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
专栏:
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0年8月24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 李岚清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
各位委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自1995年作出这一决策以来,党和国家为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党的十五大后,国务院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使这项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今天,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情况,请审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简要回顾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展科教事业。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要求,经过多年持续的努力,我国科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启动。1992年以后,科技系统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进行了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和机制转变为重点的改革试点。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科技体制改革进入调整结构与转变机制相互促进的新阶段。在十多年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科技工作已初步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战略格局,实施了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以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行动,进行了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关键设备更新,组织实施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本世纪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顺利推进,到1997年底,已经有1882个县、6个省市实现了“两基”目标,覆盖了全国65%的人口地区,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学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的比例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高等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经过多年努力,教师待遇得到提高,特别是通过实施“广厦工程”,教师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努力解决民办教师问题,通过考核将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稳定了教师队伍。
科技和教育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了《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制订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16项教育行政法规。我国科技、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们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本届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面的主要工作
科教兴国,重在落实。十五大以来,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概括起来,主要是:抓住一个中心环节,努力推进十项工作。
“抓住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始终把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合作为关键,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但科技、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科技和教育方面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体制上分割。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研单位、高校和社会经济领域彼此隔离,企业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与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缺乏紧密联系,大量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二是力量上分散。有限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三是机制上落后。科研机构和学校在内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存在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现象,科研人员和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四是观念上滞后。科研工作重完成课题和发表论文的数量、轻市场需求和成果转化;教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存在为应付考试而学、为应付考试而教的“应试教育”倾向,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五是投入不足。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对教育还是科技,其经费的投入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总之,科技、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不仅制约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把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心环节。首先,从组织领导入手,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经济这三者在改革、发展上的组织协调。1998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同志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成员除科技、教育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外,还吸收了国务院综合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对面向新世纪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行了重点部署。第三,努力从体制、机制、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体制。由于牢牢抓住这一“中心环节”,明确教育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扎实,容易被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利于实现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在深层次上的突破。
努力推进十项工作,主要是:
第一,加大投入,切实支持科教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证。近年来,在财政负担很重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了对科技教育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1999年全国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研究与开发经费678亿元,增长17%。从1998年起五年内,中央财政陆续投入25亿元用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1999年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总投入为49亿元左右。从1998年至2000年,连续较大幅度地增加自然科学基金对创新课题的支持,并安排经费54亿元,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改革投入方式,实行公开公平评估选题制,由对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一般支持,变为以课题和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
在教育投入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年到2000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和带动下,约有20个省、市提出,今后3至5年内,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至2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个百分点;1999年又比1998年增长13.5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由1997年的2.49%提高到1999年的2.79%,扭转了徘徊不前的状况,当然这离4%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国家完善了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各种奖学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也得到逐步完善。
第二,应用型科研机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为从体制上解决科研机构长期存在的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国务院于去年初决定对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应用型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转成企业、进入企业和转为中介机构等方式全部实行企业化转制,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比如,对这些科研机构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在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在建项目实际情况,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的补助支持;从转制之年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营业税和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使用税等。目前第一批应用型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工作基本结束,转制后科技人员心态稳定,机构运行平稳,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多数转制院所的经济效益和科研课题经费都有提高,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同时,积极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主要是: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与高校合并或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网络式科研中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相互兼职或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共享科研设备和资料;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运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开办中小型科技企业等。目前,在高校集中的地区已经建立了15个高校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等学校已有50多所。
第三,积极推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提高源头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确保我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所在。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1998年启动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科院开展了深层次的运行机制改革,进行了建院五十年来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通过调整和改革,初步形成了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与自动化、能源、新材料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人口与健康、生态与环境、空间技术和地球科学等重要方向的学科布局。有9000余名科研人员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从国内外引进近200名优秀人才参与试点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1999年中科院登记的科技成果达792项,比前三年的平均成果数增长25%。两年来,该院专利申请量也有显著增加,其中60%为发明专利,远高于全国水平。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的科技成果只有完成转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成为巨大的生产力。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够、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确立了技术跨越的发展战略。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重点,力求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包括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航天等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重点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和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加速电子信息技术等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工作;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等研究开发。国家努力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务院对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实行了若干优惠政策,加大了贷款支持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国务院设立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扶持这类企业增强发展的活力与后劲。1999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7.9万家,比1998年增加13%以上;企业资产总额1.4万多亿元,增长了37%;企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长36%。三是进一步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校科技园区,加快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抓好几个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高新技术园区,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增强为科技型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提供服务的功能。四是大力发展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鼓励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机构,建立技术转移的通畅渠道,加速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人员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为使这些能量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释放出来,国务院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要求,制定了有关政策,落实技术与管理参与分配的原则,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比如,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只要双方同意还可以超过这个比例。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成果,可以从转化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或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作价金额20%的股份,奖励成果完成人或对转化有贡献的人员。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从近年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在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内部,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并轨,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本单位不同职务等级的任职条件和比例,自主决定内部分配,拉开收入档次。在高校,广泛开展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内部机构,结合选课制等竞争机制的实施,使分配向重点岗位、骨干人员倾斜,做到优劳优酬、优绩优酬,创造学术带头人和其他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制定政策措施,培养、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
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对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精神是,强化国家需要和市场导向,根据各种科技活动的不同特点,实行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精简奖项数目,提高奖励力度。正确利用奖励这一杠杆,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他们创业。
第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既不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作出决定之后,我们在落实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狠抓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就教育问题发表重要谈话后,加大学习和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各界进一步增强搞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加快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并采取坚决措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强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在高考的内容和方法上逐步体现综合素质的导向,并实行春、秋两季招生试点,较大规模地扩大高中阶段和高校的招生数量,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逐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缓解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制约。
第七,努力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这是关系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任务。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继续实施国家资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了对各地“两基”工作的督促检查。截至1999年底,实现“两基”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428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0%;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5%以下。预计到今年底,可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两基”目标。
第八,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进程中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趋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行业部门办学校、学科偏窄、学校规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状况,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近年来,在多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1998年实施了对国务院9个撤并部门所属165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1999年实施了对5个军工总公司59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今年又对49个部门所属258所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在整个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一些需由国家管理的学校由行业主管部门划归教育部管理;全国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各地广泛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了一些高校园区,不少高校互相开放实验室、互聘兼课教师、相互选课和承认学分,联合组建统一的后勤服务实体,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这项改革涉及面广,而且由于校内行政管理机构的大量精简,必然会触及一大批干部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方法上,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步骤,通过反复酝酿,统一思想,经验引路,逐步推进。改革的过程虽然历经八年,但始终比较平稳。目前,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这次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定,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实际招生28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约160万人,增长47.4%,高考录取率达到49%,比199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1998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今年,普通高校招生超过200万人,比去年增长25%以上。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扩大招生,学校后勤设施严重不足,“学校办社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失时机地进行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去年,在总结上海等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其中在学生公寓建设上,提出了“421工程”,即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建设和管理,达到大学本科生4人一间、硕士生2人一间、博士生1人一间的标准,基本解决学生宿舍过于拥挤的局面;学校食堂、购物等条件也将得到改善。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都已行动起来,形成了政府统一规划指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一个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产业正在迅速兴起。
在推进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每年召开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每次会议都按照中央的精神和要求,集中研究和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今年重点是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培养和发展青年知识分子入党的工作。这对高校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第九,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让人人都上大学既不可能也不需要。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所以,我们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深化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全国已有高等职业学校162所,原有部分专科学校也正在向高等职业教育方向发展,还有部分普通高校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使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以考入普通高校继续深造,这座“立交桥”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人才成长的渠道,而且有利于促进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力量办学正在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截至去年底,已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3500余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高等学校37所,其他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1000余所,1999年共计招生95万人。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
第十,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承担着发展教育的直接责任。为使广大教师安居乐业,我们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教师住房建设步伐。据教育部门统计,近两年全国用于教师住房建设的资金加上前几年的投入达千亿元,到今年底预计共建成教师住房1.4亿平方米。按照不把高校筒子楼带入21世纪的要求,1998和1999两年中央专项投入加上学校及主管部门配套资金共计40.5亿元,对中央部委属高校1800多栋筒子楼进行改造,约有6万多户高校青年教师迁入新居。目前,中央部委属高校筒子楼改造已经完成,地方高校筒子楼改造任务也将在年底结束。各地普遍反映,这是教师住房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在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教师收入也有了较大增长,教师已逐步成为令人尊重而羡慕的职业。
三、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科教兴国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大战略。既要抓紧当前,又要有长远打算,不能急功近利,政府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面对知识经济正在到来、即将加入WTO的形势,加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将在继续全面抓好落实的同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以切实的措施、务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为了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必须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为此,在应用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企业化转制的成果。目前,按照第一批242个科研机构转制的经验,国务院其他部门和地方政府所属应用型科研机构的转制正在加快进行,并可望在今年底基本完成。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以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有利于激励创新、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分配方式,把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对公益型科研机构也要进行分类改革。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国家将实施第二期高技术研究计划即S863计划。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切实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或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我国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天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后劲。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涌现是保证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关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一是不断巩固和提高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成效。“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与此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巩固提高上,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要逐步统一起来,一些地区的“五·三”、“五·四”学制要尽快统一为“六·三”学制,并使小学与初中阶段以多种方式相连接,以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农村要继续实施农科教相结合、三教统筹,加强对农村适用人才的培养。二是适应人口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适时调整教育结构,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多办一些高中,力争“十五”期间使城镇初中毕业生基本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同时,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下大力气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支持办好一批示范型高等或中等职业学校,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三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积极推进高校内部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启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按照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对学校发展的规划,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合作,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高等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拓宽专业口径,调整培养结构,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德育和人文知识素养的培育,发展多媒体和网络远程教育,大力培养信息、软件、微电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的创新人才和现代经营管理人才,以适应“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继续办好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西部大开发,科教要先行。科教兴国战略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各个方面。一是要从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农业优良品种、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军民两用技术,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各项事业在较高的技术层面和起点上发展。二是加大对西部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提高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十五”期间将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其中对贫困地区,中央将适当予以资助。同时,支持西部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办好一所较高水平的大学,为西部开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解决一些地方出现的教师工资发放困难等实际问题,国务院已决定把教师工资发放纳入公务员工资发放保障体系中统一组织实施。今后,各级财政部门将建立教师工资专户,县级财政收入和各项补助首先按编制内教师工资额划入工资专户,确保教师工资发放的资金来源。各省财政部门要负责这项工作的监督和落实,对财力不足、难以落实的县,省财政实行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予以保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新增部分,也首先用于工资发放。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各位委员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给予了热情关心、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有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顺利推进,我国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第2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科教兴国等报告
本报北京8月24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今天下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分组审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和补选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等。
委员们在审议李岚清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工作情况报告时,一致认为科教兴国取得很大成绩,很受鼓舞,增强了信心。有委员认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一定要认真分析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差距,人才的培养要和科技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也有的委员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现实需要极不适应,主要是观念问题,用人单位不管工作是否需要,一味要求高学历,社会对职业教育有歧视,建议政府应将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相结合,引导民办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张毓茂委员指出我国现在的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也需提高,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影响到教育领域,为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罗尚才委员说,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在科教兴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有成效,科技事业不断进步,教育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的决策非常正确,他建议要在西部地区重点办好大学,办好人才基地。一些委员还就人才使用问题发表了意见,建议要创造一个尊重人才的氛围和环境,制订具体的措施,建立人才信息库,方便人才回国创业。在教育方面,建议教育部调研一下全国中小学付费上学情况,对中小学收费上学拟定公开办法。
在审议曾培炎作的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时,有委员说,今年经济形势很好,西部大开发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一些大的项目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建议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步伐要加快,投资力度还要加大。根据国家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罗尚才委员认为只靠国家财政投资是有限的,建议中央尽快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向西部地区投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建议发展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政策。有的委员认为对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还要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对产品结构调整和机制转换要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步伐。一些委员建议要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尤其是多搞节水工程,同时敞开对农民粮食的收购。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