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10-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百尺竿头思更进——大港油田科技兴油纪实 '...

第8版(科技)
专栏:

  百尺竿头思更进
  ——大港油田科技兴油纪实
  何璜
  这是一组多么令人惊喜的数字:濒临渤海湾的大港油田,自36年前发现第一口油井以来,累计生产原油1.06亿吨,天然气135亿立方米。近年来,它的发展更加迅猛,上交税费从1992年的1.25亿元猛增到1999年的9亿元,7年时间里,职工收入增长了近3倍。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大港油田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面对我们好奇的探问,油田党委书记、总经理姚和清说,“油和气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没有188项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几项获国家特等、一等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就决不会有我们大港欣欣向荣的今天。可以这么说:大港油田走的是科技路,产的是科技油,创的是科技效益。翻开大港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科技创业史。”
  30多年前,正是凭借“陆相生油理论”和“背斜构造找油理论”,大港油田在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中敲开了地下宝藏的大门。在此后的13年中,原油产量一度上升到年产450万吨。但随着石油行业“海陆分家”,大港油田一分为三,1981年产量掉到了287万吨。然而大港人斗志冲天:依靠科技的慧眼,从地底下寻找更多的石油!几万大军以新的“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为指导,采用二维、三维数字地震,数字测井和成像测井,高凝稠油电潜泵举升工艺等一大批先进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去揭示地下更深、更难、更隐蔽的秘密。
  小集北油田原来是大港油田南部一个小小的油田,原油很稠,粘度大,凝固点高,夏天人踩上去都陷不下去,开发难度非常大。采用掺水降粘的办法,水掺多了,油就没有了;水掺少了,管线又堵了。采油厂领导和专家想尽一切办法,日产量也到不了20吨。后来,他们创造性地把潜油电泵举升工艺应用在这里,使小集北油田的日产量奇迹般地猛增到200多吨。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南部油田产量迅速上升,年产量达到整个油田产量的2/5。
  舍女寺油田原来按照一种国外的油藏理论找油,三上三下,没有找到任何线索。经过一系列新的科学推断和实验之后,他们竟然在原来认为不含油气的岩层中找到了油气显示。这一蛛丝马迹的发现让地质人员心里豁然一亮:地下含油层系原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而不是像原有理论所假设的属于单一结构呀!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渤海湾地区油气田的探察工作,使大港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储量产量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大港油田经过长期的开采,寻找可采储量的难度愈来愈大。在一次研讨会上,姚和清根据周密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18口预探井预探15个目标,重新解剖1.8万平方公里的大港油田。经过充分的研究,他们将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运用于预探过程,终于在过去20多年“只见显示不见油气流”的探区内,发现了我国东部陆地上最大的高产凝析油气田,平均日产油609立方米,天然气45万立方米。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大港油田的寿命大大延长,从而实现了几代大港人的夙愿。大港人依靠科技张开了金色的双翅,正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翔。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我国构筑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
  本报讯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正在构筑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这个由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组成的三层监测网络,预计到2010年可基本建成。
  我国自行研制发射的“风云一号C”和“风云二号B”气象卫星相互配合,可提供包括卫星云图在内的全方位气象大气信息。气象部门计划在10年内,在西部地区、沿海台风区、三峡等防洪区陆续布设约100部多普勒雷达,构成覆盖全国的气象雷达网络体系。同时还将在全国范围布设800多个自动气象站,以实现地面气象遥测的自动化。(张晓松)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该不该补钙一测就知
本报讯 过去,检查人体究竟是否缺钙,往往需要特殊仪器和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测定。如今,抽一滴血,利用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试剂一试,很快就能得出结果。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专家研制成功一种检查人体内钙营养水平的新技术,它通过检测人体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的含量,对小儿和孕产妇钙营养不良,以及小儿佝偻病、骨质疏松症作出判别及诊断。这种技术简便、可靠,克服了过去难以大范围判断人是否钙营养不良的难题。(李斌)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高新技术企业试行“股票期权制”
本报讯 据悉,财政部将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或科技骨干中开展“股票期权制”试点。财政部已选择了“中国联通”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此外,在中关村选择了“联想”等8家企业实行“股票期权制”。
  下一步,财政部还将在全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选择企业,选择的标准主要是:企业初始的资本投入较少,资本增值较快,人力资本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效果明显。
  (孙杰 吕鹏)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乐道笃行傲西风
  ——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本报记者 任建民
  金秋九月,记者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采访。走甘肃、进青海,穿越富饶的河西走廊,走过荒凉的古丝绸之路,眼中既有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也有青翠欲滴的大草甸,耳中听到的却尽是加速器、沙漠、冻土、冰川、盐湖之类颇具西部科研机构特色的名词。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差不多访遍了中科院兰州分院分别设在兰州和西宁等地的6个研究所和1个信息中心,参观、座谈、交流,我们的心和这些献身西部建设的科学家们一起跳动。
  坦率地讲,无论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还是在回来后构思落笔的时间里,我都被一种复杂的感情笼罩着,理智与情感、失望与希望、落差和奋斗、艰辛和挑战……不管是思绪重一点,还是下笔轻一分,都唯恐失去了应有的客观和理性。我想,从自然条件和科研氛围上看,西部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只有把这一切以“原生态”的形式描述出来,才不负众多的采访对象和千千万万读者。
  “我们不想当花瓶”
  中科院兰州分院有现代物理所、化学物理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所、地质所、盐湖所和高原生物所共6个研究所和1个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主要设在兰州和西宁两地,但其20多个野外观测站却延伸到内蒙古、黑龙江甚至北京郊区,涉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科研对象主要是我国西部的特殊生态环境和各类科学问题。
  “省领导一提起兰州分院,就说我们是他们的骄傲。”分院院长助理梁大兰和我们“唠叨”时,讲的都是实在话。
  分院的存在,增加了地方的科研单位数量,光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5个;提高了科研人员的档次,3000多名职工中有2000多人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两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90多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37人,高级研究人员近800人;取得的科研成果从1978年到现在有1600多项,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其中高原春小麦在国内十多个省市推广,沙坡头铁路治沙防护和顺丁橡胶生产新技术都创造了数以亿元计的经济效益。“但有时候我们还是有当花瓶的感觉——作为中科院的机构,占着人家省里的这块地方,不能光关在大墙里发表点论文,鉴定些成果,总得有点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吧!”
  分院于是想和地方加强联系,帮他们解决点实际问题。分院向张掖地区和白银市选派了12位科技副职,做到了院地共建的制度化和经常化。我们在河西走廊最富饶的“金张掖”看到了这种院地共建的成果——长效尿素厂、独龙架葡萄栽培基地等。
  到分院的第一天,我们就由院里安排,和几位担任科技副县长的科研人员座谈。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谈话显得有些局促。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不很乐观的态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部基础太差了,很多科研项目没有资金实施,反而让东部买走了,他们管这叫做墙里开花墙外香。也正因如此,大家都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寄予了较高的希望。
  竞争带来的疑虑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6个分院之一,当初兰州分院设立,在西北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有着特定的战略部署:一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研究路基和路面在严寒条件下的质量和寿命问题、水利工程的防冰防渗问题;二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研究长江、黄河源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三是在资源开发方面,解决天然气转化成化学原料及盐湖资源的开发问题;四是人才培养,为西北地区培养高层次的建设者……事实上,兰州分院的科技人员们也正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努力的。分院所属的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技信息中心,并形成了以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科技信息支撑机制。盐湖所所长马培华还是青海省副省长,据说盐湖所和生物所还出过省人大副主任和其他领导干部。无论走到哪里,兰州分院都是当地进一步发展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
  但是,在采访中我们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兰州分院的很多科技工作者带着很多的疑虑。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在原沙漠所和生物所的两次采访。
  兰州分院的沙漠研究所是中外有名的防沙治沙研究机构,前不久,沙漠所与冰川冻土所和高原大气所合并成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属于国内防沙研究中的“独一份”。然而,当今年中央下决心治理多次肆虐北京的沙尘暴时,重担却没有像以前那样自然而然地落到兰州来,数千万元的经费也被北京一所大学的年轻教授拿走了——这位已是副校长的后起之秀就是沙漠所毕业的研究生。
  北京教授挖走的不光是钱,也有沙漠所的人,因为他本来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这么大的课题。“听说还留了几张办公桌,等这边的人接着往那儿走”,担任兰州分院院长兼寒区旱区研究所所长的程国栋院士说着说着,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会议室里坐着的都是所里的骨干,他们脸上也都露出深深的不解与无奈。
  类似的一幕发生在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吴玉虎研究员一个人面对记者诉说他的“委屈”。这位49岁的生物科技工作者在青海的草场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全国现在有十几个地方在进行三江源自然生态环境研究,光请他参加的座谈会每年就有十五六次,但真正的三江源研究却没他的份。“前几天电视里说,科研人员认为这一地区有大约500种植物,还说第一次在这儿发现了蝮蛇。其实应该有1377种植物,而蝮蛇的标本已在我们的标本馆里躺了很多年。”
  如果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多方面竞争不是更容易激发斗志、多出成果吗?没有道理坚持“西部的科研必须交给西部的科学家来做”啊。当记者把这个问题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时,程院士和吴玉虎都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不是怕竞争,但我们身处西部,想去趟北京都不容易,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很多时候我们刚听说有这么一个项目,人家已经拿到手里了。
  留下的和离开的
  我们在西宁参观完那座气味刺鼻的高原生物标本馆出来,在楼门口的墙上发现一个讣告,一位年纪不大的科研人员去世了。于是问身边生物所的人:在西宁这样高海拔的地方生活,人的寿命有什么变化吗?这个问题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同行的解放日报记者李文祺却给出了一个“参照”:以前有一大批来这儿支边的上海人,退休之后想回到上海安度晚年,但没多久他们发现,因为长期生活在空气稀薄的地方,他们中的不少人生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很难适应平原地区的空气。
  闻听此言,对那些一辈子甚至下一代也留在这儿的科研人员,你不能不肃然起敬。这不是一时冲动的英勇,而是无怨无悔的奉献。
  但奉献也需要基本的条件。“百人计划”是中科院为吸引优秀人才而面向国内外采取的一种公开招聘方式,兰州分院把这当作“事业留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与应用环境研究室主任邓友全就是这样被留下来的。
  邓友全留学回来后,天津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并答应解决其住房和爱人的工作。所长不同意,“我就跟所长吵架,真吵,”邓说。最后所长没招了,就对他说:推荐你申报百人计划。申请的结果如愿以偿,有了“百人计划”近百万元的经费支持,邓友全感到又有了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今天还能在西北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西宁的吴玉虎要求没这么高。这位在中科院工作了15年的研究员至今每月只拿1500元钱。他说其实每个月能拿2000多块钱也就够了,毕竟西宁是个消费很低的地方。“在西北高原,每一片草叶我都知道它的来历,也许到了云南就两眼一抹黑了,所以我不会轻易离开这儿。”
  为了让留下的人更好地留下来,另一些人却只有选择离开。目前,分院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三个青年科学家研究小组已进入中科院第一批创新工程试点,所有科研人员的收入都要翻上一番。收入上去了,要求也上去了。化学物理所部分人员进入创新工程后,原来看8个大门的20多个临时工都换成了所里的职工。
  程国栋院长承认,最难的是安置那些不能进入创新工程的人。以寒区旱区研究所为例,这个所原有在编职工760多人,进入创新工程的只能有200人。对于未进入创新工程的560多人,采取了各种分流手段之后,还有102人无法安置,只能让他们走向社会。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西北地区观念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健全,加之分流人员年龄、技能都已老化……虽然有矛盾、有困惑也有难题,但兰州分院的科研人员没有停止他们探索的脚步。翻开历史,这里的每一分成绩都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取得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艰苦卓绝成就了兰州分院昔日的辉煌。而分院党组书记何易相信,辉煌决不只属于过去:“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行,这是促进分院发展与改革的机遇;另一个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是分院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机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压题照片为中科院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定位研究站。本报记者任建民摄(附图片)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你知道“盐”吗?
  邹沛颜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著名的《牛津英语词典》里就用了近4页的篇幅来为“盐”作解,大大超过解释其他食物。
  普通食盐,又称“咸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属高钠低钾盐。盐出现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籍记载,传说中的蚩尤曾与黄帝激战于涿鹿之野,被黄帝追而斩之,血流满地,变而为盐,因蚩尤罪孽深重,故百姓食其血,这就是我国古代曾把“盐”说成是“蚩尤之血”的由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食盐曾是希罕贵重的东西,古罗马人把盐称为“有益健康的结晶体”。而早在5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用海水制盐,西周时山西运城的解池已大规模生产湖盐,战国末期,四川开始人工凿石制盐。
  我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还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还生产一种“水晶盐”,据说,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的功效。
  关于盐的功用,我国古籍多有记载。
  如说盐有“引火下行,润燥祛风”之功,有“擦牙固齿、清热渗湿”之效,以及“专治脚气”等等。到了现代,盐的用途更加广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已达1.4万种之多,食品、化工、冶炼、陶瓷、玻璃、医药等工业都离不开盐。
  食盐具有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于健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盐的另一面也有了新的认识。专家认为,长期食盐过量,可导致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人通过饮食摄取盐,每人每日最佳食盐量不应超过6克。长期食盐量低于6克,可使25岁至55岁人群的收缩压降低9毫米汞柱,到55岁时冠心病死亡率可减少16%。有专家因此提出:“远离高血压,从限盐开始。”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首要的是科学态度
——也谈西部大开发的支撑条件
杨忠泰
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都比福建省高。但到1998年,福建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元,而西北各省区除新疆外,都不到4500元。同时,其他各项发展指标西部较东部的差距还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是资本投入吗?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投资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仅提高0.1个百分点。东西部之间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差异性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只有19%,其他因素占了81%。从各要素的投入效益看,资本投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小,而知识、教育、计划生育、通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由此看来,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知识、实行二次创新来促进发展,应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科技进步固然是导致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科技实力与经济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不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更突出地存在于西部地区。50年来,尤其是60年代“大三线”建设时期,西部从全国各地内迁和兴建了不少大中型科研院所和科技力量雄厚的企业,使西部的科技实力并不落后。虽然西部的科研机构总数、科技人员总数和科技经费投入总数分别只是全国总数的23.68%、25.96%和26.93%,与西部占全国55.2%的地域面积很不相称,但与西部占全国22.7%的人口比例却是相应的,甚至还高出若干个百分点。陕西省的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人均GDP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0%。这种巨大的差距,当然有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倾斜、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但管理体制落后,条块分割,致使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无疑是重要因素。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政策环境,恐怕是西部大开发中尤其应该重视的问题。
  由上面两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东西部的差距,原因非常复杂,很难简单地从一两项指标加以剖析和衡量。而要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更非一日之功。但有一点倒是确实应该注意,那就是深入了解西部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西部大开发,科技做支撑”,我想在这些“支撑”中,也不应缺少科学的态度和作风才是。坐在家里拍脑袋,再灵光的科技知识也帮不了西部的忙。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我地理信息技术进入美国市场
  西安航测中标美国“数字地球”工程
  本报讯 日前,由西安煤航现代测绘工程公司提交的美国田纳西州部分区县的航空数码测绘成果,通过了美国国际地球数据公司的验收,并获得美方的高度评价。这是我国测绘技术首次进入美国市场,也是继巴西国土整治航测工程,香港东、西部铁路航测工程之后,西安煤航凭借高新技术优势承担的又一大型国际测绘工程。
  据协议,中美双方将运用西安煤航最新研究开发的航空数码测绘技术,在5年内合作完成美国政府投资的国土GPS测量及GIS系统工程项目,范围涉及田纳西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康涅狄格州的真色彩全要素航测项目、美国40多个城市通讯领域的数据获取、密西西比河数字航测等。这些项目都是美国为实现“数字地球”宏观战略所做的基础工作。
  目前,双方的技术交流和操作文件规范工作已经结束。在项目试点过程中,测绘公司采用当代最先进的航空数码测绘技术,提交了田纳西州个别区县的全数字“3S”和“4D”产品,并首次采用网络传输技术与美方进行了数据信息和产品的相互传递,从而实现了测绘技术在网络应用方面的新突破。据悉,目前田纳西州95个县的航测工程正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其他几个项目的进展也很顺利。
  西安煤航是我国首家实现地理信息产业化的测绘企业,也是国内唯一的颇具规模的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专家评价,与美国签署如此规模的长期合作协议在我国是不多见的。此次西安煤航与美国签订的一揽子工程协议顺利进入实施,表明我国航空数码测绘技术已处于国际航空测绘前沿。(杨文)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日前,广西科技馆举行的机器人展、科普作品展及陶艺制作等活动吸引了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图中趣味十足的机器人使孩子们为之痴迷。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一种可根据个人需求随意改变形态的形状记忆生活用具最近在日本出现。这是生产商在展示变形后的餐具。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摄 Mnp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
专栏:

  国防科大致力全军高科技知识培训
  本报讯 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事高科技知识培训的特点和规律,为部队科技练兵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到目前为止,该校共举办高科技知识培训班16期,培训军师级领导干部737人,赴部队开展高科技知识讲座300多场,听课者达3万多人次。
  1998年以来,国防科大承担了全军高级干部高科技知识培训的任务,全校精选了包括院士在内的84名专家教授承担教学任务,并依托重点实验室和“863”高技术项目,设计了基础实验、应用技术实验和高科技成果演示3大类共17个实验演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该校的高科技知识讲授团还承接了部队急需解决的科研攻关任务320多项。(王握文) Mnp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