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5-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江源石火西宁 '...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江源石火西宁
  本报记者 刘杰
  石头本天成,若藏身于深山荒沟之中,便是寂寞而不得人知。好在总有一些独具慧眼的人,能够掂量出石头的“文化含量”,提升出石头的“经济含量”。于家村的乡亲和西宁市的商人看来都深谙“点石成金”之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胆识与勇气。
  5月14日,记者一到西宁,就听人谈到黄河石、长江石、昆仑石,说是市里还为此建了大市场。谈者一脸自豪,记者不禁心动,打个的就跑了去。
  司机周志安很健谈,他说,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都在青海,江河源头奇石多,石头可给青海、西宁争了不少光。他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来青海、西宁旅游的人多了,来品玩购买奇石的也多了。今年游客要比往年多上好几倍,连出租车生意都特别红火呢。
  说话间到了江河源奇石城,只见占地几十亩的市场内,奇石店一家挨一家,家家排满了千奇百怪的大小石头。各家店主笑脸相迎,热情介绍:这是黄河源头的“星辰石”,那是长江源头的“天波石”,还有昆仑戈壁滩的“风棱石”、湟水河谷的“画面石”,凝神品玩,令人叫绝。
  70多岁的褚德元老人正在自家店里忙,他以前在省运输公司上班,出外跑车时,别人休息了,他就跑到黄河边上去捡石头,遇到块好石头,比吃蜜还高兴。他让记者看他捡到的星辰石“羝牛”,画面石“唐僧讲经”、“青海地图”等等,一块块精妙无比,巧夺天工。他玩了几十年,收藏了上百块奇石,以前自己捡,现在有了资本,就收购农民送来的石头。老人对记者说:“石头里面有文化,让人着迷,让人乐啊。”
  褚德元老人的隔壁是吉发海奇石店,规模比褚老汉的大得多。吉发海的老伴马金兰老大娘乐哈哈地说:“我家老头子玩石头上瘾,褂子破了不知道换,却能花几万元去收藏石头蛋蛋。”马大娘还说老伴去年代表省里到云南参加世界园艺博览会,有两块石头还得了大奖。现在家里里里外外是石头,少说也有二三十吨。
  奇石城副经理杨光臻闻讯赶来,也是三句话不离石头。他说:“奇石是黄河长江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西宁人爱奇石,玩奇石,全市奇石大户已有上千家。有的玩发了家,有的玩出了名,市里因势利导,专门建起了奇石大市场,还到外地搞奇石展,以奇石活西宁,大打江河源奇石牌,越来越成大气候了。”他告诉记者,去年西宁市举办了首届江河源奇石展,连省长都来称贺道喜,鼓励西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做好“石头”大文章,开拓奇石资源,兴办奇石产业,以奇石兴西宁,以奇石兴青海。今年“五一”市里又举办了第二届奇石展,假日里每天来参观的省内外人士达上万人。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杭城助残记
  陈伟光 黄树良 邵树官
  5月21日,第十个“全国助残日”。杭州武林广场,来自永嘉县花坦乡的朱清浩一家三代4人,好奇地观看台上助残表演。此前,他们因先天性白内障失明,长期生活在黑暗中。是浙医二院、杭州眼力健制药公司免费帮助他们刚刚复明的。
  然而,浙江省200万残疾人中大多数人是无法康复的。对他们的帮助和关爱,就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环境。
  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的肢残人傅颂安也许一生都不会忘记3年前的那次经历:为了在庆春路的一家储蓄所取款,面对着几个台阶,轮椅进不了,无奈之中不得不跪在地上爬上去。
  几年前,除了极少数商厦、银行、电视台等建有简单的轮椅坡道,杭州多数道路和公共建筑物均没有无障碍设施。不仅如此,原有的无障碍设施还遭到破坏。日益增多的国外残疾人旅行访问团到杭州来,在赞赏西湖美丽的同时,却为找不到残疾人专用设施而感到遗憾。
  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省市各部门领导的心。去年初,浙江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我省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凡新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和住宅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过去已建的道路、公共建筑物,凡没有无障碍设施的,都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造。杭州市政府则紧紧抓住城市建设和道路改造这一有利契机,在每条新建或改建的道路都设立了斜坡、盲道以及残疾人专用标志,全部开通了残疾人通道。位于西子湖畔的湖滨路,是杭州市一条按国家标准建设的无障碍设施最为齐全的道路。道路两侧不仅建有供残疾人通行的斜坡和盲人使用的盲道,而且还建有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公厕,安装了过街音响,使盲人可以用耳朵来识别音响交通信号,安全地通过十字路口,方便了众多来杭旅游的国内外残疾人士。
  盲人由于双目失明,生活、学习和就业比较困难,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为满足全省27万盲人建立有声图书馆的心愿,去年省直机关团工委、浙江大学团委和省残联等单位联合发起了“献一份爱心,建一个盲人有声图书馆”活动,倡议广大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向盲人伸出温暖之手。活动开展以后,得到社会各界热烈的响应。不到一个月就为盲人有声图书馆捐献了价值达30多万元的磁带、收放机、耳机等音响物品和钱款。
  盲人有声图书馆为盲人朋友开辟了一条知识和精神之旅的大道。来自兰溪市的叶骏是一名盲人按摩中专班的优秀生,他说:“有了有声图书馆,课余时间就能听听音乐、歌曲、文史作品,生活就不再枯燥了。”
  家住杭州古荡新村的孙春俏、边坚林是对聋人夫妻,不幸的遭遇使他们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5年前,他们的女儿呱呱坠地,从此打破这个无声家庭的寂静。然而伴随着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欣喜,一个深深的忧虑也涌上他们的心头:夫妻两人都有严重的听力语言障碍,让他们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呢?面对这一无情事实,孙春俏和丈夫不得不忍痛把幼小的宝贝女儿寄养在别人家里,自己只能偶尔去看看她。据统计,像孙春俏这样的聋人家庭在浙江省有数万个,聋哑人近90万。
  手语是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是聋哑人之间、聋哑人与健全人交际的主要工具。为帮助聋哑人参与社会生活,今年浙江省残联、共青团浙江省委、省学联、钱江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在全省开展“手之语爱心传递”活动,首次推出修“桥”工程,架设一座沟通有声世界和无声世界之间的桥。目前,在杭20多所大专院校都已成立了志愿者手语服务社,万名大学生踊跃参加了手语学习和为无声世界传递爱心活动。20多支大学生手语助残志愿者队伍正有组织地走进社区,走进人群,走进窗口行业,动员10多万人学习推广中国手语。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新疆石河子市中学学生李磊不幸患上白血病,危难之中,一位台湾青年毫不犹豫地捐献出自己的骨髓,却不愿透露姓名。日益康复的李磊无时不思念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大哥哥,他在心中深情地呼唤——
  台湾哥哥,你在哪里?
  李忱 胡宗奎
  如果不是那位不知姓名的台湾青年捐献的骨髓,18岁的李磊也许至今仍在病榻上与死神搏斗。
  去年2月17日,李磊被确诊患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的唯一有效办法是施行骨髓移植手术,可做手术需要一大笔钱。李磊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根本拿不出巨额手术费。石河子市民得知这一消息,先后捐款18万元。
  李磊来到已成功做过8例骨髓移植手术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院马上同台湾花莲慈善机构联系,将李磊的骨髓基因告诉对方,台湾花莲慈善机构从数据库中查到台北市的一位男青年的骨髓可能适合李磊,便立即把这位青年接到花莲检查。真是天遂人愿,这位男青年骨髓的12个基因位点同李磊的完全相同,甚至连血型和李磊也完全一致。
  这位男青年对祖国大陆情深似海,他用选择结婚日期的独特方式,寄托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之情,祝愿祖国统一强大。他和女朋友商定在1999年12月19日,即澳门回归前一天举行婚礼。他原计划举行完婚礼再捐献骨髓,但从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来的消息说:病情不等人,往后拖一天,病人就多一份生命危险。但这位青年担心捐献骨髓会使自己的婚期错过澳门回归的良辰吉日。在两难之间,他向李政道教授求教。李教授明确告诉他,捐献骨髓不会影响结婚,婚礼可按期举行。
  去年12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成功地将这位台湾青年捐献的骨髓移植到了李磊身上,李磊得救了。这位台湾青年捐献骨髓时再三说:救死扶伤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美德,每个炎黄子孙都会这样做,请不要透露我的姓名。这是一个台湾哥哥对大陆弟弟应有的关爱。
  捐献骨髓后的第五天,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青年在澳门回归的礼炮声中举行了不寻常的婚礼。
  手术后的李磊顺利地度过了急性排异期,近日已康复出院回到了家乡———新疆石河子市。随着身体的日益康复,李磊对台湾大哥和大嫂的思念之情也日复一日地加深。我们热切希望这位台湾青年能和李磊弟弟尽快联系并相见,以解他的思念之苦。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历史上曾有72泉之说。然而,如今的济南已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趵突腾空、百泉争涌的胜景已成往事。泉城昔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貌真的要成为记忆了吗?
  泉城喊渴
  本报记者 刘磊
  有泉无水 泉城处境尴尬
  5月以来的几场雨使济南长时间的旱情得到了缓解,泉城人终于舒了口气。而那些曾经喷涌不息的名泉,如今已成了时涌时歇的间歇泉,这情形足以使这个以泉水为骄傲的城市感到有些尴尬。
  水,是一座城市生存发展的命脉;水,更是济南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济南历史上有72名泉之说,这些名泉各具风采。欧阳修、曾巩、苏辙、蒲松龄等历代文人都留下了描写泉水的诗文。
  如今,72名泉中的大多数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许多甚至已经被填埋。即便是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这几大名泉,也长年停涌。刘鹗在著名的《老残游记》中曾对趵突泉有段描述:“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但从去年开始,有“天下第一泉”之誉的趵突泉已经停涌一年多,昔日“波涛声振大明湖”的盛景已成为难得一见的奇观了。现在,外地人若是到泉城来看泉,十有八九是要失望而归的。
  有泉无水,泉城人不得不面对如此的尴尬,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水荒。记者在济南已经生活了5年,但在这次采访中才知道泉城水资源竟是如此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大约为257立方米,只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在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的名单上,济南赫然在列。
  据供水部门介绍,到上个月,济南的地下水位已降至海拔23.8米以下,接近警戒水位23.5米。而地下水位一旦下降到23.5米以下,现有的水泵就无法工作,将不得不更换深井泵减量取水。地表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济南现有的两大水库渐趋干涸,存水中可供城市取用的水量只能维持两个月。
  超采断源 缺水根源在人祸
  济南的地形是南高北低,南部山区的岩石大部分是石灰岩,遇水容易溶解,于是便在地上和地下形成无数大小不一的裂隙和溶洞,它们既是降水的渗透渠道,同时又是地下水储存的主要场所。丰富的地下水由南向北流动,便形成丰富的泉水资源。
  从前,济南市地下水开采一直处于自由状态。从1963年开始,济南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管理,规定不准自凿开采,但效果不甚明显。1981年,济南市政府颁布了《地下水资源暂行管理办法》,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严格控制,使滥采滥用地下水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近年来,济南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水量激增。现在,济南每日消耗水量都以百万吨计,在供水缺口较大、而客水资源又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只能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长时间低于海拔27米的泉涌水位,使泉群干涸甚至跨年度干涸,最长的一次自1988年3月至1990年8月,历时两年半之久。
  造成泉城有泉无水的另一原因是,在本应该涵养水源、补给泉水的南部山区,昔日繁茂的植被正被座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条条水泥沥青道路所取代。过去下雨时,大部分雨水由植被蓄涵渗入地下,可现在下雨时,大量建筑和路面阻止了雨水的下渗,也就使泉水水源的补给条件退化。
  开源节流 打响保泉战役
  为保证生产、生活用水,再现泉城胜景,济南市自80年代就开始按照“开源节流”、“采外补内”的方针,调整采水布局,压缩泉区地下水的开采量,逐渐将地下水的开采重心由城区转移到城区的东、西郊。同时加大引用地表水,在南部山区先后建成卧虎山水库和锦绣川水库,并通过这两个水库向市区供水,结束了单靠地下水源供水的格局,但长期以地下水源取水为主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
  几年前,山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济南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其中就明确提出,要调整济南城市供水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结构,由原来的7∶3调整为4∶6。为实现这一目标,济南市决定充分利用黄河水,建设调蓄水库,丰蓄枯用。1998年10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济南市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鹊山调蓄水库开工建设。今年4月,当济南的供水形势频频告急时,蓄水能力达4600万立方米的鹊山水库正式向济南市区供水。同时,玉清湖引黄供水工程也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年底整个工程将发挥效用。
  对于正处于焦渴之中的济南来说,从鹊山水库引来的黄河水,不啻“久旱逢甘霖”。新建的两大引黄供水工程,将使济南的供水结构由以地下水为主转变为以地表水为主,为恢复泉城特色创造条件。济南市已确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批准新凿自备水井,并决定待鹊山调蓄水库和玉清湖引黄供水工程竣工发挥效益后,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封闭其他自备水井。但长久来看,两大引黄供水工程仍不能解决泉城缺水的根本问题。因为黄河连年断流,并且国家规定对黄河水实行有计划供给,所以黄河水远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开源仍须节流。对于济南这座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节水,并非权宜之计、应急之举,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近年来,济南市在节水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全市的自备水井已实现了全面系统的管理,对全市动态水位和水质实施了网络化监测。济南市还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有效利用率,努力开辟城市第二水源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今年,济南市又发出通知,要求自今年1月1日起,在建筑工程中禁止使用螺旋式铸铁水龙头,强制使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已使用旧式水龙头的单位和个人,在2001年12月31日前要更换使用陶瓷片密封水嘴。此外,还明令禁止使用一次冲洗水量在9升以上的坐便器,推广应用一次冲洗水量为6升的坐便器。
  养源补泉 做活泉水文章
  济南,不是以文物古迹著称于世,而是以泉水甲天下。正因如此,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不仅是为了保证生产生活需要,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恢复泉城风貌,保护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需要。
  1997年,济南市颁布《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名泉保护工作,并把名泉的开发利用纳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之中。几年来,济南市在南部山区实施了绿化保泉工程,使作为泉水补给地的南部山区林木覆盖率大大提高。在市区,对被填埋的46处名泉进行开挖。现在,已经有珍池、泮池、玉环、濯缨等20多处名泉被修复一新。修复后的名泉重新加上了石护栏并立泉碑,供市民和游客观赏。
  不久前,一个在全社会“认领”名泉的活动在济南展开。根据名泉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知名度等,分别确定各名泉的具体认领条件,海内外各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均可参加认领。黑虎泉泉群和五龙潭泉群中的部分名泉已被列入首批认领名单。
  在《济南日报》每期的报头上,除了天气预报外,还报告每天的地下水位。这个小小的细节,反映了济南人对地下水位的关注,这是因为泉水的喷涌与地下水位息息相关。做一回临泉而居的枕泉人家,已成为泉城人萦绕心头的旧梦。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一个消息也许会令我们高兴:专家预计今年雨季到来后,济南的地下水位将会回升,去年已经停涌一年的泉城群泉有望复涌。
  长期停涌已使黑龙泉干涸,张开大口喊渴。 刘磊摄(附图片)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于家村石生金
  本报记者 何伟
  出石太高速公路井陉口,盘山绕岭8公里,就到了河北井陉县于家村。前年,一位民俗学家的偶然造访,发现了这个村铺天盖地的石头,沉寂的山村再也宁静不下来了。
  于家村400多户人家共有6街7巷18胡同,东西为街,南北为巷,街巷均为青石铺就。此地共有4000多间石房,3700米的石街,2000件石器,1000多眼石井窖。脚踩闪光的青石古道,轻推石楼下的黑漆木门,误以为走进了石器时代。始建于明万历九年的清凉阁矗立村头,属标志性建筑。此阁除第三层为砖木结构外,余皆为石。石门石壁,石梁石柱,石阶石栏。奇绝之处在于,四层高的建筑,竟以天然石料为基,全由大小石块垒叠而成,不填任何辅料,近观无大缝隙,远观浑然天成。村南的两层观音阁是于家精工石建之首。上为庙楼下为石洞门,石料方正,做工精细,虽经风剥雨蚀数百载,镌刻痕迹犹新。而依高就低而建的石头四合院几乎集中了于家人的全部智慧。
  读石如读史。相传于家乃明代杰出政治家于谦后裔。于谦一生清廉,子孙也没能富裕起来,却成为沦落异乡的拓荒者、石匠。修梯田、凿石器、盖房屋、建村落,依靠的惟有粗粝而坚实的石头了。时世变迁,于家代代不舍石头王国的营造,磨练了健壮的体魄,养就了憨厚淳朴、崇尚文化的民风。一是人情味重,家家不富裕,但你随便做客谁家,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二是尊师重教,再穷也不穷教育;三是文化厚重,于家至今赌风难兴,而盛行唱戏观剧。每逢庙会,大小剧团在这个不大的村子的6个戏台上同时演出。
  市场经济的浪潮波及山里,既要追上时代的脚步,又要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很令于家人费神。传统的收入是种地,现在靠外出打工,增值空间不大,奔小康也难。于家世世代代除了在旱地里刨金,不知还有怎样发财的门路。看石的游客来了,村里人恍然大悟:敢情石头也能生财。
  村支书于玉怀带领村民倾囊搞旅游开发。去年,于家村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民俗文化村”,同时“石头博物馆”也落成开放。原汁原味的石头村得以保存下来,很大程度在于于家村的长年封闭。慕名而来的专家提醒:现在搞旅游开发,切切不可忘了保护。毕竟,于家村是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石头民俗文物群。
  右图为矗立在于家村村头的清凉阁。
  何伟摄(附图片)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变味的“义务教育”
  柯菊户
  又到初夏。这是面临孩子升学问题的家长们最为惆怅的季节。5月21日,南京市1万余名小学毕业生经过近一个月的外语“恶补”(当地媒体之语),走向外语听力考场去进行残酷的搏杀——争夺南京市外国语学校160个“义务生”的名额。尽管残酷,但这种升学考试还算公平,因此,社会还是能够接受。据说,今年是小学升初中的“大年”,这是当年育龄夫妇们争产“龙子”的结果。如今,“龙子”们终于齐吃“苦果”——面对短缺的教育市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大年”,一些地方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搞“名校放大”,其“放大”的主要办法是,让名校、强校兼并弱校,然后,再把原先的弱校换上名校的牌子,这样,更多的孩子就有了上“名校”的机会,当然,没有人敢说这是糊弄老百姓。引人关注的是,“名校”的本部依然留有少量的初中班,这是纯正的“名校风味”。这种稀缺而紧俏的资源(一定意义上,是人为制造的),清一色地全部只面对市场,直面金钱——不管是学区内的,还是学区外的,没钱免谈,而且,开口就是数万元。
  让一些“名校”依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法尽“义务”时,普遍反映潜力已尽;而能够“搞钱”时,潜力就变得巨大起来。如江苏某地,有的“名校”已经发展到“搞钱”的初中班超过了“义务”班的总量。笔者找到一些“名校”的领导理论,说这样做违背了国家义务教育法,结果,被讥为“幼稚”。言下之意,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经济效益是万万不可忽视的,至于尽不尽“义务教育”之“义务”则可以另当别论。但我依然不明白:既然供求矛盾这么大,而公办的名校又有潜力可挖,为什么挖出来的潜力,就只能认钱,而不能尽“义务”?更令人忧虑的是,学校收的钱,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是要分得一杯羹的,还要正儿八经地经过财政、税务的检查等等,一副秉公办事、依法行政的架势。就是没有人去想一想,这钱收得合法不合法! R2p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镇有一个全国最大的海上渔村,常住人口达6000多人。三都澳海上渔排党支部,建起160平方米的海上文化活动中心。图为渔民在看书报。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R2p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