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致马克思
伦敦 1854年5月9日于曼彻斯特 |
亲爱的马克思:
我不明白给《论坛报》的文章怎么迟到了[注:见本卷第356页。——编者注]。信是同营业信件一起在七点三刻送到邮局的,而且送信员特别注意到了这封信。同时寄出的营业信件都准时寄到了。即使它是交第二次邮班寄出的,至迟在两点也应该到你手里。我只能认为这是一个证据,证明帕麦斯顿先生对你关怀备至,既然这一段时间打仗的情况并没有得到证实,所以我倒希望你不把这篇文章寄出去。
关于乌尔卡尔特的军事文章,下一次再说。对这个问题,我当然只能以写评语的方式进行阐述,我直接用英文写出来;你只好自己把它组织到你的文章里面去。
维斯博士的事情极有教益,要是让克路斯知道了,一定会传开的。
对于可怜虫米斯科夫斯基,“高尚者”[注:维利希。——编者注]又会说,他终究还是“消失得无影无踪”[367]。我从伦敦的报纸上读到这一段消息时,马上就想到,在那里烧死的一定是流亡者。
我尽可能使海泽干工作,只要我稍一离开他,他没有工作就不行了。这家伙现在布莱得弗德,是矮子[注:德朗克。——编者注]趁他的上司[注:巴卡普。——编者注]外出时把他叫去的;他每次从那里回来时都醉得不省人事,因此在他能作点事以前,总要经受好几天的检疫。矮子把《新莱茵报》关于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和比利时等一切常用的俏皮话都认真地津津有味地搬进他的短文[368]里,使我非常开心。
前陆军少校阿·吕特根的《1850年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陆海军的军事行动》是第一部论述维利森的事情的有道理而详细的著作。这本书完全证实了我早先研究这件事情时所产生的想法[369]。维利森先生最初的计划非常好,只是太庞大了些;这个计划如此之妙,即使回到这个计划上来为时已晚,而且计划还被歪曲了,却仍然迫使丹麦人考虑退却,尽管他们以三万六千人对付两万六千人,并且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投入了战斗,而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军队却还有整整五分之一没有动用。但是,当维利森先生真正面对敌人时,他却由于接到一些自相矛盾的消息和更加混乱不堪的建议而丧失了理智。还在战斗的前夜,他就把自己的预备队派到左翼一个点上去对付假想的敌人,使这些部队在那里完全处于战斗之外,同时,他还取消了已经发布的关系到整个战斗部署的进攻令。这样,就把预备队集中到没有任何敌人的左翼,暴露了遭到主要攻击的中央地带,完全搞乱了实行主要反击的右翼。这一切就足以说明结果了,但是,如果他不是那么轻率地认为早晨八点以前会全部完蛋,那他还会取得胜利。甚至到十一点他还能赢得胜利,但是,他一听到有消息说两营丹麦军队出现在他左翼的后方(两个骑兵连和四门火炮就足够消灭他们),就惊慌失措了,于是使这位曾“全力作战略迂回的人”注意到一个论点,即“迂回者自身被迂回”,因此他决定全力从那里逃跑。同这位理论家对立的是个年长的、在统帅岗位上呆到头发斑白(尽管大部分时间是在和平条件之下)、目光短浅但有经验的将军[注:克罗格。——编者注],他不是对软弱无力、庸俗温和的临时政府负责,而是对现今的国王[注:弗雷德里克七世。——编者注]和内阁负责,仅仅这一点就使他表现得比较顽强。因此,他打胜了这一仗;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人数不多的部队对于优于他们一两倍的丹麦部队(仅根据丹麦的官方消息)的成功作战,足以说明两万六千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人完全有力量战胜三万六千丹麦人。尽管他们队伍里新兵很多,尽管维利森在战役开始前两星期作出一些新的决定在全军中造成了混乱,尽管军队的基干人员不足,但是战士们打得非常出色。这样的军队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比他们多一倍的普鲁士军队的。
同盟者由于他们的军使旗受到侮辱而不得不炮轰敖德萨。看来,炮轰并没有造成很大损失,而且因为他们既没有登陆,又没有占领城市,所以,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失败。散布的谣言神奇极了,说什么“他们已向塞瓦斯托波尔开航了”。然而,俄国人的每次举动,哪怕是迫使别人采取表面的报复行为的举动,都会使得战争的领导权越来越从阿伯丁和帕麦斯顿的手里滑掉,因此战争的火药味就日益浓厚。此外,波拿巴需要很快得到更显赫的荣誉,尽管他的忠实的弗里多林——圣阿尔诺[注:这里讽刺地把圣阿尔诺同席勒叙事诗《去炼铁厂之路》中的人物相比。——编者注]恰恰是一个善于使他陷于困境的人。如果这位骑士不需要恢复他1851年以来曾经数次挥霍掉的财产,那他永远也不会窜到东方去。但是这种人恰好最适于用欺骗的军需合同去毁坏最好的军队,然后以愚蠢的军事行动使它可耻地垮台。我正在等候没落帝国[56]的这一巴亚尔进军的辉煌成果。
你的 弗·恩·
注释:
[56]“没落帝国”(《Bas empire》)——历史文献中指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这个名词以后成了指某一个处于没落和解体时期的国家的普通名词。这里指波拿巴集团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第49、361、517页。
[367]维利希在诽谤性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博士和他的〈揭露〉》中硬说,施拉姆的助手米斯科夫斯基在施拉姆同维利希决斗(见注254)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第359页。
[368]指德朗克的文章《民主制的自然史》,发表在1854年4月12日《改革报》上。——第359页。
[369]信中接着分析1850年7月24—25日丹麦军队和维利森统帅的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军队在伊德施太特作战的进程(见注73)。——第359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