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
专栏:
不事炒作 不图虚名 重在实效
深圳中科西部种草静悄悄
本报讯 记者彭俊报道:深圳的一家上市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在偏远的甘肃河西走廊种了一万多亩苜蓿,并由此衍生出了五条产业链,实现了农民与企业的双赢。然而,所有这一切,公司的高层并未做过多的渲染。
这家公司全称叫做“深圳市中科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17亿元,年销售额10亿元,年净利润5000万元。三个硬邦邦的数字,展示了公司的实力。总经理欧锡钊说,我们是做农业起家的,农业产业现在仍是公司的基础。深圳中科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家禽生产企业,年产4000万羽鸡苗和500万只肉鸡。
从事家禽养殖的深圳中科看好了苜蓿。苜蓿,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一亩苜蓿干草,其所含的蛋白价与三亩大豆等值,是上等饲料。喜阴凉、耐旱、耐寒的特性,使苜蓿在河西走廊扎根千年之久。
在河西走廊中部,有一个民乐县。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仅成片的荒地就有50万亩。经过周密的考察之后,一个庞大的投资计划在公司决策层形成:用5年时间,投资5亿元,种植100万亩苜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体产业开发。
1997年,深圳中科先期在民乐租用了50万亩土地。开始试种部分苜蓿。在试验田里,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先后进行了20个不同品种的苜蓿引种试验。其中,13个品种来自美国,4个来自加拿大,还有3个属于“土著”品种。对比试验的目的,在于观察不同苜蓿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和产量,为大面积种植作准备。在科学选育的基础上,深圳中科人在民乐种植了1万多亩苜蓿。
与此同时,苜蓿的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措施紧随其后。从苜蓿加工利用出发,深圳中科人引出了5条产业链:苜蓿——苜蓿草粉、草块、草捆;苜蓿——草食家畜饲养——肉制品和奶制品加工;苜蓿——饲料加工——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加工;苜蓿——提取叶蛋白——天然绿色食品;苜蓿——供人直接食用的保健品(如苜蓿草片、苜蓿茶、苜蓿冲剂等)。这些产业链中的产品许多已从研制转向生产,有的保健品甚至已经走上商场柜台。
深圳中科在西部创业的过程中,既给公司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目前,已有1000多户农民在公司的苜蓿地里辛勤耕耘。仅此一项,即可实现人均增收100余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科技兴产业干部做示范
——山西绛县调整产业结构向现代农业转型
本报记者 张砚
山西绛县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直接扶助下,探索向现代农业转型。该县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党政、行政机关,各乡镇和支部、村委会干部投身到科技示范主战场,切实做到干部带头做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风险共承担。一年来,全县办起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118个,干部科技示范点2678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380项,发展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6.5万亩。
绛县地处晋南山区,是个“七山二岭一分川”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发展属于“山药蛋”经济,农业结构不合理,品杂量小,且品种老化,管理粗放,加工滞后,市场狭窄,未形成产业。
县里根据当地自然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市场发展趋势,确定突出发展和重点培育五大产业:以牛鹿草食畜禽为主的畜牧产业;以山楂为主的林果产业;以新、特、奇、优为主的瓜菜产业;红薯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围绕五大产业,根据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引进一批栽培、饲养、管理新技术、新品种,兴办了10多个龙头企业,建起10多个集中连片的高效优质生产基地。
为加大农业整体科技含量,绛县引进农科院49项技术,配套装备到五大产品各个环节,形成主导产业技术链。如以牛鹿为主的畜牧产业,形成从优良品种——优种繁育——优质饲草——优法育肥——精品加工等21项技术组装的“四优一精”系列化的产业技术链。在推进产业技术链的基础上,把切入点定位在科技园建设和科技示范上,建一个牛羊优种繁育中心带动10个品种改良站;建一个肉牛育肥中心带10个肉牛育肥示范场,每个示范场带动300个养殖户;建一个优质饲草示范基地带10个优质饲草生产基地;建一个优质精料生产中心带10个销售点。
为了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链的实施,绛县把依靠科技产业当成中心任务来抓,建立一级对一级负责,自上而下层层下达任务,自下而上层层落实的工作责任制。
目前,绛县从县领导到一般职工都有科技示范项目,涉及十大类,320多项,总投资1800万元,使2.3万农民开始走向科技致富。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西进不是赶庙会
苜蓿草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的,单个农民或企业种植,收获很可能不理想,而深圳中科公司和甘肃农民通过合作,实现了“双赢”。
双赢,首先来自深圳中科人严谨的科学态度。技术上不懂的,先请教专家;品种上拿不准的,先试验;即使进入草场种植阶段,他们也是先小范围示范,成功之后再大面积推广。正是这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规避了一道道潜在的风险。
双赢,更来自深圳中科人务实的创业精神。他们结合自己的养殖业强项,首先考虑的是将“牧草之王”的饲料价值和公司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立体的综合开发,充分挖掘苜蓿的增值潜力。如果脱离企业实际,空谈西进,则莫说带动农民增收,就连公司本身的项目投资也很可能血本无归。
开发西部是一个大战略,需要大批企业积极参与。但开发西部毕竟不是赶庙会,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规划和扎实的工作。
第2版(经济)
专栏:
实现良性循环的良好开头
——舞阳钢铁公司扭亏脱困探秘
本报记者 江世杰
三年前连续四年亏损、亏损总额近10亿元的舞阳钢铁公司,被邯钢兼并、改制三年来,走过了扭亏为盈、保持盈利和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程。记者采访舞钢总经理顾强圻、党委书记张延卿后感到:舞钢扭亏脱困的主要经验在于:舞活销售“龙头”,练硬产品“拳头”,开掘利润“源头”。
舞活销售“龙头”
舞钢是我国第一家宽厚钢板的生产和科研基地,产品本应是供不应求。为什么三年前产量上不去、销售也不畅?关键是从上到下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没有把产品营销当作生产经营的“龙头”。
舞钢新领导班子提出,强化营销是扭亏为盈的突破口,要求全公司一切为了销售,一切服从于销售。兼并之初,百事待举,公司党政领导却一连七天坐镇销售部现场办公,分析市场形势,谋划区域销售策略,将原来一个销售科扩编为六个科,变“坐商”为“行商”;通过“将点将,兵选将”的办法,将销售人员从10多人增加到60多人;并建立起销售人员的收入与收集信息、签订合同、销售收入、货款回笼、异议处理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要求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围绕销售开展工作。结果,仅过了5个月,舞钢就初步打开了市场营销局面,于1998年1月提前实现了扭亏为盈。
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对销售系统的考核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销售奖励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奖金不仅上不封顶,而且下不保底,各销售单位实行末位淘汰制,连续三个月处于末位者将自动下岗……这些措施使舞钢的钢材订货量逐年增长,改制前三年和改制后三年相比,承接合同和发运钢板量分别增长了75%和82%,而售价相对平稳,货款回笼率也大幅度提高。
练硬产品“拳头”
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引导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靠能满足市场需要的质优价廉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舞钢把练硬产品“拳头”作为扭亏脱困的重要举措。
三年来,舞钢共完成钢包扩容、高压水除磷等大的技术改造项目10余个,同时成立了以生产厂和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为队长的特殊用钢、模具钢等6个科技攻关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舞钢三年来共计开发新钢种48个,大部分填补了国内冶金产品空白。其中,16锰铌钢板、高强度造船板荣获全国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电站锅炉用钢被列入河南省火炬计划。模具钢、高层建筑用钢、核电站用钢、桥梁钢、抗硫化氢钢、铬—铜系列钢等几十个新老品种,已成为舞钢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
开掘利润“源头”
“人人有家可当,有财可理,有责可负;个个挖潜增效,增收节支,创优降耗”,这是舞钢三年来坚持学习邯钢经验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成功扭亏脱困的主要法宝。
舞钢坚定不移地推行邯钢经验,将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科室、班组、个人,用邯钢经验蕴含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来焕发干部、职工扭亏脱困的信心和勇气,奋力开掘企业盈利的“源头”。1998年舞钢盈利306万元,1999年初,舞钢为了保持盈利、扼止返亏,制定了全年双增双节1.98亿元的考核指标,5月初又追加了5347万元的挖潜任务,最终使可比产品成本又降低6.17%,全年实现盈利519万元。
舞钢抓住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这个邯钢经验的精髓,因而在降低成本方面取得奇效:每吨钢水的成本由三年前的2433元,降至现在的1927元;每吨钢板的成本由3039元降至现在的2422元。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可持续利用水资源
集约用水的必由之路
——谈谈乡镇供水及运行机制
本报记者 董建勤
兴许你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我国有近2亿乡镇居民还用不上自来水!
乡镇供水事业能否发展起来,既决定着小城镇的繁荣兴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全面奔小康的进程
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没有清洁、充足、便利的用水作保障,“小康”的含量无疑会大打折扣。
同是“小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持续发展能力、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经济发达地区,乡镇供水已颇具实力和规模。以江苏省为例,目前已有1776个乡镇所在地通上了自来水,约占乡镇总数的90%,乡镇及农村自来水受益率达到68%,供水总量达771万吨/日;而广大的中西部省份才开始起步,发展乡镇供水事业大有可为。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许多省份规划在未来5年或10年内实现乡镇自来水通水率达100%的目标。这对发展乡镇供水事业提出空前迫切的要求。
乡镇供水属于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所有”,但目前仅仅是个开端
国家水利产业政策将乡镇供水定为乙类:建设资金主要应通过非财政性的渠道筹措,工程建成后的还贷和维护运行管理费由营业收入支付。基于此,乡镇供水从一开始就迈出了市场化取向的步伐。
回顾历史进程,我们看到这样一条发展轨迹:乡镇供水事业具有风险小、收益稳、社会效益佳等优势。目前,各地供水价多在每吨0.9元至2元之间,与农田灌溉用水少至几分钱的现实相比,自然“钱”景可观;但也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一般投资回收期在10年以上。
总体上讲,乡镇供水建设任务重、牵扯范围广、投资数额大,属“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供水公司、商品水、项目法人制、水利投资公司等一系列水利事业的新探索应需而生。多数乡镇供水工程开始作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江西省提出树立水资源——水厂——商品水——供水资本积累与循环周转的观念,以逐步使供水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这些尝试拓展了乡镇供水日趋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山东省摸索出一条多方投资快速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发动群众集资,即通过乡镇企业拿一点、财政支持一点、国家适当补贴一点,由群众集资兴办;二是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形式,向受益村和受益企业融资。烟台市以每股2000元的价格,由驻地村和乡镇企业认购,按股分水,股权内分配的计划水实行平价,股权外超计划供水实行议价,后者高出前者近50%。
乡镇供水事业孕育机制创新,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转变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都须找准方位,力避出现误区
由政府出钱到社会投资的转变,使乡镇供水的机制在孕育变革,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城乡供水管理一体化势在必行。陕西省洛川县发展苹果产业后,水源不足成为主要制约因素,而本可盈缺互补的乡镇供水与县城供水设施,却因部门分割都难以为继。1993年县政府决定将原由水利、城建两部门分割管理划归水务局一家统管,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举解决了供水不足的问题,还发展了郊区节水灌溉。由此发端,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将县级自来水全部交由水利部门管理,使水资源统筹调配和用水结构的优化成为可能。
其次,配套政策要及时跟上。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表明,到2005年,全国乡镇将新增日供水能力2300万吨,达到7000万吨左右,约需投资230亿元,平均每年为46亿元。可见,发展乡镇供水最大的制约因素仍是资金不足:贷款缺口大,受益企业、群众的自筹能力差,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引导资金的财政投入也较少。各地应逐步建立和执行合理的水价机制,使其能有合理利润,以水养水,滚动发展。
再次,政府要着重搞好规划与协调,而不能越俎代庖。目前,各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的地方领导出于政绩、形象的需要,盲目上马乡镇供水工程;有的则把上项目当成“钓”国家贴息的“鱼饵”,指定施工企业,干预工程建设。城郊和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是人口稠密区的乡镇供水项目,各部门争着上;而在较贫困的缺水地区,各部门又无所作为。
综上所述,政府应尽早对乡镇供水实施规划、发展战略、水价等宏观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出台诸如提供中长期贷款、提高贴息额度、鼓励企业投资等扶持性优惠政策。
第2版(经济)
专栏:
海峡两岸制衣业甬城牵手
本报讯 宁波市服装协会与台湾制衣工业同业公会近日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加强交流和互访活动,努力促进两地的经济贸易合作,定期进行有关国际服装发展趋势、流行色的发布和服装设计以及新面料、新技术发展的讨论、交流。(于澄)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议举办
本报讯 近日,为期四天的二○○○中国国际石油天然气会议暨展览开幕。共有中外八十余家石油公司、企业参展,展区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米。(杨立新)
第2版(经济)
专栏:
残疾人护理用品及康复设备展览举办
本报讯 第一届中国国际残疾人护理用品及康复设备展览会暨二○○○年中国假肢矫形器和轮椅产品展销会十一月七日至十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轩)
第2版(经济)
专栏:
宇科电池公司在烟台投产
本报讯 韩国尤尼柯产业株式会社独资经营的宇科电池(烟台)有限公司,日前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开业投产。该公司年生产能力达一百万块,产品全部销往国际市场。(赵玉浩 焦光绪)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俄韩天然气研究协议签署
本报讯 经过中、俄、韩三方公司近一年的商谈,就《关于韩国天然气公社加入筹备铺设从俄罗斯联邦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输送天然气管道和开发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可行性研究的协议》,近日达成一致,并在京签署了协议。(刘国胜)
第2版(经济)
专栏:
赛迪网推出电子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本报讯 近日,IT服务集成商赛迪网(ccidnet.com)推出了e-CRM(电子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向企业客户提供从呼叫中心(callcenter)建设、咨询、培训到企业内部客户关系管理的全方位整体解决方案。(王艳)
第2版(经济)
专栏:
人民币新型鉴别机具面市
本报讯 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监制,天津开发区中银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天津中钞戈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鉴别仪、点钞机和机读识别模块等人民币新型鉴别机具系列产品,日前向社会推出。(刘国胜)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条TFT玻璃生产线奠基
本报讯 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将在明年底用上我们自己制造的显示屏玻璃。我国首条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玻璃基材生产线十一月九日在浙江桐乡奠基。TFT玻璃是一种超薄电子玻璃,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材料,目前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可以生产。(金真)
第2版(经济)
专栏:
今年农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
农产品价格水平仍处低位 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减缓
本报讯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今年以来,在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各地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预计全年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但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
种植业生产有喜有忧。由于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高产作物面积调减,加之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单产下降,全年粮食减产幅度较大。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亿多亩,比去年减少5%以上。棉花、油料和蔬菜增产,烤烟平产,糖料减产。生猪生产形势好转,水产品生产稳定增长。
农产品价格总水平继续处于低位。据调查,今年1—9月份,除棉花、糖料外,多数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小麦每50公斤实际收购价格(下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10元;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交易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收购价普遍在33—35元之间;北方地区的玉米和粳米价格略有回升,但仍未达到省规定中准级价格水平;夏收油菜籽价格继续下降,收购价接近9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元。
与此同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继续减缓。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有50%—60%来自粮食生产。今年尽管粮食将会减产,但由于粮食供求关系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变化,粮食价格继续走低,一些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出现下降趋势。
第2版(经济)
专栏:
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会议提出
农工商联手 开拓国产化肥市场
本报杭州11月12日电 记者彭嘉陵报道: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1月11日至13日联合召开我国首次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会议提出,加强农工商合作,搞好产销衔接,促进国产磷复肥的销售及市场开拓。
参加会议的化肥生产企业有100家,农资公司120余家,会议代表600多人。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在讲话中指出,为改变我国化肥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近年来我国为增产磷肥投入约20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去年国家经贸委又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并实施了扩大使用国产磷复肥的政策。今年1—8月,全国重点磷复肥生产企业共生产磷酸二铵102.8万吨,同比增长20.4%;生产氮磷钾三元复合肥485.8万吨,同比增长161%,高浓度磷复肥生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国外化肥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健全的销售网络、良好的售后服务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农民对国产磷复肥的认知度还不够,这不仅使我国磷复肥生产企业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对我国农资系统提出挑战。
张志刚强调,化肥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要积极面对,工商携手,建立新型的化肥销售体运行机制,抓紧建立化肥配送系统,把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经营企业的销售网络优势结合起来。要积极引导部分有实力的农资企业、化肥生产企业和农业“三站”采取收购、改组、兼并等多种方式,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以资本为纽带,农、工、商联合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尽快确立国产高浓度磷复肥的市场主导地位。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常务副主任王金山在会上表示,供销社农资企业要从大局出发,在国产高浓度磷复肥销售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系统仍应充分发挥化肥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在合作中,农资系统要把自身的网络、市场信息、营销人才以及仓储等优势与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以降低风险。
第2版(经济)
专栏:
辽宁黄海汽车集团自主开发与引进成熟技术并举。今年前9个月完成新产品开发研制28个,已申报目录5个,并快速形成生产规模,为产品抢占市场争得了时间,当年新产品实现销售量占总销量65%。 殷实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闭幕
成交飞机近七十架 签约金额六十四亿元
本报珠海11月12日电 记者赵京安报道:今天下午,随着空中最后一架飞机结束表演,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这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航展期间,各国及地区的参展商之间共签订了30个项目、价值64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和协议,近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成交。在7天的航展期间,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0多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超过3万人次。
中国航展组委会宣布,第四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定于2002年11月4日至10日在珠海举行。
第2版(经济)
专栏:
齐齐哈尔国企脱困见成效
本报哈尔滨11月12日电 记者胡斌报道:我国东北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国企脱困取得显著成效。到9月底,全市39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中已有32户企业脱困,脱困率为82.1%。与去年同期相比,职工人均收入增加的有15户企业,增幅最高的达96%。
从1999年6月开始,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抽调72名懂经营、会管理、熟悉企业的后备干部,组成16个脱困工作队,分批进驻到30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调查研究。市委书记范广举亲自带队,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到17户困难企业,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找出这些企业亏损的原因。然后,他们狠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同时果断调整了一些企业的领导班子。
经过综合施治,一批连续亏损多年的危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转机。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去年面临困境,今年1至9月,全厂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1%和44.3%,从而遏制了经济效益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