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4-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既带来许多新现象 又含有不少未知数 美国打造“新'...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既带来许多新现象 又含有不少未知数
  美国打造“新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陈宝森
  美国总统克林顿4月5日在白宫召开了一个官、产、学结合,讨论美国“新经济”的会议。召开这样的会议既反映了克林顿对自己8年的经济业绩踌躇满志,也反映出美国当局对由信息化、全球化所创造的,既带来许多新现象,又有不少未知数的所谓“新经济”如履薄冰的心情。“新经济”的讨论90年代中期就已见之于媒体,美国政府对此并没有明确表态。这次克林顿出面就“新经济”组织专门讨论,无异给新时期的美国经济定了性。鉴于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巨大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大有必要。
  “新经济”的特征和由来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新经济”的特征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否认近年来出现的情况同典型的战后商业周期有若干深刻的差异。不仅经济扩张达到了创纪录的长度,而且它已经做到比预期的经济增长更为强劲。最引人注目的是,面对至少比30年来所曾经历过的更为紧张的劳工市场,通货膨胀仍然处于驯服状态。”美国官方认为,生产率的提高是出现这种情形的重要条件。对此,今年的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材料。它比较了战后美国三次最长的经济扩张。即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和80年代里根、布什的繁荣期和这次的经济繁荣。前两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经济复苏头两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分别为4.7%和3%),到第七、第八年即陷于低迷(分别为1.2%和0.8%),最终导致衰退。这次则有所不同,与前两次繁荣相比,头两年增长较慢,第七、第八年却保持2.8%的增速,1999年4季度更高达6.4%。
  出现上述特点有这样的背景:1991年3月以后开始的经济复苏一直到1994年,是美国经济大改组的时期,企业大刀阔斧进行缩编,实行再造工程,是一个企业消肿和管理创新的阶段,它的作用在于给90年代后期生产率的提高扫清道路。另一方面,信息革命对生产率的影响也有一个逐步体现的过程。因特网虽然与经济复苏都出现在1991年,但直到1993年上网者不过100万户。企业对企业以及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也只是在90年代后期才加速发展,向各行业渗透,因而从生产率的提高得到回报。从美国经济史看,这种逐步渗透,是每一次出现重大技术创新时的普遍现象。例如,美国的电气化从20世纪初开始,经过差不多50年,在解决了各种技术问题之后才在家庭和工厂中完全普及,并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福特公司生产T型汽车,为美国制造业创造了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这种生产组织的创新,也经过几十年才完全普及并在劳动生产率上得到体现。这次信息革命的影响,如果在几十年后重新评价,可能绝不亚于电气化和流水线的作用。它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好处,也许还只是刚刚开始。
  如果说信息革命是美国“新经济”的第一要素,那么人们也绝不可低估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宏观经济变革给这次经济繁荣带来的推动力。美国80年代治理了通货膨胀,90年代解决了联邦大赤字问题。这些无疑都给“新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经济”与老规律
  信息化、全球化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发生的。因此它并不能排除传统经济规律的作用。比如市场自发势力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两极分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边缘化等等。
  格林斯潘一如既往,不厌其烦地警告: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不平衡。这是由股市暴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造成的,股票市值是虚的,与实物不完全对应,而它所形成的购买力却要求有实物兑现,这种供求脱节,暂时是由扩大贸易逆差和动用劳动后备增加生产两个安全阀解救的,这种局面短期虽能维持,长期难以为继,如果听其发展,通货膨胀和经济逆转都会发生。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新经济”并没有消灭经济周期,但它可能使周期波动得到缓和,扩张期延长。同时由于生产率提高,还打破了一些老框框,如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年增长率不得超过2.5%,失业率不得低于6%等等。
  克林顿的发言显示,他对“新经济”能缩小美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在教育、健康、技术等方面的差别寄予厚望。但事实是,带给美国新经济的市场力量,同时也加剧了收入和财富的两极化,经济繁荣和政府政策只是暂时掩盖了一些矛盾。资料表明,现在美国20%最富家庭获得全国收入的将近一半和财富的80%,5%的尖子户则获得收入的1/4和财富的60%。而在底层的60%家庭却只获得收入的25%,最底层20%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不是零就是负数。收入和财富的差异又影响了人们能够获得的技术手段。从全球看,这种差距更大。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整个非洲装置的电话不及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拥有量。显然这种差距不是靠慈善机构的捐赠和少得可怜的国际援助所能克服的。无怪乎不少专家、学者和官员都强调任务的艰巨性,有意无意地给克林顿泼了冷水。
  “新经济”与
  克林顿经济战略
  美国90年代的“新经济”概括地说是信息化、全球化的产物。那么政府政策是否也起了作用呢?答复应当是肯定的。克林顿的重要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科技创新的积极倡导和支持。在1992年的竞选演说中,克林顿和戈尔响亮地提出了“技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个口号,并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切入点。这同当时的对手布什相比,显然高了一筹。
  在2000年的总统经济报告中,克林顿把8年来他的经济战略概括为三条,即,严肃财政纪律缩减联邦赤字,对人力资源投资,推进经济全球化。
  应当说对缩减联邦赤字,民主、共和两党是有共识的,并不都是克林顿的功劳。但是克林顿打破了共和党反对增税的禁忌,用只提高高收入者的所得税来争取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使缩小赤字成为可能,这是高明之举。消灭当年联邦赤字的作用在于提高了国民储蓄率,降低了长期利率,支持了推广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投资,这些对“新经济”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
  强调对人力资源投资也是新时代的要求。要发展高新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必须提高公民素质,培育知识人才。为此克林顿为提高低工资者的收入,改良教育,扩大保健覆盖面,增加基础科学投资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他的这些做法在美国人民心目中是得分的,也是共和党打不倒他的原因。
  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也反映克林顿对新时代的政治敏感性。尽管在推进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手段霸道而引起同贸易伙伴的磨擦,并招致国际舆论的批评,但它显然是“新经济”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总之,克林顿经济战略使美国宏观经济理念有了新发展,由抓有效需求解决供应过剩的旧模式,转变到从抓供应入手,用科技创新来创造新需求的新模式。这一转变是有深远意义的。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新经济”快车能驶多远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美国“新经济”真可谓出尽了风头,“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理想格局令无数美国人心满意足,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克林顿总统4月5日在白宫专门召开的“新经济会议”上宣称,技术进步不仅给美国带来了繁荣,也给贫穷国家带来了希望。“电脑和因特网给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其速度之快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但克林顿的话音刚落,14日,作为美国经济神经中枢的华尔街股市全面狂泻,受灾最重的是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尤其是网络股、电脑股等被“打了个鼻青脸肿”。《华盛顿邮报》惊呼,“华尔街塌陷是对新经济信心的考验”。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9年多,的确是个奇迹。1997年至1999年,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了4.2%以上,去年第四季度更是创造了16年来的最高季度纪录7.3%,今年第一季度估计在5%左右。而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却只是在2.1%和4.1%左右徘徊。经济的强劲增长滋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财富效应”,随之而起的是股市泡沫越来越大,网络、电脑、汽车、房产、零售等行业的发展达到了罕见的“炙热”。面对如此局面,美国经济界出现了异常激烈的争论。
  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认为,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就业机会,为促进经济增长和通胀率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经济增长过热加大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失衡”,通货膨胀随时有可能抬头。因而美联储将其坚信的理念付诸行动,在过去9个月中已连续5次提高利率,目的就是要让“火热”的经济降温,从而实现“软着陆”。
  然而,为“新经济”大唱赞歌的新派学者对格林斯潘的言行展开了激烈围攻。他们认为,技术进步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旧规”,“新经济”的发展“没有止境”。过去25年,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失业率降至6%或更低,通货膨胀就会应声而起。美国目前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低位4.1%,而通胀率仍然处于“冬眠”状态。他们认为美联储的做法是“反应过度”,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扼杀“新经济”的生命力。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学教授格尔布莱什最近就明确说,“充分就业和经济强劲增长是巨大的成绩,为什么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呢?”
  多数经济学家对“新经济”持谨慎态度。他们承认“新经济”带来了喜人的变化。除了“一高两低”的显著特点外,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竞争力加强以及美元币值稳定,这些都有利于国家经济继续增长。但他们同时也警告,传统经济规则仍然有效,目前不断攀升的贸易赤字、极低的家庭储蓄率以及石油价格的影响等都可能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麻烦。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诺德豪斯说,“即使通货膨胀表现良好,但目前无通胀的经济增速要继续保持下去似乎是不可能的”。
  华尔街股市近年来一路上涨,“新经济”的突出代表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涨得没了谱。网络股、电脑股中不少明星的股价甚至以十倍、百倍的速度递增。“新经济”学派中甚至有人兴高采烈地说,这不是泡沫,而是“热气球”。火势越旺,升得越高也越安全。但本月14日“黑色星期五”“血洗”华尔街,道指、纳指、标准普尔三大股指创造了历史最大日降点数纪录。这为那些忘乎所以的“新经济”神话的崇拜者无疑是一针清醒剂。
  客观地说,尽管股市激荡,但美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仍然强大,应对冲击的回旋余地增加,美国总统克林顿、财长萨默斯以及美联储官员近日均表示,国家经济基本要素十分健康,继续增长的形势依然看好。此次华尔街股市遭遇历史性暴跌后,17日、18日即出现强劲反弹。不过,美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多年形成的泡沫注定要使股市动荡日益剧烈,未来股市是“熊”是“牛”,要过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能看得清楚。
  目前来看,美联储欲使经济降温的政策还不会变,为了实现平稳增长的目标,即经济年增长率2.5%至3.5%的理想幅度,格林斯潘正紧握利率杠杆,密切关注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采取行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新经济”在给美国带来繁荣的同时,以股市急剧膨胀为标志的异乎寻常的景气状态越来越让人为之捏一把汗。对于美国股市的一路“高歌猛进”,早就有人敲响了警钟,上周美国股市的一片狼藉,已显现出某种先兆。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道—琼斯指数与纳斯达克
  以华尔街为象征的美国股票市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法规和管理最完善的资本市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是美国股市最具代表意义的市场指数,也是美国经济最敏感的神经。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是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指数,于1896年5月26日问世,一直由道—琼斯公司编制,并由该公司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发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问世当天收盘指数为41.74点,1906年首度突破100点,1972年首度突破1000点,去年3月16日首度突破1万点。道—琼斯指数于去年年底曾突破11000点,此后时涨时跌,近日下落到10500点左右。自问世以来,道—琼斯指数曾断断续续有所修改,最近的两次修改分别是在1997年和1999年,从头至尾一直呆在这个指数里的只有通用电气公司。去年11月1日,该指数抛弃了联合碳化等4家工业时代的大公司,把信息时代的微软和英特尔等4家高科技公司吸收进来。道—琼斯指数是美国经济百余年历史的见证,尽管它也在发生着重要变化,但人们通常仍把它视为美国传统经济的象征。
  纳斯达克(NASDAQ)全名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1年才问世。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全国证券经纪商组织在一起,及时准确地向其提供场外交易行情。它最初专门让投资者交易一些资本额很小的新创企业股票,但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上市公司数目、上市的外国公司数目、月交易额都已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包括4600多种股票,主要由美国的数百家发展最快的先进技术、电信和生物公司组成,包括微软、英特尔、美国在线、雅虎这些家喻户晓的高科技公司,因而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代名词。近年来,该指数一路猛涨,去年12月首度突破3000点,今年3月9日首度突破5000点。但近日跌落到3400多点,比上个月初最高峰时下落了30%以上。(宿景祥)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也许最重要的在于,美国围绕风险资本和首次公开上市市场形成了一套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寻找和资助那些创新企业。这种流动的、冒风险的资本是金融市场历史上的一个突破,有可能会促进长期增长。
  ———4月10日美国《商业周刊》
  所谓的“新经济”直到最近还被认为基本上不受提高利率的影响。创建时间较长的许多公司的股价在联邦储备委员会去年6月开始提高利率之后感受到了压力,因为人们认为,提高利率最终将放慢它们的增长速度。不过,股市中的高技术股却仍然一路攀升。因为投资者们认为,即便老经济停滞不前,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也不会受多大影响。
  ———4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
  不能不说现在美国的经济和1989年的日本与两年半前的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差不多,有人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担心的美国股价暴跌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2月25日日本《世界日报》
  还有一些人可能想使我们相信,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扩张实际上只是一段长期经济扩张的两个部分,但是这两次经济扩张是截然不同的,也是毫不相干的。这次经济扩张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强劲,没有理由认为它不久就会停止。正确的政策可以确保它继续下去。
  ———2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
  悲观的分析家们说,科技股上涨只不过是投资者们的疯狂抢购造成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科技股,而是因为他们担心会落后于形势。
  ———3月10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工业革命100年后新诞生了这一经济。让我们认真对待“新经济”,而不是抱怨证券市场的疯狂。新经济的活力不可阻挡,但可以引导。美国是新经济(其活力和伴随现象)的故乡。迟到者的机遇在于把它做得更好。
  ———2月17日德国《时代》周报
  对纳斯达克指数暴跌的解释是,投资者由于法院对微软公司案的裁决而动摇,突然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威胁。克林顿政府喜欢把过去10年股市上升4倍的功劳归为己有,但他也不能逃避纳斯达克指数暴跌的责任。
  ———4月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
  要埋葬“旧经济”还为时过早,因为它始终在美国经济中占最大的比例。更主要的是,它依然在发展,并受益于“新经济”。这或许是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也就是说“新”“旧”经济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4月6日法国《解放报》对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利坦的访谈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新经济”离不开巨额投资。美国实际利用着全球百分之七十二的净储蓄额———
  美国向世界“透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宿景祥
  美国经济的确在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自1991年3月以来,经济一直在增长,经济周期似乎已经“踪迹皆无”。按传统的经济理论,美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约为2.5%,“充分就业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在6%左右。一旦突破这一界限,通货膨胀压力会不可避免地上升。但在过去的几年里,实际经济增长率都明显超过2.5%,失业率只有4%左右,与此同时,却几乎看不到通货膨胀的压力。
  问题不在于“新经济”是否存在,而在于美国经济能够长时间维持繁荣景气的原因何在。按时下流行的“新经济论”的解释,美国目前正在经历一次纯粹以技术为基础的高增长。美国经济之所以异常繁荣,既有政府政策的重要作用,也有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影响,但关键是许多高科技及通信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工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企业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库存,从而提升了“可持续的”增长率水平。“新经济论”认为,只要能够长期使生产率保持高增长水平,美国经济就将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增长潜力上升,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陷入经济危机周期的可能性极小,没有通货膨胀。
  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多年前就曾提出,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的经济增长,一半以上都可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是,新技术和新产品并非凭空出现的,其研究、开发和应用都以投资为基础。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历史经济数据也证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增长。在卡特时期,美国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里根时期为3.3%,布什时期为1.8%。而自1993年克林顿任总统以来,商业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10.2%。
  问题的关键是,美国的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严重失衡。1998年,美国国内投资总额相当于GDP的15.8%,但国内净储蓄额仅相当于GDP的7.4%,其间的巨大缺口必须靠外资来弥补。美国自1982年始便从国际资本净输出国转为净输入国。90年代以来,对国际资本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0年,美国对外资本输出净额为816亿美元,外资流入净额为1420亿美元。199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2928亿美元和5026亿美元,意味着美国净接受了200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据美国财政部统计,1998年,外国人购买的美国国库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长期证券净额,合计达2220亿美元。到1998年年底,外国人拥有的美国金融资产总额,就已经达到6.6万亿美元。按美国政府最新的核算方法计算,1990年时,美国可能还算不上是一个国际净债务国,但1997年时,累计的国际净债务已相当于GDP的13%,到1998年年底,这一比重达到18%。据美国第一波士顿信托银行估计,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约72%。外国资本不仅弥补了美国商业投资的不足,支持了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支撑着美国狂热的股市,并为美国企业向海外扩张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资金。
  从理论上说,美国经济所需要的外国资本净流入量的水平,取决于国内储蓄率的高低。如果国内储蓄率提高,所需要的外国资本就可相对减少。但由俭入侈易,由侈入俭难。近年来,美国家庭经济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从1996年的3.1%降至1998年的0.5%,1999年则已呈负值。因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美国经济仍不得不靠外资来支持。
  总之,美国“新经济”的关键在于投资。美国并不乏对此有清醒认识的“有识之士”。有经济学家明确指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重心,早已不再是抑制通货膨胀,而是确保每年有足够数量的国际资本净流入。去年下半年以来,美联储接连几次提高利率,其主要目的也是在于稳定金融市场,防止资本外流。目前,美国国会有多项涉及投资的议案正在讨论之中,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加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经费,以确保美国能够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和经济繁荣。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图中上方英文意为“新经济到底有多少干货?”
  书上的英文意思是“规则”。
  (原载英国《经济学家》) l4Z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图中老妇人语意为:“把它们全投到科技股!”
  (原载《国际先驱论坛报》) l4Z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