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号军事公报及其评注
第19号军事公报发表了。纵然我们相信这个文件,帝国军队最近取得的战果也是不值一提的。
关于在斯洛伐克(西北)各州的军,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消息。因此该军显然还在一直忙于
“已占领领土的绥靖工作”。
为了在文迪施格雷茨和施利克之间建立联系,从佩斯往密什科尔茨派出了一些部队,大家想必还记得,我们曾说这些部队要走不少路[注:见本卷第102页。——编者注],而这些部队的前哨,据所谓施利克军营发来的信件说,已抵密什科尔茨附近,关于这些部队,也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消息。这证明,他们还没有推进多远。关于巴纳特的茨冈强盗,同样也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消息。
最后,关于派去对付贝姆的部队,根本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消息。一些时候以来,不仅官方公报,甚至连一向大言不惭的非官方的谎言报道,都绝口不提贝姆了。这就足以证明,帝国军队同贝姆对垒也同样没有取胜。既然我们对贝姆的情况一无所知,那么,如果他很快就突然出现在施利克的后方或侧翼,从而打乱帝国军队的整个作战计划,我们丝毫用不着感到意外。
公报只字未谈迄今由军法报纸六次捏造、杜蒙妈妈[102]六次表示相信的关于强攻夺取莱奥波德城的消息,对此,我们更勿庸提及了。可见攻克这个要塞始终只是“可望实现”的事。
这一切公报都没有说。它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它对三个地方的情况是了解的:斯拉窝尼亚边境地区,索尔诺克附近和蒂萨河上游地区。关于这三个地方它报道的当然又是“辉煌战果”。
第一:
“炮兵总监[103]努根特伯爵于1月25日从考尼饶出发前往芬夫基尔兴,以驱逐聚集该地的叛军,1月29日,他将自己的大本营迁往芬夫基尔兴;配备有十门火炮的四千名叛军于1月26日撤离该城,看来是折向埃塞格,以便在他们所占的要塞掩护下进行集结;但他们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该要塞已被格拉迪斯康边屯团范·德尔尼尔上校的旅包围,而且炮兵总监努根特伯爵也朝这个方向追击他们。帝国皇家军队[104]开进巴兰尼亚和托尔诺两州,彻底肃清了与政府为敌的分子。”
我们首先要指出,照这种说法,德拉瓦河畔的埃塞格要塞并没有象军法传言所说的那样已被攻克,而只是“被包围”。这种“包围”之所以这样快地被“配备有十门火炮的四千人”突破,是因为在德拉瓦河左岸伸展着一片沼泽,使包围根本无法实现。另一战果是努根特已推进到芬夫基尔兴。因为据第18号公报,考波什堡已被帝国军队占领,所以整个成就就在于军队将阵地沿德拉瓦河继续推进了十德里左右。可见,除因军队更接近匈牙利腹地给养供应更为困难之外,他们一无所获。况且,马扎尔人在这里显然采用了戈尔盖在斯洛伐克地区所采用的策略:他们尽可能长时间地固守城市,然后开始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关于绥靖巴兰尼亚和托尔诺两州的说法,恰恰使人想起了斯洛伐克地区的绥靖。我们不久就会听到,在这里军队也无法前进,因为他们必须首先在已占领的各州确立安定和秩序。
第二:
“第18号公报已经说过,奥廷格尔骑兵旅得到三个步兵营和两个步炮兵连的加强,占领了采格莱德附近的阵地。在获悉叛军企图进攻该阵地的消息后,元帅文迪施格雷茨公爵当即决定以其全部可动用的部队予以迎击,指望叛军能够应战。然而叛军这次也不敢贸然进行决战,当得知援军将抵达时,即匆忙撤退,在格拉蒙旅追击下渡蒂萨河而去。”
不出所料!文迪施格雷茨亲自率领“其全部可动用的部队”奔赴采格莱德一事,证明奥廷格尔先生必定在那里遭到了惨败。甚至加强的“三个步兵营和两个步炮兵连”也无济于事!唯一的战果就是:奥地利人又驻扎在蒂萨河畔的索尔诺克了。文迪施格雷茨对于叛军再次不肯应战感到恼火,这实在可笑。暂时尽量避免任何决战,尽量诱使帝国军队深入匈牙利并在他们后方组织农民战争和游击队,这一切岂不是一开始就列入计划的吗!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进行决战”的。
第三:
“中将施利克伯爵在清剿了齐普斯以后又清剿了曾普伦州的叛军,此后向着托考伊前进,科苏特的追随者也正从四面八方前往该地。1月19日,由皮阿托利少校指挥的施利克中将的前卫部队在桑托与敌人遭遇并将敌人赶回托考伊。1月21日的侦察表明,敌人已经后撤,并在托考伊、陶尔曹尔和凯赖斯图尔附近占领了非常有利的阵地。1月22日,中将施利克伯爵向这些阵地发起总攻。赫尔茨曼诺夫斯基少校率领他骁勇的斯蒂凡营[105]及一个帝国轻骑兵连[106]和四门火炮直指凯赖斯图尔,中将施利克伯爵则率领主力纵队取道塔亚和马德向陶尔曹尔前进。战斗结果,帝国军队获胜。敌人损失惨重,波兰军团更是伤亡累累。”
这一战果完全出人意料。施利克把匈牙利人的前哨部队击退了几德里,并在塔亚和凯赖斯图尔同他们作战。“战斗结果,帝国皇家军队获胜”——这就是关于战果的简洁报道。至于塔亚和凯赖斯图尔是否已经占领,马扎尔人是否已撤过蒂萨河,则只字不提。这次获胜的但成效甚少的战斗想必同奥廷格尔最近的胜利一样,到头来是一次失败。“清剿齐普斯”用不着什么本领,因为齐普斯的绝大部分居民是德国人。曾普伦州住着卢西人,他们暂时还是帝国军队的朋友,在这里使用“清剿”一词,听起来也未免可笑。从公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帝国军队目前正驻在蒂萨河畔彼此相距很远的两个地点。两个军之间没有联系。科苏特现在也许会决心给予决定性的打击:或者以其全部力量分别向两个军进攻,或者从他们之间突破,进军佩斯,从后方袭击奥地利人。
当事态还处在这种情况的时候,当帝国军队尽管兵力居于优势但极其踌躇谨慎地向前推进,让他们的纵队分别行动而没有想到集中的时候,当马扎尔人在蒂萨河彼岸作好战斗准备的时候,军法报纸报道说:科苏特在加里西亚的斯特雷地区被俘。而德国各报也纷纷照登。
弗·恩格斯写于1849年2月5日 载于1849年2月6日《新莱茵报》第214号 原文是德文 |
注释:
[102]讥讽地暗指《科伦日报》,该报编辑是约瑟夫·杜蒙。——第110页。
[103]炮兵总监是奥地利军队中仅次于元帅的第二级军衔。职位相当于大将。在某些军队中它一度保留原来的意思,即炮兵司令。——第110、256、284、295、324、350、407、418页。
[104]帝国皇家军队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奥地利皇帝还有一个国王的头衔,即匈牙利、波希米亚、伦巴第和威尼斯、达尔马戚亚、克罗地亚、斯洛窝尼亚、加里西亚、洛多美里亚和伊利里亚国王。——第110页。
[105]1868年以前,奥地利军队中的团和其他独立战斗单位,都根据其长官的名字命名或直接使用该部队的“支配者”(Inhaber)的名字。这一习惯早在雇佣军时代就形成了,那时团长必须自己出钱作团队的经费,从而取得任命该团军官和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团的权利。随着军队经费越来越多地转归国家负担,军队的长官也变成了纯粹名义上的荣誉职位而实际上已没有任何权力。除了团和营的长官外,出现了指挥官。当某一战斗单位的长官是一个实权人物,而且往往是外国人后裔时,就可能委任一个第二长官,他的名字也作为该支队的队名。
此处指的是第五十八加里西亚步兵团,其长官是斯蒂凡大公。——第111、127、163、190、202、210、212、220、259、265、329、353、383、423、425、433页。
[106]轻骑兵(chevaux-légers)是对以马刀、手枪和马枪武装起来的轻骑兵团的称呼。——第111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