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9-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传统与现代对话 经典和时代结合 导演任鸣谈新版《'...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传统与现代对话 经典和时代结合
  导演任鸣谈新版《日出》
  本报记者 童古丽珂
  今年9月24日是中国戏剧大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为此北京人艺特举办了“曹禺经典剧作展”,排演了《雷雨》、《日出》和《原野》。其中,《雷雨》是五十年代夏淳导演的原版,此次由顾威指导复排,保持了几十年前的原汁原味,观众从中感受到传统作品的魅力。由李六乙导演的《原野》是小剧场戏,也是北京人艺首次排演《原野》,这个“2000年实验演出本”,比较强调现代感和实验性,观众对此争议很大,褒贬不一。《日出》曾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分别由欧阳山尊、刁光覃导演过,这次由任鸣导演的新版《日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手法,使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受到观众的好评。
  日前记者采访了《日出》的导演、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他就经典剧作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角度诠释《日出》
  让观众走近经典
  《日出》是曹禺先生1936年创作的,以三十年代为背景,其商品经济背景比较容易与现代的生活挂上钩,也比较适合从现代的角度来解释。因此新版《日出》在整体解释、舞台演出样式和处理手法上与过去写实的版本有很大不同,无论戏剧观,还是美学观都有新的表现,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因素。这种现代感能够让观众更直接、更方便地理解经典;同时显示出曹禺先生的作品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是有生命力的。
  过去在解释《日出》时主要围绕着阶级斗争,而这次在突出人物性格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把经济的因素也强调了出来。在今天的时代,从商品的、经济的角度解释这个戏,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商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该剧的艺术设计中,使用了一些现代表现手法,比如舞台、布景和音乐等方面,既表现出了经典剧的古典美,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一开场,陈白露出入的交际舞厅变成了“迪厅”;第一、二、四幕的大饭店布景类似现在的五星级酒店,金碧辉煌,第三幕又回到三十年代灰暗的妓院,都由旋转舞台交替变换;剧中出现了“嗨”、“帅哥”之类的新词儿和口语化的对白;英文歌曲、遥控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这些手法的运用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表现出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任鸣说,之所以重新诠释《日出》,调动这么多现代手段,就是为了让人们面对经典时,不再像光顾古董店一样远远地欣赏,而是身临其境走到剧情中,产生共鸣。
  首先必须是曹禺的
  然后才能是现代的
  戏剧历史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有不同版本,每次改编的效果不尽相同。在这次新排《日出》时,特别注意了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任鸣说,必须继承传统、忠实于原著,曹禺是第一位的,第二才是现代的。我们是为了纪念曹禺先生才重排此剧,如果面目全非了,就失去了意义。
  新版《日出》不但保留了原著中的全部人物和主要台词,甚至连场序都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在语言上略加修饰、比较口语化。特别在表现人物方面,新版《日出》和过去一样,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塑造人物,力求使每个人物都能打动观众的心。
  改编经典剧,不能无视经典,更不能以损害经典为代价,只表现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传世的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属于人民。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成为经典作品的承传者。而新版《日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以尊重经典为前提,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手法,让更多的现代人理解接受它,使这一部几十年前的作品跨越时空,来到现代生活中,显示出曹禺作品的长久艺术魅力。
  文内图片分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个年代公演《日出》的剧照:①为1956年的演出照,杨薇饰陈白露,周正饰方达生;②为1981年的演出照,严敏饰陈白露,杨立新饰方达生;③为今年演出的《日出》,郑天玮饰陈白露,冯远征饰方达生。(附图片)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琴笳和鸣奏华章
  ——评新编历史剧《胡风汉月》
  张帆
  在中国首届评剧艺术节参演的剧目中,由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主演的《胡风汉月》,像一道靓丽、华彩四溢的彩虹,使观众激动难抑。
  《胡风汉月》从构思、创作到搬上舞台,整整历时三年,光是对剧本大的修改就进行了六次。《胡风汉月》的成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剧本到唱腔、到表演、到服装、到道具、到舞美、到音乐,精美考究,是一台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品。
  《胡风汉月》这出戏,展示的是东汉末年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从对抗、冲突到理解、融合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蔡文姬、左贤王、董祀等历史人物以及昭君的魂灵、昭君守墓人纷纷登场,戏剧冲突、矛盾纠葛环环相扣,张弛相宜,中原文化、大漠风情相互交织,既有刀光剑影慷慨激烈,又有诗情画意情意绵绵。
  《胡》剧重点写的是蔡文姬与左贤王的爱情故事。文姬入胡开始是被动的、无奈的、勉强的、痛苦的、抗争的,但随着她对左贤王的逐步认识,她变成了主动的、情愿的、欢乐的。左贤王敬重蔡文姬的才情和人格,他主动送她回汉,但蔡文姬却被左贤王的真诚感动了,融化了,她三上马又三下马,终于丢掉马鞭主动地留了下来和左贤王结成了伴侣。到第五场,即十二年后,文姬出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一身胡装,光彩照人,她以对大漠的无限深情和自身的无限幸福,从心底唱出了:“十二年光阴似流水,汉家女实实在在成了胡王妃,生一双小儿女天真俊美,与王爷恩和爱琴奏笳随……”尤其是她突发奇想把汉家茶、胡家奶巧配起来,并唱出:“汉家的茶,胡家的奶,突发奇想配起来。水乳交融合一块,茶香奶香配起来。”这是多么形象、多么生动的一曲胡汉一家水乳交融的颂歌!这出戏始终围绕蔡文姬与左贤王的爱情主线展开,他们之间的美好结合,琴与笳的和谐鸣奏,不是正代表着两个民族的友好和谐和两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吗?
  有了成功的剧本作基础,他们集中了省内外的精兵强将,八仙过海,大显神通,群体打磨,保证《胡》剧各个方面的高质量。其中一级导演张秀元,先后荣获过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提名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奖”,全国评剧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等,他在这出戏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
  戏曲的程式只有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才能有它的生命力,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对技巧的运用。好的演员总是把对人物的把握,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表现出不同场景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塑造出“这一个”的典型形象。担纲饰演蔡文姬的刘秀荣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三年多的剧本创作,六次大的修改,她都是参与者,对情节和人物她已经研究了三年。唱腔的创作是她和作曲家樊继忠共同完成的,哪一段哪一句哪一字是什么感情,高低、抑扬、顿挫、断续,她了然于胸。在人物的表和唱上她反复推敲,力求每句念白、每句唱腔、每个动作、每个眼神,甚至每个叹息、每个微笑都精心探求,使之恰如其分地体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心理。她演的蔡文姬痛苦中不失高雅,抗争中不流于俗野,欢快中不失大家风范,别离时的伤痛中显出临事能静和绵绵的柔情。这出戏的情节大波大折,大起大伏,蔡文姬也表现出多侧面的性格,刘秀荣的表演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尺度。
  蔡文姬这一人物的塑造成功,也离不开其他配角的烘托。饰演左贤王的赵立华是著名评剧艺术家马泰的弟子,饰演四娘的是著名艺术家赵丽蓉的学生,其他也都是有很高艺术修养和造诣的演员。红花绿叶,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终于使这一古老题材焕发出了新的艺术光彩,在评剧舞台上又树立了一个璀璨照人的崭新的蔡文姬的典型形象。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下月话题——
  “我看当前广告宣传”
  广告业二十年来以火箭升空的速度获得巨大发展,它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广告的导引。然而当前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的广告宣传存在着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违规违法的也不鲜见。遍布城乡特别是旅游地区的各种露天广告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怎样看待这些广告宣传,欢迎读者朋友来信、来稿发表您的见解,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来信请寄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周刊,或传真(010)65092490——编者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漫笔

  本是同根生 相观亦钟情
  ——由京剧《宰相刘罗锅》赴台演出成功所想
  小白
  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8月下旬应邀赴台湾演出,以强烈的剧场效果和两岸文化交流以来最高票房收入大获成功。同去的北京京剧院九台传统戏,反应也十分强烈。台湾同胞对京剧的热爱,令人不禁心生欢喜,甚至不得不思考其中更深的文化精神上的原因。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京剧向来是极受欢迎的重要内容。京剧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紧紧地连结着两岸人的心。
  京剧作为民族艺术的精华,浓缩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具有独特的舞台形式,蕴涵着高妙的艺术品位。因而,欣赏京剧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观众有深厚的审美心理积淀,否则就不可能完全领略“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的表演美;不可能真正理解虚实相生、自由灵动的舞台规则;也就不可能深刻地感悟其中的华夏神韵。假如同为华夏子孙的台湾同胞抛弃了或者忘却了这些文化积淀,恐怕也就不会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了。
  正是因为京剧鲜明的民族特点,又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象征。这也暗合了台湾同胞长期以来的“乡愁情结”和“寻根意识”,是对京剧的亲近,同时也是对自己母体的亲近、文化的认同。
  这次《宰相刘罗锅》在台受到如此欢迎,这既因它本身是京剧所致,也有该剧创作中新尝试、新探索的原因。该剧在北京等地演出,就因它不失京剧的本体,又极具幽默感、现代感而受到各个层面观众的喜爱。台湾的观众反应也如出一辙。
  年届八十的台湾资深剧评家马宗芳先生说:“编导很大胆,了不起!把舞台检场与舞台表演融为一体,唱腔好听,看得出导演在求变。”1949年赴台的原富连成科班学生马元亮,是京剧在台湾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他说:“戏真好,将舞台写实与表演上的写意结合得非常好。”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研究所教授王安祈看了戏后说:“这个戏演员整体的上乘表现是台湾观众最满意的地方。陈少云既有生的大气,又有丑的幽默,其他演员的特长也在剧中得以充分发挥。”台湾的青年观众走出剧场后连说:“好看,好听,好玩儿。”
  从各个角度反馈的信息,表达了他们对此剧的认同和赞赏。他们一样支持肯定京剧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由时代变化带来的新的审美需求。
  这又一次印证:两岸观众在文化呼吸上是共通的,是一致的。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动中取静的舞蹈家
  赵国政
  一年四季她几乎不知道春从何来,秋归何处,只感到忽而花开,忽而雪落,忽而炎阳如火,忽而寒气如冰,整日里就如奔赴战地的士兵,脚步匆匆,在住处、排练场、剧院之间往返穿梭。要么就像驾着白云的紫燕从这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从这个国家飞到另一个国家,不过不是旅游观景,依然是在住处、排练厅、剧院之间去去返返。问她这么个活法不苦不累不枯燥吗?她说性情的色彩,生命的节奏,全跳荡在舞蹈的光影之中,失去这些那才叫不可思议的枯燥乏味呢。因而她平民模样,成就斐然却绝不炒作自己,更不居高临下,对谁都是真诚纯净的一笑。
  她就是从一个舞蹈走进另一个舞蹈,从一部舞剧走进另一部舞剧,被舞界同行及院校学子奉为舞蹈偶像的山翀。
  她的姓和名都有点怪。认识她之前还真没听说有此姓此名的。查阅辞海果有山姓,但极稀罕;翀之名是她颇有学问的父母起的,乃为“向上直飞”之意。也许生就永远甘于寂寞、苦心孤诣的人,也许真的应了姓与名的冥然暗喻,她生下来就喜动,刚会走就想跳,刚会跳就想舞;从天性使然的手舞足蹈到少年宫的舞蹈启蒙,到浙江艺校的舞蹈中专,到北京舞蹈学院大学本科的舞蹈深造;从小型舞蹈到一部接一部的大型舞剧,从一般奖项到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桃李杯”、“文华奖”、“荷花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这些我国最高级别的奖项全拿遍了,且多次拿,反复拿。
  与小型舞蹈不同,一部舞剧就是一段压缩后纵横崎岖的历史,剧中的主人公便是在这历史之路上踉跄前行的各色人物,烛照出来的必是某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束光芒。因而它要求于演员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舞蹈素养必须是杰出而全方位的。
  山翀喜欢的就是这种挑战。她一年四季所以无暇观花,无心赏柳,并不是对美丽的大自然寡情,皆因在舞剧世界里让她追问,促她学习,令她咀嚼的实在太丰厚太博广了。且不说她担纲的远古史剧《徐福》、《大秦王朝》,也不说她主演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妈祖》、《山水谣》,更不说表现现、当代作品《青春祭》、《深圳故事》,仅以她在苏州市歌舞团《干将与莫邪》中饰演的莫邪这一人物,便使该剧锦上添花。有的媒体说山翀塑造的莫邪不仅是以身报国的烈女,也是中国女性美德中通情达理的化身;有的专家说山翀的舞蹈始终贯穿着静穆中的动感,动感中的静穆,是凝固和运动互相交织的雕塑;有的学者说将历史传说血肉化,山翀是做足了……原来山翀在该剧编导马家钦的指导下,不仅将人物身世历史背景等史料浏览个遍,还使其向肢体语言转化,将人物的性格逻辑逐场、逐段、逐句、直到单词秋毫不舍地进行切割细化,所以才使她创造的莫邪形象如此的精美、逼真和细腻。
  下图为苏州市歌舞团的舞剧《干将与莫邪》,山翀扮演莫邪,胡淮北扮演干将。(附图片)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2000年全国体育舞蹈精英赛”举行
  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主办,秦皇岛市体委、太平洋集团、宏佳体育舞蹈学校协办的“2000年全国体育舞蹈精英赛”于2000年9月23日至24日在秦皇岛市举行。体育舞蹈过去也叫国际标准舞,它集艺术、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被人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艺术。本次参赛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优秀选手三百多人。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历来非常重视体育活动,曾成功地承办过第五届亚帆赛,第十一届亚运会帆船、帆板比赛等大型国际、国内比赛。(木子)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阳光文化”落户美国电视广播博物馆
  在“中国文化美国行”大型活动期间,香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视博物馆——美国电视与广播博物馆达成协议,由“阳光文化”帮助该博物馆建立一个“中国展区”,内容是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并将中央电视台赠送给博物馆的数百小时节目英语化,供博物馆作馆藏与互联网上永久展示之用。同时博物馆还决定在其馆藏中收藏“阳光文化”两千小时中文纪录片,并将其中的部分节目于“中国文化周”期间在美国国内播放。(程岚)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第二届“苹花杯”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揭晓
  由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举办的第二届“苹花杯”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的评选结果近日在京揭晓。《开国领袖毛泽东》(王朝柱)、《张爱萍传》(东方鹤)、《田汉传》(董健)、《钱学森》(祁淑英、魏根发)、《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即《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万里》(张广友、丁龙嘉)、《高原雪魂——孔繁森》(郭保林)、《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忽培元)、《无悔的岁月——我们姐妹的人生道路》(浦代英)、《赵超构传》(张林岚)、《赵无极传》(朱晴)、《你是一座桥》(田天)等十二部作品获奖。
  由刘白羽任评委会主任的评委会认为: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五年来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果的一次回顾,当选的十二部作品,多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积累、艰苦创作而成,非一日之功。这些作品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治学严谨,锐意创新,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怀,以及为国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突出成就。(田晓)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赣乡风情戏:《红土地春韵》进京
  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农村题材小戏调演活动渐入佳境,江西省代表队日前在京演出的五台小戏集锦《红土地春韵》,令人耳目一新。
  这五台小戏是从刚刚结束的“首届江西农民艺术节”脱颖而出的优秀剧目,其中既有“美、秀、娇、甜”、高亢激越的赣剧,又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四种江西采茶戏,风格多样,人物鲜活。赣南客家采茶戏《豆腐哥、豆腐嫂》以一段风趣幽默的爱情故事,折射出赣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现代小赣剧《唢呐声声》使用误会巧合等编排手法,表现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南昌采茶戏《劝妻》则是一出针砭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的现实主义小剧作,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抚州采茶戏《县官下乡》使人在捧腹之余,感悟孝敬老人、弘扬传统美德的立意。吉安采茶戏《井台》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新形势下人们情感交流形式的可喜变化。题材新颖、情节生动的五出小戏,从不同角度艺术地展现了现代农村“山转水转人也转”的新气象,展示了广大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
  今年5月至12月,有十台农村小戏先后进京参加演出,《红土地春韵》是继江苏、浙江代表队7月、8月演出之后的第三台进京剧目。
  (刘文)
《豆腐哥、豆腐嫂》剧照 万季龄摄(附图片)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古代青花与日本近现代藤陶艺展”开幕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会于2000年9月23日至10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联合举办“中国古代青花与日本近现代藤陶艺展”。
  近藤家族祖孙三代是现代日本最著名的青花瓷艺术家,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青花瓷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近藤悠三先生曾于1977年获得日本政府授予的“人间国宝”的殊荣。
  本次展览是近藤祖孙三代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为此故宫博物院特从藏品中遴选出元、明、清时期的五十件青花瓷器与近藤祖孙三代的五十件精品共同展出,以期观众在了解中国古代青花瓷艺术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日本现代瓷艺家作品的魅力,使青花瓷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袁文)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豆腐哥、豆腐嫂》剧照 万季龄摄 eKs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农村歌手大赛即将举行
  经文化部批准,“2000全国农村歌手大赛”将于今年10月5日正式启动,历时三个月。此次大赛旨在展示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追求,使农村音乐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并借大赛产生更多反映新时代的优秀农村歌曲。大赛以北京为主赛区,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六大区为分赛区;参赛选手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音协及有关部门组织选拔,年龄不限;预选赛在六大分赛区进行,经评委会以听录音带方式初选后,将以现场演唱方式进行复赛和决赛。此次大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主办。(罗雪村) eK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