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
专栏:
安南希望北京六方会谈成功
新华社联合国8月27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7日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对北京六方会谈开始举行表示欢迎,并希望会谈取得成功。
安南在声明中说,六方会谈得以举行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态发展,证明参与会谈的各方政府有意愿通过谈判的方式寻找解决他们所在地区关键问题的办法。安南表示,他保证积极支持各方的谈判努力。
安南强调,不管谈判多么富有挑战性、多么复杂,他都希望各方能通过这一进程找到解决他们关注的问题的办法,缓解地区紧张局势,并加强朝鲜半岛及其所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3版(国际)
专栏:
多边与双边互动
——北京六方会谈第二天侧记
本报记者 于青 李文云 于宏建 管克江 王莉
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地洒向北京,频繁紧张的多边或双边外交活动继续在京城展开。8月28日,北京六方会谈进入第二天。
与第一天相比,第二天的六方会谈具有若干不同之处:一是上午会谈开始时间推迟至10时30分,会谈直到14时许结束;二是双边和其他形式接触增加;三是会谈现场完全拒绝记者采访。不变的是,约500名中外记者仍锲而不舍,或守候、或奔走、或交流,以回报读者和观众的期待。
多边会谈搭平台
来之不易的北京六方会谈,为和平解决核问题启动了新的进程,为推动化解僵局搭建了新的平台,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美国白宫女发言人克莱尔·巴肯27日在得克萨斯州表示,美国一直坚持认为,朝鲜核问题是一个多边问题,美国很高兴看到北京六方会谈已经开始,并对此表示欢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同一天表示,六方会谈是“一个进程的开始”,而美国将继续这一进程。这是美国官方首次对六方会谈作出反应。
美国《华盛顿邮报》27日就北京六方会谈发表社论指出,布什政府在朝鲜核问题上应当放弃“改朝换代的言论和策略”,致力于谈判解决问题,这是避免朝鲜核问题向危机演变的最好和仅存的机会。美联社评论指出,如果能够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沟通渠道,即使不能马上解决核问题,美朝双方也能受益。如果本周的六方会谈仅就定期继续会谈达成一致,也是某种程度的成功。
日本《读卖新闻》有关报道指出,作为此次六方会谈的东道主,中国特意为会谈安排了六边形会谈桌,使各方与会者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会谈,颇受各方好评。《朝日新闻》引用日本外务省官员的话,称赞中方工作人员在六方会谈中工作积极周到,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形象”。
双边接触促和谈
举世关注的北京六方会谈,不仅是多边外交的舞台,也为双边接触和对话提供了机会。
舆论认为,双边接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朝美双边接触。会谈第一天韩方和日方先后披露,朝美双方在27日六方会谈结束后进行了接触。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27日证实,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在会谈第一天与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永日举行了大约40分钟的非正式会谈,不过这并不意味美国会与朝鲜举行正式的双边会谈。
双边和三边接触在会谈的第二天格外频繁。上午会谈开始前,朝日双方代表团团长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进行了双边接触;美日韩三国代表团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进行了会晤。这就是28日上午六方会谈开始时间推迟的主要原因。中方官员在新闻中心介绍说,中韩两国代表下午举行了双边会谈。韩方官员晚上在建国饭店的记者吹风会上说,韩俄两国代表28日下午在芳菲苑进行了约40分钟的双边会谈;朝韩双方代表会晤后,是最后走出芳菲苑的。日方官员28日晚在北京饭店的记者吹风会上说,日朝两国代表团团长28日上午和下午进行了两次双边接触,每次约20分钟。双方重申了各自的原则立场。这是日朝两国官员自去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访问朝鲜以来的第一次双边接触。
众多双边接触的实现,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有助于减少分歧,寻求共识。多边会谈与双边会谈交叉进行,多种形式的接触和对话相互促动,为六方会谈进程持续下去创造了良好气氛。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代表团团长、俄副外长洛修科夫说,与会六方代表初步同意,下次六方会谈将在两个月内举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老挝国会主席会见中共代表团
据新华社万象8月28日电(记者李国田、袁原)老挝国会主席沙曼28日会见了由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联部部长王家瑞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沙曼高度评价中老两党和两国人民的睦邻友好关系。他说,老挝非常赞赏中国领导人关于中老两党两国是好朋友、好邻居、好同志、好伙伴的提法。基于这种亲密友好关系,近年来两党两国人民进行了真诚坦率的交流与合作,相互间传统友谊不断加强。
王家瑞首先转达了吴邦国委员长对沙曼主席的亲切问候。沙曼对此表示感谢,并请王家瑞转达他对吴邦国委员长的亲切问候。
王家瑞说,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双方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重视发展中老关系,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与老挝一道共同致力于两国传统友谊和睦邻友好关系的全面深入发展。
中共代表团是应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邀请于26日抵达万象开始对老挝进行工作访问的。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法总理陈情欧盟
本报驻法国记者 张祝基
法国总理拉法兰8月27日上午造访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拉法兰此行有3个目的:一、因法国今夏多处森林发生火灾,要求欧盟团结互助基金提供援助;二、向欧盟解释为什么对阿尔斯通集团进行国有化干预;三、向欧盟介绍法国财政形势,并解释法国打算如何减少财政赤字。
申请火灾援助比较好办。而阿尔斯通问题已经在法国政府和欧盟之间引起争论。阿尔斯通是一个私有性质的大集团,经营能源、交通产业,因负债50亿欧元而要求增加60亿欧元的资本。8月5日,法国政府宣布要出资30亿欧元,购买阿尔斯通30%的股份。按规定,这种行为必须先得到欧盟同意。欧盟负责竞争事务的专员已责成法国政府作出交待。
最难的是法国的财政问题。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和实行单一货币,1991年12月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了5条经济趋同标准,其中关键的有2条,一是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二是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这些规定是为了避免因一个国家负债太多而导致欧元贬值,并影响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可是去年法国内生产总值15218亿欧元,赤字469.8亿欧元,赤字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3.1%,已经超标。今年预算赤字更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9%。2002年法国公共债务是8120亿欧元,达国内生产总值的59.8%,今年的公共债务则猛增到9480亿欧元,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60%这条红线。预计明年法国公共债务将超过1万亿欧元,算起来每个法国人要负债1.5万欧元。巨额公共债务的还本付息又加重了预算赤字。法国财政情况确实够暗淡的。
今年7月,拉法兰还说法国将尽一切努力使财政赤字在2004年降到《马约》规定的3%以下,但这一次拉法兰在布鲁塞尔虽然还明确表示法国遵守《马约》规定,但却说2004年法国预算赤字只能降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要到2006年才能将预算赤字降到3%以下。拉法兰口出此言,也实属无奈。
本来,拉法兰政府预计今年经济增长2.5%,并据此制定了预算。但到6月却不得不修正原先预计的经济增长率,由2.5%降到1.3%。这样,财政收入也减少51亿欧元。但事实上法国经济连这个水平也没达到。今年第一季度法国经济只增长0.2%,而第二季度不增反退,负增长0.3%。支撑经济增长的三大杠杆——投资、出口和家庭消费都不起作用:第二季度投资下降0.6%,至今没有回升迹象;去年下半年法国外贸顺差47亿欧元,而今年上半年却只有14.88亿欧元,顺差减少了2/3;家庭消费今年第二季度下降了0.2%,是1996年以来所没有的。预计法国经济今年只可望增长0.6%—0.8%,明年也只能增长大约1.5%。经济增长不行,财政收入当然无从增加。
除了经济不景气以外,法国财政上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医疗保险和退休保险等结构性赤字太大。法国医疗保险开支达国内生产总值的0.6%,去年法国社会保险赤字是34亿欧元,今年则扩大到80亿欧元,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发展。另外,总统减税的要求也使拉法兰政府求解法国2004年预算方程式难上加难。2002年希拉克竞选总统时许诺5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去年降了5%,今年又降了1%,财政部拟明年减1%,但希拉克要求减3%,这无疑又增大了缺口。
今年6月欧盟按《马约》规定向法国发出警告,要求它尽快将预算赤字降到3%以下。但法国不是欧盟唯一的“坏学生”。今年1月欧盟向德国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德国财政部自己估计,德国预算赤字去年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6%,今年是3.5%,明年可降到3%以下。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3年德国预算赤字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9%,明年还是3.9%。另外,意大利和比利时公共债务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60%。困难的事情还在于,按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即为衰退为标准,则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现都陷于衰退。眼下,欧盟经济财政形势普遍不妙。
7月14日,希拉克总统在传统的国庆电视讲话中,呼吁灵活执行稳定增长公约。8月27日的《世界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欧洲的选择》。社论说,“欧洲不只是一个市场”,“欧洲的问题是它应能像美国那样拥有某种经济政策”。10月3日,法国财政部长将在欧盟政府间会议上提出减少自己财政赤字的计划,在此以前法国将尽力争取德国支持,并说服其他小国对它认同。法德在欧盟中是两个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它们在减少预算赤字上都采取“灵活执行”的立场,则欧洲稳定增长公约面临严峻考验,这对欧元和欧洲经济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报巴黎8月28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中友协向我“八·四”事件受害者捐款
新华社东京8月28日电(记者张焕利)日中友好协会28日下午通过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向中国齐齐哈尔市“8·4”侵华日军遗弃毒剂伤人事件受害者捐款100万日元,对受害者表示衷心的歉意和慰问,并对“8·4”事件遇难者李贵珍表示沉痛哀悼。
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村冈久平在通过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临时代办程永华向受害者捐款时说,“8·4”事件的发生令人十分痛心,其责任完全在日本政府方面。日本政府应对日本侵华历史加以反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尽快切实处理好侵华日军遗弃在中国各地的化学武器,以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的不幸事件。村冈还表示将敦促日本政府通过协商具体解决受害者面临的问题。
程永华向村冈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日本政府已经承认“8·4”毒剂伤人事件系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所致。中国希望日本政府怀着诚意,根据中方受害者及受损害单位的要求,通过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同时,日方应加紧处理侵华日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
第3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
敦促利冲突各方落实和平协议
新华社联合国8月27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安理会27日就利比里亚国内问题举行公开会议后发表主席声明,敦促利比里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遵守停火协议,并尽早落实他们本月18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的全面和平协议。
安理会本月主席、叙利亚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麦克达德在声明中对利比里亚目前的局势,尤其是该国大多数人目前面临的极为糟糕的人道主义状况表示关注,呼吁冲突各方努力确保人道救援物资安全地运往全国各地。
声明要求利比里亚政府和反政府武装与西共体、联合国、非盟等有关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尽快设立负责监督和平协议实施的联合委员会。声明重申,联合国将如期向利比里亚派遣维和部队,以帮助各方执行和平协议,并向即将组建的利比里亚过渡政府提供支持。
加纳、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和几内亚等西共体成员国的外长出席了当天的安理会公开会议。
为结束长达近5年的内战,利比里亚政府和两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合”及“利比里亚民主运动”本月18日在阿克拉签署和平协议,同意在今年10月建立由全国所有政治派别参与的过渡政府,并于2006年1月举行大选。目前,西共体部队正在利比里亚协助稳定局势,接替他们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将于今年10月部署到位。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美国面临抉择
李学江
美英联军自占领伊拉克后,便不断受到袭击,如今死亡人数已达140余人,超过伊拉克战争主要战斗期间战死的138人。五角大楼和美国舆论多将袭击归因于萨达姆政权残余分子不甘灭亡的困兽之斗。他们曾认为,一旦抓到萨达姆和他的儿子,伊拉克便可安然无事。因此,乌代和库赛的毙命曾一度让美军欣喜不已,以为这是对伊游击活动的一个沉重打击,伊此后可望进入一个相对平安期。但现在看来,这一评估过于乐观,自乌代和库赛死后,伊的安全局势不但毫无改观,反而呈每况愈下之势:先是约旦使馆被炸,接着是输油管、供水管被破坏,最近又殃及联合国驻伊办事处……到底是谁与美军打游击?
普通伊拉克民众对乌代和库赛之死多反应淡漠,对萨达姆的几次录音讲话似也置若罔闻,毫无兴趣。而在美国通缉牌55人名单中,已有包括副总统拉马丹在内的近40名高官被捕、死亡或自首。事实表明,萨达姆已不可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然,也不排除萨达姆家族的少数忠实追随者拼死一博,但他们显然不足以影响大局。
因此,美国认为袭击联军者还另有他人。美驻伊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说,“越来越多的国际恐怖分子进入伊拉克,而且已对我们构成重大威胁”,并称,“伊拉克已经成为全球反恐战争的战场之一”。美国总统布什在8月22日的讲话中宣布,目前伊拉克的战斗实质已经发生改变,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面对的是一些“类似‘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他们是从外国渗透进伊拉克的,他们无法容忍在伊拉克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伊拉克的战斗正在成为一场持久的反恐怖主义战斗”。为此,布什敦促更多的国家派兵前往伊拉克帮助美英联军。
然而,一个巨大的疑问是,这些“外来恐怖分子”如果没有伊当地民众某种程度的容忍与支持,如何能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和社会中生存和活动?正是由于美国的军事占领,伊社会治安恶化,加上美军恣意开枪杀人,重建工作迟缓,水电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引发了伊拉克人民的强烈不满。普通民众的反美情绪已不是什么秘密,“既不要萨达姆,也不要美国占领军”的传单几乎是随处可见。其实,这种民间的反美情绪,才是美占领当局最为危险的大敌,它无疑会成为抗美游击活动之源。
必须指出的是,正是由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才使伊变成了恐怖活动的渊薮。美国《纽约时报》8月20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是如何制造恐怖主义天堂》的文章,它指出,“19日,联合国驻巴格达办事处遭袭,这是美国把一个原本不构成恐怖主义威胁的国家变成一个恐怖主义国家的最新证据。正是美国将伊拉克变成了布什政府所谓的恐怖主义分子的滋生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指出,过去“我们在伊拉克工作了12年,还没有遭到过袭击”。而现在恐怖分子竟公然宣称,“哪里有美国人,哪里就没有安全!”驻伊美军司令官桑切斯毫不隐晦地说,“我觉得,只要我们还留在伊拉克,我们就总是面临着来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和恐怖分子的威胁,他们试图枪杀美国及盟军的士兵,这是我们不得不全力对付的问题”。
更令美国政府不安的是,美国最初占领伊拉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伊拉克建成一个“民主”样板,进而向整个中东地区推广,但现在的情形却是,伊拉克似已成为伊斯兰极端势力同美国对垒的阵地。美国《华尔街日报》20日的文章写道,“伊斯兰好战分子的目标十分明确:赶走美国人,铲除与美国关系友好的政府,建立伊斯兰统治。他们会利用民族主义运动……把他们的斗争变为伊斯兰事业。”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局面,那将成为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重大灾难。
那么,美国在伊拉克的出路何在呢?国际社会纷纷呼吁美国政府回到联合国的框架内。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22日撰文说,“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事实表明,仅靠美国的一己之力无法稳定这些国家的局势,也没有使国际反恐运动得以加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布什政府放弃单边主义政策,回到联合行动的轨道上来。”但愿美国能认真地听取国际社会这些理智的呼声,早日回到多边主义的轨道上来,让联合国发挥主导作用,这将有利于伊拉克重建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激进组织拒绝停火
阿盟促巴尽快解决内部分歧 巴冻结十二家慈善机构资产
据新华社加沙8月28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28日发表声明,拒绝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前一天提出的停火要求。
哈马斯发言人兰提西对新闻界说,只要以色列继续对巴勒斯坦人实施军事打击,哈马斯就“不可能谈停火”。杰哈德高级官员穆罕默德·欣迪也指责以色列正在对巴勒斯坦人发起“残酷的战争”。
阿拉法特27日发表声明,呼吁巴勒斯坦各派别恢复执行上周因以色列炸死哈马斯高官阿布·沙纳布而被中止的停火协议,为国际社会实现和平的努力创造机会。
巴勒斯坦新闻部长阿姆鲁23日说,巴民族权力机构正在寻求与巴各派别及以色列达成一项新的停火协议。但以色列方面已经表示,在彻底解散巴勒斯坦激进组织之前,不会同巴方达成任何安全协议。
据新华社开罗8月27日电(记者王昊、刘云非)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穆萨27日敦促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尽快解决内部分歧,以维护巴勒斯坦的民族团结。
穆萨说,巴勒斯坦各派别的统一和团结是巴勒斯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内部出现分裂,将会削弱巴人民实现和平的意愿。他同时呼吁巴自治政府以及各派别加强磋商,避免以色列利用巴内部分歧继续侵犯巴勒斯坦人民。
穆萨严厉指责以色列的侵略政策,并认为以色列应为巴以局势再次恶化承担全部责任。
据新华社加沙8月28日电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28日责令有关银行冻结加沙地带及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内12家慈善机构的资产。
巴勒斯坦中央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对新闻界说,这些慈善机构分别属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
这12家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对巴民族权力机构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并于当天组织受助家庭到加沙城立法委员会门前示威。
据悉,这些慈善机构10多年来每月为巴勒斯坦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为巴以冲突中的伤残者安排工作,还开办了一批学校和医院。以色列方面指责巴激进组织利用慈善机构传播激进思想并招募自杀爆炸者。
第3版(国际)
专栏:
“哈勃”抓拍火星全身照
新华社华盛顿8月27日电 在火星与地球之间达到6万年来最近距离之际,美国“哈勃”太空望远镜抓住罕见机遇,拍摄了多张火星全身照。天文学家们说,这是迄今从近地轨道上拍摄的最清晰的火星照片,有望在未来几十年中用作天文学的教材。
美国宇航局27日公布了“哈勃”望远镜的两张作品。其中一张彩色照片摄于美国东部时间27日清晨6时左右,与地球和火星距离达到6万年来最近值的时刻非常接近,当时两颗星球相距大约5575.8万公里。在这张照片上可以分辨出一个椭圆形火山和实际长度达4000多公里的火星峡谷。另一张彩照拍摄于美国当地时间26日傍晚,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冲击盆地。
这两张照片所拍摄的分别是火星近乎相反的两面。照片上火星南极的白色冰冠相当显眼,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少陨石坑。负责对照片进行分析的专家说,从照片上看,火星南半球目前正处于相对温暖的夏季,其南极冰冠正在融化缩小。
目前,美国有两颗探测器正在火星轨道上执行任务,它们能近距离地对火星展开观测,其所拍照片的分辨率虽然比“哈勃”望远镜高,但通常只能反映火星的局部,难以一次拍下火星全貌。地面望远镜虽能拍下火星全身照,但照片会因地球大气作用而失真。天文学家们表示,他们将对“哈勃”新拍摄的火星照片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以此加深对火星的认识。
第3版(国际)
专栏:
据称萨达姆现身摩苏尔
两名美英驻伊士兵亡命
据新华社巴格达8月28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总部设在阿联酋的阿拉伯卫星电视台28日援引目击者的话报道,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日前出现在伊北部城市摩苏尔,他看上去“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都不太好”。
据新华社贝鲁特8月27日电(记者潘立文)美国国务院27日致函黎巴嫩外交部,要求黎巴嫩政府承认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会(临管会),与之接触并接待它的代表。
自伊拉克临管会成立以来,黎巴嫩政府一直拒绝承认这个委员会,并认为临管会的建立完全是美国的意图。
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27日电(记者潘云召、谭新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民警卫队官员27日说,该部队的一名士兵26日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遇袭身亡,另有两人受伤。
据新华社巴格达8月28日电 驻伊拉克英军发言人28日说,英军部队27日晚在伊南部东阿里镇与两个武装团伙交火,造成一名英军士兵死亡,一名士兵受伤。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布莱尔接受质询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
8月28日,英国武器专家凯利死因调查进入最引人注目的一天。英国首相布莱尔坐到了证人席上。《独立报》以头版整页报道这一消息,标题为《这是首相的答问时间》。
英国在任首相出席司法听证会,这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从27日晚上起,就有公众在举行听证会的伦敦最高法院外排队,期望进入公众席见证和聆听布莱尔在听证会上的证词。28日上午,聚集在伦敦最高法院门前的反战示威者戴着皮诺曹的大鼻子,讽刺布莱尔政府在说谎。《泰晤士报》的报道说,这是布莱尔从政生涯中最难过的一关。
布莱尔被赫顿法官要求回答的问题,主要围绕着有争议的关于伊拉克威胁的情报文件和凯利的名字被公布等问题展开。布莱尔对自己和政府的行为做了详尽的辩护。调查结束时,各家媒体突出的内容都是,“布莱尔告诉赫顿,如果英国广播公司关于伊拉克文件的指称是事实,我应该已经辞职了”。调查进程中没有出现人们预料之外的新闻。至此,本周最引人注目的三大巨头——情报委员会主席斯卡利特、国防大臣胡恩和首相布莱尔出席听证平稳过关。
布莱尔通过这一关,有三个因素起了保驾作用:一、布莱尔为应对这次调查,周末已结束休假,从巴巴多斯度假地返回伦敦,政府的法律顾问已帮助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二、政府联合情报委员会主席、伊拉克情报文件起草负责人斯卡利特26日的证词,也先期减缓了布莱尔的压力。他当时明确表态,关于“萨达姆在45分钟之内可以准备生化武器进攻”的情报写进文件是他决定的。这等于正式否定了关于政府“渲染”文件的说法。三、赫顿的调查将限定在只对与凯利死因有关的问题进行取证,而不涉及其他方面。
但是,不少媒体仍然认为,布莱尔可能无需对凯利的死因负直接责任,但这场调查已经使布莱尔政府威信扫地。调查开始以来,英国民众对布莱尔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已一再下降。本周末,赫顿调查取证的9000多页案卷将全部公开,它会像X射线那样,使政府内部的混乱状态暴露无遗。《独立报》的社论说,“所有粉饰和经历”都不能帮助布莱尔摆脱信任危机。
(本报伦敦8月28日电)(附图片)
8月28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左)抵达伦敦市中心的最高法院,准备接受大法官赫顿就英武器专家凯利自杀事件的质询。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