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河”泛起的泡沫
本报记者 李战吉
“黄河”公司是造啤酒的。啤酒是一种泡沫饮料。“黄河”上市后竟也泛起了泡沫。
1999年,踌躇满志的兰州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不久,它的第一大股东兰州黄河企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转让部分股权。出乎意料的是,这样一次貌似平常的股权交易,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999年5月13日,黄河企业集团公司招股,6月23日,4500万股“兰州黄河”A股在深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0929)。7月12日,集团公司就签署协议,将其持有的近半数发起人法人股股份转让给北京荣园祥科技有限公司。
黄河集团公司为什么要将如此巨大的股份一次性转让?
黄河集团既是黄河股份公司的发起者之一,又是它的第一大股东。集团公司持有股份公司发起人法人股4000万股,占总股本的40.73%。而此次它转让给荣园祥的股份为1980万股,占总股本的20.16%。这一转让使荣园祥一夜之间跃为兰州黄河的第二大股东。
兰州黄河股份公司在深交所一上市,发行价7.72元的股票就攀升至19元,上涨了146.11%,市盈率17倍。在集团公司转让股权时,每股净资产已由招股前的3元增至5.05元。而集团公司的股权转让价为1.2元。这对于如日中天的转让方黄河集团公司无疑是“血本大甩卖”,对于受让方荣园祥则是“天上掉下来一个馅饼”。
人们不明白,集团公司转让股权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股份公司在上市前搞了“泡沫经营”、“泡沫业绩”、“泡沫上市”,还是集团公司在上市后出现了亏损或者其他严重危机?
杨、王联手上市。杨、王相争反目。两个家族酿出了一场泡沫式股权转让大战。
黄河集团公司像大多数民营企业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公司。杨纪强原为集团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股份公司成立,他为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他的四个儿子分别担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和主要分公司经理。
王雁元1997年之前为中国乡镇企业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以1997年6月给杨纪强策划“企业机制、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腾飞研讨会”为契机,加盟杨氏集团。黄河股份公司上市,王雁元功不可没。作为报酬,杨纪强委任王雁元为股份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裙带所及,王雁元的妹妹虽然不是股东,也成了监事会的监事。
股份公司上市后,杨纪强、王雁元关系恶化,以至于剑拔弩张。随着两人的明争暗斗,股份公司上市前后的泡沫冰山渐渐露出水面。
总经理王雁元指责杨纪强滥用家族公司——黄河集团公司的控股地位,肆意侵占股份公司资产。董事长杨纪强痛斥王雁元以权谋私。王雁元在股份公司上市过程中,以开办费名义提取1000万元资金。
杨纪强说,他事先并不知道集团公司转让股权,事隔一个月后才偶然得知此事。集团公司向公安机关举报王雁元利用募集资金买高额国债、转存大额存单,有关部门冻结了股份公司的资金。
11月7日,王雁元在保定被拘留,12月上旬被正式逮捕。股份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陈辉也因涉嫌诈骗而被监视居住。此时,黄河集团承认股份公司部分财务账册由于人为因素而下落不明,公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设法重建账册。
1999年12月29日,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成员大换血。原11名董事只有3人留任。
一场股权转让风波和两个家族的争斗平息了。该抓的抓了,该撤的撤了。然而股份公司的人事大变动却没有解开股民、非股民们心中的疑团。
公司上市为了什么?谁应该对股民负责?
杨纪强、王雁元的争斗,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人的恩恩怨怨,实际上,是两个家族在争夺公司的控股权。
杨纪强是甘肃企业界的风云人物。像其他应运而生的弄潮儿一样,他有过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曾经当过木匠、车工、司机。1985年杨纪强带领家乡郑家庄的父老乡亲凑了117万元,贷款500万元,建起了兰州黄河啤酒厂,靠糖化锅、糊化锅、过滤槽和煮沸锅这三锅一槽起家。
但是,在建立了股份公司之后,这位泥土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却有些力不从心了。
股份公司不是公司名称的变更,它应该是公司制度的改革,是现代企业制度在公司的确立。公司上市不是赶时髦,为上市而上市,它应该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推动企业经营发展跃上新台阶。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公司募集资金3.36亿元,并没有用到发展新的生产项目上,而是将1.8亿元买了国债,7800万元存了大额存款,当然还有5107万元充作了集团公司的流动资金。杨纪强说,目前公司账面尚有募集资金2.67亿元,这些资金又将做何用途呢?面对资本经营,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民营企业家似乎一筹莫展了。
杨纪强对股份公司、公司上市有他自己的认识。正当集团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的时候,他遇到了股份制这一法宝。他知道只有股份制才能够上市,只有公司上市才能够圈来很多钱,于是就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地全权委托王雁元运作上市了。
黄河集团公司的股权转让风波的确发人深省:家族企业如何同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广大股民的利益如何保证?
黄河集团的转股风波使人们感到,我们的一些上市公司操作并不规范,对于上市公司的犯规行为该不该有个说法呢?足球场上,球员犯规,可以黄牌警告,红牌罚出场,上市公司犯规,该怎么处罚呢?
采访结束,记者感触良多。黄河集团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杨纪强付出了很多心血;贫瘠的西北地区有这样一个企业,实属不易。人们企盼着黄河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早日苏醒过来,东山再起,也希望人们给黄河集团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华容:东湖万顷百万金
李满龙 肖新建
华容是个拥有7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全县83万亩耕地和18万亩水域,70%以上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1996年竟因水灾造成16.6万亩棉田和15万亩水稻绝收。发展地方经济成了当务之急。
1992年,县财政投放60多万元,为东湖渔场履行基本设施,加强大湖硬件建设,并遍访渔业专家,寻求科学养鱼妙策。在专家们的具体指导下,提出了大湖投饵施肥养殖的方案。随后几年,财政在四年三大灾的困难情况下,仍对东湖实行滚动扶持,8年来总共投放资金600万元,使东湖的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99年初,他们给东湖投放了青、草、鲤、鳊4大家鱼及桂花鱼、黄鲴鱼、甲鱼、河蟹等名、优、特鱼56万公斤,全年的各类鱼产量达到225万公斤。东湖的成功开发,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由家庭账本看结构调整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彭楼乡南洛村村民侯修振,近年来率先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在三亩承包地内搞起大棚菜生产并获得成功。从侯修振的家庭经济账本上可以看到他们家的经济收入连年增长,他们家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红火。
1992年,侯修振夫妻俩合计,这三亩果园,由于自己不会管理结出的苹果又涩又小,一年也就卖个千把块钱,去掉化肥、农药白挨累,哪有种大棚菜合算,不如砍掉果树建大棚。就这样,1992年夏天,他俩砍掉部分果树,投资4000元,建起了一个占地六分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并种上了黄瓜。
从侯修振的家庭账本上可详细地了解他们家每年的粮食、蔬菜、果树、养殖等项收入和重点支出情况,外借资金去向等。从1992年开始经济总收入尤其是蔬菜收入连年增长。1992年总收入1.3万元,蔬菜收入1万元。1995年总收入2.0670万元,蔬菜收入1.82万元。1996年总收入2.18万元,蔬菜收入1.94万元。
去年早春,他在半亩地上种了大棚甜瓜,由于上市早,每公斤卖3.6元,半亩甜瓜收入1500元,而去年的半亩小麦收175公斤,按每公斤1.2元的价格,也就只能卖200元。也就是说,半亩甜瓜的收入是半亩小麦收入的7.5倍,而半亩冬暖式大棚的收入在1.2万元左右,又是今年小麦收入的60倍。
如今,侯修振家有了钱又是怎样支配的呢?
一是坚定种大棚菜的决心,在种好现在五个棚的基础上,争取加大调整力度,看能不能种点效益更高的蔬菜,如果村里政策允许,他还想再搞个冬暖式大棚。
二是帮助其他困难户,走共同发展之路。这几年他一直在资金和技术上资助其他困难户,有20多人从他家借去3万多元,有的是搞大棚,有的是看病。
由侯修振的家庭经济账本,可以看到农民要想在土地上做好文章,必须走农业结构调整之路。
(作者:孙晋懂 山东省枣庄市彭楼乡政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谈
乡企发展关系调整快慢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就迁西县来讲,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带动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个基本思路,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为此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发展的出发点建立在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企业上,发挥工业化生产和管理的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和畜牧、水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推广。二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深度开发和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乡镇企业。迁西县资源丰富,可供加工的产品品种较多,但近年来,成型的产品不多,多属于初级加工阶段,农副产品待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比如养羊业,可以围绕市场上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羊绒生产线、皮革制品生产线、食品罐制生产线、骨粉饲料生产线。三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集中地,也是农村物资、人才、资金的聚集地。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步伐,是解决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互相依存,没有小城镇,乡镇企业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撑。
总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快慢。只有乡镇企业发展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才可以说取得实效,反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是隔靴挠痒。
(作者:马鉴良 河北省迁西县乡企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报道协作网
穷也在山 富也在山
——吉林省通化市开发“生态经济沟”的调查
马昱华
近几年,一种新的山区经济开发模式正在吉林省通化市兴起——“生态经济沟”。
这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突出体现生产与生态内在联系的效益农业开发形式。生态沟的意义在于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有利于发展经济。
通化市共有土地面积156万公顷,其中山林坡沟地105万公顷,耕地31.5万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67.3%和20%。农民人均林地面积12亩多,而耕地面积仅为3亩左右。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现状,原来主要依靠返销粮维持温饱的农民对“一亩地两头牛”的生活方式不再满足:只靠“二分田”,何时奔小康?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山坡,决心创出一条利用山林资源致富的路子。
一些农民先行一步承包了山沟,发展人参、林蛙、养鹿、养牛、栽果等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民纷纷效仿,要求承包沟坡,很快形成了一个开发山坡沟地的热潮。
农民的积极性促动了通化市有关领导思想的转变。不是大山和沟坡封闭了人们的思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是自己的思想没有解放,观念没有更新。他们深切感到:“穷也在山,富也在山”。通化要想变,必须念好“山字经”,唱好“特产戏”。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有关领导亲自上山踏察,了解全市可开发利用的沟坡地情况,合理规定生态沟的长度。按2.5公里长为一个生态沟统计,全市共有生态沟1350个。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市实际,对发展生态沟作出了总体规划,并于1994年制定了《通化市长白山生态经济开发工程》,简称“175工程”,即建设保护1000条生态沟、开发利用70万公顷山林资源、年纯收入5亿元。还明文规定:对25度以上的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果。
通化县金斗乡北沟村农民方辉承包两条沟,放养林蛙、饲养梅花鹿、黄牛、养鱼、种植人参、西洋参、荒山造林等,年收入达70万元以上。他还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人参加工厂。仅1997年就获利100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原通化县保安公司陈玉祥1997年到四棚子乡承包一条沟,投资300多万元,在沟内修建两座水库,用于开发水田,种植旱田和植树,还投资500多万元成立了一个公司,从事河蟹、养鱼等生产,年收入50万元以上。
通化市开发生态沟、发展效益农业的模式,不仅富了农民,也富了乡镇。目前,全市已封沟1282条,达到立体开发的1038条,年产值实现6.2亿元,90%以上贫困村实现脱贫。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郯城县新村地税分局积极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长”的专业村经济。
图为税务人员在农户了解生产经营情况。
高军 樊加永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尖山成为“湖北仔猪第一乡”
本报讯 今年以来,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已外销仔猪10多万头,除主要销往周边10多个县市外,还远销到了广东、广西等地。尖山乡是富硒区,所产仔猪含硒适中,具有其它地方仔猪无法替代的优势。全乡年外销仔猪30万头以上,以仔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60%,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北仔猪第一乡”。 (李明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太湖小池镇搞活结构调整
本报讯 安徽省太湖小池镇履行政府职能,努力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指导、扶持、服务。
1997年,该镇在孔河村试种蘑菇,当年种植面积20万平方尺,到1999年下半年,种植面积达105万平方尺,比1998年净增70万平方尺。覆盖21个村,148户,收获蘑菇130万公斤,创收入245万元。仅蘑菇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40多元。
(汪国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优质,才能卖好价
李德山
一个外国啤酒中国分公司要用中国产的大麦作原料,出价高,但质量要求也高。既要求大麦水分含量低,又要求烘干时不能有热伤,还要无污染。结果我们只有少部分大麦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大部分还得从国外进口。
粮食质量低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影响农民的利益。近几年虽然粮食产量高了,但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品种单一、质量不高。要真正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从政策上向农民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好粮才有好市场,好粮才能卖出好价钱。
“两高一优”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而种子是粮食生产走上这条途径的关键所在。但为什么我国粮食品种的更新赶不上农民手中品种的退化?这因为70%的农户目前仍是自留种,国有种子公司的良种经营量仅占全国用种总量的二成,致使口感差的早籼稻、面筋质低的小麦、氨基酸及赖氨酸含量较低的玉米3大粮食品种还在大面积地生产。
当然,人多地少、灾害频繁、基本还是“靠天吃饭”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粮食数量上不敢、也不可以有半点松懈。从这一实际出发,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地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合理布局,不可操之过急,或一哄而起。但可以断言,谁在质量和品种上抢先一步,谁就赢得了粮食市场的主动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肃南县林区五十年未发生火灾
本报讯 记者李战吉报道:甘肃省肃南县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使国家重点保护的196622公顷水源涵养林区50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甘肃肃南县林区蓄积森林总量达1115万立方米,全县境内林业用地占祁连山林业用地面积的34.4%,是河西走廊农牧业生产的绿色天然屏障。近年来,该县建立了“六级”防范网络,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建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平舆:借力促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李炽良 本报记者 王华兴
位于豫东南的平舆县,一马平川,却是个地下无矿藏、地上少资源的国家级贫困县。前些年这里的招商引资无优势可言,可是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外地客商纷至沓来,借力促发展的基本格局业已形成。
截至1998年,全县累计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13个,其中已投产项目达116个;引进资金3.2亿元,其中外资764万美元;有3000多家客商在这里落户,形成工业生产能力达10多亿元,占据全县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大力整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是平舆县为优化投资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措施。1996年,平舆县专门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委员会,对县境内的“四乱”进行了彻底整治。随着投资环境的优化,平舆县招商引资的优势日益凸现,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4%。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家小店伪劣过期食品何其多编辑同志:
笔者前不久在农村调查,接连听到群众反映食品过了保质期的事。买的啤酒已过期半年,喝起来酸;罐头过期一年,封盖已被食品变质顶起;糕点一吃变苦变味;汽水中有小虫……而这一切过期食品都是在农村由农民开办的商店里购买的。据了解,眼下农民特别是偏远农村的伪劣过期食品相当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至少有三方面。
一是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些农民店主为了节省时间或忙于农活,在进城批发商品时便大量采购。由于这些食品只是在逢年过节畅销,其他时间销量小,所以时间一长便出现过期、变质。二是每年城市都进行打假活动,一些不法分子便将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转移到农村,致使农村伪劣食品有增无减。三是有关执法部门忽视了对农村商业网点的检查。
江苏省如东县 王必春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合伙消费成趋势
杜中民
2月20日上午,河北省玉田县刘瓜铺村青年杜宝云准备去县城办事,当他要花27元“打的”出发时,村里恰巧又有两位农民要进城,结果他们合伙租这辆车,每人仅花费9元就到了县城。像这样农民合伙消费的现象在玉田县农村已成为一种时尚。
玉田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小康标准。精明的玉田农民,在钱包鼓起来以后,也没有冲昏头脑,而是精打细算向外支出,尽量不乱花钱。农民王庆昌看到近年来小麦收割机跨区域作业很有赚头,他来到县农机公司一了解,才知道一台大型且效能较好的小麦收割机价格为11万多元,可他家的积蓄只有4万多元。正当王庆昌犯愁时,与他同村的两个农户愿与他合伙购买,最后3家各出资3.7万元买下了这台收割机,后来他们仅用两年就收回了成本。有的几家农户共同订阅一份报纸或杂志,相互传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草毯“织”出致富路
陈吉有 纪昌荣
一吨龙须草值多少钱?湖北省郧县黄柿乡上观村的农民,用一吨龙须草织成400块草毯,每块草毯以4元钱的价格由“市场经纪人”董俭祥销往河南、安徽等10多个省市,从而使一吨龙须草的身价由120元增长到1600元。
据统计,近9年来,该村草毯收购部累计销售草毯270多万块,使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其中草毯收入占1/4。上观村农民依靠草毯“织”出了一条致富路。
1991年,颇有经营头脑的董俭祥被选为村委会主任,通过市场调查,他筹资办起了“草毯收购部”,并向农民承诺: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不限收拒收。
据董俭祥介绍,一块草毯平均用草2.5公斤,每公斤草增值1.48元,草毯收购部年经营草毯30多万块,每年为8个村的农民多创收100多万元,仅上观村织毯一项年收入在23万元以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