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
坎坷和谈路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张健雄
从1993年起,英、爱两国政府频频接触,就北爱问题展开会谈,并提出一系列原则和主张,为后来的多党和谈奠定了基础。11月15日,梅杰首相与当时的爱尔兰总理雷诺兹签署一个协议,表示保证英国对北爱的长期主权,同时承认爱尔兰共和政府对于北爱事务有正式发言权。12月15日,两领导人又在伦敦举行会谈并签署了《英国—爱尔兰唐宁街宣言》的联合声明,第一次明确,对于北爱的前途,英国将尊重北爱尔兰大多数居民意愿。这一声明的签署标志着英、爱两国政府共同正式发起北爱和平进程。1996年2月22日,两国政府公布了北爱问题的框架文件,为北爱各政党举行谈判定出了基调。
1997年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永久性”停火。北爱新教极端主义武装组织也宣布停火。1998年4月10日下午,英国、爱尔兰政府及有关的8个政党达成一项和平协议,这一耗时22个月的协议的通过为结束北爱长达30年的腥风血雨带来了希望。根据这一协议: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王国内;在北爱尔兰建立一个有108个席位的新议会——北爱尔兰大会;成立一个同时对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爱尔兰新议会负责的跨边界的全爱尔兰部长级理事会,以协调南、北爱尔兰的关系;英国与爱尔兰都将修改宪法,确认北爱人民对北爱政治地位的自决权。
同年5月22日在爱尔兰和北爱同时举行的全民公决的结果表明,北爱尔兰有71.1%的选民赞成4月10日达成的协议。在爱尔兰共和国赞成该协议的选民高达94.4%,并以绝对多数票授权政府放弃对北爱的领土要求。北爱尔兰新议会的选举于6月27日举行,选出了108名北爱地方议会议员。新政府的12名内阁成员从中产生。
然而,和平进程并不一帆风顺。协议签订后,两大教派中的极端组织不断制造恐怖事件。1998年7月20日,居住在北爱巴利马尼镇的3名天主教儿童被人烧死在自己的家中。8月15日下午,天主教极端组织在北爱中部奥马镇商业中心制造爆炸事件,炸死28人,炸伤200多人。频频发生的恐怖活动恶化了和平进程的气氛。更严重的是,两派在准军事组织缴械问题上的分歧使新政府不能如期产生。英国议会原定于1999年3月10日向北爱地方议会移交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力,被迫推迟。
1999年6月2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倡议:新芬党保证爱尔兰共和军于2000年5月解除所有武装;作为交换,北爱新教派同意新芬党在爱尔兰共和军尚未开始解除武装的情况下进入北爱地方政府;如果爱尔兰共和军不能如期缴械,北爱地方政府将被解散。布莱尔的倡议得到爱尔兰共和国总统埃亨的支持。根据“布埃计划”,北爱议会将于1999年7月15日选出两派共同分享权力的北爱政府,英国政府将于18日向新选出的地方政府移交北爱地方管理权。但15日那天,新教派的北爱统一党在议会开会前15分钟宣布不出席会议,拒绝进行内阁选举,以抗议爱尔兰共和军不执行和约关于缴械的决定。原定担任北爱内阁第二部长的天主教派社会民主工党副主席马伦在空荡荡的议会中宣布辞职。
1999年11月底爱尔兰共和军派出代表与负责缴械的国际中立机构接触,表示愿意在缴械问题上进行合作,僵局得以打破。两派共同分享权力的北爱地方政府于同年12月2日成立。北爱统一党给爱尔兰共和军规定的缴械期限是2000年2月以前。缴械工作由加拿大德沙特兰领导的国际中立机构负责监督。
但德沙特兰于2000年1月31日深夜提交给英国与爱尔兰共和国的报告表明,爱尔兰共和军并没有交出武器。北爱统一党领袖特林布尔愤怒威胁要退出地方政府。为避免北爱地方政府夭折,英国政府于2月11日宣布暂时中止北爱地方政府的运行,恢复对北爱的直接统治。爱尔兰共和军于15日发表声明,宣布退出缴械谈判。
3月17日北爱各党派领袖借前往美国与当地爱尔兰后裔庆祝爱尔兰传统节日圣帕特里克节之机,继续与两国官员会谈。但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
新芬党不承认他们接受过北爱统一党2月以前要爱尔兰共和军缴械的期限。而英爱两国政府倡议的北爱准军事组织缴械的期限是2000年5月22日。
5月5日,经过紧张的谈判,英爱两国政府呼吁北爱议会能够在5月22日恢复工作,而爱尔兰共和军缴械的最后期限可推迟到明年6月。5月6日,爱尔兰共和军表示愿意将所有武器收缴入库封存。北爱和平进程又一次出现打破僵局的希望。
第7版(国际)
专栏:视点
关键是建立信任
李文政
信任,从来都是一个沉甸甸的字眼。特别是在政治领域,让长期敌对的双方抛开宿怨恩仇,做到相互信任,更非易事。它需要长时间的耐心抚平伤痛,需要双方对共同的未来充满信心,需要必不可少的外部推动。两年来,北爱和平进程迭宕起伏,再一次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信任的缺乏,“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愿望尚难以实现。
1998年4月10日,在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调停下,北爱冲突双方与英爱两国政府共同签订了北爱尔兰自治协议。与以往的协议相比,这一协议被认为是里程碑性的,能为饱受血雨腥风之苦达30年之久的北爱人民带来和平与发展的希望。然而,就是这一人们寄予厚望的协议也受到了嘲弄。两年来,流血与冲突依然存在,根据协议建立的权力分享自治政府不幸早夭。冲突双方在“先组阁”还是“先缴械”问题上僵持不下,使人们对和平的期盼一次次在希望中开始,又在失望中跌落。
如果说流血和冲突还可解释为极端势力的破坏行为,那么双方在组建自治政府和缴械问题上的顺序之争则反映出彼此缺乏基本的信任。毕竟,30年的冲突、3600余人的死亡、3万余人的伤残在人们心头造成的创痛不可能依靠一纸协议在短时间内加以抚平。信任的缺乏必然产生防范、戒备甚至敌对心理,以至对和平结果的实质产生怀疑,因此各不相让。这是造成目前北爱困窘局面的根本原因。
北爱互信机制的建立受到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20年代,英国以其对殖民地的惯用手法,对爱尔兰分而治之,割人六郡,从此种下事端。在现实生活中,北爱新教教派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拥有特权,而占北爱人口40%的天主教派民众则处于无权的地位。实现权力分享的和平即意味着一方要求均权的实现和另一方特权地位的丧失。自1968年暴力活动发生以来,几十年争斗导致两败俱伤的冷酷现实才迫使双方走到了一起,谋求妥协。但严冬之后的和煦春风来得缓慢,建立互信的过程不仅摇摆不定,而且伴随着极大痛苦。
能够签署北爱尔兰自治协议,说明北爱问题有关各方经过长期摸索,终于找到了一种各方可以基本接受的框架,实现了某种共识。但这种共识尚缺乏北爱民众的广泛认同。因此,建立起的一定信任也相当脆弱。多年来,英国国内,一直存在一种悲观情绪,甚至发出英国缺乏曼德拉那样具有开阔胸襟和魄力政治家的感喟,给人以英国处理北爱问题的政治自信力颇为耗散的印象。共识不足和自信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和谈的进展和对权力分享结构的信心。
但问题毕竟还有另外一面。长期以来,北爱问题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及防务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严重压力,迫使英国不断探求新出路,这是来自英国内部的动力。众所周知,拥有众多爱尔兰裔的美国正在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另外,由芬兰和南非两位知名政治家组成的武器核查小组已进入工作状态。爱尔兰共和军也表示出愿意接受武器核查的积极姿态,北爱自治政府的复活出现了一线生机。人们希望,有了外界的推动和切实保证,北爱有关各方安全感能得到加强,进而建立持久的互信,使北爱历史进入和平与稳定的新时期。
第7版(国际)
专栏:
4000万爱尔兰裔美国公民的存在,使北爱问题成为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地区问题
美国关注北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洪建军
在北爱和平进程中,美国一直发挥了特殊的影响和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加大了插手北爱问题的力度。1995年克林顿任命了美国前参议员乔治·米切尔担任北爱和谈主席。在和谈陷入僵局时,克林顿等还直接出面进行斡旋,美国介入北爱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渊源。美约有4000万爱尔兰移民后裔,在美国人口中占有较高比例,在政界也有很大势力和影响。早在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爱尔兰裔美国人就向爱提供了大量财政援助,美国政府也对英施加压力,促成了英爱停火及爱尔兰的民族独立。70年代北爱尔兰冲突升级后,美国内建立了许多声援、资助北爱民族主义的基金会和院外活动组织。1974年,激进的“爱尔兰北方援助委员会”还联合其他组织共同成立了“全美爱尔兰大会”,以便协调为爱尔兰的统一而进行的政治游说活动。该组织虽声称不支持暴力活动,但却和爱尔兰共和军一样,始终坚持爱尔兰统一的长远目标。在其大力推动下,美国国会在70年代后期设立了爱尔兰事务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曾成功说服美国政府对北爱尔兰新教党派实行武器禁运。1981年,北爱尔兰发生共和军在押人员绝食死亡事件后,爱尔兰民族主义在美国赢得了更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其支持者甚至超出了爱尔兰裔社区。
美政府最早插手北爱问题发生在卡特当政时期,在这之前,华盛顿对北爱冲突一直采取了不介入的中立立场。1977年,卡特政府公开宣布,如果北爱尔兰冲突各方能展开和平协商,美国政府准备向北爱尔兰提供必要的援助。这以后,美国历届政府均重申了这一立场。它表明,美国政府及部分公众对北爱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即北爱问题已不仅仅是英国的内政,而是与美国有着特殊关系的地区问题。
(二)国内的政治需要。爱尔兰裔选民是美国政坛上各方都希望争取的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和共和两大政党均认识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选票不仅在地方选举,而且在总统大选中都变得越来越重要。1992年大选前,克林顿为争取爱尔兰裔居民的选票,一再呼吁英国政府加快北爱和平进程。上台执政后,克林顿对北爱问题的关注也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政策:美国政府不仅停止了对新芬党的武器禁运,取消了对新芬党在美国募捐的限制,而且签发了该党领导人亚当斯赴美签证,并同他在白宫进行了会谈。1993年9月和1994年8月,克林顿先后两次派“和平代表团”前往北爱尔兰访问,在冲突各方之间进行斡旋,促成爱尔兰共和军于1994年8月31日停火。1995年克林顿还访问了贝尔法斯特和都柏林。美总统特使米切尔在北爱和谈及成立联合自治政府谈判过程中更是做了大量耐心的调停工作,使和平进程免于崩溃。
(三)出于对英关系的考虑。在北爱问题上,美英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合作。在梅杰政府后期,两国关系曾因在北爱问题上的分歧而大受影响。英尤其对美国批准新芬党领袖访美和在美国展开政治活动表示不满,指责美允许新芬党筹款同为爱尔兰共和军筹款没有什么两样。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北爱问题上采取了比以往历届政府更加灵活的态度。布莱尔不仅很快与亚当斯等新芬党领导人展开实质性会谈,而且同意不以事先解除共和军武装为先决条件。同时,布莱尔还希望能借助美国的影响推动北爱和平。克林顿政府对此迅速作出相应调整,与英国保持密切的政策协调。两国在北爱问题上开始更多转向合作。美政府不仅向英方承诺将对新芬党在美筹集的资金严格审查,而且明确支持英国坚持爱尔兰共和军必须完全解除武装的立场。同时,美也不断加大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工作,劝说后者以和平手段推动自己的利益。显然,美国的目的既是要维护美在北爱问题上的利益和立场,也希望通过这些积极行动,减少与英国在北爱问题上的矛盾冲突,避免美英关系受到过多冲击。
第7版(国际)
专栏:
两年前的5月22日,在北爱和爱尔兰同时举行的全民公决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北爱和平协议。然而——
北爱和平:一波三折
新华社国际部主任编辑 江亚平
5月是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最为关键的时刻。
根据1998年4月10日达成的北爱和平协议,今年5月22日之前北爱各派武装必须交出全部武器并予以销毁。然而,由于主张北爱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军一直拒绝交出武器,导致两年来北爱和平进程一波三折,几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5月6日,爱尔兰共和军在各方压力之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同意向国际武器核查小组敞开紧闭多年的秘密武器库的大门,给陷入僵局的北爱和平带来了新的希望。爱尔兰共和军在声明中说,他们愿意接受国际武器核查小组的监督和定期检查,并承诺永不使用武器,同时恢复与国际缴械委员会中断了近3个月的谈判。虽然上述承诺与和平协议所规定的交出全部武器的条款还有距离,但对爱尔兰共和军来说,这似乎已经是他们所能作出的最大让步。
爱尔兰共和军这一史无前例的让步是对英国和爱尔兰政府最新决定所作出的反应。5月5日深夜,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爱尔兰总理埃亨在与北爱有关领导人经过两天的紧急磋商后宣布,如果北爱冲突各方对两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北爱危机新方案作出积极回应,英国政府愿意在5月22日前恢复北爱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同时将交出武器的最后期限延长到明年6月。正是上述决定使几乎进入死胡同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显露出新的转机。
爱尔兰共和军因何拒绝缴械?
爱尔兰共和军是爱尔兰岛一支重要的准军事武装,主张通过暴力争取南、北爱尔兰的统一,使北爱在过去30年中一直陷入血雨腥风之中。虽然爱尔兰共和军在1997年夏天宣布停火,但直到现在,它才真正明确地宣布,永远放弃暴力,拥抱和平。
既然北爱八个党派在1998年4月签署了结束30年暴力冲突的和平协议,为什么北爱和平进程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呢?北爱和平协议明文规定,卷入北爱冲突的各派武装必须在今年5月之前上缴和销毁全部武器,以确保北爱和平协议得到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北爱将成立地方议会和政府,管理北爱事务。然而,由于拥有庞大武器库的爱尔兰共和军迟迟不肯交出武器,使得北爱和平一再受挫。那么,爱尔兰共和军为什么始终不肯轻易交出手中的武器呢?
首先,共和军认为自己没有在北爱和平协议上签字,因此没有义务遵守和平协议,包括缴械条款。参加签字的是其政治组织新芬党,而新芬党则多次声称,它只代表共和军的政治主张,不是共和军的直接上级,无权命令爱尔兰共和军解除武装。
其次,共和军在多年的武装对抗中与新教派结下的血仇一时难以化解,因此共和军绝不肯在局势尚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贸然交出自己的王牌。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共和军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生存的支柱,难以在今后的北爱事务中发挥作用。
第三,共和军始终认为,和平协议的达成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军事上被打败,现在新教派迫使他们解除武装,乃是企图通过和平手段获得他们在武装冲突中没能获得的胜利,意味着共和军自动投降,这是共和军领导人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的。
另外,虽然和平协议已经签署,主要武装派别都宣布停火,但北爱双方一些极端分子袭击对方平民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天主教派居民也不希望共和军缴械,使他们失去武装保护伞。
地方政府命运多舛
正因为双方在缴械问题发生严重分歧,所以本该在1998年夏天成立的北爱地方政府和议会一直拖到1999年12月才成立。而且新教派第一大党“北爱统一党”领导人特林布尔当时同意成立联合政府的先决条件是,爱尔兰共和军必须在2000年2月11日之前开始解除武装,否则他将辞去北爱首席部长一职并退出联合政府。
到了2月11日,爱尔兰共和军依然没有交出武器的迹象,为避免特林布尔辞职和地方联合政府的解体,英国政府只好将下放给北爱地方政府仅72天的权力重新收回到中央。但这一决定立即遭到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组织新芬党的强烈反对。共和军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宣布退出有关北爱缴械问题的谈判,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也提出抗议,称英国政府此举是对北爱和平进程的最大威胁,新芬党不排除退出和平进程的可能。一时间,北爱和平列车再次面临偏离轨道的危险。
随着缴械的最后期限一天天迫近,布莱尔首相与埃亨总理多次飞抵北爱,与北爱各派领导人举行会谈,进行调解与磋商。人们担心,如果到5月22日之前还没能就解除武装达成一致,北爱和平进程将遭到致命的打击。在地方行政机构停止运转后,包括爱尔兰共和军在内的一些极端武装分子会重新诉诸暴力,让北爱重新回到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英国和爱尔兰两国总理的不懈努力,爱尔兰共和军在缴械问题上终于作出了重大让步,使北爱和平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何时迎来天下太平
不过,北爱局势一向波谲云诡,要说和平进程从此一帆风顺还为时过早,一些重大障碍依然存在。首先,爱尔兰共和军只是承诺不使用武器,而并没有像和平协议所规定的那样明确说出何时解除武装。新教派人士坚持认为,只有共和军带头解除武装,才说明它的和平诚意,北爱也才有“天下太平”可言。一直面临巨大内部压力的新教派“北爱统一党”领导人特林布尔能否说服党内一些激进人士接受共和军的妥协也是一个问题。北爱统一党原定在5月20日召开执行委员会会议讨论是否同意在22日之前恢复地方联合政府的运作,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从北爱统一党方面传来明确消息。
此外,新芬党内部一些强硬派能否接受共和军放下武器的承诺也是个疑问。天主教派中的一些激进分子认为共和军的新决定是作茧自缚,在原则立场上作了妥协,同时也出卖天主教人的利益。一些分析家认为,不排除共和军中一些激进分子分离出去另立武装并诉诸暴力的可能。
北爱流血冲突已达30年之久,北爱人民已深感厌倦。如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北爱进程的主流,尽管北爱和平今后还会出现反复与挫折,但和平趋势已不可逆转。正如北爱事务大臣曼得尔森所说,共和军的新决定给北爱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机遇,希望北爱各方抓住机遇,给北爱人民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附图片)
1999年7月2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和爱尔兰总理埃亨(自左至右)就重新启动北爱和平进程问题在唐宁街10号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华社发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资料库
国际资料库
一、北爱尔兰问题的由来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1.4万平方公里。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将爱尔兰据为自己的殖民地。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为了加强对爱尔兰的统治,英国不断向爱尔兰岛北部地区移民。1921年,英国政府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疲惫不堪,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
在北爱尔兰约160万人口中,60%信奉基督教,也称新教徒,40%是天主教徒。新教徒大多是苏格兰和英格兰移民的后裔。天主教徒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
爱尔兰岛南北分治后,北爱地方政府权力一直掌握在新教徒手中,天主教徒长期被排斥在北爱事务管理之外。新教徒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也享有特权。新教徒与天主教徒这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地位,使两教派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1968年发展为大规模流血冲突和暴乱。为了控制局势,1969年英国政府派军队进驻北爱,并从1972年起,对拥有自治政府的北爱实行“直接统治”。英国政府的“直接统治”不仅没有给北爱带来和平,反而使得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加剧。爱尔兰政府因为支持北爱天主教徒,也陷入北爱冲突的旋涡。
二、北爱主要党派及其主张
新教徒的政治代表中影响最大的是北爱尔兰统一党,它始终坚持北爱尔兰归属英国,反对爱尔兰政府插手北爱事务。北爱尔兰统一党一直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在梅杰执政时期,保守党必须依靠北爱统一党的支持才能维护自己在议会中的多数。
在1998年6月进行的北爱地方议会选举中,北爱尔兰统一党获得了108席中的28席,位居第一。同年7月1日,该党领导人特林布尔当选为北爱尔兰内阁第一部长。
代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政治党派有社会民主工党和新芬党。社会民主工党属于温和派,主张通过多党谈判解决北爱问题。新芬党成立于1905年,“新芬”意为“我们自己”,是天主教徒的激进派代表,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南北爱尔兰的统一,长期被视为恐怖组织。
从1980年起,新芬党的斗争策略有所改变,同意参加竞选,但拒绝接受议席。在同年10月的年会上,又确定了“子弹加选票”双管齐下的政策。80年代中期以来,新芬党在北爱地方选举中获得的席位稳定增长。1994年,共和军宣布停火。1997年5月,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后,立即访问了北爱尔兰,并于1997年10月与新芬党领袖亚当斯举行了70多年来英国首相与新芬党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在1998年6月举行的北爱地方议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工党获得24席,仅次于北爱尔兰统一党。新芬党获18席。
(附图片)
北爱尔兰示意图
绘图寒放 文 阎月凡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