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
马志鹏
编者的话
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形势下,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要求,以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最近组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反腐倡廉工作征文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思想,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深入发展。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专栏,将陆续刊登部分优秀征文,以飨读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央国家机关是国家政权机关,承担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重任。做好中央国家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对于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央国家机关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在执政为民的认识上有新提高,作风上有新转变,机制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进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增强责任,清醒认识权力
权力来源于人民。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央国家机关的各种权力都是人民通过法定程序授予的。中央国家机关每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握有的大大小小的权力,都来源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绝不能用来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
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和责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责任,没有权力,责任无法履行和落实;只讲权力,不讲责任,权力得不到制约,必然导致权力滥用,损害人民的合法权利。中央国家机关权力神圣,责任重大,绝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必须廉洁从政,克己奉公,执政为民。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权力是柄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人民,不当动用权力则会祸国殃民、害人害己。背离宗旨,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小团体利益或个人私利,就会招致人民的唾弃。中央国家机关权力腐败问题不容忽视,近5年来查处的中央国家机关违法违纪大案要案中,以职务违法犯罪为主要特征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权钱交易和失职渎职的权力腐败案件占82%;发生在行政审批环节的以权谋私、违纪违法现象相对突出。因此,清醒认识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拒腐防变,始终是对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也始终是中央国家机关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
打牢基础,正确行使权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提出了新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经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以权谋私和腐败变质。究其原因,都是从放弃改造世界观、理想信念动摇开始的。因此,只有加强教育,打牢思想基础,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构筑抵御腐败的思想长城,才能保证正确行使权力。
抓根本,广泛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开展权力观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代表”意识,加强廉洁从政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加强艰苦奋斗教育,使机关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中科学把握国情,在同人民群众接触中密切血肉联系,牢记“两个务必”;广泛开展党纪条规教育,使党员干部掌握有关法规和廉政知识,成为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模范。
抓创新,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体现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方法、载体以及制度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把中央的要求和中央国家机关实际相结合,注重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大力创新相结合、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使党风廉政教育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抓整合,构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大格局。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学习制度,使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支部的主导作用,扩大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各级纪检组织和广大专兼职纪检干部的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指导和协调,提高工作的针对性;部门行政领导和工青妇组织积极参与,建设勤政廉政的机关文化。构建党委领导、各级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齐抓的宣传教育格局,营造良好的氛围。
深化改革,科学配置权力
在体制转轨阶段,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权力的配置上还存在权力过于集中、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某些隐患。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的轨道运行。这对中央国家机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解决审批环节的管理漏洞,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的原则,减少对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审批事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也要减少环节,公开程序,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强化服务。合理下放权力,防止自由裁量权过大;适当分解权力,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有效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切实增加权力使用的透明度,防止权力运作中的“暗箱操作”;建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行政工作规范,减少权力运用的随意性;强化责任制度,健全和完善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的责任体系,防止权力部门化、利益化。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彻底清理“小金库”;改革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出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
着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进一步增强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同时,落实干部人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具体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各级党组织和纪检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
强化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强化监督对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关口前移,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的重要保障。只有紧密结合中央国家机关的实际,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立足防范,推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建设科学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才能有效防止权力滥用。
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同时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发展电子政务,向社会公开重要决策(保密的除外)、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和监督措施,增加办事的透明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中央国家机关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加强对重点人员、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的监督。中央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相对集中,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人数多,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监督的重点。严格管理,加强党风廉政考察,谨防重使用、轻管理,重工作、轻监督。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凡重大问题都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对管钱、管人和管物等权力相对集中的“风险”岗位,对重大决策和执行环节,对基建、物资采购等容易发生问题的“敏感”环节予以重点监督和防范,纪检工作要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加强监督。
使监督工作同党员干部和业务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职责不一样,必须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党内监督,提高监督的质量。针对业务工作中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制定具体的监督措施;及时发现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堵塞漏洞;善于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整改,防患于未然。近几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着力提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推行谈话提醒制度、纪律检查建议书制度、戒勉谈话制度等办法,提高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要坚持下去。
严厉惩处,制止权力腐败
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中央国家机关不断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5年来共查处了大案要案300余起,依法惩处一批违法违纪党员干部,起到了较大的震慑作用。
继续加大惩处力度。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是人民群众评价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标志。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必须保持查办案件和严惩腐败分子的强劲势头,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要按照中央的部署,集中力量查办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大案要案,特别是要坚决查办执法人员执法违法和领导干部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等违法犯罪案件。要切实纠正执法执纪中偏轻偏软的问题,通过大力查办案件,加大惩处力度,特别是加大经济追缴和处罚的力度,提高腐败的成本和风险,使腐败分子得到应有的惩处。
提高查处案件的效率和质量。改善信访举报工作,拓宽信访途径,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通过电话、网络、举报信等多种举报手段,揭露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努力提高违法违纪分子被及时查处的概率,使中央国家机关没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作者为中央纪委常委、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紧紧扭住发展的主题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系列谈之十二
曙宏
重视发展问题,强调加快发展,积极促进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一定要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论述,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近代以来,社会发展日益加速,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实现现代化成为普遍的追求。近些年来,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辛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百余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但也曾出现过严重曲折和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并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称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制定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强调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他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并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发展提升到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发展的内涵、目的和动力,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整套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紧紧把握住了发展,“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发展必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本世纪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历史机遇又一次来临时,我们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作出的正确抉择,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开了广阔途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既是十六大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实践“三个代表” 当好人民公仆
欧阳泉华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践“三个代表”、当好人民公仆提供了检验标准。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地干工作,认认真真地干实事,不断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谋好利,当好人民的公仆,没有高尚的境界和开阔的眼界是不行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基础。没有理想,就像航船没有方向;没有信念,就像航船没有动力。领导干部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就无从谈起。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关键。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领导者如果跳不出落后观念的约束,缺乏新世纪新阶段所必需的发展意识、全局观念、世界眼光,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领导干部要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掘群众的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当好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
始终扭住“第一要务”不动摇。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思路。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当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可以创造加快发展的奇迹。2002年,庐山管理局提出并实施了“塑造庐山新形象,率先崛起当先锋”的工作思路,大力整治旅游环境,深入开展学习型世界名山创建活动,使经济发展环境、景区环境、干群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牢固树立“群众的笑脸就是干部最好的政绩”的观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笑脸是对干部工作的最好评判。群众笑脸多,就是各级干部为民办实事、有政绩的表现。为群众办实事必须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心连心、交朋友,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思想、基层的真实情况、工作的真实成效。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工作有牢固的根基和正确的方向。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善于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动员组织群众,使群众理解党的方针、接受党的政策,自觉服从工作大局。近年来,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爱民”与“发展旅游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出一系列办法和措施,把关系群众生活的事一件件落到实处,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与好评。
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当好人民的公仆,就必须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真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接受监督,做到廉洁从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庐山要真正建立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岗位,都必须时刻绷紧廉政这根弦,做到时时警醒,一身正气。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拥护,推动一方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为江西省九江市委常委、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
用好水资源——
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
赵雪雁 张志良
城镇化作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模式选择至关重要。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单位面积环境容量狭小、生态环境脆弱,如果采取传统的忽视资源供给有限性的模式,必然导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不相协调。因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经济型城市,走生态良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成为西北地区的必然选择。
形成以水资源承载力为核心的城市布局和城市规模
西北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城市一枝独秀,中小城市发育不足,城市相对集中在平原、河谷、盆地和条件较好的高原地区。这是西北地区在漫长的城镇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未来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也必须考虑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约束,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布局和城市规模。
大都市圈的城市布局。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全年缺水,像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宝鸡等城市已出现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现象。因此,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不应再追求城市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大城市的个体膨胀,而应选择集约化、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围绕城市功能结构的完善和质量的提高,以兰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为核心,建立大都市圈。通过都市圈内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的网络联系,从更大范围内考虑资源和要素在产业间和城乡地域间的配置状况,实现水资源共享、集成利用,以拓宽水资源的承载阈值,从而缓解黄河上游地区、关中地区、北疆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瓶颈问题。
以中、小为主的城市规模。水资源不仅决定着城市的空间分布,更重要的是还决定着城市的规模。在西北的荒漠绿洲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源多呈点状散布,绿洲被沙漠戈壁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因此,荒漠绿洲地区目前尚无法形成密集且相互呼应的城市群,以获得城市规模聚集效应,而只能依水资源承载力和空间分布态势形成一些呈点状、团块状分布的中、小城市(镇)。像新疆、青海、陕甘宁地区,随着油气、煤炭资源的开发,将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小城镇,但这些地区受水资源和地形条件的限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也只能呈点状、小规模发展。
采取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模式
城镇化离不开工业化,而工业结构又决定着资源的消耗水平及环境的污染程度。西北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分布在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谷地,传统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不但导致资源消耗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而且由于受特殊地形的影响,西北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相对更加困难。因此,未来西北地区应采取以生态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推进模式。
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要根据水资源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来确定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规模,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工业发展都不以污染水环境为代价;建立和完善生态工艺,不断淘汰旧工艺,开发新工艺,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降低单位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建立废物回收和净化工程,通过采用新工艺,回收和净化企业排放的废物,实现垃圾资源化;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和评估系统,为优化工业结构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
调整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独特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生物资源和以民族传统风情为特点的文化资源,培育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形成新兴产业群体,促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化转型。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自然资源消耗机制
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现实来看,在其城镇化进程中,应对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并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树立节水型社会的新型价值观,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地拓展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
拓展节水内容。应从丰富节水产业内容、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的角度入手,拓展节水产业的经营空间。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工业、市政、环境卫生及生态景观等,实现污水资源化;提高集雨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高效雨水集流水利工程建设,将集雨节灌与流域水土保持有机结合,通过调节集蓄天然降水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
节约农业用水。农业作为西北地区的用水大户,节水潜力巨大。应综合利用工程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等,建立农业节水体系,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缓解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间的矛盾。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向群众学习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是党员干部最好的工作方法。遇到任何情况、任何问题,党员干部都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倾听群众的呼声,集中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甘做群众的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从而使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更能反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
——秦大铧(重庆)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坚持深入一线
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办法从哪里来?归根到底是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来。因此,领导干部在吃透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明确任务、把握上情的基础上,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努力吃透下情,从而把上情与下情结合起来,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成绩在一线创造。——朱高文(湖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抓住“诚”和“实”
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要牢牢抓住“诚”和“实”。“诚”,意味着真心付出,而不是虚情应付;意味着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而不是以“官老爷”的姿态去施以恩惠。“实”,意味着实实在在,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而不是虚张声势,摆样子、走过场;意味着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办事,而不是搞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有抓住了“诚”和“实”,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陈静(浙江)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贵有“三心”
党员领导干部贵有“三心”:对党的赤子之心,就是对党要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时刻想着为党旗增辉,时刻准备着不惜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对人民的孝子之心,就是视人民群众为父母,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心系人民,勤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对腐败现象的铁石之心,就是不但能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抵御金钱、美色等的诱惑,而且能自觉地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始终保持浩然正气。
——王锦春(陕西)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敢于负责
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敢于负责,就要树立为一方领导、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事业心,杜绝明哲保身、得过且过、不愿负责;就要树立严肃的法纪观、分明的是非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杜绝是非不分、爱憎不明、畏首畏尾、不敢负责;就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杜绝思想僵化、平庸无能、不能负责。
——乔太平(湖北)
第9版(理论)
专栏:群众抒群言
自尊自重是必备的人格特征
自尊自重是做人的关键,也是作为党员干部必备的人格特征。党员干部只有自尊自重,才能始终端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和奋斗目标,准确把握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严于律己,不甘人后,时刻坚持高尚道德的防线;才能摒弃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自觉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自觉地做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金国友(辽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