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生命力与生命线
文忠民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出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则是它作为生命线的体现和保证。生命线与生命力相互依存,生命力越强,生命线作用就越大;反之,生命线地位也会受影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就要适应新形势,在增强生命力上狠下功夫,让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之树常青。
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任务只能根据党的基本路线和某一时期的中心工作而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服务,是党的一贯方针。坚持这一方针,思想政治工作就根深叶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事业,呼唤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尤其是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大有可为。只要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主动分忧、解难,防止和克服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使思想政治工作同现代化建设的“脉搏”一起跳动,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就会生机勃发,就能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善于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的是人的“心脑工程”,必须以理服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最硬的道理。改革是一场革命,它不仅是体制方面的创新和完善,而且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新旧体制的碰撞,新旧观念的冲突,利益调整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们从僵化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把愚昧迷信清除出去,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确立起来。这就需要“换脑筋”,统一思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武装群众,并把它作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的根本性工程。不仅要讲大道理,也要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理和利统一起来,防止形式主义和空洞的说教,把大道理讲实、讲活、讲透,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一步深入人心,变成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真心诚意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需求、有情感的,在知识、性格、觉悟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的。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就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切身利益入手,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释其所疑,解其所难,帮其所需,把党的关怀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要善于发现并大力调动、引导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光大起来。
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者保持一身正气的良好形象,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关系甚大。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要摆正言教与身教的关系,既要言之有理,动之以情,还要行之得体,以德服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群众不仅看你讲得怎样,更重要的是看你做得如何。做好工作,不仅靠权力、能力,还要靠人格的影响力。领导干部言行一致,勤政为民,说话群众就信服,做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就有强大的号召力。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走得端、行得正,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像倍增器、加速器、放大器那样释放出巨大效能。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力作
——读于幼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
陶德麟
于幼军撰写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问题比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更复杂,更具综合性,影响更深远。探索这样的问题,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那就是研究者本人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该书作者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训练,比较广博地掌握了相关的多学科知识;长期从事党的理论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群众的基本生活情况和思想情况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又是一个细心体察,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的人。可以这样说,该书论述的问题和见解,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这个总题目,就是他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仅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还不够,还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方法论,力求把理论和实践、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实证和推演有机地统一起来,几乎对每一个论及的问题都以最大的努力作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论证;不绕开问题,敢于直面现实,把问题的要害尖锐地揭示出来,然后加以探索,从基本概念的定义到历史演变的轨迹,从问题的外部表现到内部联系,从理论的阐释到实践的对策,都作出了尽可能细致的分析,务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是实事求是的学风,是一个科学研究者应有的本色。在今天,坚持这样的学风确实难能可贵。
正因为作者始终坚持这种精神,所以该书在广泛借鉴、吸取国内外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文化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独立见解的新观点。比如,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这个概念;对初级阶段文化的形成、特质内涵、结构功能与发展趋势作了比较系统透彻的阐述;提出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进行扬弃选择的六条标准,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概括出民族传统文化中可以直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六个方面,值得批判继承的六个方面,提炼出近现代西方文化中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八个方面;等等。
该书不仅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理论框架、文化模式跃然于人们眼前,而且对许多当今令人困扰的文化建设难题作出了回答。对理论工作者和各级干部、宣传工作者来说,该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该书已经说清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全部问题,有些问题的分析也并非没有可商酌之处。但是,只要想到这个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刚刚起步,就不能不对该书作者所作出的努力及其取得的成果表示钦佩。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我们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舍此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经济上造福人民,在文化上引导人民,一切行动为了人民,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民,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团结人民,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赵完璧
讲政治要务实
讲政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光看讲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实际行动怎么样;不仅要看平时怎么样,更要看关键时刻怎么样。在日常工作中,讲政治突出表现为办事是否公道,用人是否公正,为政是否清廉,作风是否扎实,等等。总之,就是要大兴实事求是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真正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精力花在落实上,把时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岳勇
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
一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关键在领导,主要是指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怎么样,能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的工作。说服人的工作不能只讲大道理,比讲大道理更有说服力的是自己的行动。有人把这总结为:“思想政治工作一半靠说,一半靠做,做比说更重要。”正如俗话所说,“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李焕亭
少一些包装,多一些武装
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来源于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底,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创造性的事业,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掌握,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探索。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在学习和实践上下一番功夫,而是热衷于“包装”自己,或是坐豪华轿车,一副大款模样;或是搓麻、喝酒、唱歌、跳舞,一副公子哥儿作派;或是花公款买文凭给自己镀金,再让人代笔发表文章装点门面。这样做,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甚至会滑向颓废堕落的泥坑。——欧召大
研究新情况不可忘记解决老问题
究竟新问题重要还是老问题重要,要从总体上把握,从全局上衡量,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不能仅仅以其新老为依据。老问题之所以是老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解决它有一定难度。老大难问题如果迟迟不能得到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得复杂起来,不仅会使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还可能诱发新问题。因此,在盯住新问题、研究新情况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解决老问题。解决老问题有利于新问题的解决,解决新问题最终也会促进解决老问题。——何永胜
青年干部谨防“精神早衰”
青年干部精神勃发、富有朝气、热情澎湃,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党的干部队伍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的生力军。因此,一定要谨防少数青年干部身上出现的“精神早衰”现象,比如:不注意学习,不善于研究问题,整日忙于迎来送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脱离群众,作风漂浮不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能正确地对待组织和自己,注重守摊子、保位子,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心思不用在事业上,乃至贪图享乐,放任自流;等等。——沈小平
第9版(理论)
专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论坛
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抉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萧灼基
内容提要:●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需要统筹兼顾、长期奋斗的宏大工程,必须坚持若干基本原则。
●西部大开发事关全局,应该下大力气,在政策、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和矛盾,已日益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条件已经成熟。
加快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宏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全方位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规模、经济结构转变升级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近十年来,由于政府宏观政策适度倾斜,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提高,有些重要指标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1998年东部地区增长19.5%,西部地区增长31.2%;1999年第一季度,西部投资增幅达35.4%,高出东部一倍以上。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正在扩大。例如1978—1997年,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东部地区从52%上升为61.4%,西部地区则从17%下降为14.8%。人均GDP差距也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初期,西北各省区人均GDP高于福建,其中青海甚至高于广东。但到1997年全国人均GDP为6392元,西部人均GDP仅为400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7%。1998年广东、福建人均GDP都已超过10000元,西北五省区除新疆达到6435元,其余各省区均不到4500元,相差达一倍以上。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地区发展,逐步实现从先富到共富的目标。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西部资源优势,实现东西部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我国西部十省市区地域辽阔,土地面积占全国57%,草原面积占全国55.9%,森林面积占全国36%,而人口只占全国1/4。全地区未开发土地达8亿亩,开发潜力极大。在矿物资源方面,全国已发现的160种矿产中,西部均有发现。其中钛、铜、汞、铅、锌等3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煤的贮量占全国38.6%,石油贮量占全国41%,铁的贮量占全国46.8%,钾的贮量占全国96.7%,水能资源贮量占全国82.3%,人均占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缓慢,丰富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未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这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降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西部开发,可以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为了发挥西部地区的优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地区合理分工,增强国家经济发展后劲,加快西部开发十分必要。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扩大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状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物资短缺转为相对过剩,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从供给不足转为有效需求不足,近几年更有从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趋势。至1999年底,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均已连续下降27个月。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在内的社会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高于出口需求。尤其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变动无常的情况下,以扩大内需为主,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的重要措施。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扩大内需。一是西部开发需要修建公路、铁路,发展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从而需要大量投资,增加投资品的需求;二是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随着西部开发,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的建设也需要大量投资;三是随着西部的开发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消费品的潜在市场将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市场。
加快西部开发,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当前,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相当大。1998年,全国电话普及率为10.68%,陕西为5.10%,甘肃为3.82%,青海为4.50%,宁夏为7.07%,新疆为6.96%,平均比全国水平约低4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必然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增加本地区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为改善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
加快西部开发,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政治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各族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无疑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西部开发的基本原则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业,是需要统筹兼顾、长期奋斗的跨世纪工程,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打破经济技术梯度推移理论的束缚,敢于跳跃式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流行着梯度推移观念,认为经济、技术的发展只能从东到西,一步一步推移。这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全靠国家投资、政策支持,只能按国家既定计划梯度推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地区不必“等”和“靠”,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力量,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凡是能够抓住机遇,发挥自己优势的地区,就能比其他地区更快发展起来,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经济发达的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
用改革总揽全局,大力加快改革步伐。有人认为,经济落后地区,改革也应该滞后。这并不是规律。事实上,许多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速度缓慢,是由于计划经济理论、政策、体制和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由于人们不敢和不善于通过改革搞活经济。因此,为了加快发展,必须加快改革。在国有经济改革中,应坚持有进有退,采取具体措施,逐步退出一些可以退出的领域,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为了加快改革,首先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转变领导干部的观念。改革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会发生一些新矛盾,甚至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如果不改革,如果经济不发展,问题会更多,矛盾会更尖锐,损害的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改革当然会有风险,但不改革、延缓改革的风险更大。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
坚持两个开放,对区外开放和对国外开放同时并举。在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不断加快。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对国外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加快西部开发,政府要对外商投资实行比东部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外资。与此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吸引东部投资。我们不仅要给外资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东部、中部地区的投资者以政策优惠;不仅要给公有制经济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非公有制经济以政策优惠。开发西部,不仅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也要利用东、中部的资源和市场。坚持两个开放,是加快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坚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筹资融资和社会负担等方面,给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以平等待遇,促其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导向发展西部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例如改革开放前的“三线”建设,完全是用政府的、计划的、指令性的办法进行的,弊端丛生,损失严重,教训十分深刻。现在西部大开发,绝不应重复“三线”建设的做法,而应依靠市场来推动。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向、投资方式和规模、企业组织和运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等方面,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但也必须强调,西部开发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开发落后地区中,政府从规划、协调、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
速度与素质并重,以提高素质为主。在西部开发中,速度是重要的。西部与东部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东部。为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因此,忽视发展速度是不妥当的。但是,西部开发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而应把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素质相结合。所谓提高经济素质,一是经济结构要合理,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二是经济体制要合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素质;三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强化技术创新;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力求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五是实行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市场和地区经济的总体素质。
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忽视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等,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在开发西部地区时,我们要十分重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科学规划,逐步推进,长期发展。西部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都不是短时间可以达到的。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我们既要只争朝夕,防止消极等待和无所作为,又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冒进。
开发西部的若干对策
西部开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事关全局,国家应该像八十年代发展深圳、九十年代发展浦东一样,下大力气,在政策、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转变人的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入手,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西部地区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铁路、公路密度较低。交通不便,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加快货物运输速度,节省物资消耗,改善投资环境,而且可以与东部地区密切经济联系,有利于技术、人才的交流。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越来越大。西部信息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西部城镇家用电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8—3.05个百分点(重庆市例外),全国城镇平均每100户拥有电脑3.78台,其中北京15台,上海13.2台,广东12.34台,但青海仅0.73台,新疆1.13台,宁夏1.47台;移动电话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1.91个百分点,全国每100人1.9台,其中上海8.6台,北京8台,而西部十省市区毫无例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中,增加信息产业的投资十分必要。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劳动力和人才素质。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布不平衡,除重庆、新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突出。这种情况有喜有忧。喜的是通过人才流动,才尽其用,素质提高;忧的是发展西部的人才缺乏。当务之急,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西部有的省份,如陕西、四川等,科技力量较雄厚,科技成果较多。当前的问题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实验室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从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从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
用资源换资金,筹措发展经费。发展西部地区的一个主要难题,是资金不足。从当前情况看,增加政府投资是必要的,但潜力不大,而且完全依靠政府投资,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因此,当地自筹是主要方式。但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积累缓慢,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西部资源丰富,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土地使用、资源开采、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以吸引外地和外国投资者。这样做,当然会使当地经济受到一定损失。但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得大于失,利大于弊,就可以采用。用资源换资金和技术,加快西部开发,无论从西部地区还是从全国经济发展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加大金融对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充分重视和运用金融市场。建议: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加大银行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组建西部发展实业基金,支持中长期发展项目;组建西部投资风险基金,支持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行西部投资债券,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以便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国家商业银行应增加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的贷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贷款,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和人才流动。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农民进城,部分农村劳动力转为城镇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行户籍管理体制,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应在政策上加以调整和突破。改革的方向是,允许农民离土离乡,鼓励人们投资移民、置业移民、技术移民,逐步取消从农村到城镇、从小城市到中心城市的种种限制,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步伐。
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获得显著成就。1979年全国建制镇只有2656个;到1998年底,全国建制镇已达19216个,增长了6.23倍。建制镇人口约1.7亿人,占城镇人口45.94%。西部开发不仅要发展大中城市,而且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其好处是可以提高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大量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投资少,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克服“城市病”和“农村病”,为城乡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