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油价上涨带来什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苑春强
一段时间以来,石油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油价在每桶30美元的高位上下浮动,产油国外的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油价上涨的冲击。美国、欧盟、东盟等纷纷聚会商议对策,有的已经付诸行动。当前人们主要关心的是:这一轮油价上涨缘何而来?会持续多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此外,“新经济”能否承受传统石油冲击的考验?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
本轮油价上涨多由短期因素所致,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产油国、跨国石油公司和国际投机资本是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三个重要环节。从这几个因素综合分析,短期内油价还会维持在高位,但长期来看没有大幅上涨的空间。
这次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变动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周期特征。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了防止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欧佩克国家曾经三次增加产量,加之陷入危机的发展中国家需求不足,使得油价逐步从每桶20美元下降到10美元左右。1998年年底,为改变油价低迷的局面,欧佩克国家开始认真执行限产保价政策,油价随之一路上扬。1999年后,世界经济好转,尤其是东亚地区在经济复苏后,对石油的需求高涨,而眼下发达国家又即将进入冬季的用油高峰期,这些因素可以看成是造成油价居高不下的“基本面”。
和以前的石油危机相比,这次油价上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国际投机资本和跨国石油公司的影响上。在石油期货市场,真正的需求方只占市场总量的三成,其余都是套利者人为造成的“虚拟石油”,估计石油投机资本已经达到四五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投机资本利用石油市场的周期变化,大肆抬高价格,待油价下跌后再平仓获利。目前的高油价中,有相当比重是国际投机资本炒作所致。此外,跨国石油公司降低生产能力,也助长了国际市场上油价的攀升。跨国石油公司和其它产油国的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它们的举动对国际市场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今年上半年在油价高高在上的“大好形势”下,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总投资却比1999年上半年下降了近20%,全球最大的10家石油公司的产量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从历史上看,石油工业有大起大落的特点,如果投资太多,则容易造成生产过剩,这是跨国石油公司不愿增加投资的重要原因,他们担心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到10美元的情景重演。这种追求短期盈利率的限产策略,其结果就是油价的居高不下。
为平抑国际市场的油价,欧佩克国家作出了增产的决定,但是这一措施在短期内不会产生很明显的效果。首先,石油供求链条由多个环节组成。增产的石油从开采、装运、提炼最终到达真正的消费者,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会立即形成市场力量。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炼油业普遍降低了生产能力。炼油能力的不足已成为真正的“瓶颈”。最后,从需求方面来看,需消耗大量石油制品的冬季取暖价格弹性很小,巨大的需求量继续支持油价上升。据此,国际市场的普遍反应是欧佩克增产不会使油价大幅下降。但是可以预计,随着石油消费旺季的结束,以及增产原油供应的不断到位,油价的下浮在所难免。
油价上涨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不利:各国普遍面临通胀压力;金融危机过后的亚洲各国经济恢复难度加大;发达国家担心油价上涨影响美国经济软着陆,从而引发全球连锁反应。但是,此番油价上涨不会形成另一次“石油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
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表现在通胀压力上升。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字,石油价格每提高10美元,并且持续一年的时间,那么发达国家的经济将下降0.25%,通胀率则上升0.5%。在美国,以能源价格上涨为主要推动因素,今年前7个月的通胀以年率计已接近4%,比去年提高了1.3%。在欧元区,由于油价上升,同时进口石油要用比价较高的美元来购买,面临的通胀压力也很大。通胀率上升反过来又拖累了本来就疲弱的欧元,近期欧元对美元的比价一度跌破1:0.85的水平,欧洲中央银行为此不得不联合美日在国际市场上采取行动支持欧元。在亚洲,日本由于日元坚挺,对油价的承受力尚可。印尼、菲律宾的通胀率则已达4.5%以上,给货币的贬值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各国为控制通胀纷纷提高利率,这将减缓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目前为止美欧已分别连续6次提高利率,这意味着收紧资金,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减速效应。近来各国际机构已普遍调低了对美欧明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事实上是双刃剑,通过这种变相的“石油税”把民间的潜在购买力吸收上来,对希望经济减速的当局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不容否认的是,美欧提高利率将使发展中国家的股市、汇市和在国际市场的融资能力受到相当大的冲击。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需要稳定、宽松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美欧利率的提高无疑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恢复增加了难度。此外,东亚总体上属石油进口区,油价上涨降低了生产性资金投入,这将使其经济恢复更加步履艰难。据预测,2001年亚洲总的石油进口额将增加200亿美元。
而发达国家则担心,油价上涨会影响美国经济的软着陆,从而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已经发出警告,认为高油价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隐患之一。但和以前石油危机时相比,“新经济”下的产业结构正超越高能耗模式,信息产业等高增长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都不大。如美国现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耗能源只有1973年的40%。据统计,目前石油消费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80年代的7%下降到1.5%,由石油涨价直接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是,从美国方面来看,其关注油价的态度还是相当谨慎的。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当紧张,需要提防工资和物价互相推动的螺旋式通胀。另一方面,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以及过低的储蓄率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的经常项目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060亿美元。如果石油价格上涨使这两个指标进一步恶化,导致美国股市大崩盘,国内的“股票账面消费”就会下降,随之国际资金流向发生逆转,那才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威胁。这是石油冲击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美国对此不得不防。
从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看,有待关注的是:第一,会不会造成发达国家“核心通胀率”(不包括能源价格)的上升;第二,产油国手中的利润是否再回流到世界市场中去;第三,西方国家会不会再次提高利率;第四,国际金融市场是否会发生资金流的变动。
围绕油价上涨的斗争反映出各方既抗衡又协调的利益关系。面对新一轮油价上涨,各利益集团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希望打乱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出现全球经济衰退。这充分体现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既激烈斗争又相互协调的复杂关系。
围绕原油价格上涨,欧佩克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情绪加剧。欧佩克国家在油价上涨中获利不小,但出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必须为油价适当定位。历史上油价频繁波动,“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局面使欧佩克国家也吃过苦头,它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使其获得稳定收益的做法。但是如今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40%,自主定价的地位已不像70年代那样稳固。欧佩克内部的强硬派坚持高油价,这固然使产油国获得一时之利,但石油价格越高,能源结构的重组、替代产品的出现就越迅速。如果石油定价过高,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和需求下降,产油国利益也将受损。欧佩克国家的有识之士对此很清楚,这也是它们尽力使石油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的一个内在原因。
发达国家面对油价高涨虽然不断发出呼吁,但油价上涨使西方国家经济承受的压力并不大。他们手中的牌也并不少。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当前的油价只是1981年石油危机时的1/2,比1990年也要低1/3。如果要形成和70年代同样程度的危机,则油价要上涨到70美元一桶。和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比,目前全球以及西方国家的通胀率并不可怕,欧洲央行的通胀调控目标只是2%。另外,由于提高石油使用效率,发展替代能源,以及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等原因,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使其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目前来看,西方国家还只是向欧佩克国家施压,并未在其本身的政策调整上有多大动作。英国已经表示,不会降低燃油税。
应该看到,在最终消费者为每桶石油付出的价格中,消费国的各项税收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最近20年来,发达国家的燃油税率增长了330%。据此,欧佩克国家认为,对于自己应负的责任已经作到了仁至义尽,剩下的平抑油价的文章应交给发达国家去做了。
压题照片:9月28日,愤怒的卡车司机在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前排起长龙,抗议油价上涨,要求政府降低燃油税。(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欧佩克大事记
为摆脱西方跨国公司的控制,使石油生产国获得更高的利润,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于1960年9月14日在巴格达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欧佩克目前由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委内瑞拉等11个成员国组成。下面是该组织大事记:
1973年阿以战争期间,
阿拉伯国家实施石油禁运,石油流通中断,引发疯狂抢购。油价从1973年1月的每桶2.5美元激增至1974年的每桶11.5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1975年在维也纳开会的石油输出国组织11位石油部长遭绑架。共有5人在袭击中身亡。石油部长们被挟持到阿尔及利亚,后来获得自由。
1979年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爆发革命,一些国家由于害怕石油供应中断而大量囤积,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1月,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攀升至每桶36美元左右。
1980年伊拉克出兵伊朗。年底,北海原油创下新高,达到每桶40美元。油价过高造成普遍节省燃料,世界石油供过于求,达到饱和状态。全球经济衰退。
1986年石油市场的长期饱和使油价陷入低迷状态。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放弃基于沙特阿拉伯轻质油的固定定价结构,并降低油价,以便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布伦特原油在7月份降至每桶8.75美元的低价。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0月,油价由此前每桶约15美元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每桶41.9美元。
1991年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制裁,允许它根据可延期的合同,用石油换取食品和药物。
1997年欧佩克在雅加达举行会议,同意在亚洲经济衰退之际把最高限量提高10%,这是4年来该组织首次提高限量。油价开始回落。
1998年布伦特原油在12月份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并于1999年1月再次下跌。欧佩克与墨西哥和挪威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协商,同意在3月份和6月份削减产量,但此举未能阻止价格下滑。
1999年欧佩克同意在3月份进行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削减产量。油价开始回升。
2000年欧佩克于3月份提高产量,6月和9月同意进一步增加产量,但未能阻止油价上涨。布伦特原油价格10年来第一次重新涨至每桶约35美元。(本刊编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放眼全球
油价牵人心
黄晴
自今年第三季度以来,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开始飞涨。两年前,每桶石油价格约10美元。今年9月,这一数字升至约35美元。世界各地,特别是石油消费国家,均感到不安和不满。
欧洲的反应最为强烈,在法国,渔民封锁了港口;在西班牙,农民封锁了交通要道;在英国,消费者怒火中烧,频频抗议。
油价腾升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石油消费大国采取了紧急措施,一是压石油输出国提高产量,二是美国宣布动用自己的石油储备以平抑油价。从结果看,油价攀升的势头受到抑制,但油价仍在高位运行。
综观石油价格上升的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一是亚洲经济复苏和欧洲经济回升,石油需求势头趋好;二是欧佩克国家和其它产油国在配额制等问题上协调较前有力;三是世界石油生产能力由于以前油价偏低而未获得较多投入,市场对石油增产的预期较低。此外,伊拉克由于受到制裁不能自由进入世界石油市场也是导致油价上升的一个因素。
油价上升对产油国也是个考验,油价上升带来超额利润,产油国之间争取世界市场份额的要求就会提升,这也有可能冲垮产油国之间的配额制联盟。此外,油价飞涨会激化产油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产油国对西方国家的增产要求也予以一定的配合,两次提高日产配额。
综上所述,自9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价格总的来说一直在低位运行,约两年前降到10美元左右的最低位,这一态势本身就已蕴藏了价位高企的势能,因此需求形势一旦转旺,油价便迅速升到高位。油价暴涨之后,制约因素便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目前在每桶30至35美元之间似已形成了石油价格升降的胶着点。
对于石油价格未来的走向,有人预言可能冲向50美元一桶的新高,因为原油需求将会因北半球冬季来临而激增,这样就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无法预计的麻烦。但也有人认为,这一次石油冲击不大可能造成经济衰退,一是石油价格冲上40美元一桶的可能性很小,二是现代新经济对能源的需求不大。
油价近30年来已有了4次大波动,这既表明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极度重要和敏感,也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缺少对这一资源的调控能力。在油价波动的问题上,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空间并不很大。按理说,美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储备国,也最有能力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但以往的历史说明,美国能措手着力的地方并不多。美国《商业周刊》9月25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旧经济的报复》,有一句话说得很挖苦:“如同格林斯潘从以往石油和汽油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混乱中所领悟的那样,提高利率注定要失败,降低利率也同样注定要失败。大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坐在一边干着急。我们其余的人也是如此。”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谁来替代石油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盛宏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依赖不断增加。不久的将来,谁夺取了对能源供应的控制权,就会在未来世界占据主动。最近数月,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使人们充分感到能源供应控制权的力量。油价上涨在全球各地引起震荡,人们在感受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之间密切联系的同时,不禁对能源的未来感到一丝忧虑。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消耗。因此,应从长远角度考虑能源供应的变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得到源源不断的供给。虽然在今后一个世纪左右时间里,石油还不会枯竭,但是其产量将在10年后逐渐下降。如果不能及时开发出可广泛推广的替代能源,世界范围的能源供求将严重脱节,这对全球经济的潜在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天然气将会暂时减轻即将到来的石油冲击的最坏影响,但也只能维持10年,到2020年左右也将消耗殆尽。
煤是除石油和天然气之外的又一重要能源,已知的煤储藏量足够全世界再用几百年。但煤炭是一种肮脏的燃料,如果大量使用将会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煤炭每产生一单位能量,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元凶。未来世界,如果煤炭替代石油成为最重要的能源,那么全球变暖无疑将会加剧,随之而来的将是海平面的上升和气候的变迁,农业将面临一场灾难。
事实上,人类已经在非矿物燃料研究和应用方面迈出了步伐。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比较洁净的能源,都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但不能否认的是,受地域、时间、技术和资源多寡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上述能源在大规模推广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比如,核电中核废料的处理,人类尚不能有效解决;核聚变使用的原料几乎无穷尽,但设备投资额巨大,难以较快普及。
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快能源研究步伐、开发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已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项日益严峻的课题。国内外能源科学家们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非矿物能源如潮汐能、太阳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一些国家的风能发电已经可以与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相比较。目前最新发现的一种能源是水合甲烷,这是在海底低温高压下甲烷与水生成的化合物。在广阔无垠的大洋底部蕴藏着数万亿吨水合甲烷,比目前世界上探明的所有矿物能源还要多。但是,由于开采与利用技术远没有解决,近期还无法做商业开采。并且,水合甲烷被开采时会排出甲烷,甲烷带来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40倍,将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毁灭性影响,因此目前各国都审慎对待此事。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科学家乐观地认为,水合甲烷有希望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新型实用能源的又一有益尝试。这种电池效率很高,但是它们需要在比质子交换膜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工作。虽然它们不适合在汽车上应用,但是人们正在研制用它们给家庭和办公地点提供“固定电源”。国外已经有这样的示范样板在运行。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非矿物能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有待进一步开发。我国的中北部、西北部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一些边远农村地区,特别在山区可以开发风力资源供当地使用。由于我国的海岸线长达1850公里,潮汐能的利用拥有巨大的潜力。在浙江省和福建省,目前潮汐能的发电能力仅为6兆瓦,到2010年潮汐能利用有望达到300兆瓦。在西藏北部和云南西部有十分丰富的高温地热资源,其能量足以替代3亿多吨煤,但是目前地热发电仅为50兆瓦。一些地区直接用地热进行集中供暖也大有潜力可挖。我国西部地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有2/3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太阳能开发仅限于在新住宅楼里安装太阳能取暖和照明装置,还没有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热量发电。
节能被称为某种意义上的能源。我国经济近20年得到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我国经济的发展应逐渐减少对传统耗能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另外,我们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节能,开发新型节能型能源转化与利用技术。(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