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0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0-11-0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不可缺少的教学人才——为科技辅导员说几句话 '...

第8版(教育)
专栏:

  不可缺少的教学人才
  ——为科技辅导员说几句话
  王友恭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素质培养,着重实践能力提高的今天,担任中、小学“三课”(劳技课、活动课和兴趣课)教学任务的科技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正在提升。他们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辅导员是学校里的一种特殊人才。他们不但要有比较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不但要有较深的单科知识,而且要有较博的多科知识;不但要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要随时关注最新的科学发展动态。此外,他们还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表明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科技辅导员是很不容易的。有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格外重视科技辅导员这种特殊教学人才的物色、培养和使用。
  事实表明,一个学校里只要有一两个能干的科技辅导员,并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就能像火种一样带动许多教职员工把学校里的科技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他们组织师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开展各种课内外的科技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憧憬逐步养成了;爱科学的兴趣,乃至为科学献身的信念树立起来了;在共同完成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活动中,团结协作的品质逐步培养起来了;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果,找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学好各门功课的信心。一些小发明、小论文获得各个层次,直至全国、国际的奖励。有的学校因为这类活动的广泛开展而形成良好的育人风气,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上到新的台阶。
  然而,在一些地方,科技辅导员劳动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如有的兼职科技辅导员老师的这部分教学活动未被列入工作量,这部分劳动报酬也未能得到兑现;他们没日没夜地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智慧指导学生获得优异成绩,为学校增了光,却得不到应有的精神和物质的鼓励;个别地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还被视为不务正业,没有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至于评级晋升、外出培训更提不上日程。在一些学校中“三课”教师缺位,有的学校多少年都没有一个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这种局面常常与学校领导教育观念陈旧,不重视发现、培养和使用科技辅导人才有关。
  在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我们企盼这种局面能够尽快改变;衷心希望每一个科技辅导员的工作都能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都有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口
  范绪锋
  没有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没有了机械重复的死记硬背,每个小学生都像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摆弄木棒、尺子以及实物模型,原本抽象、单调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像被赋予了生命,成为身边活生生的知识……要不是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学具应用研讨暨优质课评选会”上亲眼看到这一幕情景,笔者也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小小学具竟然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焕发出无穷魔力,引领小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知识殿堂。这恰恰印证了心理学家的话:“智慧出在手指尖上”
  学具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理论、教学方式方法指导下所设计的物质的和物质化的教学材料。实践证明,如果把应用学具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其意义不可低估。
  ——提高了教学效率。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纪晓村在谈到使用学具教学时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
  ——减轻了师生和家长的负担。学具的实践功能、训练功能、激励功能、开放性功能等,提高了每节课的效率,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补课、批改作业等负担。山东威海长征小学王续良老师说,过去数学课在学生眼中是很单调的,可应用学具教学后,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引起了学生较浓的兴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具的实验和应用,促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确立适合同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山东东营市教委副主任王永华深有感触地说,学具的实验和应用应当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学具引发偌大效应,而其背后蕴涵的也是大学问。利用学具开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学具的使用过程是教师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是教师挖掘学具所蕴涵的教育观念、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过程,决不是学生单方面操作便可实现全面教学任务的。
  山东日照实验二小的陈艳老师说,学具是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现在教学要努力适应学生,而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了,自己感觉肩头担子沉甸甸的。利用学具教学,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对课堂的协调引导能力。
  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基层老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素质能力还有待提高。为解决学具推广与教学研究相脱节等问题,中央教科所提出“以科研带推广、以培训促使用”的方针,把学具的课题研究推到基层,并办好各级各类培训班,从而为大面积提高基层教师素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其“现代活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目前已在山东、北京、广西、吉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近8000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同时组织学具教学优秀教师和有关专家赴全国各地开展观摩教学课、做专题报告,两年来,接受培训教师已达8万人。
  作为辅助性教学手段,学具仅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是最终目标。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他就是一棵大树”
  江涛
  古朴的平房,郁郁葱葱的小院。高大的槐树下,一位老者面带微笑注视着远方。
  在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的百年诞辰纪念日,陈先生的亲属和五代学生的代表来到北大燕南园55号院他的故居前,向他的塑像敬献鲜花,深切缅怀一代宗师。
  站在这熟悉的小院里,曾陪伴舅舅陈岱孙近20年的唐斯复女士睹物思人,不禁潸然泪下。“舅舅在这里生活了8年,我常陪他在院子里散步。我看到这几棵槐树就对他说,您就是这挺拔的大树啊。舅舅曾经谦虚地说过:‘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书。’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出那么多学者、专家,逝世前还叮嘱我们在他去世后把这房子交还给国家。他就像一棵伟岸的大树,无私地奉献,而为自己索取的却很少很少。”
  陈岱孙先生在清华、北大从教数十年,长期从事经济基础理论和经济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于外国经济思想史,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现代化关系的研究在理论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老一代经济学家中,他是较早认识到需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学者之一。他病逝于1997年7月。
  按照陈先生的遗嘱,家人将他的藏书和书稿都赠送给了学校。北大经济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晏智杰曾是陈岱孙先生的博士生。仔细读过这些书的晏智杰教授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崇敬之情:“老师读书涉猎广泛,不仅有经济学方面的,还有历史、文学的,而且都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书中做了许多批语,提出了许多问题,耄耋之年仍不忘学习新理论、关注新事物的精神令我感动。老师精通中外经济思想学说,但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从不生吞活剥地搬用这些学说,而是非常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他一直在努力寻找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道路。老师那种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阵微风拂过,高大的槐树轻摇枝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思念昔日的主人。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今朝春蕾明日花
  本报记者 李仁臣 李战吉 摄影报道
  这是两位天真活泼的藏族女孩。两条辫子的叫才让卓玛,13岁;一根辫子的叫看卓昂毛,14岁。
  她们生活在甘南草原上。夏河县拉卜楞寺镇是她们的家乡。这里,说美丽确实美丽,美丽得世界闻名;说艰苦也确实艰苦,不是每个学龄儿童都能读得上书。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们路过这里,忽闻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两个女孩踏着晨露走来,一个背着书包,一个手拿报纸。记者们凑上去,和她们攀谈起来。指点着山下的一幢楼房,小卓玛自豪地告诉记者,那就是她们的学校———夏河县九甲藏族小学。
  同行的地方同志介绍说,这所建于1954年的小学,已经为中等学校输送毕业生800多名。学校现有6个年级,13个教学班,335名在校生;近年来,中学录取入学率达到99%。这里的女孩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尽管牧区的生活还算不得富裕,但藏族同胞还是乐于把女儿送进学校,九甲小学还专门设了一个女生班,叫“春蕾女童班”。班里有34名学生,正在上五年级。小卓玛她们就是在这个班里读书。
  在山坡上,两位女孩坐下来,凑在一起,读起了报纸。她们聚精会神,似乎看到了家乡美好的未来。身后,群山拥翠,脚下,绿草如茵,远处,流水潺潺。附近土墙上还有一条藏文标语,号召重视义务教育。在这绿色的天地间,女孩宛若两朵含苞的春蕾。蓦地,记者们忽然发现了什么,敏锐的镜头立即转向了这平凡又含寓意的一幕。
  采访完毕,金色的阳光洒满草原,草原上一片生机,两位女孩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山的深处。有人问,这幅藏族女孩读报图应该取个什么名字,我们不由得脱口而出:“就叫‘今朝春蕾明日花’吧。”
(附图片)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师德三义
张民省
师德,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如今,社会对教师师德的要求越来越高,成为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问题。那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师德呢?
  一曰敬业。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凝聚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师德就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师德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处于师德核心地位的敬业精神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师德的灵魂,在当代,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掌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较大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这是教师道德实践中的根本准绳。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所谓诲人不倦、呕心沥血正是对教师敬业精神师德形象的真实写照。
  二曰身正。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他(她)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组成。一个行为素质良好的教师,总是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道路。身正主要体现在自己能否对学生以身示教,对学生严格要求。传道,一言一行必须为人师表;授业,一字一句,必须严密准确。教师职业的师范性要求自己必须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效仿的楷模,其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为人处事表现等都直接影响和熏陶着学生。
  三曰博学。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个专业方面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的学问深、水平高,但不能正确表达,要教好学生也是十分难的。常言道:“善教者善言”,正是这个道理。
  师德水平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对师德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师德的要旨恰在于上面讲到的三个词。如此师德三义,不可偏废。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左撇子奖学金
张丽钧
据报载:美国宾州朱利亚塔大学近日专门为该校左撇子的学生设立一项奖学金。这项奖学金的赞助人玛丽·帕特莱早年毕业于该校。据她本人称,她当年在校读书时因为是个左撇子而吃尽苦头,正因为如此,她特地在母校为左撇子学生设立一项数额为24000美元的奖学金。
  初读这则消息,觉得很有意思,心想,这可真应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那句老话;读罢细细思量,又觉得很有意味———“左撇子奖学金”的赞助人玛丽·帕特莱真可谓用心良苦,她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不要总是试图匡正别人所谓的非正常行为方式,给左手保留一份创造的权利,相信它一定能和右手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找到施展本领的舞台。
  笔者也曾经是个“左撇子”,“苦头”吃得比玛丽·帕特莱似乎更要多:童年时,只要一用左手拿筷子,总要遭到某一双责任感极强的筷子的适时敲打;幼年时,只要左手一拿笔,亲爱的老师一定跑过来微笑着谆谆教导说:听话的孩子应该用右手写字。无奈,笨拙的右手只好硬着头皮向灵巧的左手讨活干,慢慢地,左手被冷落,灰溜溜充当了右手的“勤杂工”。
  近几年,“左撇子聪明”的说法日盛,笔者好不懊恼!由不得学着阿Q的腔调跟别人夸耀:本人小时候也曾经———呜呼,咱的师姐中咋就没有出个玛丽·帕特莱呢!
  如果我们扼杀的仅仅是一只左手,那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怕只怕我们按照思维定势粗暴地剥夺了尝试者尝试的权利啊!一种独到的见解,一个新颖的创意,一项包含着成功因素的试验,这些智慧的火花既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以星火燎原。如果我们不珍视一株幼芽,我们就不能够期待大树,如果我们像劳德·凯文一样武断地声言“人类决不可能制造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那么,我们就只好永远陪着他在尘土飞扬的大地上匍匐。
  生命的潜能足以惊呆生命本身。爱护每一只灵巧的手,赞美每一颗高飞的心,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创造的冲动,让所有有益的探索都能赢得热烈的掌声,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让理性之光照耀创业之路
  ——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郭泉真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本月在上海举行。此前,全国在校大学生领取风险投资第一人李玲玲的公司门窗紧闭,账目只剩100多元。而清华学生创办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却获得了新合作伙伴青岛澳柯玛集团投入的3000万元。
  复杂的现实让人产生模糊的认识,而读史使人明智。在对大学生创业有所评判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沉入这一两年来跌荡多姿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去。
  呵护这株幼苗
  中国大学生创业先热后冷,火热水深。1998年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是前奏,1999年持续升温一年,至今年4月纳斯达克事件成为转折,处于低迷和攀升至今。载体意义上的“创业大赛”、效果意义上的“启蒙”,是两个关键词。
  1998年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进行了一次开创意义的启蒙。次年的第二届引起巨大反响,创业园不得不临时加一层办公楼,中国大学生创业由此步入第一个高峰。媒体不断报道大学生创业的神话……激越的英雄气概以至于狂热的冒险,成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在1999—2000年上半年的强音。然而,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突然大幅下滑,中国大学生创业也随之滑入低谷。
  一度热热闹闹的媒体也渐渐端起装满冷水和冰块的脸盆,让人不由得疑惑:沸水过后便是冰块,难道我们就不能力求平稳的理性思考?老师们也慨叹:媒体给学生发烫的头脑降温功不可没,只是别把火种浇灭了!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至今仍处于娇嫩的启蒙阶段。在长长的甬道上举着油灯划破黑暗探索前进者,最惧怕足以吹熄火光的冷风。现在应该静下心来,从本体上思考大学生创业是否有出现、存在并发展的必然性积极理由。
  何以展翅飞翔
  大学生的创业从一开始是“单翼的飞翔”,除了年轻和拥有知识,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而市场并不会为“学生”注入多少怜悯,于是大学生们不得不唱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次次败下阵来。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大学生根本就不该谈什么创业呢?
  在美国,学生创业创造了“苹果”等一批老名牌,高校商业计划竞赛已成为经济的直接参与力量。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已办了4000多家公司,仅1994年其经济实力就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十四位!近来,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新潮流。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正是在全球创业风潮中孕育出现。
  现实在发问:症结何在?
浮躁的心态。因为浮躁,目光从一开始就聚焦在能否一夜暴富上;因为浮躁,匆匆忙忙就挥舞着创意书上阵了;因为浮躁,创业团队刚刚组建,就拼命说:“快给我钱吧,快给我钱吧!”这样,一旦创业失败,怎能不迅即心灰意懒?这样,就几乎没有可以体现积极意义的支撑点,而表现为大片的灰色。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是显然的。它不仅有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它唤醒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充实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大学生创业得以飞翔起来的原意。创业意识不等于创业行动,更不等于立即的创业冲动。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不会浮躁。于是就能认识到:多数的失败是必然的,少数的成功是偶然的。于是就能认识到:适合创业的人不创业,就和不适合创业的人非要去创业不可一样让人既心痛又无奈。于是就能认识到,失败的创业正填补了学生创业缺乏创业经验的空白,挫折教育可以给你更多的东西。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能发现: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髓是曲径通幽的。“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等于举办几届创业计划大赛、注册几家公司,它应当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前者可以将之延入课堂和教案里去挖掘其高校教育意义上的内容,后者可以从公益性的大教育观念上出发,着力寻找培养年轻学子的创业素质和拉近这支未来创业主力军的最佳结合点。
  美国开设有创业者教育课程的大学有500多所,20多所代表性理工科类大学中具有独立创业志向的学生占30%,而真正在学期间就去创业的人很少。以学习为出发点,校内课堂和校外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地方。
  要提供桥和船
  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词语:“大环境”。然而具体内涵并无多少人能谈清楚。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并为之不停疾呼,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
  清华雷霖老师的设想是:“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人本的意义上去考虑发展的方向。”据说,台湾的创业团队组建后,会有无偿培训和种子基金,一段时间磨炼后,经过认证再给予有偿的“天使基金”,既能培养创业素质,又避免资源浪费,企业文化也无形中影响着创业者。学子钟松的设想则是:学生创业—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显然,这和风险投资的成熟休戚相关。
  笔者也有一个局部意义上的建议———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创业现实可行性的评估体系。由学生、校方、投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介入,包括媒体列席,对创业者在想法、能力、条件等全方位进行衡量,分层、分类给予不同环境,最终都指向培养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根本目的。
  设想的意义绝不在于立即实行,因为生搬照套和一味否定一样可笑。在这里,亮点是设想者的关怀心,而这种关怀精神正是大环境得以营造起来的重要支点。
  2000年无疑是中国大学
  生创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因了4月的转折,还因为此后的坚守和积蓄,正如一位年轻的老师乐观地说:“只要能顶过这个年底,就可以说,成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态势就会形成!” SRb品论天涯网


第8版(教育)
专栏:

  10、20、50
  ——关于尝试教学法的数字化速写
  白直
  前不久的全国协作区第十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距1980年最初试验整20年,又恰逢创始者邱学华从教50年,三喜临门。
  这三个数字是:10、20、50。也许,数字是简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的恰当语言。
  50年前,16岁的邱学华在慌乱中用故事度过了第一节课,也埋下尝试教学思想的源头———以学生为主激发兴趣。5年后,身为校长的他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从留系教研起酝酿二十载,1980年邱学华针对传统教法弊病开始系统试验———从“先讲后练”到“先练后讲”,成效显著。1982年,《福建教育》刊出其论文《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各地相继转载,纷纷开展此教学法。
  转首50年。如今,当初的1个实验班已发展到60多万个;范围遍及大陆、港澳台及国外;覆盖中小学及幼儿园各学科;建立起1500多个实验基地;有近100个市、县(区)全面推广尝试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校长刘佛年教授指出:“(其)发展之快,规模之广,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孟子曰:“物虽不明,请尝试之。”
  本次年会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汇报有力地说明了尝试教学法的成功实践。1984年内蒙古全区小学毕业会考,该盟阿左旗木仁高勒苏木(乡)塔尔岭嘎查(村)的小学数学平均分为40.8分,及格率仅占37.4%。是年秋至1996年秋,教师王旗荣连续对11个毕业班进行了尝试教学法的实验教学,结果11个班参加阿盟统考最低平均分为91.4分,最高平均成绩为99.7分,11个班的总优秀率为92%。 SR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