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在兴国县,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强迫指标,政府只提出工作计划,调与不调,怎么调,完全是——
农民自己“看着”办
邱长福
周兵最近心里特痛快,他们乡产业结构调整又迈出了一大步。今年全乡又有200余户农民自愿报名种槟榔芋(俗称“香芋”),这样全乡就有1100多户人家种上了“香芋”,总面积达到1500余亩。
周兵是兴国县樟木乡乡长。1998年冬,乡里确定以香芋、生姜、荸荠作为主导产业,号召农民种植,可周兵从心里往外发憷:樟木乡人老辈就比较保守,想种个“新花样”,或许吃不开。果然,那年冬,乡里开会、下文说了又说,干部上门讲了又讲,就是没有多少人动心,上面又不允许硬性摊派,难得乡领导一班人团团转。
没办法,樟木乡全体乡村干部每人“找亲访友”,找熟人挂钩,搞起了“结构调整示范户”。每位乡村干部联系1户农民,提供种子、资金和技术,种上了300亩香芋。到冬天一算账,每亩收入2200余元。由于他们的示范,去年全乡一下子冒出了1000亩香芋。今年再号召时,“老脑筋”谢老汉最早报了名:“头年俺一窝芋也没种,收入比别人少了许多。”他一下子申报了3亩。已种过香芋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增加种植面积,全乡新增面积500余亩。
从1998年起,兴国县确定农业结构调整不下硬性任务,不定硬指标,不给干部“压”担子,不“逼”老百姓,而是由县、乡选出60个“调整产业结构示范村”,600户“调整结构示范户”做样板,种什么赚钱,养什么效益好,让农民从田里看、圈里瞧,究竟怎样安排生产计划,种养结构调不调、怎样调,让农民自己看典型,再思量定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业结构调整大家谈
突破传统求发展
西藏那曲地区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索朗多吉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西藏那曲地区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赋予传统畜牧业新的生命力,以期实现现代畜牧业的腾飞。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而那曲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地区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总人口35.6万,可利用草场3.7亿亩,1999年底各类牲畜存栏691万头,草场面积、牲畜存栏、畜产品产量均占全西藏的1/3。畜牧业是那曲地区的基础产业,畜产品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由于那曲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畜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草场退化沙化严重,雪灾、旱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低,草畜矛盾、人畜矛盾日益突出,单靠畜牧业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畜牧业按照传统的方式发展已经到了尽头,必须适时对其进行结构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
怎么调?根据那曲三个区域经济布局和“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养殖业”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牧农业。将西部四县(区)作为绒山羊和羊毛生产基地,以生产优质绒为目的,调整和配置最佳畜种、畜群结构,稳定存栏、出栏,优化产绒畜群结构,提高山羊绒、绵羊毛的产量;将中部地区作为商品肉食生产基地,调整增加适龄母畜比例,以产肉为重点,在改良畜种基础上,提高个体产量,加快畜群周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商品肉食供应量;将东部地区作为乳品、土特产品生产基地,减少饲养量,积极引进优良畜种,改良当地黄牛,以高产奶牛、奶羊为主体,发挥东部乳品基地作用。同时,加大以虫草、贝母、人参果等为主的土特产品、贵重药材的开发力度,树立一两个特色品牌产品。
产品结构的调整则从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入手,以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方向,变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立体开发、系列开发,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延伸,实现产品增值。重点发展一红(牦牛肉深加工系列产品)、二白(白山羊绒、盐化工系列产品)、三黄(黄金、虫草、人参果系列产品)、四黑(牦牛绒、石油、锑矿、铬矿产品)。“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绒山羊、牦牛绒(肉)、虫草、人参果等系列产品,树立藏绒山羊、多玛绵羊、娘亚牦牛三个拳头品牌,为今后长期的更大发展做好准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多轮驱动 加速开放
——沈阳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纪实
本报记者 冯奎
沈阳的市民说,现在的农业好看了。国庆长假期间,沈阳市安排了“百万市民金秋游”旅游专线,景点就锁定在郊区成串成串的农业新项目、新工艺上。
市辖县(区)的农民说,结构调整这枚果子好吃了。“九五”期间,沈阳的粮食和各类经济作物比重由8∶2变成了6∶4,农民收入增长了30%。
不久前,辽宁省有近10个市的书记、市长专门考察沈阳市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家评价说,沈阳市农村经济结构的思路在不断深化,调整的路子越走越宽了。
让多方力量去参与调整
环绕沈阳市的高速公路横穿东陵、于洪、苏家屯、新城子地带的4个农业区,这就是沈阳市人人皆知的“一带四区”。新城子区的百亩成片种苗,东陵区的十里葡萄长廊,于洪区香飘千家的花卉基地……所到之所都展示出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
这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项目有没有持久的生命力,将来会不会撂荒,变成“招牌农业”、“短命农业”?在采访中,这个问号一直悬在记者心中。
造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半途而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归结到投资体制方面。沈阳市的同志介绍,从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做的一件事就是促使多方力量去参与调整,特别是吸引城里的企业家投身农业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的投资主体不是政府部门,不存在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追求短期效应的“病根子”。目前,“一带四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共安排项目118项,计划投资33亿多元,其中市区政府投入资金只有1亿多元,其余32亿元都是自筹资金,占项目资金的94.8%。
主抓农业的副市长李宝权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一个道理,结构调整只有深植于企业家和广大农户对利润的追求,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活力。遇慧敏原先在市政府机关工作,1997年,她联合6个投资者,在沈阳市东陵区白塔堡镇建了8个大棚,种上早熟油桃、养起观赏鱼苗。几个月过去,早熟油桃摘了1600公斤,拿到超市卖50元1公斤。生意一日好不等于百日好,遇慧敏说,自己的买卖自己最上心。整整两年时间,遇慧敏一干人马吃住在乡下,一鼓作气,建起了“政兴农艺园”,在园内建起70个大棚,全部承包给了村民们经营,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对外开放中加速调整
辉山乳品厂是沈阳市颇具实力的大企业,日产鲜奶达到150吨,每年利润近2000万元,消化了全市1.5万多头奶牛的产量。记者在采访中正赶上辉山乳品新厂破土动工。企业将投资1.4亿元,引进瑞典、荷兰等国家最先进的牛奶加工处理技术,产品质量和“价格比”都要和国际接轨。
以对外开放为背景来作决策,这是沈阳市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鲜明特色。目前,沈阳市已初步形成粮食、肉类、蔬菜、林果、奶业、花卉这六大支柱产业。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不断发出“警告”:这六大支柱产业最后能不能真正成为支柱,关键要看这些产业能不能应对国际市场同类产业的挑战。他解释说,从沈阳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近几年来,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越来越浓。如果调整的步子慢了或者调整不到位,国外企业长驱直入,消费者短期内固然能得到实惠,可是国外企业不会把主要的生产基地带来,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得不到增加,农业结构调整就可能窒息。
怎样在对外开放中加速调整?沈阳市把这项工作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农业领域利用外资。仅1998、1999两年,沈阳市实际引进涉农外资额就有1.5亿美元。第二个层次就是像辉山乳品厂那样,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个层次就是通过努力,积极打入国际农产品市场,取得国际市场比较效益。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给朴实的村里人带来全新的观念。25岁的于洪区农民杨小壮负责给村里收集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他说,国际市场波动大,竞争力强,但是“生产要是转得快,跟得紧,挣钱还是蛮多的”。
用改进管理来推动调整
沈阳市委、市政府在调研中发现,在前几年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个别县(区)政府职能定位有偏差:要么大包大揽,管得过死;要么不闻不问,撒手不管。
面临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任务,政府部门也在尝试着新的管理思路。多年从事农业工作的刘家裕局长介绍说,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职能部门重点抓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几个“大件”,而把具体项目的运作交给农民和企业家去做,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大件”之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沈阳市环城高速公路形成的农业产业带,直接辐射于洪、苏家屯、新城子、东陵等4个区。1997年底,市委、市政府反复论证后,提出建设“一带四区”。由于规划合理,产业政策科学,“一带四区”很快崛起,成为城乡结合部的黄金地带,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这里。
“大件”之二是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抓好村镇改造。市区两级政府重点整治乡村过境路、住宅小区、村镇环境绿化和公共设施等。村容村貌有了质的变化,投资环境马上“升值”,其结果是已经来的客商不想走,一直观望的客商终下决心。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被“固化”了。
“大件”之三是做好管理咨询。沈阳市涉农部门一定程度上都承担着管理顾问的角色。沈阳市政研室在对苏家屯区的调查中发现,农户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之间签订的“订单”不严谨,容易带来许多矛盾。他们据此写出报告,并在报纸上发表,给农户和企业起了很好的“参谋”作用。
在沈阳市农村采访,唠起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话题,很多区长、乡长都能引用一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常用“术语”,什么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等。看来,在新一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沈阳市上上下下的思路在不断深化,他们运用经济规律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消肿·减负·增收
彭俊
广东农民也有最低生活保障线!这是今年早些时候,《羊城晚报》向农民报告的一个好消息。据说,广东目前已有22万农民享受了这一待遇。
把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到农村,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不断深入的中国改革结出的硕果。但是反过来想想,眼下一些农民,日子确实不太好过。
挣钱难、增收更难,这是近年许多农民的突出感受。“黄瓜烂市、白菜喂猪”的故事,连记者们都不稀罕当新闻“炒”了。家底薄点的农户,有的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为计。
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了。要适应市场,就得调整结构;要调整,就有阵痛。这个道理其实农民最明白。可是有一样让农民最不满意:钱难挣,各种“费”还得照交,而且越交越多!
有一个县,县里照中央有关政策匡算下来,给农民定的负担是一亩地50多元。可是到了镇上,变成了100多元;到了村里,涨到了200元!这层层加码的负担因何而来?镇长说了实话:我这里副镇长以上级别的干部就有八九个,镇村干部加起来,好几百号人呢,编制内的国家给发工资,不在编的还得想办法。养活这些人,可不是一副轻担子,只好请父老乡亲们多“担待”点了。
对农民来说,在目前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减负就意味着增收。而要减轻农民负担,最见效的手段就是裁减眼下过于庞大的“村官”队伍。为此,中央机构改革的政策精神,如今也渐次落实到了基层乡镇。大多数乡镇从农民利益出发,从改革大局出发,大刀阔斧,裁撤冗员,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毋庸置疑,乡村干部减员,会触动一些人的个人利益。但是,如果乡村机构的“肿”消不下去,农民负担的“费”降不下来,就是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到了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也还会有一些农民的日子好过不起来。毕竟,他们从社保机构那里领到的,仅仅是“最低生活”保障费。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金钥匙”乐了玉田农民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北省玉田县利用电教手段,向农民推荐致富信息,提供种、养技术,在全县750个村开展了“金钥匙”活动,真正乐了农民,富了农民。
该县以县委电教中心为龙头,以20个乡镇电教站为纽带,为有电教室的村无偿配备VCD机200台。实行“电教片需求意见卡”制度,了解农民们对农业养殖种植技术的需求意向,根据需求再为农民提供所需电教VCD光盘,以电教形式搞好服务。另外,县委组织43名涉农专家,把自身生产实践拍摄成科技电教片,由县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结合电教片的播放进行现场指导,把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到目前,该县电教部门深入农村共播放农业科技电教片840场,收看农民达30多万人次。今年以来,共开展“电教科技下乡活动”18次,现场咨询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738条,咨询党员群众1.2万人次,发放科技致富书籍2800多册,提供实用农业致富信息1200多条。
(杜中民 董胜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课题完成
本报讯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研究课题历时5年,日前圆满完成。
从1996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中国政府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研究,由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执行。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负责实施。该项目的目标是帮助政府制定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宏观政策,通过培训和综合规划改革城镇政府的管理体制,解决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护耕地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5年来,经过国家计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中编办、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的共同努力,就小城镇规划、户籍、财政、土地、行政、环保等问题分别完成了11个专题报告和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的试点成果报告,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提供了参考意见。日前,在该项目完成之际,“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地方政府和试点小城镇的代表100多人出席了会议。(王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给长江扎道绿“篱笆”
本报讯 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采取“生物篱”保土还林技术,将长江两岸3000多亩陡坡披上了绿装。这是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院在该县进行的三峡工程库区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试验的成果。
这项试验的目的是加快治理长江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有关部门测算,长江上游每年通过三峡输入中下游的泥沙超过10亿吨。为了适应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治理长江两岸高山陡坡地带的水土流失,从1994年开始,秭归县在林业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始艰难探索“生物篱”保土还林模式,并在当地逐步推广。
这种保土模式完全采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科研人员在长江两岸25度以上的陡坡上,每隔5米间距在同一等高线上密植一排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刺槐、紫穗槐,从山顶到山脚形成一道道“生物篱笆墙”,利用它来涵养水源,稳固泥沙。时间长了,两道“篱笆墙”间的坡地逐步变成一层层平缓的梯田。按照林业部门统一规划,当地农民在这两道“篱笆”之间的梯田中再种上柑橘、板栗等经济林木,既保持了水土,农民又有了新的经济来源。秭归县林业局的同志说:“普遍推广‘生物篱’就像在长江两岸‘扎’上了一道道绿‘篱笆’。”(施友谊 覃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驻马店小额扶贫贷款起作用
本报讯 今年以来,河南省驻马店市已有3万多因灾返贫农户摆脱了贫困。农民说,这是农行3亿多元小额扶贫贷款帮了俺的忙。
驻马店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区,目前仍有21.8万人尚未摆脱贫困。今年以来,农行驻马店分行共投放小额扶贫贷款1898万元,重点支持了30012个返贫户进行种植、养殖和加工项目的开发,户均增收万余元。(夏志勇 刘东风 周一渤)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向农业现代化大步前进
——农垦系统农机化发展纪实
曲公沫 江金易
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即将启动的1978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传来消息:现代化农业初显神通,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夺得大丰收,20人耕种11000亩土地,平均每人产粮10万公斤。22年过去了,农垦系统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行得怎样了?他们的经验何在?今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在黑龙江垦区视察时指出:“你们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缩小了城乡差别,小城镇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农机先进技术,促进了农垦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20多年来,农垦系统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农机技术设备,对农垦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系统先后利用外资8.5亿美元,在实施大面积的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项目中,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14805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257台,联合收割机6630台,配套农具3843台,农业工程机械667台,牧业机械298台套等。在引进、试验、示范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多种农机新技术、新产品,为农垦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农垦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已经达到较高水平。1999年全系统农机总动力达到1140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拥有各种农用拖拉机27.3万台,农作物收获机械7.02万台,农用运输机械2.82万辆,农用工程推土机械5626台,农用排灌动力设备25.87万台,植保、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9.68万台套,农用飞机59架等等。
80年代中期以来,农垦系统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普遍建立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农垦的农机经营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变革。一是进行农机的产权制度改革,将原来清一色的全民所有的农业机械,变革为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调动了多种力量办农机的积极性;二是改革农机的投资、更新制度,除少数价值高的大型农机设备外,一般农机设备都由职工个人或集体投资购置和负责更新。机制创新,为农垦农机化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农垦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垦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较好地发挥了对全国农村农机化的示范和带动作用。1999年农垦系统种植业的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85%、62.4%、47.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36.8、30.8个百分点。在农业航空、激光平地、少耕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稻工厂化育秧、作物移栽、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农田工程、节水灌溉、粮食处理和种子加工等一系列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1999年全系统平均每一种植业工人生产粮豆8300公斤、棉花359.5公斤、油料314公斤、糖料3959公斤等等,创造产值20620元。以粮豆产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比1978年增加1.63倍。1999年粮食商品率达75.94%,比1978年提高45.4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农垦系统正在推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最近,农业部农垦局正式发文转发的《全国农垦农机化研讨会纪要》,明确将农垦农机化在新时期的目标任务概括为“一个中心目标,两个作用”,即: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中心目标,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对全国农机化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个重大的举措,必将有力地推动农垦农机化的发展进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美国虹鳟鱼“游”进沂蒙山
本报讯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沂水县泮池乡三泉村引养美国虹鳟鱼喜获成功,这个村农民李修军搞该养殖项目刚满一年时间,纯收入就达10万余元,在当地令人刮目相看。
美国虹鳟鱼是世界十大名贵淡水鱼之一,因其养殖要求高,味道鲜美,价格很高,现市场零售价每公斤35元左右。沂水县泮池乡三泉村有数眼泉水,长年水涌不断,水温冬暖夏凉,较为稳定,冬天在18℃左右,夏天在16℃左右,很适宜美国虹鳟鱼生长。(刘名卓 李立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献县畜牧局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发展优质苜蓿,改良牛羊品种,推广合同肉鸡,开发绿色鸡蛋,建设批发市场,形成了以苜蓿产业、牛羊养殖业、蛋鸡产业、合同肉鸡产业为主导,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立体农业格局,帮助农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目前,全县蛋鸡存栏1000万只,生产的高含钙、低胆固醇绿色鸡蛋供不应求。图为县养鸡场一角。 李顺成 赵文岭摄影报道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千亩废弃地 成为米粮仓
本报讯 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息县包信镇大李庄村,原有废弃地千余亩。为了盘活存量土地,向废弃地要粮食,该村在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自筹资金10多万元买来了推土机等农机具,于去年底拉开了开发复垦工程的序幕。如今,近千亩废弃地已变为良田,种上了水稻、蔬菜、瓜果。他们还改造坑塘面积300余亩,并全面进行综合利用,水中养鱼鸭,岸上植林果。
(陈法超 宋传美 张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