛港共上缴国家各种税费3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特别是装卸一线职工收入是10年前的10倍。
具有108年历史的青岛港何以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记者的答案是:靠改革创新。
从现场到市场 “装卸生产主战场在港外”
在青岛港听到次数最多,叫得最响亮的三句话是“没有货主,没有用户,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的满意就是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青岛港人形容他们服务理念的转变是:醒得早,下床快;出门急,走得稳。从货主、用户相求到登门服务,“宁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让货主用户一时犯难”,青岛港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次,一随车来港的煤矿工人不慎将一把扳手掉到煤堆中,前港公司的干部职工得知消息后,立即全方位寻找,历时一个多月,终于从6万多吨的出口煤中将扳手找到,为货主维护了信誉,避免了损失。有的货主嫌优质煤价格太高,普通煤质量又达不到要求,为千方百计满足货主的要求,青岛港人创造了利用港口先进设备为货主配煤的新工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文明装卸、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环境、文明服务,青岛港人创造了“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即将进入WTO的脚步,青岛港人嗅到了激烈竞争的“火药味”,及时推出“装卸生产主战场在港外,青岛港应为全国服务”的经营战略,将港口生产的重点由港内生产组织转变为港外货源组织,在华北、中原、西北、西南的各中心城市和各大企业设立办事处30多个,港口经济腹地从山东及周边地区的4个省发展到全国14个省区和中亚诸国。
他们主动与铁路、海关、船东联手,相继在西安、郑州、成都、济南、邯郸、洛阳、乌鲁木齐等西部10多个主要城市开通海关直通式运输,架起了内陆地区与港口之间的“绿色通道”,把港口搬到内陆腹地。建国以来,新疆首次从海港出口的12万吨粮食,今年5月13日已运抵青岛港。棉花、番茄酱、汽车配件等各种货物也源源不断到港。仅近3个月新疆从青岛港进出口的货物就达2245TEU(标准箱),从10月份开始15万吨棉花正在陆续抵港。现在青岛港已成为我国沿海第一个进行国际集装箱中转港,而且使集装箱的发展迅速超过了国内几个老牌大港,奠定了青岛港集装箱大港的地位。目前,从青岛港开出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30多条,每月280多个航班将青岛与美国东西部、西欧、地中海、波斯湾、澳洲等世界主要经济区域连为一体。港口吞吐量连年攀升,今年突破8000万吨已成定局。集装箱吞吐量从最初的8万标准箱,以每年30%的增幅快速增长,今年突破200万标准箱也已胜券在握。
青岛港人在改变服务观念,建立新的服务理念的同时,展开了大规模的建设改造系统工程。投资近百亿元,在新港区,建油二期、前湾一期、前湾二期、20万吨兼25万吨级矿石码头4大工程6座码头。在老港区,加深航道和泊位,更新设备,改造码头,拆建仓库,一鼓作气完成70多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对港口生产布局动大“手术”,他们将煤炭、铁矿石集中到前湾新港区装卸,将国际、国内客班轮集中到中港公司,实现了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矿石调整到新港区后,由过去的4个公司9个泊位装卸变为一个公司两个泊位,单船装卸效率由昼夜1万吨提高到7万吨。形成了拥有集装箱、煤、油、矿4大货种的超强竞争力,吞吐能力跨入世界亿吨大港行列。
人人参与改革 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
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分配,是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结合最紧密的一环,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第一杠杆。青岛港首先向分配旧机制开刀。在分配领域形成了以“向装卸一线倾斜,向科技人员倾斜”为核心,企业员工工资随单位效益浮动的新型分配机制。
为了搞好改革,常德传局长率局机关干部到一线装卸工人中间,进行劳动调研,局长关切地问一位装卸队长:“咱装卸工一个月拿多少才差不多”,十几人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最后狠狠心,咬咬牙,向局长喊出了“400元”。常局长听后,深为感动:他们的劳动价值绝不止这些钱!之后,在更深入调查、倾听职工心声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港口内部装卸公司改革有关规定》等四项规定共83条政策,出台了《青岛港务局进一步搞活内部工资分配的实施意见》。1993年,青岛港率先实行了等级工资制转为岗位技能工资制的改革,实现了分配领域质的飞跃,经过连续多次调整,使今日一线职工的月收入有的高达6000—7000多元。
转岗分流,减员增效,成了1998年港口改革的主题。为了改革顺利进行,每次转岗分流,青岛港注重“挖渠放水”。挖的第一条渠就是启动新港区,为老港区转岗职工创造了4000个就业岗位。第二条渠就是通过辞退临时工、农民工,腾出1500个就业岗位。为一些年纪偏大又没有一技之长的职工,有针对性地举办岗位业务培训班。1988年以来,青岛港转岗分流近万人,却没有将一人推向社会,全部妥善安置。目前在青岛港,分流转岗不再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际上,青岛港的减员增效,是从机关开始的。为解决港口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现象,他们先从难度较大的机构设置和机关人员精简方面早越“雷池”。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先后三次成功地对港口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科队级、处级领导干部、两级机关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并引入竞争机制,使管理干部可上可下、可工可干,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三次改革,仅局机关就由原来的31个处室减少到16个。管理人员由660余人减少到183人,压缩了70%。
甘愿廉洁勤政 以职工利益企业命运为重
企业效益的好坏,企业命运的长短,关键在领导班子。这已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共识。青岛港也不例外。青岛港领导班子喊出了:对上让党放心,对下让群众满意,自己终生无悔。
关键是创一个好的领导机制。青岛港把领导干部的廉政问题始终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自觉接受职工监督。将领导住房、宿舍建设和分配、调资晋级、奖金分配、局招待费使用、党费和党务活动费使用、困难补助、大型活动经费支出、“好处费”收缴和用途等九项内容张榜公布,赢得了职工的理解和信任。
长期以来,局级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管住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特别是在一些职工敏感的生活问题上,更是严于律己,安于后富。常德传把市里分给他的一套位于海滨四室一厅的住房,让给了离休老红军。职代会多次通过决议要给他调整住房,都被他“一票否决”。因为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港务局职工的住房没有全部解决,我就不参与分房”。在职工代表们年复一年的期待中,204户离休干部住房达标了,129名特困户职工住房解决了,200名困难户、280名“团结户”、440多名港内临时住户以及结婚无房户都欢天喜地地迁入了新居,直到“八个全部解决”目标实现,青岛港人人有其屋的梦想成为现实,职工代表们才了却了心愿。
尽管青岛港的经济效益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但局领导们始终坚持不搞办公室装修、不安装空调、不更新小轿车、不用公款买手机、不配专职秘书,十年如一日带领职工艰苦创业。在记者采访中,一位职工动情地说:“青岛港不是没有钱办这些事,也不是领导干部没有现代意识,不会享受、不懂潇洒,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青岛港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局领导们认为,港口收入的一分一厘都是职工的血汗钱,只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容不得任何人随意挥霍。舍不得买小车,却投资400多万元为职工购置12部豪华班车。舍不得装修办公室,却把职工的候工室建设得像“星级宾馆”。舍不得购买手机,却投资近4亿元,为职工购建了6700多套住房,使全局人均居住面积从4.5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5平方米。为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他们坚持每两年为全局职工进行一次体检,每年对女职工、老干部以及特殊工种职工进行一次体检,发现病情隐患的及时安排治疗。此举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专门将青岛港列为该组织的一个科研基地。今年青岛港又投入1000多万元,提高职工“班中餐”质量。职工的心,企业的根。赢得职工的心,企业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呢!
改革创新使青岛港有了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内外好市场,有了一座现代化港口,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职工队伍,还有了一个廉洁勤政的班子。
改革创新使青岛港实现了快速发展,使一个百年老港充满了现代化的活力。看着一艘艘巨轮争流胶州湾,离靠青岛港,用青岛港职工的话说:“瞄一眼码头,有没有大船,就知道我们有没有饭吃。”青岛港的改革创新仍在继续……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考察三峡工程建设时指出
要以改革精神推进三峡工程建设
本报宜昌11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秦杰、本报记者傅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考察三峡工程建设时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三峡工程建设,以现代化管理模式探索我国水利水电发展的道路,要以对全国人民的责任感和建好天下第一大坝的光荣感搞好三峡建设。
11月11日至13日,李鹏在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等陪同下,考察了三峡工程建设工地和宜昌市政建设。11日下午,刚刚抵达宜昌,李鹏一行就冒着雨雪来到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工地,关切地与施工人员交谈,询问工程进度和各项设计情况,嘱咐有关部门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以三峡建设为契机,搞好当地的各项工作。
12日,李鹏在三峡建设工地察看了一整天。他对这项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极为关注,从工程开工后,已是第十次来这里考察。三峡工地上,高高矗立的坝顶平台、宽阔的围堰、巨大的电机蜗壳、林立的塔吊以及堪称世界第一的船闸,构成了一幅三峡建设的宏伟壮观的场面。李鹏兴致勃勃地在工地各处察看,不时向工程设计施工人员询问工程的进展情况,勉励他们同心协力,安全优质地把三峡工程建设好。在永久船闸的施工现场,李鹏向担负施工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问候致意。
在13日召开的座谈会上,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和有关方面负责人汇报了三峡工程建设情况。李鹏仔细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后发表讲话,他对三峡工程的顺利进展表示满意,并向参与建设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
李鹏说,三峡工程建设一年一个样,这次来看到三峡工地又有了很大变化。现在,大坝已初具规模,今年可以确保完成预定的施工计划。从形象进度和各方面来看,三峡建设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全部现代化的施工方式,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这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同时,三峡工程初步建立的现代监理制度,完善的施工体系,使工程进展井然有序,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施工过程中,三峡工程建设者们表现出的认真负责精神、勇于改革和科学创造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和表彰。他强调,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受到全国、全世界的关注。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要克服困难,完善我们的质量监督体系,把三峡建成世界上一流的工程。
李鹏指出,前一阶段工程进展顺利,为以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今后三年内,三峡施工任务将更加紧张,工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期间,要完成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要实现水库初期蓄水,首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开始通航。因此,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这样大的工程建设中,不可能不出现一点问题。要敢于面对困难,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保证工程如期完工。他说,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三峡建设,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是为了提高效益。三峡建设要勇于探索,在现代化施工方式、资金筹集、移民安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逐步实现滚动发展。
李鹏强调,移民工作是关系到三峡建设成败的大事,各级政府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各地要加强领导,全国也要大力支援这项工作。移民要采取开发式移民的方式,要注重其今后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库区建设和移民工作中,要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注意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处理好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关系,把库区建成新兴繁荣的地区。
在考察期间,李鹏还会见了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的4位外国专家。他们是来自奥地利的拉贝博和罗伯特、来自法国的马里奥、来自美国的柯格·哈莫特。李鹏首先对他们来华参与三峡建设表示欢迎。他说,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专家前来参加建设。他希望专家们大胆工作,严格要求,与三峡建设者们密切配合,共同建设好三峡。他还关切地询问了专家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几位专家在发言中表示,能参与这项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建设感到非常荣幸。他们认为,三峡工程的组织工作十分出色,质量也相当好,会成为世界水电工程史上的一个典范。他们表示,将全力投入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
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市长包叙定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参加了座谈。
在此期间,有关方面负责人还专赴秭归考察了移民工作。
陪同李鹏委员长考察的有关单位负责人有郭树言、王朝文、南振中、乔晓阳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江泽民强调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本报深圳11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杨健、张宿堂,本报记者杨振武报道: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今天下午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也是对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江泽民强调,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学习和努力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经济特区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积极研究、探索、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各项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标志并不断书写发展奇迹的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她二十周岁的庆典。深圳各界今天下午在深圳市体育馆集会,共同庆祝我国兴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
深圳市体育馆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场馆四周高悬巨幅标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场馆中央由鲜花组成的3个花坛更加烘托出庆祝大会的喜庆气氛。
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20年间,深圳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908元,外贸出口总额282.1亿美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4.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5%。
庆祝大会在国歌声中开始。
江泽民总书记讲话中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所有为经济特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经济特区的广大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各位来宾,向关心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他说,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的支持下,经济特区在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特区创立发展的二十年,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的二十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发展的二十年,是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二十年。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兴办经济特区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丰富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江泽民指出,人类即将迈入新的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继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须紧紧抓住的难得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面前,不进则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居安思危,增强发展的紧迫感,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
江泽民对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他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泽民指出,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体制创新,率先为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和实践;要带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创造新鲜经验;要带头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带头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要坚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要带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江泽民最后指出,在二十世纪的百年间,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展望新的世纪,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国经济特区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庆祝大会上讲话说,深圳经济特区前进的每一步,都倾注着党中央两代领导核心的亲切关怀,凝聚着兄弟省区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深切情谊,渗透着特区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的汗水。他说,深圳经济特区的今日,昭示着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全省的明天。江总书记提出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要求,正在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鞭策全省人民富而尚勤,富而好学,富而重教,富而崇德,富而求序,富而奋进。他表示,广东全省人民对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要弘扬经济特区创业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辱使命,不负党中央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在讲话中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创业史和邓小平、江泽民两代领导核心对深圳的关心爱护,介绍了今天深圳建设的情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他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任重道远,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更加奋发向前,在新世纪创造新辉煌,不辜负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与殷切期望。
庆祝大会前,江泽民总书记亲切会见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及其所在省市负责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霍英东、马万祺和习仲勋、谷牧出席庆祝大会并参加会见。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央军委委员曹刚川,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广东省、广州军区、有关省市及经济特区负责同志,部分驻华使节,友好城市代表,海内外知名人士、专家,深圳市各界代表共4000余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庆祝大会由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主持。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江泽民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我国兴办经济特区二十周年。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所有为经济特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经济特区的广大建设者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向关心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率领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观察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经济特区。根据他的倡议,党中央、国务院经过认真的考察和权衡,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它们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边沿江地区,加快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步伐,兴办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逐步在全国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践证明,兴办经济特区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丰富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全国的支持下,经济特区在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经济特区率先进行改革,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累了新鲜经验。经济特区,在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场作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在我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九八○年,我来深圳就筹建经济特区进行考察时,深圳还是一个边陲小镇。二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深圳已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深圳和其他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也是对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有力印证。
经济特区创立发展的二十年,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的二十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发展的二十年,是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二十年。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充分说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即将迈入新的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继续发展,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须紧紧抓住的难得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必须认真应对的严峻挑战。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面前,不进则退。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居安思危,增强发展的紧迫感,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抓紧解决存在的问题,继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新的业绩,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经济特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发展是硬道理。经济特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继续争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地区,继续充分发挥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努力形成和发展经济特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历史赋予经济特区的光荣使命。
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和努力实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经济特区要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指引下,继续积极研究、探索、解决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把各项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经济特区要带头加快体制创新,率先为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和实践。进行体制创新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克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支持、引导个体和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依法行政,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深入研究当代经济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一整套制度和机制。要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努力形成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优势和占据有利地位。全国各地都应努力这样做,经济特区更应走在前面。
经济特区要带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上创造新鲜经验。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密切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大力增强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努力开拓科技创新的新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要继续探索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能够优化配置国内外科技资源的技术开发体制,强化知识、信息、资源、人才的聚集效应。抓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经济、产业、技术优势,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努力把经济特区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和成果交易中心。
经济特区要带头增强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兴办经济特区一样,都是为推进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经济特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支持企业到西部投资,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继续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扶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为逐步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多作贡献。
经济特区要带头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答卷。经济特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要做到既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善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有效抵御各种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要坚持进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把广大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到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要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治理,下大力气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经济特区要带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搞好党的建设,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新路子。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力培养和锻炼一支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开拓前进、特别能尽职尽责的党员和干部队伍,领导干部尤其要模范地遵循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做到廉洁自律,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金钱美色的诱惑,努力在实践“三个代表”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在二十世纪的百年间,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展望新的世纪,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国经济特区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深圳11月14日电)
11月14日,江泽民主席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离深圳前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访问文莱
江泽民主席抵斯里巴加湾
离柬时西哈努克国王在王宫与江主席亲切话别
本报斯里巴加湾(文莱)11月14日电 记者吴绮敏报道:应文莱达鲁萨兰国苏丹和国家元首苏丹·哈吉·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抵达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
专机于当地时间23时抵达。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受到文莱穆赫塔迪·比拉王储、哈贾·玛斯娜公主、教育兼卫生大臣阿齐兹的热烈欢迎。中国驻文莱使馆女青年向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献了花。
同机抵达的江泽民主席的陪同人员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江主席办公室主任贾廷安和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
先期抵达文莱的江主席的其他陪同人员外交部长唐家璇、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机场迎候江泽民主席。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和夫人董赵洪娉也到机场迎接。
中国驻文莱大使瞿文明和夫人李荣珍及其他使馆工作人员、中国驻文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也到机场迎接。
江泽民在机场发表书面讲话,表示很高兴应邀前来文莱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
他说,中文是同濒一海的友好近邻,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在绵延千载的友好交往中,两国人民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好情谊。1991年中文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个领域友好合作稳步开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他表示,在此次访问中愿本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同文莱苏丹就如何发扬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深入交换意见。他表示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文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新世纪里必将谱写出更美的篇章。
江泽民在讲话中还祝文莱苏丹政躬康泰,祝文莱达鲁萨兰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并预祝文莱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成功。
当晚,江泽民主席一行在兰花园饭店下榻。
新华社深圳11月14日电 (记者杨健、李南玲、张宿堂)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晚上乘专机离开深圳前往文莱,出席在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
江泽民主席是今天下午结束对老挝、柬埔寨的国事访问乘专机抵达深圳的。在深圳期间,江泽民主席出席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会见了经济特区所在省市和各经济特区主要负责人并为邓小平同志塑像揭幕。
陪同江泽民出访并同机离开深圳的有:江泽民主席夫人王冶坪,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江泽民主席办公室主任贾廷安,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等。
前往机场迎送江主席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政委刘书田,广东省领导同志卢瑞华、张高丽、黄丽满、于幼军、蔡东士等。
本报暹粒(柬埔寨)11月14日电 记者吴绮敏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圆满结束对柬埔寨的国事访问,今天中午乘专机离开暹粒飞赴深圳。
早晨,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与西哈努克国王和莫尼列王后在王宫亲切话别,西哈努克国王向江主席赠送访柬相册。
随后,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陪同江主席夫妇一行来到波成东国际机场,在那里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在仪式上,柬埔寨少女向江主席和夫人献上鲜花。江主席与前来送行的柬参议院议长谢辛、国民议会议长拉那烈、首相洪森等握手告别。接着,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陪同江主席和夫人走上检阅台,军乐队奏中柬两国国歌。登上专机之前,江主席向列队送行的中国驻柬使馆工作人员和欢送群众挥手致意,并与柬方高级官员及外国使节握手告别。
欢送仪式结束后,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乘江泽民主席的专机一同赴暹粒参观古老的吴哥古迹。在那里,江泽民主席来到正在修复之中的周萨神殿,听取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进行修复工作的情况介绍。中国在这个项目中向柬提供了无偿援助,工程预计于2004年完成。江主席要求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出色地完成修复工作。江主席还参观了巴戎寺和吴哥窟,盛赞辉煌的吴哥文明和柬埔寨人民的伟大智慧。
西哈努克国王亲自全程陪同江泽民主席在柬埔寨访问。今天中午,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陪同江泽民主席夫妇一同来到暹粒机场,将中国客人一直送至专机的舷梯旁,宾主亲切地握手告别。
中国驻柬大使宁赋魁以及暹粒省官员也在机场送行。
今天下午,江泽民主席在深圳出席邓小平塑像揭幕仪式和深圳特区建立20周年庆祝大会。
晚上,江主席乘专机离开深圳飞赴本次东南亚之行的第三站——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出席在那里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文莱进行国事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小平同志塑像揭幕仪式在深圳举行
江泽民为塑像揭幕
新华社深圳11月14日电 (记者杨健、李南玲、张宿堂)邓小平同志塑像揭幕仪式今天下午在深圳经济特区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塑像揭幕。
位于深圳市中心位置的莲花山公园松柏常青,花团锦簇。竖立在公园山顶广场的邓小平塑像由青铜铸造,塑像高6米,基座高3.68米,塑像面向正南方,三面围绕的是盛开的鲜花,背景为一排高大呈塔形状的绿色常青龙柏。塑像的竖立,体现了对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深深缅怀之情,表达了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创美好明天的坚定信念。
下午4时许,揭幕仪式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江泽民总书记拉动缎带,覆盖在塑像上的红色绸布缓缓揭开,神采奕奕、目光坚定,呈步行姿态的邓小平塑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塑像基座正面是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五个大字:“邓小平同志”。
在《春天的故事》的旋律中,礼兵向塑像敬献花环,少先队员敬献鲜花。随后,军乐队奏《国际歌》,全场人员向邓小平同志塑像行注目礼。仪式结束后,江泽民等参观了塑像及周围的建筑。塑像的北侧是一块长达13米、高4.35米的花岗岩石墙,石墙北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1984年视察深圳时的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石墙南面是邓小平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出席揭幕仪式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李长春、钱其琛、曾庆红、邹家华、吴阶平、叶选平、霍英东、马万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央军委委员曹刚川,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广州军区司令员陶伯钧、政委刘书田,广东省领导同志卢瑞华、朱森林、郭荣昌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各界代表出席了揭幕仪式。
11月14日,邓小平同志塑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山顶广场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塑像揭幕。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