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革命气节与清正廉洁
冷学稳
“这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在金钱、权力、女色面前,经不起考验,蜕化变质,跌入了腐败的泥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丧失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加强世界观改造、保持革命气节与坚持清正廉洁、自觉抵制腐败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清正廉洁,要求在履行公务时公正无私,不贪污,不受贿。在封建社会里,开明的封建君主也倡导清正廉洁,也曾出现过包拯、海瑞那样的“清官”。但开明的封建君主倡导的清正廉洁与我们党倡导的清正廉洁,有本质区别。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我们党倡导清正廉洁,是为了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何谓革命气节?气节者,志气和节操也。革命气节就是共产党人的志气和节操。我们的民族是一个讲究气节的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中华民族坚守气节的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慷慨赴死,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气节。在今天,革命气节具有新的内容,它具体表现为: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一句话,革命气节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忠贞不渝;有了这种精神,就能淡泊名利,经受住任何艰难困苦和金钱、权力、女色的考验。
革命气节与清正廉洁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一个始终保持革命气节的人,必定是一个切实做到清正廉洁的人。方志敏同志被捕以后,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他曾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一文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正是有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他一生清廉,经手筹集的钱款达数百万元,一点一滴都用在了革命事业上。
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时刻侵蚀着我们,而且封建主义思想及其他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也还存在,再加上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就为消极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腐败是全党的大敌,它腐蚀人的思想,败坏党的作风,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腐败不除,党无宁日,国无宁日。在这个大敌面前,是坚守革命气节,保持清正廉洁,还是丧失革命气节,腐化堕落?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事实证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改造世界观,坚持革命气节,保持了清正廉洁,经受住了这个考验。但也确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经受住考验,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气节丧失,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因此,自觉坚守革命气节,保持清正廉洁,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位哲人说过:“宁为藕花,不作浮萍。”在对外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领导干部应当像荷花那样,坚持革命气节,保持清正廉洁,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
选人用人必须走群众路线
于均波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一项战略任务,对于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很重要的一条是提高选人用人的水平,做到任人唯贤、知人善任。选人用人,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办事,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坚持走群众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干部的优劣和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只有走好群众路线,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把人选准用好。”
选拔好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标准,把那些“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这里的核心问题是,由谁来认定干部的德才表现、真实政绩和群众的公认程度。组织人事部门担负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但真正要把人选准、选好,就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依靠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对干部的德才、政绩和群众基础作出科学的判断,把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真正把人选准选好。
选拔干部走群众路线,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程序办事,为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提供机会和保证。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等方法,是考察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是选拔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制度,也是群众参与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步伐,完善、规范公开选拔制度,进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点,进一步扩大民主,增强干部选拔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把党的干部政策、标准交给群众,把选拔的职位、条件向群众公开,把拟选拔干部的情况介绍给群众,使群众心中有数,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调动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的积极性。
选拔干部走群众路线,还必须正确对待群众意见。群众和领导所处的地位、角度不同,对待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的意见比较客观、全面,有的则比较主观、片面。这些意见反映上来后,要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从中汲取与集中正确的意见,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多数群众不拥护、不赞成的干部,不能选拔任用。因此,对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和民主评议的结果要进行综合分析,既不能简单地否定群众意见,也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要把民主和集中统一起来,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群众意见和组织意见相一致。这样,就能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他们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的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的积极性。
使用好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选人用人的决策是否正确,领导干部是否合格,归根到底要靠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要重点考察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否具备胜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组织领导才能,能够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提出工作思路,打开工作局面,推进事业发展,创造突出实绩;是否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图虚名,无私奉献,甘作公仆。在实践中,干部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如实、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有利于更好地调整、使用干部,真正做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
管理好领导干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干部管理,是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强调:“党要管党,首先要管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从严治党,首先要治理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在管理干部方面,过去有一个误区,即有些人认为这只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与群众无关。这是不对的。管理好干部的基础在于及时了解、全面掌握领导干部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调整的调整,否则,管理就无从谈起。管理好干部不仅是党委和组织部门的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和权利,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才能比较及时、比较全面地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情况,从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因此,干部管理部门要完善制度,疏通和拓宽渠道,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发挥在干部管理中的作用,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要依靠群众,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注意防范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私利,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发挥组织、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的作用,但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群众监督,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使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保证领导干部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宋涛
姜绍华撰著的《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一书,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颇有新意,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转型”问题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书中把“转型”的内涵严格限定在经济体制转变上,即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把“转型”的起始时间确定为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应当说,这种界定符合客观实际,是较为准确的。
第二,从新的角度研究发展问题。该书明确提出,要站在转型的基础上研究发展问题,我国许多发展问题都离不开转型这个大背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许多经济发展难题,这些问题都是与转型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书中所选择的问题,诸如国有企业、企业集团、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职工下岗、买方市场和地区差距等,都是当前大家所关心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作者对这些问题的产生、现状和对策措施等都作了深入的阐明和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
李定中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党的文献肯定了国有资本范畴。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指明了我国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胡培兆撰著的《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一书(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论旨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国有资本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作出科学的说明,并力求为我国国有资本的经营发展开拓理论空间。
作者经过详细论证,说明了资本作为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任何发达的商品经济都不可或缺的范畴。如果继续摒弃资本范畴,就等于把商品生产仅仅限制在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生产的水平上。这显然是同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背离的。作者强调国有资本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但实现的含义只有一个,即价值增值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本的载体,只有切实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适应国有资本不断增值的要求。作者还对如何为我国国有资本的发育成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问题作了探索,提出了若干值得思考的建议。
第9版(理论)
专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专论(5)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在优化机制
杨春长 沈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能否优化,是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宏观上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
●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关键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把功夫下在探索规律与制定、健全并落实制度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面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国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整体思考,系统谋划,全面改进。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行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法,运用系统工程的办法做思想工作,这是符合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的。”这一论述,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优化机制至关重要
机制,原指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人们把“机制”引入社会生活,主要指的是社会机体中某些部门、领域通过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制度、体制,运行程序、规则、督导落实措施等,使该系统健康、有序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这样,有没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效果大不一样。回顾历史,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形成了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思想教育机制、工作管理机制等,才保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党赋予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的完成,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使其更好地发挥服务与保证党的中心工作的作用。
优化机制是加强与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它要求我们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观念,优化机制。不可否认,在过去战争年代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其中确有一些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例如,仅靠行政命令、单一的组织行为开展思想工作的机制,自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管理机制,你讲我听、你打我通、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机制,等等。取而代之的应是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化、规范化、效能化、法治化的经济,它本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不断优化自身机制。
优化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机、活力的需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具有生机与活力,除了必须端正指导思想外,最重要的是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优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单位对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但从总体上说,工作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不适应仍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自流自发状态,甚至制度废弛,队伍松散,阵地丧失,就与缺少一套健全、稳定、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关。
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为根本。制度是建立机制的基础,机制的优化过程就是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各项制度的过程。人民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就是由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一些国有企业、文明社区,如小鸭集团等之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也是因为这些单位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能否优化,确实是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宏观上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优化机制应着眼于解决问题
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从功能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政治导向机制、思想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氛围营造机制等;有的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包括领导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我们认为,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发挥,也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一定要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三个着眼于”的精神,真正从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强化组织领导机制与齐抓共管机制。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任何工作都是要人去做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机制。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关系到各项事业的性质、方向。这条生命线对于我们的事业来说,有之则存,无之则亡;强之则兴,弱之则衰。这里说的存、亡就是指事物根本属性的变化。所以,对生命线的问题必须经常讲、反复讲,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其次,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依靠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可操作性。现在很有必要大力推行“一岗双责”的领导工作制、一级抓一级的目标责任制以及党委牵头、各业务部门和群众团体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机制。通过制度的规范、制约作用,改变一些单位和地方口头上讲齐抓共管,实际上又都不管的“脱档漏空”状态。再次,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基层,覆盖住全局。有队伍不培养,队伍会自然萎缩;仅培养不赋予任务,队伍会形同虚设。因此,要通过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力度来形成一支过硬的队伍,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过去由于“左”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主义和“假、大、空”倾向大都出在“教育”上;后来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状况,最大的失误也是在“教育”上。因此,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样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释疑解惑、调适心理、理顺情绪入手,将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在教育内容上,要注意根据当前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区分不同层次,制定相对稳定、比较系统的教育内容,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道德示范、法纪约束及文化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方式上,力求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并尽量借助现代化、社会化的信息媒体和技术手段。在教育途径上,努力打破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套路,面向社会,推进群众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形成“大教育”的工作网络,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注重结合渗透机制。结合渗透机制从形式上看,只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但实际上它反映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写成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曾提出:整个军队的方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因此,政治工作任务,只能根据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去规定,不能在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任务以外再有什么政治工作的独立任务。这一结论,对理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的关系也是同样适用的。党在一定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是全党、全国的大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大局,并结合、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当前,影响、妨碍经济建设大局的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运用结合渗透机制,把影响大局的、广大群众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使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避免空洞说教。例如,结合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问题,将工作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改造中;结合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工作渗透到动员、教育和鼓舞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经济利益的调整,将工作渗透到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过程中;结合社会治安、环境整治等,将工作渗透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结合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强廉政建设,将工作渗透到密切党群关系、端正党风、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过程中。
建立评估督导机制。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效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讲效益。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讲过程,不讲结果,效益评估无从谈起,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挫伤了政工干部的积极性。因此,建立效益评估、督导落实机制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及人的思想,效果不像产品那样有显性、具体、可量化的特征,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但难以把握不等于不能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单位已经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比如,在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评估标准上,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借助管理科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结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实行奖惩激励政策,就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各单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
完善保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是指通过提高政工人员和政工队伍的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改善设施,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机构,改进政治理论教学,加强理论研究,搞好政工人员的理论武装,充实政工队伍的新生力量;二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适当增加经费,购置必要设备,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现代传媒等科技手段,尽快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优化机制须在探索规律上下功夫
任何机制,都是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反映,它的运行也受规律制约。重视建立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其实质就是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办事。因此,对优化机制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从个别实践结果中说明机制的优劣,而必须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建立和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各方面问题。
过去,一些同志总认为,政工干部队伍人越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抬得越高,叫得越响,思想政治工作就越能加强。结果,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庞大,机构重叠,思想政治工作非但没有加强,反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问题丛生,自我服务、“假、大、空”的现象屡屡出现。这说明,不能一提要建立和优化机制,就只是在增加人员和编制的思维模式里打转转,关键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把功夫下在探索规律与制定、健全并落实制度上,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探索规律、优化机制,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在加强中不断得到改进,并形成了许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符合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这说明,社会实践是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大课堂,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善于吸取社会实践所提供的丰富营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认真加以整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此作为优化机制的客观基础。现在有的单位,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说不重视。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或者是平时不注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出了问题才临时抱佛脚。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的出路是探索规律、优化机制,在建立健全机制上动脑筋、下功夫。
探索规律、优化机制,必须增强预见性,树立前瞻意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够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在优化机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用科学精神武装人们的思想;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形成工作网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时效性和感召力。同时,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它作为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核心。此外,还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法规建设,通过优化工作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不为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不为社会上的错误思潮所迷惑,稳定地依法行事,靠制度运作。
探索规律、优化机制,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打基础的系统工程对待。任何规律,都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优化机制,就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化建设、与党的事业的相互关系,将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的工作,抓牢抓实。抓实,就是要耐住性子,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多听取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抓实,就是要高度重视抓法规制度、计划、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抓实,就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优化机制要有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要方向正确,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就要敢想敢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真正优化了,必将使这项工作更好地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由可有可无变为非做不可、由忽冷忽热变为稳定运行、由时为时不为变为长效发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