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3-2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图片 '...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平生怀直道 大化扬仁风(隶书) 杨连福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画坛风景线
  美术界再说庞薰琹
  十五年前去世的一代美术宗师庞薰琹再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庞薰琹教授艺术展”及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
  庞薰琹教授本世纪初生于江苏常熟,自幼习文从艺,三十年代留学法国,回国后在上海推行现代艺术运动,是名噪一方的“决澜社”骨干成员。从五十年代开始,他致力于寻求建立中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教育的途径,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主要创建人。
  庞薰琹的学术思想,有着近一个世纪的文化影响。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杰出贡献,与林风眠、徐悲鸿、潘天寿等一起,构成百年美术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独特景观。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近五十余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专家、学者一道,参加了题为“百年美术和设计进程中的庞薰琹”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指出,庞薰琹为美术界和教育界留下了一笔难以估量的学术财富。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成果展举行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建会十五周年成果展近日在京举行。
  十五年来,该会在国内外举行大型书画展三十多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了书画联展。所创办的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累计毕业学员十二万余人。仅从该会六十九个团体单位调查统计,向各界捐献书画作品达二十三万余幅;向灾区、希望工程等捐款二百二十二万余元。
  2000中国书法家联谊会举行
  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主办的《2000中国书法家联谊会》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书法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大专、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
  《舒同书法》VCD在沪首发
  已故书法艺术大师舒同的首部VCD作品专集——《舒同书法》VCD日前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舒同(1905年—1998年)被毛泽东誉为“马背书法家”、“党内一支笔”。该VCD荟萃了舒老各个时期的墨宝,为广大“舒体”爱好者提供了临摹学习的范本。由汪道涵任名誉会长的上海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去年7月成立后,拍摄制作了这部VCD。
  孩子眼中的二十一世纪
  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共庆千年大典》大陆、香港、澳门少儿书画获奖作品展,日前在北京中国儿童中心举行。在七千余幅参赛作品中,孩子们用画笔抒发了对澳门回归的喜庆心情,描绘了想象中的二十一世纪美好情景。
  张跃华山水画展在京展出
  近日在京举办画展的张跃华以自己擅长的山水画寄托了对祖国山河之爱。
  画家张跃华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专职画家。张跃华是近年来画坛脱颖而出的中青年画家,毕业于山西文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后入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中,他不断创新,作品有传统功力尤其是文人画传统,又具有现代的形式意味,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安都画展在京举行
  青年画家安都画展日前在炎黄艺术馆举办。展出作品六十余幅。安都画作在风格上追求传统笔墨与现代色彩的融洽。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体现文化底蕴。造型夸张,画风洒脱奔放。
  关维兴水彩作品在京举行
  由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和炎黄艺术馆共同举办的关维兴水彩作品展日前在炎黄艺术馆开幕。
  此次展出的六十余幅作品,大多是关维兴近十年来创作的水彩新作,其中许多作品曾多次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画家独白
  释文:写生可得其形,心传取其神;勤可补拙,也当勉之。(宋文治,江苏太仓人。生前担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人物

  林风眠之路
  潘公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激烈社会变革和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几乎触动了每一位敏感的知识分子的神经,他们共同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在这场争鸣中,有关中西艺术比较的问题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期望在世界艺术的总体框架中找到发展中国艺术的基点。在这样一种历史情境下,“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应运而生,林风眠先生正是这一理想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但力求创造与世界艺术潮流同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而且要使之成为“促进社会美育”、“实现艺术社会化”理想的工具。
  林风眠为现代中国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青年时代他就先后执掌了当时最重要的两所国立艺术院校,尤其是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在杭州创建了中国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锐意推进艺术运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阵容,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操守及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一切都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
  从旅法之时起,林风眠便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民族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潜心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旨在梳理其各自的历史,从而认清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艺术的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回国后,他即以不懈的开拓精神,将自己的理论思想运用于大胆的艺术实验,与他的艺术同道们一起,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并注重本体语言探索的崭新道路。无论是早期那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巨幅油画,还是后期那些恬淡忧郁的彩墨画,都渗透着他对西方现代精神的出色理解和对中国民族文化几乎是本能的颖悟。在这条需要足够才华与勇气的道路上,林风眠不仅是先行者,而且以其深沉感伤的诗人气质和孤独高远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典范。
  林风眠是他那个年代最关注时代的画家之一。“创造时代艺术”既是历史赋予他的一项沉重的使命,同时也是他个人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这种使命感促使林风眠努力在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本土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由于强调艺术的个性,注重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林风眠对艺术中的因袭模拟现象倍感忧虑,而这种忧虑不仅是针对我国明清以降的四王末流,而且也针对西方泥古不化的古典主义流弊。因此,他眼观全局,把批评的锋芒指向了整个世界艺术史上的模仿陋习,而他的理想则是“创造世界新艺术”。只有认识到林风眠的这种广阔胸怀,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他一生躬行不辍的学术目标——“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这四句口号就是我们所说的“林风眠之路”上的路标。此后,不少蜚声中外的优秀艺术家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出来的。他们为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而他们的成就也进一步证明了林风眠所倡导的中西融合之路在封闭落后的中国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历史性转折的宏大背景之下所具有的必然性。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附图片)
  ?水乡(中国画)林风眠
  ?老翁(中国画)林风眠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对比的魅力
  李琦
  在节奏快的今天,能够吸引你驻足品味、留连忘返的作品是有数的。最近看到一幅《八十与八》的油画,深深吸引了我。
  对比的艺术手法,在这幅画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中一老一小;肌肤一枯一荣;头发一白一黑、一稀一浓;衣着一暗一明。整个画幅上大面积暗色的、约略的老人衣着和背景的部位,衬托着明亮的、精细刻画的两人手指操琴的部位。以上这些对比手法的应用,使作品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连画的题目都是有趣的对比:《八十与八》。
  画中老人并未给观众留下落日之感,相反,他那跳动着的爱心、他和孩子奏响的琴声,使整个画面洋溢着欢乐和温馨。有谁在这幅画前能抑制住发自心底的微笑呢?
(附图片)
  ▲八十与八(油画) 冯健亲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但求清气满乾坤
  娄师白
  杨启天先生自幼从影,酷爱艺术,扮演人物与导演佳片,硕果丰收,蜚声银坛,闻名遐迩。杨君多才多艺,涉猎广泛,一向重视文化涵养素质之提高,并深信“艺无止境、艺境无涯”,故于勤奋钻研电影专业外,对诗词、书法、绘画、舞蹈、朗诵,亦孜孜探索追求,以期相辅互补,在艺术实践中厚积薄发,精益求精。拍片稍有空闲,即挥毫泼墨,借此养性修身,未尝松懈。
  杨君秉承家教,投访名师,执着苦练。尝临摹金文碑帖,领悟其神采精髓;更拜谒当代巨匠师门下,荣获指点,启迪良深。试观摩其所绘荷花,红绿相映,淡雅幽深,出淤泥而不染之丰姿,跃然纸上;冰清玉洁之芳香,随风飘逸。杨君爱莲成癖,书斋以“抱荷堂”命名,铭其志也!又如悬崖劲松,硬骨铮铮,傲然屹立,有百折不挠之气概。如紫藤之浓而不艳,柔中有刚,媚而脱俗;以及山光水色之旖旎陆离,朦胧缥缈,皆意深旨远,构思巧妙。细品其书法,遒劲奔放,笔酣墨饱。斗方大字,气势雄伟,如龙腾虎跃;米粒小楷,娟秀潇洒,似项链珍珠。博采兼糅诸体之长,临摹间含创意,挥洒处见功夫。
  杨君套改元人诗句曰:“不求(要)人夸好颜色,但求(只留)清气满乾坤”。以表其酷爱艺术、奋进探索之心声,精神境界实堪赞佩。
  (杨启天:1931年生,195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导演至今。他在电影《董存瑞》中塑造的郅振标等人物形象曾受到夏衍等评论家的称誉,也为广大观众难以忘怀。更为难得的是,他在几十载从影生涯中,还秉承家传,痴心于书画艺术,为此问学名师,临池揣悟,苦学不辍,终于,砚田耕耘到了收获的季节。他的一批笔墨不羁、激情勃发的书法、山水、花鸟作品两度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使广大观众得以一睹这位资深影人的艺术风采。)
(附图片)
  ▲彩云飞(中国画) 杨启天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山野禅人王乃壮
  鲁光
  王乃壮的画和画室的斋名,无不显示一种神秘色彩。
  在他那不大的客厅、画室和居室里,陈列着各种质地不一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和佛头。在他的作品中,佛像和禅意山水画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尤其是画上的题字,几乎都是禅语。他的画室名为“山野禅居”,是张仃先生为他题写的。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佛教徒。他告诉笔者:“我并不信佛,但我喜欢禅学中的哲理。”他的画室也不在荒山野林,而在著名学府清华园。他住在一栋普通楼房的一个小三居里,旧式设计,面积较小,挤不出一个画室。他将离楼房不远的一间库房租了下来。库房很简陋,显得有些土气,故有山野之居的联想。他自得其乐,取名为“山野禅居”,于是,他便常在画上落款“山野禅人”。
  在他的小三居里,还有一间不大的客厅,他自书“静敛斋”三个大字,高挂在正墙上。我这才知道他常在一些画上落款“静居士”的出处。
  乃壮说:“静字取俄罗斯小说中一句话,‘真正的业绩有如河流,愈深愈静。’我取其一个深处之静的意思。敛字取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去尽沉滓,烟寰翠黛,敛容而退矣。画不能剑拔弩张,应该含蓄而内在。”
  看来“山野禅居”与“静敛斋”的寓意是相通的。王乃壮在艺术上追求的正是这种深沉的哲理。
  乃壮住一层,客厅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小庭院。小院里,有数十根翠竹,花架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有紫藤、蔷薇、凌霄……朋友来访,一壶清茶,花前月下,海阔天空,聊艺术聊人生。乃壮的许多花鸟画就得益于这个小院。
  他学西画出身。跟刘海粟学过油画,又随徐悲鸿学过素描,还向李苦禅求教过中国画的笔墨。李苦禅对他讲:“你应从书法入画。”并送他一本魏碑字帖。王乃壮的祖父王福庵是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从小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直至今日,他仍练书法不止。他不仅练传统书法,而且还热衷于现代书法。他虽已年逾古稀,但身体仍壮,思路仍新。他的画,融中西于一体,既有传统功力,又极具现代观念,真可谓画风独具。难怪女画家郁风称赞他的画是“一朵美丽的花”。
(附图片)
  ▲志在新奇 5AT品论天涯网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唐见魁先生并非专业的书法家,也不是文林翰海中的知名人士。他曾是中学教师,也做过中学的校长,后又在较长时期内致力于我国体育事业。
  唐见魁尊重传统,老老实实地学过柳体、颜体。他重师承而不拘泥,并重在学习其风骨。在经历了艰苦的读帖、临帖阶段以后,他精选一百零八个字,脱帖进行训练。每个字都写数百遍之多,仿佛是拜访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个性格各异的英雄好汉。逐个体味、研究、练习,由涩而顺,由枯而丰,由俗而雅。练到最后,每个字都仿佛是灵魂的燃烧,都是一段心灵的独白和倾诉。
(附图片)
  ▲剑(行书)唐见魁 5A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