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感受甘肃
本报记者 王慧敏 李战吉
打开中国的版图,甘肃像什么?有人说她像一根长长的管子,也有人说她像一根不规则的带子。不管哪一种说法更确切,她传给我们的信息却是共同的——它是个通道,是个桥梁,它把中原和西北连系了起来。
甘肃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她要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题记
日前,记者抵达兰州,又从兰州出发横穿河西走廊,亲身感受了西部大开发中的这片热土。
兰州:
着力加固“桥头堡”
如果把甘肃比作连接东西桥梁的话,那么,兰州就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从地理位置讲,她雄踞祖国陆域版图的中心。古时就有“黄河九曲通佳气,西域咽喉在此间”的记载。清人裴景福题望河楼的对联,更是传神地描绘了兰州的山河形胜:“终南泰华镇东方,杨柳金城,万井挹关中紫气;葱岭昆仑睇西极,葡萄玉塞,一樽撰天上黄流。”
自西汉始,兰州一直是汉民族与西部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解放后,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耕耘,兰州这一中心位置更加突出。目前,兰州集中了甘肃省80%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室13个,专业科技人员20万。相对于20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这个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兰州的工业基础在西北独树一帜: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科技含量较高。兰州还是西北的交通枢纽,包兰、兰新、陇海、兰青等多条铁路在此交汇。
“兰州的目标是加固‘桥头堡’,带动甘肃,辐射西北。”谈到西部大开发,兰州市委书记王军如是说。
那么,兰州是如何加固“桥头堡”的呢?
举措之一是改善生态、投资环境。解放前兰州南北两山“干山和尚头,遇雨水土流”。解放后,兰州历届政府虽一直把绿化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然而,由于重种植轻管护,植树者权利和义务不挂钩,至1998年底,全市绿化面积只有14万亩。兰州人下决心用4年时间将境内的48万亩荒山悉数绿化。
经过周密论证,年前,一个切合实际、将植树者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的《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出台。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料峭寒风中,南北两山到处是挥锹抡镐栽树的人流。据悉:全市今年的8万亩造林计划已全部落实。
建设40公里长的黄河风情旅游线,是兰州人加固“桥头堡”的又一重大举措。日前,第一阶段工程已正式开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短短一个星期,大部分的旧道牙和旧道板已被拆掉,旧的垃圾箱、破损的水泥隔栏也被搬走。5年之后,沿黄河岸东起桑园峡,西至西柳沟,南北平均宽度约600米,总面积1000公顷的反映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融民族风情、古代文明和现代风格于一体,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交流等功能于一身的“兰州外滩”将呈现在市民面前。
另外,“兰州商贸中心总体方案”也在密锣紧鼓实施……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这里一定会出现一个“万木茏荫遮玉路,长天碧水剪鳞波”,商贾辐辏、经济繁荣的新兰州。
张掖:
不再为粮多自豪
张掖:古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它的南面是雄伟的祁连山,常年不化的积雪远挂天际;纵望北阙,灰蒙无垠的巴丹吉林沙漠远远与天相接。何以叫张掖?应劭在注《汉书》时说“张国掖臂”。把长安比作躯体,河西就是它的胳臂:胳臂有劲,关中就安宁。
“不见祁连山顶雪,错把甘州作江南。”张掖素有“塞外江南”、“金张掖”的美称。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冲积出了坦荡肥沃的大平原。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重视在张掖的屯垦。前几年,国家将河西划为商品粮基地。张掖也是重点粮区之一。
“盛产粮食,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但现在,粮多,却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包袱。”张掖副专员张正谦向我们大诉苦经。
他说,张掖全区现有仓容2亿公斤,至1999年底,实际库存高达8亿公斤。且65%的粮食在露天存放。从前年开始,各个粮站连外垛也没地方搭了,只好在市郊的戈壁滩上圈了些地方临时存粮。由于取消了定购粮的计划调拨,转向市场销售,而市场小麦价格一直走低,目前张掖市场上每公斤小麦1.2元,库存小麦加上各项费用,均价逐年攀升,现已每公斤达1.5元左右,根本无法顺价销出。目前,全区粮食企业累计亏损26306万元,其中,1999年度新增亏损就达2762万元。这些年,为了减轻群众和企业的负担,每年区财政都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补贴。但对于一个年产粮10亿公斤的粮食生产大区来讲,这一切显得微不足道。目前,农民手里还有大量存粮。
记者走访不少农户,发现确实如此!在张掖市近郊大满乡一位姓马的农户家里,记者数了数粮仓里堆得小山似的麻袋,共47袋,足有5000公斤。地区粮食部门的一位干部告诉我们,除去口粮和种子,农民手中待售的粮食至少有两亿公斤。
“现在,我们已不再为粮多自豪了。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上,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同时,狠抓农产品深加工。”张正谦说:“西部大开发是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将这两篇文章做好。”
据悉:去年,全区粮经比例已达64∶36。今年的目标是60∶40。
记者采访了张掖高台番茄厂和高台桑大叔面粉厂,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收到了可喜成效。高台番茄厂已辐射基地10000多亩,每亩番茄收入1500—2400元,比种粮收入高几倍。桑大叔面粉厂,小麦收购价1000元/吨,生产出面粉后2800元/吨,企业、农户双双受益。
酒泉:
结构调整曲正酣
外面寒风飕飕,酒泉市上坝乡上坝村农民王国元的日光温室里却温暖如春:温室西端是一盆盆开得正闹的“仙客来”;东端是一畦畦蔬菜,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一个小小的棚子把这个节令只有海南才能生长的植物给浓缩了进来。
王国元采摘了一大捧草莓执意让我们品尝。这位憨厚的西北汉子说,他去年年底开始在蔬菜中套种草莓,一亩棚两个月就收入了4000多元。全村家家都有这样的二代温室。有的户还不止一个。
酒泉地委书记陈宝生介绍说:若说土地面积,酒泉得天独厚:19.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的近2倍。人均近6亩地,可垦荒地接近800万亩。但我们不能因为土地多而忽视了比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酒泉水资源紧缺,光能资源却很丰富,年日照时数3033.4—3316.5小时。我们力求扬长避短,让土地发挥出最佳的效益。种大田每亩地用水450立方米,大棚用滴灌只需50立方米。去年全区发展了1万亩二代温室,今年拟再搞1万亩。全区5年内力争人均半亩保护地。我们的方向是吃粮靠夏天,增收靠冬天。变两季生产为全年生产。
记者了解到,去年,酒泉全区粮经比例已经达到5∶5,亩均收益比以往提高了3—10倍。全区人均收入接近3000元,在全省名列第一。
“但我们仍不能放松,争取用5年时间发展100万亩草,100万亩制种,100万亩花卉,形成杂交玉米、瓜菜、花卉、草、中药材5大品系。全区粮经比例达到3∶7。”陈宝生说:“小富即安最可怕。今年春节刚过,全区4个副专员就全部外出招商引资。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最近,我们又把全区300多名年富力强的干部送到北京、深圳等地培训。西部大开发,不仅要开发经济,还要开发观念;只有观念走在前面,经济才能上台阶。”
嘉峪关:
风沙埋了李陵碑
深一脚浅一脚在沙漠里跋涉了半天,愣是找不到李陵碑。陪同我们的嘉峪关市文化局杨局长尴尬地搔着头说:“可能被风沙埋了。前几年还在呐。”
李陵碑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北20多公里的草湖边上。据说是西汉名将李陵的葬身处。北宋名将杨继业头撞李陵碑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
杨局长说,1975年他插队时,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湖泊,湖面上落满了野鸭子和各种水鸟,岸边长着茂密的芦苇,空中时有天鹅“嘎嘎”飞过。工余想改善一下生活,只要把裤管下端一扎,下水便可捉到几条鱼。可眼前,除了漫漫黄沙和那座残破的汉代烽燧,又哪里有碑的踪影!
草湖的水来源于祁连山的冰雪融水,50年代地质普查时,湖面面积尚有326平方公里。是附近一些城市和企业过量开采地下水,加之农民盲目垦荒,把防风固沙的红柳悉数砍掉,才导致水位下降、湖面消失、沙漠大举东进。近20年来,沙漠平均每年东进1公里。我们在采访中看到,沙漠离草湖东岸的泥沟村已不足1里地。照此速度,再过几年,草湖周围的村庄消失,决非耸人听闻……
不独嘉峪关,走马河西,无处不看到沙漠化的踪影。少年时候记者曾在张掖住过一年,记得当时,驻军医院外就是茫茫无际的芦苇荡,到了秋天,雪白的芦花随风荡漾,同祁连山顶的冰雪融成了一体。现在,芦苇没了,雪山也没了……看着空中飞扬的尘土,记者疑心,哪一天这里也会步草湖的后尘。
据悉:建国以来随着工农业用水的增加,河西走廊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嘉峪关市,50年代末至今,地下水位下降了60多米,张掖市则下降了近百米。祁连山的雪线也逐年后退,平均每年后退1米。
环境制约:
不容回避的难题
“西部大开发,一定要考虑到环境的制约。搞规划也好,产业布局也罢,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决不能无视客观规律,一哄而上。”回到兰州,采访甘肃省省长宋照肃,这位以实干著称的领导神色凝重地说。
的确,西部发展滞后,环境、资源制约是个重要因素!如果无视这个事实,头脑发热,将贻害无穷。
单就水资源来说,全省人均1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县强调:“25度以上的地区要全部种植经济林木,不留1寸裸露的土地。”没有水源,树如何存活?河西某地区制定出这样的优惠政策:“凡到我区搞戈壁开发,一律无偿划拨土地。需多少给多少。”没有水滋润,开出的土地能种什么?
许多城市在采访中都表示了这样一个心愿,抓住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扩大城市规模。甘肃的许多城市都是资源型城市,譬如,有了酒泉钢铁公司,才有了嘉峪关市;有了金川有色冶金公司,才有了金昌市……这些城市大多建在戈壁上,没有农业腹地,嘉峪关镜铁山的铁矿石开采年限是50—60年,金昌的硫化镍矿,开采年限顶多100年。100年后矿藏资源枯竭了城市怎么办?
有的市把旅游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甘肃东西长达1650公里,除了天水市两个区之间的一条13公里的高速公路外,全省至今还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速公路。从兰州乘汽车去见敦煌一面,往返需要5天。一位老甘肃告诉我,前年他去敦煌,等了15天才搞到了回程的票。路的问题不解决,何谈旅游?
有的地方招商引资,把东部淘汰的小化工、小造纸也一古脑儿引了来。东部污染造成的危害已经有目共睹。退一步讲,东部污染,人家那里雨水多,离海近,稀释容易些。如果甘肃形成污染,则污染多少,残留多少,可以说是万劫不复。
…………
西部开发,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要立足现有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佳效能。(附图片)
甘南草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东部沿海省份的农村人均收入相当于西北的二倍至二点五倍,城市间的收入相差不到一倍。其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农产品缺少加工增值的条件,请看——
东西部乡村差异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佘之祥
自然条件、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以及政策措施等因素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造成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50年代至60年代曾有过某种程度的缩小,从80年代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则有所扩大。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必然存在。但是,如果地区差异继续扩大,势必引起地区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的种种矛盾。近些年来,这种矛盾已有不同程度的表露。而没有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中国的现代化。
“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近几年确定的一项国家发展方针。我国东西部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秉赋的差异非人为努力可以改变。但东西部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不同,作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出东西部农村的差异大于东西部城市之间的差异,特别是东西部农村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差异更为明显,缩小这种差异是全局发展的目的,必须通过人为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东西部农村产业的逐项比较,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水平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农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差距突出表现在工业方面,迄今虽然西部地区农村已经有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基础工业,但总体规模不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缺少加工增值的条件,这是东、西部农村差异最主要的因素。至于第三产业,西部地区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分析东西部地区农村差异,不能忽视区位的作用。近代东部沿海地带和海外往来频繁,通过近20年改革开放、世界贸易、吸引海外投资,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东部国际旅游收入数倍于西部;西部地区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却很低。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公平与效益的矛盾,常常是二者不可得兼,只有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某一方面解决得稍好一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单纯靠国家投资,因中央政府的调控力度毕竟也有限度。
可见,均衡对策要依靠国家调控和地区本身的双重努力。根据考察与研讨,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在西部选择相对有利的区位,使一部分大中城市发展成为有相当实力的经济中心,加强其经济集聚与扩散能力,从而带动邻近地区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分析市场前景,加强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工农产品生产,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形成产业支柱;
3.国家的支持着重于西部的交通、通信、大型水利与环境保护工程方面,指导方针应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战略目标,避免追求一时的速度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
4.西部的旅游资源如雪山、草地、戈壁、沙漠、古城等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吸引大批国内游客;随着交通与服务的改善,也可以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当务之急一是保护,二是制定一项长远有序的开发规划。
我国西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近几十年的发展也打下一定的发展基础,相信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必将会有新的繁荣!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订单”失效,谁负责?
高云才
眼下,“订单”农业成了时髦词。下乡时,经常见到基层干部为自己地区农产品下了多少单子而兴奋,而农民则怀揣“订单”,喜形于色,有了“订单”等于为增收上了保险。
然而,去年,江苏、江西的一些农民面对“订单”,欲哭无泪:当江苏的一些农民拿着“订单”兑现柑橘销售时,价格却被压到1元钱一筐,农民气愤地把柑橘倒进了湖里;江西信丰的农民靠“订单”销售玉米时,收购公司变了脸,以大大低于“订单”约定的价格收购,或者干脆拒绝收购……
“订单”农业本是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实现增产增收的一种新兴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现在的情况是,农民按农产品收购方的“订单”确定种植项目和数量,并由此决定生产投入。可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风险产生,收购方不愿兑现合同,风险就转嫁给农民。
“订单”失效了,农民拿在手里的“订单”成了一张废纸,谁负责呢?
农产品收购方是“订单”契约的一方,理应负这个责任。他们凭什么只享受利益而不承担市场风险呢?有利益是你的,有风险是农民的,市场经济没有这样奇怪的法则!既然“订单”已签订,你同农民就是利益共同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订单”失效了,农民也要接受教训。作为市场主体和“订单”签约的另一方,农民要在接“订单”之前,主动地去摸摸市场行情,了解收购方的信誉,以免“一年辛苦忙到头,收获只是满腹愁”。
“订单”失效了,基层政府不能坐视不管。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是什么?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规范和监督“订单”秩序,不能任由农产品收购方置农民的利益于不顾。
“订单”农业是一个新事物,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一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约束那些故意压价或拒受农产品的收购方。收购方自以为有空子可钻,就随便向农民转嫁风险。我们期望着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尽快出台,让农民和收购方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仅有良种还不够!编辑同志:
时下,各地农民纷纷购买、引进农作物、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种植,以求有个好收成,但仅有良种还不够。
优良品种习性不同,有的适应南方,有的适应北方,有的喜湿,有的耐旱,等等,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由于广大农民对此不太了解,如有关部门关心、协调、指导不及时跟上,将直接影响种后的收成和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为此,农民热切盼望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村间、田头,耐心传授、讲解新种的播种、栽培、管理、防病等知识,及时解决他们在种植新品种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农民种得放心,销售安心!
江苏省金湖县 何春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神农之子
张自明和他的“科教兴农书屋”
纪昌荣 杨明军
在湖北省郧县鲍峡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书屋,门楣上挂着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亲笔题写的“科教兴农书屋”牌匾,屋里醒目地摆着五百多本科技类书刊。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且可以免费借阅需要的书。
为当地群众提供致富“金钥匙”的人,就是张自明。
张自明是郧县政协委员、鲍峡镇中学教师,今年四十七岁。从教二十六年来,爱报、读报、用报是他的第二生命,不仅陶冶了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
张自明想办书屋的念头由来已久。尤其是一九九四年的一天,他到桦栎岗村一名学生家家访,看到他家的苞菜几乎死光了,一问才知是用药不当所致。同时,学生家长因经济困难而交不起学费的事,也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通过深入调查,他发现一些农民因不懂科技知识,吃了不少“哑巴亏”,他们非常渴望学到关于蔬菜种植、花卉栽培、施肥等技术。张自明打定主意,想在家里开办一个书店,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致富信息和科学种田常识。但由于资金紧张,一直没能如愿。
一九九八年三月,他向《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写信,倾诉了一位山村教师的党报情怀,引起了人民日报社的高度重视。
去年六月,张自明作为贫困山区教师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人民日报社五十华诞读者座谈会。此间,他表达了自己想建“科教兴农书屋”的愿望,得到了人民日报社领导的肯定与支持,邵华泽社长特意为他题写了匾名。就这样,他利用各级报刊发给他的二千多元稿费及奖金,购买了五百多本农业科技书,正式办起了免费“科教兴农书屋”。
书屋开业后,书架上几百本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药使用等方面的实用书籍引起了农友们的极大兴趣。张自明主动和中国农业出版社联系,及时购进了《九亿农民致富丛书》共一百六十本,此书以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成了“抢手货”。
前不久,余家湾村五组农民何道华鱼塘里的鱼浑身出现一些白点点,张自明问明情况后,及时找出两本书寻找病因,嘱咐他严格按要求施治。两天后,四千多尾鱼恢复正常。老何感激地说:“书屋真是咱农民的“好帮手”!”现在书屋每天要接待读者四十人次左右。
去年四月中旬,张自明作为湖北省科技兴农的先进代表,参加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在郑州举办的合作项目中部地区一九九九年度培训大会。此书屋“填补了中国中部地区社区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的空白”,已被正式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科协合作项目的示范点”,有关部门将加大扶持力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种其所好 增收不少
安徽省萧县农民紧紧盯住城里人的餐桌,种植鲜俏蔬菜、特色瓜果,并发展特种养殖,“餐桌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杜楼镇小圩村种植了1000多亩地的香椿,产品销往河南、浙江、江苏等十几个省市。村里姑娘们高兴地说:“俺小小村庄连着都市人的餐桌呢。”
新华社记者 于 杰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