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北京铁路局安全生产1300天
本报北京3月26日讯 截至3月25日18时,北京铁路局实现无行车重大、大事故1300天,再创安全生产新纪录,在紧张的冬运、春运和为“两会”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叶仲文)
第1版(要闻)
专栏:
咱们的贴心人
——记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周福坤
新华社记者 李术峰 陈澎 本报记者 朱思雄 周立耘
这里的土地曾是一片贫瘠和荒芜,这里的田野曾负载着封闭与落后……他来了,怀着泥土般质朴的情感,将自己的心血深深融入了这片山野,以自己瘦弱的身躯背负起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他就是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周福坤。14年来,他以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在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赤诚的足迹;他以精湛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崭新形象。
周福坤上任了——他一把剪刀,带领艾头坪人剪绿了荒山,剪掉了山里人的穷尾巴
“娘啊娘,养女莫嫁艾头坪,山上不长毛,野菜当正粮……”这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谣一直到80年代中期,依然是艾头坪贫穷落后的写照。
1986年春,33岁的周福坤调任艾头坪乡武装部长。报到第二天,他就下到村里“摸民情”,所见所闻使这位年轻的乡干部心中沉甸甸的:满目荒山,几亩薄田,衣衫破旧的农民兄弟听说他是乡干部,掉头就跑……但,周福坤没有灰心,他从那连绵的荒坡上看到了艾头坪的希望:这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不应该守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过穷日子。
一连几天,周福坤都夜不能寐。经过深思熟虑,一份关于大力开发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建议方案摆到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办公会议上。乡党委、乡政府采纳了这个方案,并任命周福坤为全乡山地开发的总指挥。
这年冬天,周福坤带领1000多名民兵开进了艾头坪沉寂的荒山。他身先士卒,一个冬春的时间,硬是穿烂了三双新套鞋。终于,“山上不长毛”的艾头坪变了模样,近万株桔苗栽上了荒山。与此同时,农民房前屋后也种上了柑桔、葡萄和板栗。全乡新开发的3000多亩果林成为农家百姓沉甸甸的希望。
收获的季节到了。然而,现实给满腔热情的周福坤泼了一瓢冷水:由于农民不懂技术,管理不善,果树长起来了,但挂果不多。周福坤刚舒缓的眉头又皱紧了,深陷的眼窝下流露出的是痛心和焦急——老百姓的汗水和钱可都在里面呢!
“我这个总指挥可不能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骂。”第一炮没打响,严峻的考验摆在周福坤面前。他下定决心:要学好技术,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
学技术要投入,乡里困难,自己掏。周福坤买来了有关果木栽培的书本,订阅了《落叶水果》、《农药》等多种实用科技报刊,一篇篇地读,一页页地啃,靠着一股拼劲,写下了20多本、5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他还花3000多元,赴湖北、广东、浙江学习先进技术。
嫁接是果木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直接决定着水果的产量和质量。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周福坤让母亲和妻子帮他捡来了两竹筐桃核,在自家责任田里先后育出万把棵桃树苗,他一有空,就拿这些桃树枝条削个不停。就是下村途中,他嫁接刀也不离身,一手拿刀,一手捏枝条,边走边削……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福坤终于掌握了过硬的嫁接本领,经他嫁接的果木成活率近100%,他的果木栽培技术赢得了“芷江一绝”的口碑。
身怀“绝技”的周福坤背上了一个黄书包,将自己的“宝贝”——嫁接刀和用于捆绑的薄膜条放进去,着一双“解放鞋”,踏上了艾头坪的山山岭岭。这一走就是十几年,他利用下村和节假日的机会,将一身技术毫不保留地无偿献给了农民兄弟。
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500多株板栗有一半是野板栗,村民胡万代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周福坤听说后来到胡万代家。家里没人,他便找了一个放牛娃,带他来到了胡万代家的板栗林,喀嚓喀嚓地对野板栗动起了嫁接改良“手术”。等他干完,太阳已经下山了……此后,老周一直牵挂着这片板栗林,又多次到胡万代家教他如何治虫、整枝。在周福坤的帮助下,胡万代家的板栗林每年有了4000多元的收入。一户户农民得益于他的这一绝活,收入增加了,日子慢慢好起来。
1996年,又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了艾头坪乡党委面前:山上的柑桔产量上去了,市场上的柑桔却严重滞销。
“农民闯市场有困难,我们干部就要积极去探索和引导,帮助他们开拓市场,避免风险。”在一次乡党委会议上,已是乡党委副书记的周福坤提出,艾头坪乡柑桔品质不高、品种单一,唯一的出路是改良品种,发展市场需要的“名、特、优、新”产品。
更换品种谈何容易。面对困难,周福坤又冲在前面,他与几名乡干部带着嫁接工具,挨家挨户指导。村民田茂成种了6000多株桔树,眼睁睁看着堆满屋的柑桔慢慢烂掉,只能一天到晚心痛地叹气。周福坤来了,他从自家果园剪来8公斤椪柑枝条,在田家一干就是5天……伴随着他的足迹,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在艾头坪得到普遍推广,畅销市场的脐橙、椪柑、冰糖柑和无核椪柑挂上了果林的枝头……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围绕着市场,如今的艾头坪不但有柑桔园,还有了仙桃湾、枣李岭、葡萄园、板栗山……周福坤还组织了“运销队”,办起了“养鸡协会”。
一把剪刀,剪出了艾头坪的致富路。10多年时间里,周福坤先后用坏了20余把果树剪枝刀,全乡2300多户农家,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他嫁接的果树上万株,他还为贫困农民无偿提供果苗,培养了60多名科技“二传手”、“三传手”。农民兄弟亲切称他为“剪刀书记”。
这片贫穷的山野变绿了,变富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30多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000元。
周福坤走来了——他走上田间地头,来到农民兄弟身边,没有指手画脚的命令,只有实实在在的服务;没有半点花架子,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一件黄军装、一双“解放鞋”,一年四季徒步在山路上,周福坤在群众中有了这样的口碑:“周书记定了,我们干。”“周书记说的,我们信。”“我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深深感到要搞好农村各项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农民出身的周福坤深深了解自己的农民兄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纸计划、一项命令、一个号召。谁能带领他们致富过上好日子,谁就会受欢迎。
民风剽悍的艾头坪一度赌博成风,唐家桥村一位姓肖的村民,由于赌博成瘾,家徒四壁,孩子失学。周福坤知道这件事,专程去做工作。“我也想干点正事,到哪去搞成本呢?”这位户主一肚子的“苦水”。“我帮你。”周福坤二话没说,转天便送来了几百株柑桔苗子,帮他挖梯、抽壕,将桔苗栽上了山。几个月后,周福坤放心不下,又来了。没想到,这位村民又回到赌桌上,无心照料桔苗,山上满是黄毛草,不见桔苗的影子。
周福坤的硬性上来了。他赶回村里,将这个村民从牌桌上拖上了山……一连三四天,周福坤都带着他翻地、除草、杀虫、施肥、剪枝,还帮他在桔树间点播了花生、香瓜。看到周福坤弯腰躬背,手上被草、刺划出一道道血痕,但一点不在乎,干得那么认真、卖力,这位“赌桌老手”麻木的心感动了,一把拉住周福坤的手:“周书记,你这么顾我,我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您了。”这以后,他痛改恶习,把精力全部放在生产和柑桔的培管上,每年纯收入达到7000元,温暖的亲情又充盈在这户农家。
“只要为人民服好了务,掌好了权,就没有执不好的法。”平时寡言少语的周福坤谈到当前的农村工作,身上的“土”气没了,深深的眼窝下闪射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村干部的自信。
有一次,艾头坪乡的干部下村收屠宰税,结果碰了个“钉子户”,税款没收上,还挨了骂。情况报到乡里后,周福坤找到正在家修抽水机的户主。见到乡干部又来收税,户主满脸的不高兴:“我家的田干了,等着要抽水,交税的事以后再说。”
看着沮丧的户主,周福坤不再提收税的事,而是挽起衣袖,帮忙修起了抽水机。两个小时过去,抽水机修好了。再看周福坤,干瘦的脸在烈日下渗满油汗,一件白衬衣早已没了原样。周福坤全然不在意,抹了一把脸,又和其他乡干部帮户主把机器抬到了一里外的田里装好。
哗、哗、哗……汩汩的清水随着抽水机的欢叫涌进干渴的稻田。一直在发愣的主人不知说什么好:“周书记,你不要讲了,屠宰税我交。今天手头没钱,明天我一定送到乡政府来。”第二天,他果然把税款送来了,并且从这以后,他总是积极配合乡里的工作。
在周福坤眼里,“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农民是讲道理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将政策、道理讲到他们心里去。”离乡政府10多公里远的杨家村的一个计划生育对象,已连生两胎,工作依然做不通。这天,周福坤刚好路过他家,就走了进去。
“你看现在这日子,没个男丁不行啊,再说将来谁来养老呢。”主人看是帮自己种柑桔的“周书记”来了,心里就热乎起来,说出了心中的疙瘩。
“你们都看到了,原来村里人均一亩半地,现在人多,人均不足8分。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人越多了,地只会越少,地少人多,这往后的日子还能过好吗?”对方不吭声了。周福坤又接着说,“过去讲究多子多福,养子防老,如今,你看村里超生的家庭,有几个日子过得好的?计划生育也是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啊!”
主人一阵沉默,他要的就是这句话,破“风俗”总得有人支持啊。他想通了:“周书记,你放心,过两天我一定去结扎。”
科技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一项项服务就是一缕缕的春风,化开了干群之间的疙瘩,民心亮了,民心顺了。1996年,周福坤担任乡党委副书记的第一年,艾头坪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破天荒获得全县第一名。他主管政法工作以来,全乡没出现一起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犯罪的案件。曾经鸡犬不宁的艾头坪成了一个安宁祥和的文明山乡。
周福坤动情了——少言寡语的他语重心长地说:“干部不讲风格谁讲风格呢!”
山乡虽小,乡“官”面临的考验和诱惑却不少。身为武装部长的周福坤负责征兵工作,而当兵,对山里孩子来说意味着走出大山,这也是他们父母的梦想。
一次征兵前夕,一个亲戚找到周福坤,想把儿子送去当兵。周福坤对他说:“这伢子初中都没毕业,表现又不太好,群众评价也不高,基本条件都不合呵。”亲戚不耐烦了:“你是武装部长,合不合不就你一句话。他初中没毕业我去弄个毕业证还不行吗。”
听了这话,周福坤火了:“我明知道你是‘弄’的毕业证,还让他去当兵,那不是要猫儿在老鼠面前装瞌睡吗!”就这样,亲戚只得悻悻而归。
一次,一位退下来的老村支书拿着两条烟来找周福坤:“周部长,我实在看不透你,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儿子去当兵?你知道好多人都说我这个支部书记算是白当了。”他的儿子连续两年参加征兵都没走成。
“书记也好,部长也好,都不是用来谋私利的。如果当干部的都以为只有得到利益才算不白当,那老百姓还有好日子过吗?共产党的江山还坐得稳吗!”周福坤回道。
周福坤耐心做工作:“这两年全乡只有4个兵的名额,可每次都有6个合格。正因你是党支部书记,我才放心地留下你的儿子。另一个被留下的娃儿也是个支书的儿子,那支书还是我的战友呢。”
一身正气的周福坤,时时想着老百姓的利益,处处维护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他担任艾头坪武装部长14年来,为部队先后输送新兵70多人,没有一个不合格兵员。
周福坤这个“官”,亲戚、战友“指望”不上,他的父母、妻子更“指望”不上。在老百姓眼里,周福坤这么多年来,失去了很多很多:全县与他同一天被录用为国家干部的15人当中有11人早就进了城,而他在乡里,妻子还在农村。10多年来,老周凭一手嫁接绝技带领艾头坪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他自己家里却还欠着几千元的债。有人给周福坤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嫁接一根果枝收费3毛钱,那么仅这一项收入就可达到10万元以上……听到这些,内心坦荡荡的周福坤露出了山里农民儿子质朴的一笑。
“我知道,其实我欠家里的太多太多。”说到这里,周福坤点了一根烟,半眯的眼睛里映射出深藏在内心的无限歉疚……为了支持周福坤安心干好工作,这个朴实的家庭不知付出了多少。周福坤参加工作30个春秋,仅在家过了两个年。每到这个民间最讲究的传统节日,已届高龄的父母总盼着他在身边。孝顺的周福坤答应着,但总不能兑现——“这个时候,干部不讲风格谁讲风格呢!”
1997年夏天,周福坤的妻子肖玉银患了重感冒,而此时正是稻田打药的最佳时节,她迫切希望周福坤能帮她干完这茬活,在身边照顾照顾她,哪怕就一天。
接到别人捎来的信,下村检查完工作的周福坤从数十里外的乡政府匆匆赶回家,妻子正病卧在床,重感冒使她没有丝毫气力。周福坤来不及说句话,背起药筒就下到了地里。打完药,天快黑了,他放下药筒,囫囵吞下几口饭,扭头又按乡里的通知开会去了。
“我对她照顾得太少了,我这个做丈夫的,唉……”想起妻子几次都晕倒在田里,想起妻子对他工作的支持,这位吹惯了山风、淋惯了山雨的山里汉子动了感情,讲起了他们“谈对象”时的一件件往事。周福坤深知,妻子深爱着自己,一直担忧着自己:40多岁的人,1米7的个头,体重只有50公斤,晕倒在山里也是常有的事……
杨家村修水库,周福坤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3个月。一天,他带病和工程人员检查施工进度和物资储备情况,走到一个土坡时,忽觉天旋地转,两眼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走在前面的同志不见了老周,急忙返回寻找,发现老周昏倒在路边,脸色蜡黄。
常年在山岭间奔波,周福坤染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冠心病,“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从不离身,但这些,他从没对同事提起。
瘦弱的身躯饱浸着风霜……然而,这正是艾头坪老百姓信心和希望的源泉。在偏僻的山乡,周福坤——这位农民的好儿子,将一名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党员干部形象树立得高高大大,磊磊落落。
周福坤流泪了——“想起群众对我的那份信任,那份理解,那份真真切切的兄弟情,我很满足……”
1992年隆冬,周福坤正组织人马开发贺家冲柑桔场,一场南国少见的大雪飘落在湘西山区,气温骤然下降,万径少见人迹。
腊月二十八,周福坤安排其他人回家过年了,自己一个人留在山上守场。年三十下午,周福坤从工地巡视回来,准备生火做饭,一抬头,看见漫天飞雪中摇摇晃晃走来一个人。他定睛细看,是李荣洪老人。他迎了出去:
“老伙计,今天是什么日子,还上山来?”
“我知道是三十夜,你一个留在山上,我心里不好受啊!”李荣洪喘着气,举了举双手,是两瓶酒、一条鱼。
平日里将情感埋在心底的周福坤,听了这话鼻子一阵发酸,泪水禁不住刷地流了出来……没有电灯、没有蜡烛,晚上,这位很少喝酒的乡干部和他的农民兄弟守着一堆柴火,举起了酒杯,通红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
初一,李荣洪下山了。第二天,得知周福坤在山上过的年,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冒着风雪赶上山,送来了自家做的糍粑、扣肉、猪蹄,还有取暖用的木炭。龙口村村民肖启斌赶了数十里山路,送来了两条大草鱼……
“群众是纯朴的,你有情,他更有义。”周福坤经常教育身边的年轻人要实实在在地树立起群众观念。“哪里有困难,干部就要送去党的温暖。”这么多年来,周福坤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故事数不胜数,它们长在那漫山的果树枝头,融在那散发着清香的泥土中,将艾头坪农民兄弟的心紧紧凝聚着……
龙口村有个孤儿肖伢崽,自幼父母双亡,后来虽然成了家,但致富无路,穷得叮当响。周福坤了解到他的困难,送给他350多株蜜桔苗,并手把手教给他栽培技术。此后,周福坤又帮助肖伢崽贷款买了5头猪、50多只鸭,发展起了养殖业,种上了3亩多新品种西瓜。一年下来,猪鸭西瓜全部上市,收入超过1万元。肖伢崽还清了债务,添置了家什,生活好了,失学的孩子又重返学堂。从这以后,肖伢崽像变了个人似的,交公粮交提留,总是带头,做义务工一马当先,还积极帮助其他的村民,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小组的组长。
周福坤的行为带动了乡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一个个干部开始走出办公室,走上了农民兄弟的田间地头……
真情换来了鱼水情。1996年,一场洪灾冲毁了龙口村的防洪大堤,无情的洪水卷走了许多农民的庄稼、果园。形势非常严峻,一个冬天时间必须修好大堤,否则后果更加严重。冬天,修复工程开始了。在施工的第一线,周福坤和乡政府所有机关干部职工来了,全乡党员和民兵来了,连未受灾的邻村群众都来了。人心齐,泰山移,这条长1100多米的大堤是清朝用了几十年才修好,而今天在它的残迹上,周福坤等乡干部和村民们仅用了20多天就修好了。
目睹坚固的大堤,村民们欢呼不已,他们自发找来了石灰,在村前的山坡上写下了“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并将这条大堤命名为“干群同心堤”。
鱼水情深,干群同心——周福坤,这位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将党的形象牢牢筑在了农民兄弟的心间,使脚下这片田野升腾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保护生态环境 绿化美化祖国
保护好生态环境,才会拥有蓝天碧水和美好的家园。连日来,各地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绿化、美化祖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①河南省洛宁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集中人力在东至崛山电站、西至龙头山沿线,建设全长35公里的绿化带。图为干部群众在山坡上栽树。李中灿摄
②武警福建总队二支队组织427名新战士走上街头,开展学雷锋环保活动。图为他们在福州市江滨大道望龙台公园清理垃圾。 谢党生摄
③重庆市举办了“母亲河,我为你添绿”长江沿岸绘画展览。图为中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向过往群众宣传环保知识。 高效文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
甘肃加大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
本报讯 为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省日前出台新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甘肃现有中小企业9.3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力军。但由于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发展还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小,产品技术含量低,还贷意识差,吸引和消化信贷资金能力较弱,制约了这些企业发展。
近日,甘肃省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结构不合理入手,正式出台了《甘肃省“双选项目”实施与管理试行办法》,省经贸委和地方经贸委计划每年安排2400万元以上的风险资金,省建行安排5亿元左右的专项贷款,用于扶持重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在项目审批上,不再使用立项审批制,而是采用向银行推荐制。项目取消立项审批,直接进入可行性研究,由经贸委和建设银行双向选择,共同评估、论证,省建设银行根据省经贸委推荐意见和贷款规定发放贷款。 (崔景瑜)
第1版(要闻)
专栏:
治理江河源头 发展生态经济
青海向全国拍卖800多万亩荒地
本报西宁3月26日电 记者马应珊报道: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为了吸引资金,治理黄河长江源头,搞好生态经济,青海省委、省政府彻底打破行政区划界线,日前宣布,向全国拍卖全省各地800多万亩宜林宜农的荒地。
青海是个面积大省,资源富省,人口小省。因财力不足,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开发没能形成规模效益,2亿多亩退化草原得不到有效治理,800多万亩宜农宜林荒地得不到开发利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青海决定请别人来发财,求自己快发展,以对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将能种粮、种树、种药材的荒地、荒坡向全国拍卖。
位于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有500多万亩草地严重退化,变成黑土滩。州政府已立项公开拍卖治理,重新改造,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生产。
第1版(要闻)
专栏:
优化用人环境 搞好用人机制
乌鲁木齐出台引进人才优惠政策
本报乌鲁木齐3月26日电 记者李忱、陈沸宇报道:记者从乌鲁木齐人事部门获悉,这个市近期出台了引进人才优惠政策。
新政策规定,无论以何种方式来乌市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优秀人才每月提供1500元和1000元的工资外补贴;短期工作由政府无偿提供周转房一套;长期工作、定居者还可享受探亲假、安家费、随迁家属和子女入托、入学等多方面的优惠待遇;以自己的技术、管理经验为所在单位取得经济效益的,还可按税后新增利润的比例提取奖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市政府另行给予重奖。此外,市里正在研究解决稳定人才、培养人才、用好现有人才、优化用人环境、搞好用人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
牢记宗旨 心系群众
本报评论员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周福坤同志以自己的实践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全心全意的服务观念、带头致富的过硬本领、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实践证明,这样就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就能把农村基层工作做好。
周福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周福坤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几十年如一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忠实地实践了共产党人心系群众,服务群众,造福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心和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清正廉洁,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变化,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周福坤在实践中及时转变工作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同时练就了一身为民造福的过硬本领。他努力学习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应用普及农业适用技术;观察搜集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把握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树立了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周福坤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上作出了表率。周福坤常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农村基层干部如果还是习惯于原来的工作方式,靠行政命令的方法,搞个人说了算,就很难做好工作。周福坤从新的实际出发,在工作中,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方法和策略,实实在在,公道正派,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引导工作,善于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确立了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巨大成功,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是农业和农村迈向现代化的新起点。”周福坤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价值和伟大追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走出大别山
——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杨振兴
河南新县,居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交界处。战争年代,这里“村村有红军,家家有烈士”,全县不足10万人,为革命牺牲的就达5.5万人。
“为有牺牲多壮志。”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在这块浸透着英烈鲜血的土地上,跃起一家家抓住机遇艰苦创业的企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挟“将军县”豪气冲出大别山的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羚锐让人注目,不仅因为短短10年间,这个依靠扶贫贷款起家的小厂,企业总资产增长了650倍,跻身全国中药行业50强,声名响彻大江南北;还因为成功走出大别山后的羚锐,以支持家乡建设为己任,成为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羚锐找到了走出大山的突破口——信心
1992年,是羚锐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山外,市场经济大潮风起云涌,医药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山里,资金短、人才缺、信息少,偏居一隅的羚锐步履维艰。
这一年,新任总经理熊维政走马上任。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新班子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职工大会。总经理一席话,燃起了每个羚锐人心头的热望:地处深山不可怕,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同样能够冲出大山,大有作为!
过去,只知埋头生产,从不考虑“为什么生产”,羚锐的产品仅在周围数省的市场露露脸。现在,观念更新,明确提出“市场第一”的口号,羚锐上下实现了经营战略的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由传统型生产转变为经营开拓型生产,一切围绕市场转;二是由销售我生产的产品转变为生产我销售的产品,两眼盯着市场干;三是由做买卖转变为做市场,从推销转变为营销。
观念一变,局面全新。公司领导兵分几路,北上长春、北京,南下湖南、四川,摸行情、看走向,确立了南北并举、东西兼顾、以点带面的销售新格局。紧接着成立了营销公司,将销售人员从十几名增加为100多人,并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30多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把“游击战”与“阵地战”有机结合,做到重点区域不留空白。
1995年初,一场从中原向全国推进的“总决战”打响了!羚锐先是布下重兵,在河南本省“拉了一网”;接着挥师西南,对云贵川来了个“城市包围农村”,中心城市率先开花,再向四周县乡扩大战果;在京津沪则展开“堡垒推进”,让羚锐产品迅速进入都市家庭;稍后兵分三路杀向东北,牢牢扎下营盘……到1999年,羚锐公司的57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发达的市场网络,保证了羚锐每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半个月之内就能迅速走上全国各地医药公司的柜台和各大医院的药房。
面对新的市场态势,1996年6月,羚锐公司又率先在大别山区全面导入了CI系统。他们的目标是:5年之内,CI战略成为公司对内深化改革、对外迎接挑战的有力武器,全面提高羚锐的整体竞争力。
走出大山的羚锐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大别山。他们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新县是全国四大优质银杏基地。羚锐研制出银杏保健系列产品,与红二十五军的发源地箭场河乡达成扶贫协议,为当地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羚锐公司开发生产的“胃疼宁片”、“复方桔梗片”、“丹参片”等名优中成药,带动了全县大批农户依靠中药材种植迅速摆脱贫困。1997年1月和4月,羚锐成功兼并了信阳地区中药厂、信阳粮食机械厂,当年扭亏为盈;1998年,新创办的羚锐保健品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又先后安置了300多名下岗职工。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带动了全县建筑、邮电、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激活了老区经济发展一盘棋。
职能到位、工作到岗、责任到人,羚锐奠定了走出大山的牢固基石——一个好机制
严管理,严考核,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是邯钢的成功经验,也是羚锐走出大山诚心借鉴的他山之石。
1992年以与香港锐星公司合作建立有限公司为契机,羚锐拉开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序幕。几年来,他们大胆实践,接连走出几步好棋。
对照现代企业标准,不断延伸羚锐管理内涵。13项基础管理制度和50项综合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企业生产经营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监控,切实保证了产、供、销各环节的有序组合、正常运转;定性定量的严格管理,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企业运行过程中人、财、物等要素的浪费。
实施“生命工程”,强化质量意识。羚锐的决策者们深知,羚锐提出了“双百”企业行为准则,即“百分之百地提供高质量、高疗效的药品,百分之百地提供优质销售服务”,并由此全面实施了旨在提高公司整体水平、优化产品质量的“生命工程”,从生产设备、管理模式、职工素质多方入手,扎扎实实开展质量革命。
在羚锐,从新产品开发、试制、生产到销售,共有86项质量考核标准,关键工序还设立了30多个质量控制点。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制,将员工的收入同工作业绩、成本费用挂起钩来。几年来,羚锐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优质率达到86%以上,没有发生一起因质量问题引起的索赔、退货,在广大客户中树立起良好信誉。
走进羚锐厂区,草地、喷泉映衬着乳白色的厂房,找不到一个烟头。职能到位,工作到岗,责任到人,严格的管理机制带来焕然一新的企业面貌,使羚锐始终保持昂然向上的发展势头;“一丝不苟、保质如命”的质量意识,升华为内涵丰富的企业精神,成为羚锐走出大别山的通行证。
购买专利、联合研制、独立开发,三管齐下快速发展,羚锐抓住了跃出大山的强大推助器——创新
一脚踏出重峦叠嶂的大别山区,羚锐很快面临着另一个难题:企业进一步发展,后劲何来?1994年,一个统计结果触动了公司董事长熊维政:我国每年有5万多项科研成果,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10%左右!一番审时度势后,羚锐公司领导人开始把眼光瞄准高科技领域,确立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
首先,羚锐投入3600多万元,建起3座全封闭现代化生产大楼,引进了具有一流水平的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备,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羚锐的膏剂、膜剂、冲剂、酊剂等生产设备和工艺均在国内领先,部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是科技的先导。羚锐广揽英才,人尽其才。一个个专业技术人才从北京中医大学、华东理工学院、中南财经大学等慕名而来,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羚锐,每个职工每月都要抽出16个小时,集中学习药学专业知识、微机应用;每年都有一批职工被选送到河南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深造进修。
为了缩短“高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的距离,董事长熊维政多次率领技术人员深入到高等学府、科研部门求学联姻,把适合自身条件、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加以“嫁接”,从而赢得了新产品的前期试制时间,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1994年夏天,他们在郑州走访医药专家时,得知省内一家研究所根据家传秘方,采用几十种名贵中药材,精炼而成一种中药硬膏制品——骨质增生一贴灵,立即果断买断了生产经营权,只用两个月时间就把这一科技成果推向了市场。骨质增生一贴灵投放市场3年,就完成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6000多万元。
尝到了科技创新甜头的羚锐人又在郑州设立了药物研究所,广泛搜集国内外医药科研情报,追踪先进技术,参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攻关。东北一家医药研究机构在研究一种治疗二型糖尿病的降糖新药时,因经费不足进展缓慢。羚锐了解情况后,立即注入资金联合开发。
膏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历史最悠久的医药品种。羚锐公司在科技创新中,把开发生产传统膏药系列产品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他们先后与十几家著名的中药研究机构建立起密切联系,不断搜集、挖掘传统膏药品种,陆续推出了壮骨麝香止疼膏、皮炎灵、辣椒风湿膏等,1998年,羚锐共销售膏药3.57亿贴,成为全国最大的硬膏药制剂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说,好机制奠定了羚锐走出大山的牢固基石,那么,科技创新则给羚锐的超速发展提供了一支最好的推助器。购买专利、联合研制、独立开发三管齐下,1994年以来的短短几年间,羚锐公司就把1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推向市场,青石冲剂、培元再造胶囊、胃疼宁片、咳宁胶囊……一个个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不断问世。
第1版(要闻)
专栏:
密克罗尼西亚总统抵京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总统利奥·法尔卡姆今天下午抵京,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许军等到机场迎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