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党报农村报道协作网
地怎么种?钱怎么挣?
——来自河北省深州市北四王村的报道
杨威力 王立志
地怎么种?钱怎么挣?这是广大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对此,河北省深州市北四王村干部群众的成功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建设苗圃
一踏上北四王村的大地,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灿若晚霞的红叶小檗、流金溢彩的金叶女贞、婀娜多姿的金丝柳、苍劲雄壮的龙爪槐、庄严肃穆的桧柏……60多种城市园林绿化苗木争奇斗艳、错落有序地在北四王的润土吮吸着养分。
北四王村一带属于沙碱地,种植粮食收成无几,遇有旱灾,村里将大片的盐碱沙荒地每亩承包费降到50元,也无人问津。地瘦人穷的窘境,压得北四王村人祖祖辈辈抬不起头。
贫瘠的土地该咋种?1995年10月,正当新一任党支部班子成员为此苦苦思索时,村里几户有头脑的农民率先种起了绿化树苗,且收效颇丰。群众的创造使村干部眼前一亮。村党支部书记高山立即带领班子成员到外地考察。通过考察,他们看到了苗木产业的可观效益和潜在优势,更加坚定了带领群众发展苗木产业的决心。
然而,种植苗木,说易做难。庄稼把式要一下子改种粮为种树,谁的心里也没底儿。为了帮助群众打消顾虑,村干部首先带头,组织部分群众在村南一片荒芜多年的盐碱地上搞起了示范种植。1995年冬,他们顶着寒风,在一片碱窝窝里挖出了一条条一米深的大沟,而后又铺上秸秆。来年春天,他们在整好的土地上种上了国槐、刺槐、小叶黄杨,第二年小树苗一出售,一亩地少说收入几千元。地里有“金”,谁不想挖?1997年,全村一下子就有30%的户种上了树苗。1998年又有60%的户建成苗圃,到了今年春天,呈现到人们眼前的已经是家家忙扦插,户户出树苗的喜人景象了。
育苗挣钱
在北四王村,无论你走进谁家的院落,都很难找到平原农村那种空旷豁亮的感觉,不管大院小院,院院都种着树苗、搭着拱棚。有的农户甚至房子还未建好,拱棚已经开始见效了。村民高保健说:“在俺们村一铁锹挖下去,就是十几块钱,就俺这22平方米的河南桧柏一年就收入2000多元。你说人们能不惜土如金吗?”
北四王村寸土寸金,这是几年来村民们在巨大的回报中体味出来的。在这里,种植效益不是用亩来计算,而是用平方米来衡量,育苗棚每平方米平均收入二三百元,全村1900亩苗木给1750多口人每年带来300多万元的纯收入。树苗真正成了北四王村农民的“绿色银行”。
1995年,村民马大龙无偿帮人修剪桧柏,把剪下的枝条捡回来,在4.6亩责任田里扦插了2万株树苗。从1997年开始,他隔一棵卖一棵,后来又隔一行卖一行,苗子越长越壮,也越卖越值钱,从最初的每棵3.2元一直卖到40元,这2万株树苗4年共卖了13万元。在这4年间,马大龙起早贪黑,天天滚在地里,辛勤的汗水终于换得丰厚的回报。
在北四王村,人人都和树苗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吃饭穿衣靠树苗,盖房娶亲靠树苗,一些和北四王村沾亲带故的人也沾上树苗的光。这个村的高建方曾在乡里当干部,退下来后回村建房,房还未建好,正赶上扦插树苗的季节,于是他便停下工程赶紧在院里建起了16座育苗拱棚。在深州市供销社工作的高五,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在自家院落里建了20多个畦棚后还觉得不过瘾,又在深州城里与他人合租了8亩地育苗子。
发展特色
“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俺就是听村里的大喇叭广播,多大规格的树苗,多少钱一棵,找谁联系。从这些信息里俺能算出自家的树苗值多少钱,能知道下一步俺发展什么树种。”村民高保健说。
发展苗木产业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村民也在结构调整中赚了大钱,但要长期发展下去,干部的责任重大。
苗木生产和种庄稼不一样,其中涵盖着巨大的科技含量和市场风险。为此,村干部每年外出寻找市场,始终关注着苗木生产的科技前沿和市场的制高点,他们和一些大专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科技人员吸引过来,并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建起了试验示范园。此外,村里每年还要举办多次专家讲座,不仅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还通过专家的市场预测,拓宽人们的发展思路。
近两年来,村干部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城市绿化已由单一的绿色向多色彩图案化发展,于是便立即引导群众开始向红、黄、绿多品种开发种植,先后帮助群众引进了红色苗木及黄色苗木。同时,他们还积极引导农民向高档次品种发展,下功夫开发新特品种。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在不足两元一棵的速生柳上嫁接金丝柳,每棵价格提升30元,三年全村嫁接了30多万棵,均被抢购一空。他们还组织群众在刺槐上嫁接红花槐,在国槐上嫁接龙爪槐、蝴蝶槐,一亩地收入近7000元。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他们又从科研单位引进了适宜西部种植的侧柏、北京桧柏、抗虫毛白杨等品种,目前50万株成苗已被内蒙古、甘肃等省区抢购一空。近期,村里还计划到大西北考察苗木市场,准备抓住机遇,让北四王村的苗木产业更上一层楼。
(河北日报供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调整结构应同步改善环境
张明沛
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与改善生态环境同步,这是我们从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的。现在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就没有经济效益,就达不到让农民增收的目的。
近年来,钦州市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高效生态林业上。针对国际优质纸品畅销,速生桉工业用材紧需的现状,组织人员进行科学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获国家级奖的速生良种桉树,并迅速在农户中推广。同时市里在公路沿线发展经济林果,近年建设了170多个以种植荔枝、龙眼为主的果品生产示范点。目前,全市有林面积达57.32万公顷,活木蓄积量81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7.2%。
去年钦州市大力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生态建设,新建的5000多座沼气池初显生态效益,农民用沼渣种植荔枝、龙眼、西瓜等水果,这些含丰富锌、钙等多种微量元素的“长寿果”价格一路看好。去年全市水果比上年增产31.56%,而且质优销路好,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85元,比上年增收223元。
钦州市有一片海,沿海的堤围内有水田面积6600多公顷,而且大多是咸酸田,经济效益较差。这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后决定调整生产结构,一改养对虾,把咸酸田改造成虾塘,当年投产当年收益。平均亩产对虾150—200多公斤,亩产值成倍增加。二改养蛋鸭。利用海水潮涨潮落的特点和退潮后海滩上丰富的海贝、鱼类作食料养蛋鸭,这些鸭生出的蛋含钙高、含锌高、营养高,且无污染。一只母鸭产蛋的价值就相当于以前的一亩水稻产值。钦南区个体养鸭户杨福权去年养蛋鸭3000多只,年收入6万多元。三改种高价商品蔬菜,钦南区两个村委会开发600亩低产田种植台湾圣女番茄,亩产2500公斤,每公斤4元左右,亩产超过万元。
(作者为中共广西钦州市委副书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依靠龙头企业促进结构调整
刘明星
近几年来,山东冠县依靠龙头企业促进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出现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势头。去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十四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二千元,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整体脱贫。
冠县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需要什么农产品,直接导致了农民种什么农产品,从而促进种植结构的优化。龙头企业经营格局的形成,必然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然而,欠发达地区实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步履艰难。因为这些地区大都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项目,龙头企业“弱”而少。要让“农字号”工业发展壮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近几年来,冠县采取内引外联、多方筹资,国有、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办法,打破所有制、地域和行业界限,兴办龙头企业,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和个体企业来冠县投资办厂,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五条线。一是畜禽养加销一条线。以县畜禽开发公司、肉联厂等为龙头,带动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一九九八年,经多方努力,国内最大的私营企业希望集团来我县投资二千六百万元,建起冠县“强大”饲料厂,年产饲料二十万吨,为我县养殖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二是木材加工一条线。以桐木拼板厂、华联家具公司以及几十处中小型林木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林业快速发展。三是粮油加工一条线。以榨油厂、面粉厂、食品厂等为龙头,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粮食、油料产品的加工增值。四是农副产品销售一条线。依靠县乡村八十多处贸易市场,结合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的十几个办事处和三十多个联络网点,重点搞好农副产品的销售。五是果品加工储藏一条线。去年,我们与内蒙古奈伦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了冠县奈伦果汁有限责任公司,年产浓缩果汁八百吨,再加上先后建起的五十多座、储藏能力三千万公斤的恒温库,有效地缓解了果农卖果难的问题,带动了林果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山东冠县县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其主任”及“其他”
高云才
吉林某县的农民在行使民主权利时率先创造了“海选”即普选的办法,闻名全国。到该县采访时,几位村民同我聊起了他们村委会“其主任”下野的事。当时我很纳闷,怎么还有人姓“其”?村民笑了。原来这个主任本姓刘,在村务公开中刘主任有一个习惯,公开栏写得密密麻麻,主体栏内支出是小头,“其他”一栏只有一行,支出却是“大头”。胆大的村民找到刘主任就“其他”问个究竟时,刘主任总是支支吾吾。于是群众送给这位主任一个绰号,叫“其主任”。随着“海选”在该县的普及,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的意愿选举产生。“其主任”在村民们一致要求搞清楚“其他”一项的具体情况时,只好“下野”了。
村民们对公开栏中的“其他”一项十分不满。内蒙古某地的一个村子选出的村主任,尽管能力不很强,但为人厚道,村民还是选了他。问为什么,回答说,至少他们选出的这位村主任不会玩“其他”之类的花活儿。
虽然我国已有90%的县市实行了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但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半公开、假公开和不公开的现象。公开栏内“其他”现象的出现和“其书记”的产生不在少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其主任”钟爱“其他”呢?原来,“其他”可以起到模糊视线的作用,一不留神就让人疏忽了。
细察农村财务公开中的“其他”内容,实在令人吃惊。在稍微发达一些的农村地区,村委会掌管了不少大权,如土地租赁、河湖开发等等。村委会干部应酬不少,不时要吃喝、“活动”一下。那可是要当场结账的,但口袋里没钱,咋办?记账呗!打白条,年终一起结算。这些支出怎么好公开呢?只好列入“其他”一项,模糊处理算了。
明目张胆的“其他”,一眼就能看清;而暗渡陈仓的“其他”,就不那么容易看清了。前不久举行的全国农村财务公开经验交流会上,黑龙江代表提出,隐性的“其他”问题集中体现在“六多六少”上———半公开的多,全公开的少;假公开的多,真公开的少;数字公开的多,文字说明的少;整体公开的多,具体公开的少;旧账公开的多,新账公开的少;冷点公开的多,热点公开的少。
显性“其他”也好,隐性“其他”也罢,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村里的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当成形式。“其他”种种,“其主任”种种,虽然动足了脑筋,但结果呢?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岩蜜橘熟了
以盛产蜜橘而闻名天下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预计柑桔总产量在13万吨,比去年增产18%以上。图为该区南城办事处山后村桔农正在喜摘早熟无核桔。 张建明 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承包盐湖到国外
张连成 步宝金
5月6日上午,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镇付山子村支书付华成一家人乐开了怀:这家人投资从欧洲引进的颗粒饲料烘干设备到货了,这使他家的工厂加工丰年虫卵的能力扩大了6倍,年产可达800吨。
10万元户已占总户数一半的付山子村民,今年纷纷投巨资谋发展。继500多名村民年初承包了东部沿海30万亩盐田后,4月下旬,又有200多名村民承包了新疆、青海的26万亩盐湖区,还有12名村民承包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20多万亩盐湖田。他们加工的丰年虫卵畅销全国29个省市,远销日本、韩国、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坐落在渤海湾畔盐碱滩上的付山子村,曾经很穷。自从80年代末开始收购、加工虾苗饵料丰年虫卵后,部分村民迅速致富,3年里就涌现出60多个万元户。
致富以后怎么办?1997年发生的一件事教育了大家。3户各有资财五六十万元的村民这年突然赔光了,原因是他们自己不到场管理。村领导抓住问题大力开展富而思进教育,组织村民到温州等地参观开眼界,大会小会宣传不进则退的道理。头脑清醒了的村民从1998年起掀起了扩大再生产热潮。
今年5月初,我们到该村采访,见到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村支书介绍,现今80%的男女劳力离家承包盐湖区养殖丰年虫。他们的口号是,“哪里有丰年虫,哪里就有付山子人”、“付山子加工的丰年虫要走向世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工农同心唱发展
——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帮农扶农纪实
肖爱民
暮春时节,笔者沿京津、青福、济青高速公路来到了渤海之滨的烟台。这里山坡起伏,土壤、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果树种植,是我国著名的“温带水果之乡”。但以前由于结构单一,加之没有形成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水果的加工、储运受到制约。如今,果农们在张裕公司的带领下,又找到种植酿酒葡萄致富的新路子。
4月正是葡萄树生长最快的时节。我们驱车来到莱阳七山乡,只见公路两旁连绵不绝全是葡萄园,农民们正忙碌着为葡萄树剪枝。同行的张裕公司总工程师王恭堂告诉记者,以前农民们一哄而上地种苹果、种梨,丰收了但市场却没有了,张裕为了鼓励他们改种葡萄,一直免费为果农提供葡萄种苗及技术培训,对一些贫困户还给予经济补助。
如今,张裕公司在烟台发展的葡萄基地已经达到了5万余亩,与几千户果农签订了购销合同。企业坚持原料葡萄按质定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这样既可鼓励果农提高葡萄质量,又让果农们吃下了“定心丸”。目前,普通品种的葡萄收购价最低也在每公斤2—3元,品种好、质量高的还可上调,以亩产1000公斤计,农民们平均每亩地的收入都在2000—3000元。
在葡萄园的一角,记者见到了张裕公司基地办主任程国利,“一株葡萄结果太多,会影响到葡萄酒的品质,一般来说,每株葡萄结果2.5公斤时酿出的酒质量最好,大家在剪枝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获得农学硕士头衔的他,正手把手地教果农们如何为葡萄剪枝,一旁的农民们也很快心领神会,一根根新冒的绿枝被“无情”剪断,一株株葡萄树被修剪得整齐利落。基地办的其他工作人员则在仔细地教果农们如何培土、施肥。
王总工程师告诉记者,葡萄酒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葡萄的质量。为此,张裕公司先后引进了赤霞珠、品丽珠、蛇龙珠等一大批名优品种,并协助果农们建立了田间管理档案,实施了各种先进的栽培种植技术,既提高了葡萄质量,又增加了果农们的收入。农民们在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后,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也高了。与此同时,张裕葡萄酒的质量也更有保障,产品畅销市场,企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1999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13.61亿元及2.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6%和24%。
“目前,葡萄种植业已成为我们村里的拳头产业,葡萄收入已占村里收入的一半以上。”史家台村村民王俊一边忙着为葡萄树剪枝一边笑呵呵地说:“过去家里的坡地都用来种苹果,年产量虽然很高,但价格低还不好卖,如今在张裕公司的帮助下,家里的3亩坡地全部用来种植酿酒葡萄,没想到,既长了见识,又学到了新技术,光靠这葡萄,家庭年收入也达到了近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及时雨下到贫困户的田里
马捷
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是中央的一贯精神,但贫困农户与扶贫资金总是很难走到一起。然而,云南省实行三年来的扶贫攻坚举措——小额信贷,使资金一竿子插到农户。
云南省贫困人口由1996年的540万下降到1999年的245万,小额信贷功不可没。
日前,笔者在调查中听到百姓说:小额信贷——
治穷治懒又治愚
云南省寻甸县河口乡撒米罗村的老支书介绍说,1997年撒米罗村共放小额信贷18万。拿到小额信贷的农户有搞种植业、养殖业,也有搞三产经营的。比较有头脑的人效果非常明显,不仅脱了贫,发家致富的愿望还特别强烈,甚至想贷更多的款。中等情况的人,能够解决温饱,生活能够维持。也有一小部分不太理想,还要再做工作。
云南省师宗县妇联主席李缓芬讲得很生动。她说,小额信贷刚开始宣传发动时,很多农村妇女,连“男、女”、阿拉伯数字都不认识,有些少数民族妇女甚至汉话都听不懂。但是贷款时是要签名字的,所以通过小额信贷,妇女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背会了小组规则。每次活动,她们都穿着最漂亮的衣服规规矩矩地听信贷员、农艺师讲课,学习蔬菜、水果的种植技术,养鸡养猪的方法,收入也相当可观。由于“贷女不贷男”的原则,小额信贷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寻甸县扶贫办蔡主任认为,小额信贷的灵魂在于整贷零还。俗话讲“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贫困户难免有惰性心理。但零还就治了这个毛病,这个机制逼着你积累,逼着你把钱投在生产发展上,这样也化解了金融风险,小额信贷开展3年来,寻甸县还款率达到95%,贫困人口数量也由1997年9万下降到了1万。
在云南农村,小额信贷已推广到了113个县,它所到之处,“贫穷”二字渐渐被吞噬。现在,小额信贷也进军到了农场。
农场下岗职工受益
云南农垦总局的国有弥勒东风农场由于精简机构,下岗及无业人员达到2400人,东风农场女工委主任陈惠仙介绍:这几年农场日子太难过,小额信贷来了,大家的心里都亮堂堂了。自从1997年,云南红葡萄酒厂到弥勒东风农场定居,就预示着农场要成为酒厂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但是种葡萄,需要投入大,正是人们急需资金时,小额信贷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从1998年8月开始,弥勒东风农场978个贷款户累计使用滚动资金100万,还款率100%。
东风农场商业公司下岗职工钟玉仙3次轮流贷款达1万元,生意越做越大,资金多点好周转,她们都明白这个理。
记者在寻甸县河口乡采访时,副乡长说小额信贷是一种小农经济模式。的确,分散、单户经营,农户信息不灵,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呢?小额信贷为解困脱贫做出很大贡献,但在农户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又怎样起作用呢?云南省王学仁副书记说:“应当把小额信贷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及整个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龙头联系市场,基地联系龙头。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农产品加工应注重深度开发
新华社记者 石庆伟
记者近日在辽宁农村调查发现,一些新上的所谓“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因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成了“半截子工程”,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造成了较大损失。
前些年,从水飞蓟中提取的水飞蓟素走俏国际市场,每吨出口价格达150多万元人民币,亩种植效益600多元。辽宁某县在这一诱人效益的吸引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立项,省市各级财政投资1400多万元,迅速新上一条年产能力为100吨的水飞蓟素生产厂。东南亚等国医药公司纷纷订货。一时间,水飞蓟成了当地热门产业,水飞蓟种植面积当年就发展到4万多亩。
然而好景不长。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上水飞蓟素价格直线下跌了50%,红火一时的企业很快陷于萧条,农民手中大量积压水飞蓟种子。
据了解,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从总体上说还很低,深度开发的项目更少,近年各地新上的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开发深度不够,仓促上马,结果弄得骑虎难下。因此,有关方面应关注和研究农产品开发深度问题,科研机构和企业应认真论证市场需求状况,多搞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靠科技优势抢占市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