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10-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身下”更要“心下” '...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身下”更要“心下”
汤勇
干部下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扎扎实实为民排忧解难,认认真真解决实际问题,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生动体现,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身下而心不下,甚至是“假下基层”的现象。有的同志下基层,摆样子、装门面的多,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少,劳师动众的多,轻车简从的少,在“下去为什么”的问题上认识不到位。有的同志到发达的地方去得多,到落后地区去得少,到先富起来的家庭去得多,到贫困群众中去得少,听基层领导汇报多,听普通群众的意见少,在下基层“下到哪里去”的问题上思想不端正。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凭借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不下基层照样可以了解情况,过去那种蹲点调查的做法已经过时了,或者虽然下去了,但下去时没带着问题,下去后又蹲不住、沉不下,在“怎么下”的问题上方法不得当。针对这种种不良现象,要大力提倡“真下基层”,不但“身下”更要“心下”。
带着责任下去,多为群众办实事。真正的下基层必须身到、心到,这个“心”就是一种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所谓“心到”,就是要带着一份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下去,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凡下基层,都要先问一下我们下基层到底为什么,是为老百姓真心办实事还是图形式?想一想群众对自己到基层去是否欢迎、是否满意?群众欢迎的、满意的,就要多下;反之,就要进行反思,加以改正。
带着感情下去,多到落后地方去,多到困难群众中去,多听第一线群众的意见。联系群众,首先要联系基层的工人和农民。现在有些干部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人民群众生活和思想的实际状况缺乏深入的了解,群众观念淡薄,同工农群众感情疏远,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严重地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因此,下基层,在到先进地区、富裕家庭、基层干部那里去的同时,应该特别强调多到落后的地区去,多到困难群众中去,多到第一线群众中去,听听他们的所盼所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深切体察群众的疾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带着问题下去,向实践学习,真正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信号”。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干部,还有不少思维活跃的青年干部。对老同志来讲,应该看到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作的内容、对象与以前大有不同,需要深入基层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对中青年干部来讲,他们有一定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能力相对弱一些,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只要我们经常到基层去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并切实加以总结,就可以及时学到许多坐在机关里学不到的新鲜而有活力的东西,真正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信号”,切实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迫切需要我们的干部多下基层、真下基层。只有下高楼,出大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艰苦的地方和有困难的群众中去,全面了解基层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去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使我们党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tcZ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地方财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简评《效益财政建设》
  高培勇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通常不是销售,即使销售,其名义价格与实际成本也往往相差很大,因而进行效益估价比较困难。然而,效益问题恰恰是当前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童道友主编的《效益财政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湖北省1993年以来探索效益财政建设工作的经验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有机结合。该书在财政管理研究中引入了案例分析方法,系统介绍了湖北部分地区效益财政建设的成果。在每一项成果后面,都有一位专家结合效益财政的思想与原则对该成果所作的精当点评,这使读者在了解实证分析之后,能够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理解相关问题。这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有益于今后继续深入探索效益财政问题。
  借鉴公共经济学中先进的研究方法。该书将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作为基本的分析和决策方法,推广运用于政府行政领域;研究如何把经济效益原则——以最小的费用获得最大的收益,运用到财政支出决策中,以实现财政资金最有效的使用,从而把传统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着眼点扩展到财政支出的产出领域。对政府运行绩效的考察,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该书探索论证了财政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取向的政府理财思想和财政运行机制。
  符合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框架的总体要求。该书把坚持实施效益财政战略,提高到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高度,具有一定的创见性。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的财政类型,而效益财政是市场经济中财政的一种具体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法,是以财政活动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财政活动模式。实施效益财政战略,有助于探索解决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和重塑财政运行机制等公共财政框架中的基本问题。
  地方财政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国外对于地方财政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的多是在实行联邦制的大国(如美国),但其地方财政受具体国情的影响,在职能与体制等方面不可能与我国相同。而其他单一制的小国,其财政收支规模与我国省级财政的规模基本相当,它们加强地方财政管理的基本思路虽有可供借鉴之处,但从总体上讲,由于其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限划分与我国迥异,其具体做法对我国地方财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也是非常有限的。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单一制大国,地方财政理论和方法需要在公共财政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自我创新的过程。效益财政建设在湖北的成功实践,证明效益财政建设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一个有益探索。 tcZ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
  胡莎可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必须找准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是根本途径。干部是重大问题的决策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指挥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抓住了干部,就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只有坚持和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才能确保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确保党对企业领导的真正实现,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管理干部,应本着管少、管好、管活的精神和下管一级的原则,把各级干部管好。当前,尤其要注意认真处理好企业党组织集体讨论干部任免同董事会、总经理聘用或任命干部的关系。企业坚持和贯彻党管干部原则的做法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同,它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董事会、总经理选任干部也应遵循一些原则,如严格按照干部政策和干部标准任用干部;必须经过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必须经过党政领导集体讨论;接受企业党组织对使用干部情况的监督等。
  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基本途径。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取决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可行。企业党组织只有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使党对企业的领导落到实处。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增强参与意识和决策意识,研究企业重大问题时,要积极谈看法,主动提建议,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有效和可行,国有企业党组织每个成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既成为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模范,又成为经营管理的行家。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特有政治优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疑也是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不断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人、培养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的水平。 tcZ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
  王梦奎
  编者的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放眼世界规划中国的发展,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任务,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蓝图,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纲领。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建议》的精神,本版从今天起开设“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陆续发表有关文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建议》通篇贯穿着发展这个主题。根据《建议》制定的“十五”计划,也将是以发展为主题的计划。
  把发展作为主题,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把发展作为主题,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新的阶段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在当今国内形势和世界潮流下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十二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以这种历史性转变为基本前提的。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二十二年来,不论国内还是国际,都发生过不少重大的事件,但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不可能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甚至难以站稳脚跟。
  回顾历史,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如果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全党和全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用了二十二年时间。从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现在,也是二十二年时间。毫无疑问,前二十二年也取得过许多重大的成就,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但是,如果对前后两个二十二年的情况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志搞经济建设以后,中国经济才真正走上了腾飞之路。这不仅是大量的统计资料所显示的,是全国人民都能从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的,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们已经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十多亿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但是,向前看,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并不意味着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道理很清楚: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用了二十年时间,按照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用半个世纪的时间,真正的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还在前头。从现在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会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说,这几十年都属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向现代化目标前进的发展阶段。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小康社会也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人民生活现在只是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就是说,由于全国发展不平衡,还有一部分群众尚未达到小康,1999年底有三千四百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的,有些也还是初步的,按照现在的构想,到2010年才能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要经过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靠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能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只能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且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会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是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从总体上说是对发达国家较为有利的,这又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革命给世界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这给我国提供了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但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情况,又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由“冷战”结束而引发的大国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仍在进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单极与多极、霸权与反霸权的矛盾和斗争进入更加复杂的阶段,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将会长期存在。现在,许多国家都在研究进入新世纪的发展问题。为了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世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树立主动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新起色
  由于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议》把这种重大变化概括为三个方面: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使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带有阶段性、实质性的变化,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经济发展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起色、新的特点。
  第一,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经济结构状况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经济发展是通过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的。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新的发展思路的核心,就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涵义很广泛,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建议》强调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发展新兴产业,一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是落后的生产能力被淘汰的过程,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的过程,是发展进程中的调整,也是更高水平上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又赶上信息革命的机遇,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解决地区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事,也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今后五到十年要力争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西部开发不仅是西部发展的机遇,也是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发展机遇,会给全国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
  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过去几十年推进工业化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体制政策环境,导致城市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妨碍了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建议》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问题,是符合第三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实际情况的,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推进城镇化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说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之所以提城镇化,是为了防止人口盲目向大城市集中,注重发展具有城市功能的小城镇。大量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将引起生产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引起市场的扩大,造就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就是农村现代化的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注重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基础上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进步,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是《建议》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建议》把握时代精神的体现。虽然自有人类文明以来社会生产就包含着知识,但当今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所起的作用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规模也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科学技术革命造就了大量的新兴产业,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现代化的实现,都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第三,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大课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战略。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显得特别紧迫,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现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几十年来在资金缺乏、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条件下快速推进工业化所采取的那种靠消耗大量资源甚至污染环境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已经难以为继;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把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到突出位置。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过去是两句话: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根据六十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10%并且还将继续增加的实际情况,现在增加一句话: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在人口基数大而又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很大的压力,需要预为之谋。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要强调资源的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水资源和石油资源问题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也可以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注重体制创新的发展。“十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不完善、不健全之处尚多,今后仍然需要通过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根据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十五”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应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包括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宏观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等。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广义来说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深化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将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这是新时期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要全面估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际上就是主动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利用外资的领域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形式将更加多样化。要更好地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新时期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开发资源。“十五”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时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化对外经贸体制改革,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以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第六,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着眼于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从新世纪起,从总体上说,人民生活将开始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这个阶段消费的特点,是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服务性消费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居住条件和公共设施将会明显改善,“行”将会更加方便,教育、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会引起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以及一般物质产品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持续下降,非物质产品的消费所占比重会相应上升。这会对生产结构乃至一般经济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经济体制和商品供应匮乏条件下所形成的限制消费的政策,需要认真清理,代之以积极的鼓励消费的政策。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现阶段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是必然的。因此,在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时候,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者收入的增加,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都要把就业问题摆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七,新时期的发展,应该是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实现了上述要求,就是说,实现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的发展,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速度问题是个重要问题。《建议》着重研究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只有一个具体指标,就是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是重申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所提出的要求。“十五”时期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年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这样,“十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就是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我国经济发展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局。
  我国经济能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面临困难,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增加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加大,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以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不强,等等。这些都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正在解决的问题。《建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十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也只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从主流看,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看,中国经济发展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有着光明的前景。因为:
  ——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代化开始不久,刚刚从温饱进入小康,正处于经济迅速扩展的发展阶段。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广阔的空间。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特别是二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具备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许多过去做不到、甚至连想也不敢想的建设项目,现在可以做到了。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企业开拓了市场,给经济增长带来有力的刺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党和政府也在积累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深化改革将会破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外开放的扩大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但劳动力便宜是竞争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民素质在提高,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长起来,留学归国人员日益增多。就是说,支持经济增长的人才资源是丰富的。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尽管国际环境存在不少隐忧,但世界和平可以保持,我们仍然具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外部条件。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期。全国人民期望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就。《建议》和“十五”计划将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tcZ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