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减负”引出的话题——
期盼开辟更多教育资源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减负”看起来是教育事业本身的事,但做起来却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中小学生更多的活动场所,就是牵动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减负”首先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多了,他们做什么?到哪里去?
“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能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加见闻、强健体魄。可是,适合他们活动的场所非常少。于是,除逛街、进电子游戏厅外,他们大多只能在胡同里踢足球或在家里看电视。这显示出我们社会上教育资源的不足。
这种教育资源不足的原由,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时就种下了。现在规划部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已考虑到了学校的设置,但极少考虑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和设施,认为办教育只需设置学校就行了。看一下众多新建的住宅小区,极少有供中小学生课余活动的体育运动场、活动中心等设施,似乎这些设施是“浪费”宝贵的地皮。这正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反应。“减负”使这个问题突出起来了。看来,市政建设也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各地都有一些少年宫、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这是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是专供中小学生活动的场所。可是,去那里参加活动的学生却很少。一是因为这些场所毕竟不多;二是这些地方现在往往用来办班,如绘画班、舞蹈班、钢琴班等,收费不低。有的甚至出租房屋,以弥补经费不足。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们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是历史文化极其悠久、丰富的国家,自然资源也很丰富、多样。全国有很多博物馆、纪念馆,是学生课外的好去处。这些设施本来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可是,这些设施及其主管者主要的把它们看作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往往不把它们看作教育资源。因此,博物馆、纪念馆的门票价格越来越高。导游讲解也不适应中小学生的求知渴望。现在,应以“减负”、关心青少年教育为契机,改变观念,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了。有些国家把博物馆、纪念馆是列为教育事业设施的,免费向公众开放。我们也应改变观念,首先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政府还可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团体、公民办各种专业博物馆,陈列收藏,供学生参观。如果思想再解放一些,我国可以向公众首先是中小学学生开放,供他们参观的处所还可以增加不少,我们的校外教育资源将会更丰富。
当然,挖掘、开辟教育资源会有许多困难。上述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可能立即、迅速全面地实现。这里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这正是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各有关部门和方面以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共同增辟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第8版(教育)
专栏: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大连市教委主任 贾聚林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不仅表现在课业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学习心理上。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师生关系,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就必须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尊重学生。做教师的首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理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等,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尊严往往是不可侵犯的,而学生的尊严却被大大忽视了,形成了“唯师为尊”的局面。毫无疑问,教师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但教师的尊严不是法定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换来的。搞改革首先必须改革目前极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创造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局面,“减负”才能落到实处。
二要帮助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导师。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这里需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互爱。学生不应该只学会服从,学生更多地要学会问“为什么”。现在一些教师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就是为了学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求与被求的关系。于是教师对学生常有居高临下之感,对待学生,犹如上司对待下级。其实学生和教师一样,都具有独立人格、至少是具有潜在独立人格的人。学生和教师的差异仅在于他们年龄上的差异以及由年龄差异而导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以及学识上的差异,认知上和情感上的差异等等。学生不仅需要教师从学业上帮助他们,更需要教师帮助他们丰富情感,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比如,一堂好的历史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一堂好的数学课可能对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认真的态度而终身起作用,这些都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三要相信学生。做教师的常常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总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高于学生,所以同学生谈话往往是教导的甚至是教训的口气。其实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取是学习的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但最终还是通过内部的转化才得以实现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化过程,获取知识的品位也不一样。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同样一种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造成学生不堪重负,实际是教师观念上的过错,错就错在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总想包办代替;错就错在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唯训为法”,以强化训练为唯一办法,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因此,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相信学生。非如此,“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非如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只能是空谈。
第8版(教育)
专栏: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杨宇杰 刘豫安 袁亚非
实验教学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却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高校内众多的实验室被分别归入不同的教研室,使实验教学变成一种从属性的教学,内容多为验证理论、演示现象,且各自为政,对于实验中具有共性的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等内容涉及较少。比如在医学教育中,生理、药理等不同的实验经常会使用相同的实验仪器和实验动物,而学生却不了解同类实验仪器之间的相关性和使用特点,不了解这些动物的实验特性,经常出现按照实验指导“照葫芦画瓢”地做实验,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为了使实验教学走出一条新路,承德医学院在借鉴兄弟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个实验内容相关联的实验室合并成“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系统地制订实验教学计划,独立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独立对学生进行考核。经过近九年的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对机能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与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实验学知识、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验课题的能力。
为了做好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工作,承德医学院在全面研究三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三门课程实验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能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按照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内容系统先进的原则,组织编写了《基础医学机能实验学》教材,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素质的培养及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上。这部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总论部分主要有基础医学实验常用动物的选择及局部手术、常用实验操作技术、常用实验溶液的配制、机能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基础医学机能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以及现代机能学研究方法概括等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避免了过去三学科部分实验教学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并尽量地使三学科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验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机能实验教学改革后,由于集中了过去三个实验室的人员、场地及仪器设备,体现了较大的规模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验小组(使每组学生由7—8人减为3—4人),增加了实验动物,又相对地增加了实验学时,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动手机会,由过去少数学生操作、多数学生围着看变为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适时地制订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由于相当部分学生习惯于上实验课时“照葫芦画瓢”地去操作,使得实验做过却没有什么收获。现在他们在实验课前就指导学生复习、预习有关实验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对已学过的知识迫使其去联系、强化,对陌生的知识去自学、去思考,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系统地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其次,加强实验指导。实验中带教教师的讲授尽量做到少而精,只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授,指出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预留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并在实验中自己找出答案,将大约5/6的时间交给学生使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对机能实验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过去被动上实验课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过去多数学生存在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验学习的问题,认为上实验课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某些理论验证一遍,不去做也知道结果。改革以后,由于机能实验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而且内容有了较大改革,增加了人人动手的机会,使不少学生转变了观念。特别是在考核中增加了实验设计一项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考核题目一遍一遍地学习理论知识,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预实验,对于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使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得到学生的一致拥护和好评,学生们都说这样的考核方法新颖、活泼,具有挑战性。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像以往上实验课那样单纯对某一个实验进行讲解,而是侧重于实验仪器的使用特点、动物的实验特性及由此与实验内容产生的关联,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整个实验方法,再通过关联性、综合性很强的机能实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在做完实验以后,头脑中不再只是单纯的某一个实验的知识,而是实验中所涉及的动物、仪器、方法、分析、总结等一整套科学的认知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到的是全面系统的实验学知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等能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第8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父母“捶挞”几时休?
贾作林
从新闻媒体关于徐力杀母的报道中,知道了一点徐力之母吴凤仙的教子方法,不禁想到《红楼梦》中“贾政教子”的种种情节,觉得两人的教子术在教育手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要打就打”。
贾政对于宝玉,可谓“有厚望存焉”,但他一见到宝玉,总是非打即骂,宝玉也总是被吓得如“打了焦雷一般”,逃避惟恐不及。而贾政等人也是在各自父亲几乎天天按“老祖宗的规矩”,“审贼”式的责打之下成长过来的。因此在别人看来,虽然其打骂宝玉未免过头,但有一点却不可动摇:这是他的绝对权威。
父母的权威何以竟有这么大呢?一曰有理可据,这就是儒家的学说。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宋代,就成了“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这样一来,“要打就打”,当然就由父母了。二曰有法可依,这就是皇帝的所谓“以孝治天下”。否则,那就是“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历来“王法”就是“家法”,看一看历代的朝律国令和家法族规,其严酷程度何其相似。这就有了家长式的皇帝和皇帝式的家长,“望子成龙”的“龙”字用得实在精辟!三曰有利可图。“利”者,就是升官发财,这正是“孝”的功用。那么,如何才能“孝”呢?《颜氏家训》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威严”者何?“捶挞”也。《孝经》则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那么,又何以“扬名”呢?一般而言,在科举时代,“扬名”之道,莫过于“学而优则仕”,尤其是“中状元”了。一旦“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么“黄金屋”、“千钟粟”就会随之而来,这就叫“给老子争气”。然而儿女们偏偏“不争气”呢?那就对不起,有“老祖宗的规矩”:捶挞。
那么,贾政“捶挞”的结果如何呢?仅由下例便可揆其大端:话说贾政外赴学差三年任满,来书言明“六月准进京”,届时势必要检查宝玉的功课。但其仅临字一项,就差得太远。怎么办呢?“赶”。王夫人又怕“赶出病来”,于是乎“宝钗探春等都笑说:‘太太不用着急,书虽替不得他,字却替得的:我们每日每人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儿去就完了。’”于是乎宝钗等众小姐丫环便个个临摹相送。但贾政又因故推迟到七月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丢过一边,这是“捶挞”者万万始料不及的。
说到吴凤仙的悲剧,其生成的原因固然有该母子个人的特定因素,但我这里想说明一点:证之以贾宝玉弃家为僧和徐力杀母成囚的实验结果,“捶挞”的运动规律是:适得其反!因此,愿天下父母且莫再唱“打大的是孝子”一类祖传的老调。鲁迅先生就把这类老调称之为“软刀子”,这一点我们已有血淋淋的教训了。那么,父母“捶挞”儿女的权威,从此总该休矣。
第8版(教育)
专栏: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局近两年投资290万元,建立起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中心设有办公自动化、电子、电工等八个专业,赋予了全新的劳动技能教育内容。 朱建华摄
第8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善待幼儿艺术表现
冯惠燕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应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儿主体性的各方面品质已经萌芽,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只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活动,主体性品质就可以保持和稳定下来。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有旺盛的求知欲,有独立见解,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创新意识等主体性品质。
幼儿的艺术表现无对错
如何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呢?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教师们在新旧观念的较量中,在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摩擦中摸索出来一条规律,那就是:幼儿的艺术表现无对错。比如,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欣赏《天鹅湖》中的一段插曲。这段曲子的内容是公主在花园中散步,后来被魔鬼抓走的情景。音乐开始的旋律优美、舒缓,后来紧张、压抑,直到最后逐渐安静。欣赏后老师请幼儿凭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音乐,结果幼儿讲得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说:小白兔在花园里游戏,后来被大老虎发现了;还有的幼儿想到《泰坦尼克号》,他觉得音乐的前半部分是船在海里行驶,后半部分是撞到冰山上等等。总之,每个幼儿都说的不一样,但老师还是充分肯定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因为教师明确地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是没有错的。至于音乐的真正内容,则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感受来告诉幼儿的。
还给幼儿自由自主的艺术空间
孩子有了创造的自由,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表现的方式、内容及合作伙伴,才可以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不必担心对与错,才可以大胆地表现与众不同的想象、创作,尽情地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感受。例如:以前在音乐活动中,感知声音的强与弱,都是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而现在老师请幼儿听鼓声的大小,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鼓声大的时候,幼儿用狗熊、大象等动作表现。鼓声小的时候,幼儿用小兔、小猫等动作表现。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知、想象去表现、创造,事实证明,这比老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艺术表现无对错”,“还给幼儿自由、自主的艺术空间”,是尊重幼儿的具体表现,它使幼儿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使其主体性品质得以发挥和发展。教师们对此总结出四条经验:不强迫,让幼儿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不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不干涉,让幼儿自由探索,自我表现;不做假,让幼儿的艺术意念得到应有的尊重。
第8版(教育)
专栏:“减负”大家谈
“减负”社会各界皆有责
“减负”以后,要让青少年自主生动地学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当重要。我们的影视制作和书籍出版单位,要从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开发青少年的智能、丰富青少年的想象力的角度出发,多出好影片,好电视剧,好的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要更多地播放刊登青少年自觉学习成才的典型,激发青少年学生自觉学习的热忱和钻研问题的积极性。(河南省邓州市教委教育宣传中心 翁建业 丁建晓)
第8版(教育)
专栏:
让学生快乐成长
——访北京一师附小校长张忠萍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学海无涯苦做舟”,读书辛苦,尽人皆知。然而,北京一师附小在80年代中期创造并实践的快乐教育却让人耳目一新。怎样变苦学为乐学?快乐教育的效果又如何呢?近日,记者走访了一师附小校长张忠萍。
快乐教育是一师附小为坚持全面育人,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一项教育改革实验。
十几年过去了,一师附小在快乐教育的实践中硕果累累。他们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应,为学生创设了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个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忠萍说:“我们的学生最可爱之处就是都活泼自信,没一个说自己不行。”活跃的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老师则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和潜力的发挥,他们一句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个信任的眼神,一次次理解的微笑,有效地激励、鼓舞着学生。
张忠萍说,快乐教育绝不仅仅是总让学生轻轻松松,而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要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所有的孩子,而非孩子适应教育。”张忠萍说,“一师附小尊重差异,不搞整齐划一,对学生只做纵向比较而不做横向比较。老师们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小学生年纪虽小,但他们却是独立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正因为孩子们年幼,他们的积极性容易调动也容易挫伤,所以,我们把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师附小的老师对学生既像妈妈,也像朋友和同志,师生关系不仅非常融洽,而且十分平等。”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张忠萍由衷地说:“是一师附小给了我成长的环境。”十几年间,她从教师到副校长、校长,在快乐教育的改革中,张忠萍实践、体验着教师的平凡与神圣。她被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模范班主任”等称号。
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实验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教师和学生在快乐教育中双向成长。身为北京普教系统最年轻的校长,她愿与全体师生一道,继续进行快乐教育的实验与改革,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第8版(教育)
专栏:“减负”大家谈
“减负”有赖于社会就业环境的改善
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实际是我们就业压力的提前。它是我们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诸多矛盾在孩子身上的表现。所以单靠教育部门的几个减负文件减去几个课时,削减几本教材辅导书就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在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上下一番苦工。当人们不再为就业而担心,至少不是过于担心的时候,我们的中小学生才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过重的课业负担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承德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李俊良 张素琴)
第8版(教育)
专栏:“减负”大家谈
“减负”是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减负”只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改革教育体制的开始,我们必须面对几个客观事实对教育的限制作用:
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在财力上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速度,使我们在扩大招生、增添设备等方面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次,我们现今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家长存有对子女和对自己未来的后顾之忧,使有些人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子女当做私有财产进行经营。因而,“减负”及教育改革,不只是学校、教育部门和家长某一方面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 (珠海珠光公司 刘春峰)
第8版(教育)
专栏:“减负”大家谈
不容忽视另一种“减负”
中小学生走进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书籍,本是好事,但有些孩子对渲染暴力的图书特别有兴趣。
也许孩子们整天埋在艰深、枯燥的课业当中,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放松,但目前不仅“小人书”存在着大问题,在成人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有未成年人稚气未脱的身影出没;在情歌喧天、光线幽暗的场所,也有孩子在尽情地嬉戏、游玩。眼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呼吁声声疾,但再往深处想想,孩子们从小置身于庸俗、浮躁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之下,问题也许更加让人忧虑。
(江苏教育电视台新闻部 周云龙)
第8版(教育)
专栏:“减负”大家谈
“减负”以后干什么
“减负”以后应该干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每个同学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把自己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其次,我们还盼望着能参加一些“第二课堂”的活动,使自己的动手动脑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增强。另外,学校少先队还应该多组织我们走向社会,这样,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想素质,又可以锻炼我们接触社会的实际能力。 (杭州建新小学六(3)班学生 舒元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