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危机
我们昨天收到的一份由“尼亚加拉号”轮船带来的邮件,以及我们对现有整套的各种英国报纸的细心研究,都只是证明我们在不久以前所阐明的关于英国危机进一步发展的看法[注:见本卷第369—371页。——编者注]是正确的。伦敦金融市场肯定地在好转,也就是说,英格兰银行地下室的黄金在积聚,在英格兰银行要求期票贴现的在减少,第一流的有价证券在伦巴特街[269]可以按9.5—9.75%贴现,国家有价证券的行市保持稳定,证券交易所的状况也有了某种程度的好转。然而,这种表面上的乐观情景却因为以下种种事实而黯然失色:在伦敦,每隔两三天就有一些大的破产事件发生;每天的电讯可悲地报道外地的灾难;伦敦“泰晤士报”大发雷霆,对英国商业阶级普遍的无可救药的堕落无比愤懑。本来,最好的期票可以比较容易地贴现,但是由于能够被认为是最好的期票愈来愈难找到,在实际上,这种机会显然就十分难得了。因而,我们在伦敦最近发表的关于金融问题的论文里看到,针线街的业务活动非常“有限”,而伦巴特街的交易也很少。可是,因为来自英格兰银行和贴现所的供应日益增加,而对它们的压力即它们的主顾的需求日益减少,所以应该承认,金融市场的状况是比较良好的。尽管如此,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还是不敢降低贴现率,因为他们显然相信,金融危机的再次出现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贴现率,因此降低贴现率必定会引起金融危机的重复出现。
虽然伦敦金融市场的状况开始有了某种好转,但英国商品市场的紧张程度依然在不断增加,尽管价格一直下跌,购买商品的人还是愈来愈少。甚至像油脂这种从前是例外的商品,现在由于不得不出售,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把12月18日以前一周的价格同11月份几周的价格作一比较,可以看出11月出现的价格急剧下跌的情形又出现了。但是这一次不是恐慌性的下跌,而是一步步的下跌。至于工业,郎卡郡的六家纺织厂、西莱丁毛纺织业中的三家主要商行和伍斯特地毯生产中的一家大商行的倒闭,现在证明了我们关于严重的工业危机的预言[注:见本卷第350—351、362—363页。——编者注]是正确的。
商品市场上和工业部门中的这种双重危机的现象将愈来愈明显,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从曼彻斯特寄给本报的一封私人信件中摘录下来的一段话就可以知道了:
“您未必会想像得到市场受到的连续不断的压力及其严重后果。任何人也不能把任何东西卖掉。价格一天天地下跌。情况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连殷实可靠的商行都根本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商品。纺织业者陷于绝望的境地。棉纱商人只收现金或者要有双倍的保证金才把棉纱卖给织布业者。如果这种情形继续下去,一定会引起可怕的破产。”[270]
汉堡的危机刚刚平息。这是过去见过的所有金融危机中最正规最典型的例子。除了白银和黄金,一切都贬值。老商行倒闭,因为它们连一张到期的期票也不能用现金偿付,虽然它们保险柜里放着的期票比提出要支付的期票的价值高百倍。然而在这个时候,这些期票不值分文,这并不是由于期票已失去信用,而是由于期票不可能贴现。据现有的消息,如富有的克·马·施勒德尔老商行在倒闭以前曾经接到他的兄弟勒·亨·施勒德尔从伦敦来的电报,说要拨给它价值200万的白银,但是该商行在回电中说:“300万,否则分文不要。”这300万没有来到,克·马·施勒德尔就破产了。再看看完全不同的一种例子:欧洲报刊曾经多次提到的乌尔贝格商行负债1200万马克,其中期票700万,而现在表明,这个商行用来经营其整个庞大业务的资本总共只有30万马克。在瑞士,特别是在丹麦,危机显著地加剧了。灾难似乎刚刚过去而又出现,这是由于汉堡、斯德哥尔摩和哥本哈根有大批款项到了支付期限。例如,在12月,从里约热内卢运咖啡到汉堡的出口商提取的价值900万的期票到期了;所有这些期票都遭到了拒付,而这种大量的拒付引起了新的恐慌。在1月,用来支付巴伊亚和佩囊布库运来的砂糖的货款的期票,大概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而这又会重新导致危机的发生。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12月18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8年1月5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213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
注释:
[269]伦巴特街是伦敦的一条街名,大银行和贴现设在这里,伦敦金融市场的同义语。英格兰银行只贴现各家银行的第一流期票,而伦巴特街则贴现一切期票,并且这里的贴现率,即所谓的市场贴现率,一向高于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第372页。
[270]马克思引用恩格斯1857年12月17日的信(未用原话),文中还利用了信中的其他事实。——第373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