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演出炒作水分多
周国安
近些年,演出市场空前繁荣,国内艺术团体的活跃自不必说,国外演出团体也看好中国市场,纷纷来华交流或商演。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演出商及一些媒体对演出者,尤其对来华交流、演出的团体及个人的炒作上水分太多,毫无章法,甚至信口雌黄,随意升级加码。原本在国际上并没有多大影响的人,非要加上“著名”、“享誉世界”,甚至冠以“大师”的称谓。
前几年,国内某演出公司请来了俄罗斯的一地方交响乐团,水准一般。不想,演出商却把该团说成是国家级的,有的媒体也跟着大肆炒作。门票倒是卖得不错,但奔着欣赏国家级交响乐团水准的观众,听后都大呼上当。前年,北京某剧场曾举办过“意大利十大男高音”独唱音乐会。但凡听过两场音乐会的声乐工作者,都大失所望。有观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什么十大男高音?有的连我国的一般男高音水平都不如。”
今年夏天,一位旅居海外的年轻提琴家回故乡讲学,主办者竟打出了“欢迎某某大师”的横幅。11月4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的旅居海外青年音乐家与少年儿童的联袂演出,主办者也把三位青年音乐家都说成是“华人音乐大师”。我以为,这三位青年音乐家中,只有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一人可称之为“大师”。难道“大师”二字就那么不值钱?就可以随便廉价使用?
在这种随意炒作的氛围中,一些真正的大师音乐家来华演出,反倒没有什么宣传了,使很多观众失去了听高水平音乐会的机会。前年世界乐坛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拉扎尔·贝尔曼来华演出,由于主办者对这位大师缺乏足够的了解,宣传力度不大,售票情况欠佳,以致成为乐坛的一件憾事。
演出宣传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水分过多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演出商举办演出以单纯营利为目的,一切向钱看,不顾事实,欺骗观众,在宣传资料中加了水分。二是演出商自己也稀里糊涂,缺乏起码的专业知识,以为凡是外国的都是够“级别”的,对方怎么介绍,我就怎么说,照猫画虎。其三,有的媒体记者不动脑子,也不肯花力气去学点知识,往往是“受人之托,成人之美”,只靠演出商提供的一纸宣传材料,编一编就成为“本报讯”了。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规范,偏离这种标准和规范的炒作,就是虚假行为。如果今天你肆意升一级,明天他又轻易提两格,艺术还有什么标准可言?炒来炒去,既搅乱了市场,又搅乱了观众的心,被炒对象心里也不一定舒服,受害的是观众,倒霉的则包括演出商和媒体自己。长此以往,人们在心里就会对演出宣传大打折扣。
杜绝上述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讲职业道德。演出赚钱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就是无论演出商、媒体记者,既然干这一行,就要学点专业知识,请教相关专家,以公正客观的宣传报道取信于观众。
应该说,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许多观众已越来越成熟。无论你说“大师”,还是“享誉世界”,观众心中都有一杆秤。那种拿老百姓打哈哈的事,只能自欺欺人。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龙新民谈北京国际音乐节
走向成熟的盛会
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天圆满闭幕。自1998年创办至今,北京国际音乐节已举行了三届,受到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吸引了国际音乐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北京国际音乐节已成为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音乐节,成为今日中国一个国际性文化品牌。日前,我们走访了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龙新民。
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龙新民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举办,是首都北京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然要求,因为文化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并多次观看音乐会演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从今年起,北京国际音乐节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文化部参与主办的国家级国际艺术活动之一。走向成熟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在国际音乐界激起了热情的反响。
国际上著名的音乐节有萨尔茨堡音乐节、莫扎特音乐节等。回顾北京国际音乐节三年来走过的历程,龙新民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之初,便确定了用较短时间进入国际著名音乐节行列的目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可望比预期提前实现。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要完善和强化文化中心的功能,除了发挥北京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外,更要重视现代文化的建设。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办和发展,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音乐节这一国际性文化活动的载体,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营造北京良好的文化气氛,加快北京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
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
当我们问及北京音乐节的影响和特色时,龙新民用“国际水准,中国特色,北京气派”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龙新民说,在连续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俄罗斯基洛夫歌剧院交响乐团、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维罗纳歌剧院等世界著名乐团和卡雷拉斯、斯特恩、梅斯基、阿格里奇、傅聪等世界著名艺术家云集北京,演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音乐会和歌剧,生动显示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在运作上,北京国际音乐节体现了国际水准的方式和能力,基本上不靠政府投资,主要采取企业赞助的方式自筹资金,曾得到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日本索尼公司、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的赞助。
龙新民说,在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中国特色”的展示。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有众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演出,《梁祝》专场音乐会、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合唱音乐会、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西藏传统民族作品音乐会、评剧新创意作品音乐会、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音乐会等也深受观众欢迎。一些参加音乐节演出的国外著名艺术家,也特意选择部分中国作品演出。被誉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在他的独唱音乐会上,特别为听众演唱了中国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龙新民说,举办学生免费音乐会、“大师班”系列讲座等,也是每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重要内容。今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北京大学就举办了专场音乐欣赏与座谈会,深受学生的好评。
相信会越办越好
展望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前景,龙新民充满了信心。他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以来,始终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众多音乐界人士的积极支持、海内外艺术家的广泛响应、中外企业的大力赞助和广大观众的热情参与。时至今日,音乐节已成为北京的一项标志性文化活动。但同时,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北京申办奥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对北京国际音乐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一年一年办下去,并继续邀请世界一流水准的艺术家和乐团来北京一展风采。相信这一国家级国际音乐盛会定会越办越好,并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郭纪因)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场面宏大
色彩斑斓
——《阿依达》在沪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 杜英姿
11月3日晚,无数的光束辉映着上海体育场这个盛大的舞台,三十米高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背景散发着古埃及文明特有的东方情调和异域色彩,二千二百多人的庞大演出阵容和色彩绚丽的服饰将整个舞台装点得蔚为壮观。担纲主演的世界一流歌唱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和演唱阐释着面临祖国、荣誉、爱情及生命选择时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开幕活动的压轴演出、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古老的爱情传奇和现代舞台手段所营造的金碧辉煌、神秘斑斓的舞台胜境中,引领四万五千名中外观众,经历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梦幻之旅。
清澈透明、釉瓷般富有光泽的配器,带出灿烂动人的声乐。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巴托里尼饰演的拉达梅斯用一支庄严而壮丽的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袒露心中无限的热情。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1871年为庆祝苏伊士运河通航而创作的歌剧《阿依达》,全剧充满了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深刻有力的歌唱,一百多年来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成为举世公认的十大经典歌剧之一。
气势如虹的凯旋队伍行进在古都底比斯大道上。第二幕埃及人庆祝战争胜利的场面中,小号演奏的大进行曲主题威武雄壮、高亢明亮,几支合唱队、舞台乐队和芭蕾舞队同时登台,群众的欢呼、响彻云霄的号角、战俘们求生的恳求、祭司们阴冷的拒绝与主要人物各自不同的内心咏叹相互辉映,上海动物园的大象、骆驼、狮子、老虎等动物明星们、骑兵队伍也聚合在近两千人组成的环体育场而行的凯旋队伍中。全场焰火齐燃,全剧迸发出震撼人心的交响并达到光辉灿烂的极致,演出了中国歌剧史上极为壮观的一幕。
与美国梅耶斯国际娱乐有限公司合作的上海版《阿依达》,是继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澳大利亚的悉尼、德国的慕尼黑、希腊的雅典等七个城市之后的全球第八个城市的演出。正如中方导演刘文国所说,选择制作这样一部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戏剧表演之一的《阿依达》作为开幕活动和整个艺术节浓墨重彩的一笔,体现了艺术节通过弘扬高雅艺术与国际接轨的宗旨,也是打响艺术节品牌的重要举措。同时,投资千万元人民币的这部歌剧,仍然遵循艺术节的创办初衷,依靠市场运作的方式,通过票房收入、企业资助以及精美的服装道具的国际转让来收回投资。
对于参加演出的辽宁男中音合唱演员杨阳来说,《阿依达》是一个融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经典剧目与群众狂欢于一体的戏剧制作,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经历。他在上海的十五天排演中,充分领略了艺术节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风范,也感受到上海创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蓬勃朝气和不懈追求。(压题照片由徐世丕摄)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青艺
送戏到边疆
闲松
千山外,水长流。几十年前,中国青艺曾携《豺子湾的战斗》、《远方的青年》到南疆、北疆体验生活、巡演达一年之久。在举世关注西部大开发之际,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最近又带着话剧《第十七棵黑杨》和一台综合节目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演,历时二十三天,辗转数百公里,从兵团总部、师、团、连到田间地头、干休所、建设工地、老战士家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由于地理原因造成的时差,新疆的时间比内地晚两小时。加上正值秋收大忙时节,每场演出时间都定在晚九点半或十点。在农六师芳草湖农场,十点开场的戏近十二点才结束。正当大家疲惫不堪地卸妆、拆台时,两位清纯的女中学生怯生生地来到后台,真诚地向演员表达她们的感动。她们长到十四五岁,还是第一次看话剧,第一次通过话剧感悟人生的丰富。她们连日参加抢收棉花,早出晚归,累得腰酸腿疼都没有哭,《第十七棵黑杨》却让她们流了许多眼泪。她们为理解而流泪,为父辈曾经历的生活而流泪。她们说哥哥姐姐们演得太好了,恳请演员给她们签名留念。她们的真情打动了所有的演员,大家在说明书上为两个女孩写下了各自的名字和心声。在全剧组三十多位同志的努力下,原来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戏没有因陋就简,反而增加了十分钟的细节。北京演出时没有的下雪效果在这里出现了,演员们精神抖擞地再现了那铭心刻骨的年代。“老”演员张秋歌放弃了坐飞机到新疆的机会,在火车上带领演员对词串戏,鼓舞士气,使漫长的里程充满欢声笑语。
为了把艺术送到田间地头,剧组还准备了一组小品,演员在装台卸台演出之余,利用休息时间将其发展补充为一台综合节目。在干休所、在建设工地、在棉田、在晒坝上,演出大获成功,受到热烈欢迎。张秋歌的哑剧,模仿秀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胡静的独舞《五彩云霞》展示了她六年的舞蹈功底,动作优雅干净,形神合一,倾尽心力,令人为之感动。她使用的扎长绸的小木棒在运输中压断了,舞美队的能工巧匠宋福山临时削制了一对代用品,其质量效果均超过原件。侯岩松则展示了中国第一代音乐剧演员的全面素质,一曲自创的《呼唤》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狂放的踢踏舞把观众带进音乐剧的魔幻动感中。罗筐以饱满的激情载歌载舞,魅力四射。赵芮的一曲《野花》唱出了苍凉的韵味。演出在陈希光极富感染力的朗诵中结束:“再回首,喜怒哀乐皆凡事。再回首,星空皓月无悔白发青丝。再回首,新疆千里沃野、千秋辉煌伟业,惟有我兵团铸就。再回首,青春依旧,热血依旧,我们的心依旧。”每到此时,台下便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是心的共鸣。
在新疆的日子里,青艺的艺术家们不仅演出了二十场,还参加摘棉劳动,观看机器采棉,了解屯垦人的情怀,体味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次难忘的生活体验。(照片为曹志刚摄)
(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金曼
旧曲新唱情更切
金兆钧
不久前,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倾听改编成了交响清唱剧的《江姐》。因为是首场,演出过程难免会有一些瑕疵。但是,我仍然深深地激动了。这种感觉在我近年来听音乐会的时候并不多见。
我并不是仅仅因为对这部歌剧的特殊感情而感动,也不仅仅因为它那熟悉的旋律勾起的怀旧心态。首先打动我的,是主唱金曼的演唱状态。这是一种真正投入在艺术中的演唱态度,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演唱态度。而这种状态在近年来大量的老作品翻唱中显然十分少见。金曼过去曾主演过歌剧《江姐》,是观众非常熟悉的人物,近些年她虽然离开舞台,但光彩不减,并且自筹资金筹办了这次演出。她的演唱不仅出于她准确地表达了作品所蕴含的戏剧性和情感要求,而且充分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个性和艺术控制能力。
既然是改编,是一次再创造,因此当然也不仅仅是一个极力保持“原汁原味”的问题。在这个方面,金曼的演唱也有不少新的处理,如一些唱段的速度比原歌剧大大放慢,使得情感的处理更为细腻,也使得声音表现有了更大的空间。从而在提升这部作品的艺术内涵上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
同样,作为改编者,作曲家鲍元恺先生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强化交响性而大大扩展了作品的音乐含量。他将不同人物的主导动机穿插音乐之中,并且按照音乐的逻辑重组结构,使乐队部分从原作的伴奏功能变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这样,也解决了因为对原作剧情的压缩而可能带来的情节不完整问题。在这种处理下,以剧情推进和人物关系为主的原作结构方式,在这里转变成了音乐主题的展开与对比的结构方式。情节退居其次,情感表现成为主线。这样的处理现在看来是成功的。
由此想到的一个相关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历史上的一些作品在今天的再改编和再创造。近年来,历史音乐作品的改编越来越多,但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有一种过分粗俗化的倾向,往往抽掉了原作的灵魂,在改编和表演中表现出过度的任意性。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种过分地要求“原汁原味”的做法,反对任何再改编和再创造。我认为,对于历史上这些经典作品,既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持原作的精神内涵,也应当看到,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运用新的手法和新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开掘作品的内涵和丰富它们的艺术含量不但是应该的,也完全会有更多更好的收获。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的推出,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从批评的角度看,我个人觉得整个清唱剧还可以更精炼一点,其中第二乐章后半部分就稍有冗长之感。演员的整体配置上似乎也还可以更强调音色的个性化,或许能取得更强的现场感染力。我也希望这部清唱剧能够有更多的演出机会。事实上,任何作品的最终成功一定不能离开大量的演出实践这个环节。一次性的演出作品既很难磨合到成熟的程度,也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来自听众的反馈和认同。(附图片)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顾仁,江苏江都,干部——
造势别造假
企业借用广告宣传自己,这本来无可非议,但是,现在有人借用广告的手段搞造假,误导人们消费,这就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有几件事,就让我不敢相信广告。
一次,我遇到一人穿着印有“××口服液”字样的汗衫,我问他是怎么得来的。他说,某企业硬拉群众做广告,只要你在摄像机面前说服了“××口服液”,效果如何如何好,企业就送你一件汗衫。后来我在电视广告中真的看到了此人为企业捧场的镜头,证明了这是企业公然在做虚假广告。又一次我看到本地报刊上的一则商品广告,说在什么时间内优惠供应彩电。我在规定时间内驱车二十多公里,赶到××商城一问,说是已经售完,只有原价的。
我终于明白广告促销骗人没商量。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我看当前广告宣传⑤
吕才华,湖北武穴,教师——
“公益广告”须改进
公益广告如今在各种媒体上虽然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宣传定位准确,具有广泛性和公众性,但我也认为有以下几点应当改进:
1.从总体上来看,公益广告数量太少;2.制作不如商业广告精美;3.内容涉及面太窄。有的主题不明确,内容呆板。
切忌口号式、公式化的宣传,而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德的传播。这是公益广告应当注意的。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人才济济 风格独具
陕西省歌舞剧院今年六十岁
陕西省歌舞剧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最久远的歌舞剧艺术表演团体,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延安,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团名的“西北文艺工作团”。
陕西省歌舞剧院包括音乐舞蹈团、歌剧团、轻音乐团、民族交响乐团和交响乐团。六十年来,先后有三千多位艺术家在陕西省歌舞剧院工作过,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气息的剧目和节目。八十年代初,他们推出第一台唐代宫廷乐舞——《仿唐乐舞》,之后又有《唐·长安乐舞》、《唐都风情》、《唐·开元伎乐》、《秦风古韵》、《大唐礼乐》等,形成久演十八年而不衰的“唐乐舞系列”品牌剧目,演出一万八千场。九十年代初,他们上演歌剧《张骞》,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今年又推出歌剧《司马迁》。陕西省歌舞剧院当今拥有一批颇具影响的艺术家,如作曲家赵季平、张玉龙,歌唱家冯健雪、何新约、安金玉、米东风,演奏家高明、吴桐、吉喆、杜希贤,舞蹈家张勇、薛丽娜、郑凯、孙燕凤和音乐文学家黎琦等。(周知)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时髦的书用时髦的方式卖
《哈利·波特》网上零售逾千套
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儿童魔幻小说《哈利·波特》,不仅在传统渠道销量不小,在网上也创下可观业绩。据悉,自10月6日该书正式出版以来,截至10月26日,独家网上包销该书的800图书网(www.book800.com)的网上零售已突破一千套。
《哈利·波特》倾倒了全世界的孩子。这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迅速操作使中国出版界终于和世界“同步”了一下。而最时髦的书用最时髦的方式卖——网上预售,其优势和吸引人之处,也正在于“迅速”。网上预订保证读者在第一时间买到书:在一些书店还在等书上架时,800图书网已经把书给网上订户送上了门。(李晶)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群星奖”今冬赛舞蹈
11月28日至12月4日,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将在浙江台州市举行。
“群星奖”是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比赛的最高奖,也是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奖,自1990年设立以来,已举办九届。“群星奖”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四大门类,每年举办一届,每届一个门类,每四年一轮。
此次举行的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比赛,分舞台舞和广场舞两项,共有二百多个舞蹈节目入围总决赛,其中舞台舞蹈一百八十八个,广场舞蹈二十二个。届时,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三十五个代表队的三千二百余名演员将参加决赛。这届“群星奖”还加进了反映老年生活和老年人自己表演的作品参赛。(刘玉)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妈勒访天边》一展壮乡风情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孕妇,带着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去天边寻访太阳……广西南宁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妈勒访天边》最近在北京上演,让观众看到了一部壮族的动人史诗。
《妈勒访天边》取材于优美的壮族民间传说,其中的“妈勒”是“妈妈和儿子”的意思。这部舞剧以现代艺术样式和丰富的壮族文化而荣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玉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