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第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03-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诗 '...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文艺作品评论征文

  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诗
  白涛
  “马头琴拉响的时候,百灵鸟唱起歌来;亲人们欢聚的时候,诉说我久别的情怀”,这是歌曲《我从草原来》(以下简称《我》)开头的两句。整首歌曲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代草原生活的动人场景,像一幅移动的画,更像一首飘逸的诗。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民歌之海。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沐雨栉风纵马牧羊,以长调短歌来回溯历史称颂现实,去展望明天。《我》的两位词、曲作者长年生活、扎根于内蒙古,大漠雄风万里草海给予他们宽厚的艺术心胸,鼓动着他们的创造激情。尽管两位同志都是地道的汉族,却对草原的生活和旋律情有独钟,多年的追寻之下终于有了心血的结晶。词作者纪征民在青春年华的五十年代即从鞍山来到内蒙古支援包钢建设。这位十七岁就已出版过长诗单行本、诗作逾千的诗人虽然近年别离人世,却将自己人生的多半时光献给了内蒙古留在了大草原。他在近四十年的内蒙古工作与生活当中与蒙古族同胞和草原生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只要身体允许,他每年都要到草原上去寻找,寻找一种躲藏在诗背后的东西。歌曲《我》的歌词感情真挚朴实,语言把握准确精当,在轻轻道来中诉说草原的荣辱兴衰和分别已久的情怀。“草原是我真正意义的故乡,老额吉才是我的母亲”。对我讲过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滚动着泪花。有这般的真情,才有了《我》诗一般的语言,这样的歌词是从心底涌出的,早已摒弃去了呆板和虚假。
  “一首歌曲的音乐离开歌词之后要有生活的感觉,有音乐源于生活本身的独立性”。曲作者王星铭自幼生长在大青山脚下的黄河岸边,这位“走西口”的传人从小就被二人台、打坐腔、漫瀚调的民间旋律吸引着,黄土地上的民歌曲子早就融入了他的血脉。近三十年来,他只身一人来往于土默川“庄户人家”的场院里或炕头上,收集整理的民歌数以千计,他被土默川上的民间艺人和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咱们的王老师”。为使《我》的调式更能体现大草原浑厚深远的韵味,他调动多年的生活积累,倾注了对草原生活的一往深情。
  《我》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但却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现代意识,是大草原格调基础上的现代感觉,民族格调上的现代意识,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内蒙古草原是花之海歌之海,草原上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时代要佳作,人民要好歌,辽阔无垠的大草原和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期待着作家、艺术家们的真情创造!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我看当前流行歌曲

  程兴旺,军人——
  质朴才能流行
  新千年的第一台春节晚会已离我们而去,但那异彩纷呈的节目却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其中歌曲《家和万事兴》印象更为深刻。歌舞结合的场面,喜气、热闹,三代同堂的景象呈射出幸福美满的生活,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家和万事兴》由石顺义和郁钧剑作词。词义主旨是叙述一个古朴的哲理,一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治国之道……国盛家和万事兴,只有祖国的强盛,才有家庭的幸福美满,才有我们事业的兴旺发达。
  词作者为阐明这个古朴而深刻的哲理,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词句,诸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中国人哪,都信这个理,国安享太平”等,可谓俗话、实话、心里话,通俗易懂,而表述的准确,又使得歌词“俗”中有雅意,“实”中有韵味,富有大气,是啊,妻贤家兴旺,母慈儿孝敬,只有家庭的和睦,家人才能万事顺利,只有国强,民才富,只有民富,国家才能有真正的安定。
  朴素而大气的歌词,作曲时常是件难事。不过,曲作者刘青在本歌中没有拘泥于歌词的“人气”,而是从朴素入手,力求通过流畅、精炼的民族音调构成旋律,准确而又细腻地表述歌曲的主题。同时,曲作者运用了色彩明朗亮丽的宫调式,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歌词中蕴含的“大气”。
  全曲分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六个乐句,旋律进行平缓、流畅,较自然,因此,唱来朗朗上口,恰似开朗乐观的传道者在叙说。第二乐段是副歌,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共五个乐句,在这个乐段中,曲作者提高音区,旋律在5到5一个八度的范围内进行,尽情挥洒抒发感情。
  为表达“国盛家和万事兴”的主题,在整个乐段为宫调式的基础上,第一、二、三乐句的结尾用了6、2、6小调式的主要音级,第一、三乐句的进行是以6、1、3音为主,使得这一乐句具有较为明显的阴柔色彩,这是作者的巧妙之笔。因为这种处理与第一乐段以及和后来的乐句产生同一调式中的不同调性色彩的对比,所以,听来更为深情、内在、含蓄,意味深长,韵味悠远。
  歌曲也有令人遗憾之处,主要是旋律的创作上。首先,旋律有似曾相识之感,如第一乐句“家和万事兴”和第八乐句“十指抱拳力千斤”的旋律,听来新意不足。其次,旋律进行有的不够自然,如“母慈儿孝敬”,一字一音唱来略感生硬。但是,有着深厚演唱功底的郁钧剑、张也,声情并茂、处理细腻的演唱,不仅准确地诠释了主题,而且,掩饰了旋律的不足。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文化馆向何处去

  坚持国办文化的主导地位
  陈琪林
  报纸上开展了“文化馆向何处去”的讨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想就此谈点看法。文化馆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艺创作、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目前,我国共有文化馆二千九百零一个,加上三百八十六个群众艺术馆和四万二千五百四十七个文化站,已形成了遍及全国的强大群众文化网络,搭起了城乡文化建设的桥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地区的领导对文化馆的公益性质产生了动摇,对文化馆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文化馆建设发展严重不平衡,有的馆被挤占、挪用,部分地方仍无文化馆;文化馆部分人员对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的思想准备不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束手无策,使公益性服务受到影响;一些文化馆经费短缺,生存艰难,队伍流失严重,群众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及后备人才匮乏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馆事业。
  我以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变许多文化馆馆舍破旧甚至无馆舍的状况。统筹规划,争取尽早实现“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要保证对文化馆事业经费的投入,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为文化馆的生存与开展文化工作创造必要或者更好的条件。那种缩减文化馆事业费,甚至“断奶”的做法必须改变。同时本着利益均享的原则,鼓励多种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对文化馆建设投资。
  文化馆的公益性充分体现了国办文化的特点,只有坚持公益性,才能保证文化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失去了公益性,也就失去了文化馆存在的意义。非营利性和国家投入是公益性的最基本特征。当然,这并不排斥文化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走兴办实业、增强实力的道路。文化馆所搞的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都是用于抵补文化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扩大艺术再生产的需要。要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那种抛弃公益性质,不搞文艺创作,不组织文化活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不是文化馆改革的方向。
  文化馆要勇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运行中不断出现的新课题,尽力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人群的有益的文化需求,以自己的实力争出真正的“主导地位”。
  (作者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长)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昆剧艺术节三月底开幕
  首届昆剧艺术节暨古典名剧展演活动将于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六日在江苏昆山和苏州举行,十四出优秀昆剧节目登台。六大昆剧院团都将演出近年来各自排演的优秀剧目。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这届昆剧艺术节开幕式将由江苏昆剧院演出《桃花扇》,闭幕式由江苏昆剧团小兰花艺术团、昆山小昆班演出折子戏专场。专家还将举行二○○○年中国昆剧发展研讨会,为《五十年中国优秀昆剧演出剧本选》、《中国昆曲古典名作》举办发行仪式。(刘玉琴)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宣部文艺局、光明日报文艺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本报文艺部日前为此联合召开研讨会,四十多位文艺评论家共聚一堂,阐述着由电视剧激活的他们心中的“保尔”形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金属般铿锵作响的名字,重又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发出了光芒和声响——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研讨会认为
  我们需要保尔精神
  本报记者 杨少波
  保尔回到“故乡”
  雷达以“我们需要‘钢铁’”为题发言,他认为:在相对平静的时代,更需要英雄的献身和忘我精神。人不能选择时代,但可以选择活法。保尔面临的与他人、亲人、恋人、事业的关系今天也同样存在,保尔体现的人格、信念、精神和魅力今天仍然有力量。
  当奥斯特洛夫斯基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手稿交给出版社时,责任编辑怕读者从书名会引起歧义并建议改成《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坚定地保留了自己的意见:“不,就需要这样的名字,这样的力量!”
  李牧认为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又一次名著改编的成功尝试,它引起的不仅是一个关于保尔的话题,它唤醒的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建构的是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它使我们看到:相同的东西始终没有离我们远去,保尔仍活在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中国人的心里。荀春荣说:“保尔到中国,不是来到了异国他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剧,是保尔回‘故乡’!”
  曾镇南认为《钢》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保尔精神已经化入了我们精神生命的基因。如果说中国民间就天然地存在着“三国戏”、“水浒戏”,那么在我们几代人的灵魂深处,也深藏着西伯利亚暴风雪中的“保尔戏”。《钢》剧只是个契机,它触动了我们心弦上的强音,我们需要这种金属与金属间的触动。
  保尔·柯察金的名字又一次成为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的共通话题,作品的魅力使不同年龄的人群,或被锻造、或被唤起。
  青春的火焰
  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他三十二年的迅捷时光给我们留下了青春永驻的保尔形象。“青春”、“热血”、“真诚”、“崇高”和“理想”、“信仰”等优秀品质构成了保尔迅如风雷的短暂人生。无论是怎样的年纪,经过怎样的路程,当人们被保尔年青的火焰照亮时,精神里洋溢着的正是共同的气息:“年青”。
  李准说:保尔的形象穿越有限的时空进入了青春和永恒。这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有巨大的动能和激情,超越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具体历史局限,使得每一代年青人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
  郑伯农说,《钢》剧与其说是历史的反思,不如说是历史的召唤,它从历史深处召唤起的是一代又一代年青人共通的热血激情。革命人永远是年青。
  曾镇南谈及少年保尔对冬尼娅的一段对话。保尔说:“我永远不打你,要是我做了欺侮你的事情,我就死掉。”这是有着所有时代少年的纯洁、真诚和献身精神的保尔,这是同样有着罗密欧式的殉道精神的保尔,这是一块“温暖的钢铁”。小说和电视剧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块“温暖的钢铁”逐渐纯粹、锋利、坚韧的全部过程。
  正如导演韩刚在导演手记里阐述的一样:我特别强调“平民英雄”这一概念,保尔原本是如我们一样的平凡少年,是无数的艰苦磨难把他锻造成真正的英雄,他是我们青年人中间的一员。
  朱虹说:保尔二十六岁的年青形象就像一团火,他能使积雪融化、热血沸腾。年青的火焰引领起的是同样的燃烧,只要有青春,有激情,有热血,这团火可以在每一代人的心中永远燃烧。
  奥斯特洛夫斯基谈到他为什么写小说时说:“……为的是,如果将来敌人还强迫使我们和他们作战的话,青年人里谁的手也不至于哆嗦。”
  彭吉象认为,保尔身上那种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在今天大学生的身上也同样需要。北大学生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收看、争相讨论《钢》剧的现象,这出乎人们对大学生的一般预想。《钢》剧塑造的保尔可亲、可信、可敬、可学,年青的心灵间最易激起回应。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段著名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话语之后,紧接着是这样的文字:“……因此,赶紧生活,因为疾病和意外事故,随时都可以夺去他的生命。”
  童道明着意指出“赶紧生活”四字的分量,这是年青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给一切正在青春、曾经青春和将永远葆有青春心灵的人的四字箴言。
  精良的制作
  高建民谈到了《钢》剧从策划、拍摄到成片所经历的艰辛过程。如何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和艺术水准上选取新视角,在镜头面前“重现”那一时代、那一个国家、那一种精神、那一代人的命运,是最为艰难的课题。《钢》剧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和乌克兰艺术家在共同协作基础上的成果。
  李兴叶指出,《钢》剧具有精品意识。丰富的戏剧情节,突出了保尔的斗争性和情感色彩。郑洞天用“原汁原味”四字肯定了《钢》剧的改编。孟繁树认为《钢》剧成功地实现了小说思维向电视剧思维的转换。
  胡恩说,为了使片子的节奏更加紧凑制作更加精致,他们在制作好的每集中剪辑去了两分钟的时间,二十集剧差不多就剪去了整整一集的长度。这样使节奏更加流畅,叙事更加自然。
  彭吉象特别指出《钢》剧在舞美、音乐等方面的精工细作。乌克兰广袤土地以油画的质感在镜头中流畅呈现,“布琼尼军歌”的运用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灵魂合唱。保尔回忆时用的“减色法”使片子的视觉效果也更为突出。《钢》剧以特有的色彩变化方式,对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注目礼式的回望和致意。这和导演深厚的美术功底分不开。
  仲呈祥就该剧的电视传达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钢》剧对电视连续剧这一有着独特艺术品质和美学风貌的艺术的自觉。
  从历史中走来
  保尔从历史中走来,对我们今天仍有着新鲜的触动。在保尔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现实、时代、永恒等紧密相关的概念。
  丁振海指出,文艺的命运,依其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而定。保尔是从他所生活的历史阶段出发而走向世界,走向更广大的时空。没有抽象的保尔精神,每一代年青人都在社会历史既定的条件下投入生活。只有真正拥抱现实的英雄,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局限,穿越时空,走向永恒。
  童道明谈起他1956年在苏联时遇到的情景,那时候由于苏联国内的各种现实状况,引发了人们关于“当今是否还需要保尔精神”的大讨论。童道明说:对于某些具有永恒素质的人和事都是这样,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契机重新提起,但每一次的提及,都是一次发展、一次丰富。这样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也不仅是保尔·柯察金一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版封面上是两朵蔷薇花和一柄刺刀的侧影,那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灵魂象征。青春鲜花般芬芳开放,意志钢铁般锋利坚强。温柔钢铁、执拗花朵将在每一个历史预定好的春天里燃烧、搏击、发光、开放。(附图片)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秦淮人家》在京亮相
  应文化部邀请,南京市话剧团的话剧《秦淮人家》最近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登台。一九九八年一月他们的话剧《大江奔流》也曾来北京演出。《秦淮人家》说的是南京人的故事。秦淮河边的一座老河房里,建筑师许经年、评弹艺人秋月、古董商莫克和党的干部薛中行四户人家,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相争相容,相扶相助,历尽情感纠葛和社会变革,终于支撑住自己的命运,看到了一个新的秦淮风光带。这部话剧自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完成初稿,一九九九年六月首演,至今已演出了三十场。(许鸣)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网络报道”将播出
  一档以互联网发展最新动态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国网络报道”正在紧张运作,将在全国上百家电视台同步播出。这一栏目将关注网事热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画面传达给观众。(木土)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连云港上演舞蹈诗
  《云港云》是由江苏连云港市歌舞团、连云港市艺术学校联合演出的一部舞蹈诗,既有诗的叙述性因素,又有诗的意象,舞蹈、音乐、诗三者交融,分“连云的山”、“连云的海”、“连云的港”三部分,表现徐福东渡开创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来的生活。由蒯天编剧,门文元导演。(刘文)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穆彬于办舞蹈晚会
  由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穆彬于编创,军艺舞蹈系与海政歌舞团舞蹈演员共同演出的“穆彬于舞蹈作品晚会”近日在京上演。九部舞蹈作品是穆彬于二十多年来在军旅舞坛辛勤耕耘的结晶,也是在剧目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体验。(于琴)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央戏剧学院引进声乐外教
  中央戏剧学院开拓办学渠道,自去年开始招收音乐剧本科班。不久前,他们首次邀请国外音乐专家——日本名古屋音乐大学教授、男高音歌唱家田中省三先生来校讲学。田中省三与妻子、钢琴家田中一美还在北京举办了两场音乐会。(美三)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德专家讨论文化经济结合
  最近,文化部市场司与北京大学艺术系在北京大学中德学术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学主办了“文化与经济研讨会”,邀请中国及德国金融、文化、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报告,对中国艺术产业的形势、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并通过这种研讨和信息渠道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明)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南京杂技艺术受青睐
  一台融欢乐、趣味、观赏性于一体的杂技、曲艺、小品演出最近在北京亮相,谁都没想到,《新苗》、《群钗嬉春》等七个来自南京市杂技团的节目最受好评。(吕琼) k27品论天涯网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创都影视文化中心成立
  北京创都影视文化交流中心日前在京成立,将以影视制作及广告制作为主,并组织影视文化交流。(徐烨) k2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