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列斯

马恩全集第十二卷——印度军队的起义

字号+作者: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合著 来源:马克思主义文库 2022-08-25 17:45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卡·马克思 印度军队的起义[196]   罗马的divide et impera〔分而治之〕是大不列颠大约一百五十年来用以保有它的印度帝国的重要准则。总合起'...

卡·马克思DRi品论天涯网

印度军队的起义[196]DRi品论天涯网



  罗马的divide et impera〔分而治之〕是大不列颠大约一百五十年来用以保有它的印度帝国的重要准则。总合起来构成那个叫做印度的地理上的统一体的不同种族、部落、种姓、教派和国家彼此之间互相仇视——这种仇视一直是英国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基础。然而最近,这一统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在征服信德和旁遮普[197]以后,英印帝国不仅达到了它的自然界限,而且还抹去了印度各独立国家的最后痕迹。所有好战的土著部落都被制服了,所有严重的内部冲突都结束了,而最近奥德的被兼并[198]则清楚地表明,残余的一些所谓独立的印度公国也只是在获得默许的条件下存在的。这样,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它已不再借助印度一部分地区去进攻另一部分地区,而是自己高高在上,整个印度都伏在它的脚下。它已成为唯一的征服者,而不必再从事征战。它手下的军队不需要再去扩展它的领地,而只要保持这些领地就行了。士兵变成了警察,两亿当地居民被英国军官指挥的20万土著军队所控制,而土著军队则又控制在仅有4万人的英国军队的手里。一眼即可看出,印度人民的顺从依赖于土著军队的忠诚,而英国当局建立土著军队,同时也就组织起了印度人民过去从未有过的第一支核心的反抗力量。土著军队可靠到什么程度,从他们最近的起义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英国对波斯的战争几乎把孟加拉管区内的欧洲兵全部抽光了的时候,这些起义就立刻爆发了。在这以前,印度军队里面就有过起义,但是这次的起义[199]则带有特殊而严重的性质。西帕依团杀死了他们的欧洲军官;伊斯兰教徒和印度教徒忘却了他们相互间的仇隙,而联合起来反对他们共同的统治者;“骚动由印度教徒开始,而实际上其结果是在德里拥立一位伊斯兰教的皇帝”;起义已经不仅限于少数地区;最后,英印军队中的起义与亚洲各大国对英国统治的普遍不满同时发生,因为在孟加拉军内的起义无疑与波斯战争和中国战争有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情。
  四个月前不满情绪在孟加拉军内开始蔓延的原因,据说是土著士兵担心政府要干涉他们的宗教信仰。当时曾发下了一种子弹,据说包裹子弹的纸被涂抹了牛油和猪油,而由于子弹必须要用嘴咬,土著士兵认为这是破坏他们教规的行为,因此这件事就成为地方性骚动的信号。1月22日,在离加尔各答不远的兵营里发生了纵火事件。2月25日,第十九土著团在贝汉普尔举行了起义,抗议给他们发下那种子弹。3月31日,该团被解散。3月底,驻巴腊克普尔的第三十四西帕依团的士兵们听任他们的一个伙伴在操场上拿着实弹的枪走出队列,号召他们起义,然后又开枪射击该团的副官和军曹长,并打伤了他们。在随后发生的一场格斗中,几百名西帕依袖手旁观,其余的则参加了格斗,用枪托殴打他们的军官。由于这件事,这个团也被解散了。4月发生的突出事件是阿拉哈巴德、阿格拉和安巴拉等地的孟加拉军的兵营被纵火烧毁,驻米拉特的轻骑兵第三团发生了起义,在马德拉斯军和孟买军内出现了类似的不满情绪。5月初,在奥德首府勒克瑙有人策划起义,但是被亨·劳伦斯爵士的果断措施防止了。5月9日,米拉特轻骑兵第三团的起义士兵被押赴监狱去服刑,他们都被判处了不同期限的徒刑。次日傍晚,骑兵第三团的兵士和两个土著团(第十一团和第二十团)一起在操场上集合,杀死了企图要他们镇定下来的军官,放火烧毁了兵营,杀死了他们所能碰上的一切英国人。虽然这个旅的英军部分包括有一团步兵、一团骑兵和大量的骑炮兵和步炮兵,但是他们直到天黑才能行动。他们仅仅使起义者受到轻微的损失,就让起义者逃到郊外,奔往距米拉特约40英里的德里。在德里,由步兵第三十八团、第五十四团和第七十四团以及土著炮兵一个连组成的土著警备部队与起义者会合了。英国军官遭到袭击,起义者所遇到的一切英国人都被杀死,已故的德里莫卧儿[200]的继承人被宣布为印度皇帝。在派去援救米拉特——那里的秩序已经恢复——的部队中,5月15日到达的六个土著工兵-地道爆破兵连,杀死了指挥官弗雷泽少校,立刻逃出城,受到在骑炮兵部队和近卫龙骑兵第六团的几个连的追击。有五六十名起义者被打死,但其余的人都逃到了德里。在旁遮普的菲罗兹普尔,第五十七和第四十五土著步兵团起义,但是被镇压下去了。从拉合尔来的私人信件说,整个土著军队都处于准备公开起义的状态。5月19日,驻在加尔各答的西帕依企图夺取圣威廉堡[201],但未获成功。从布什尔调到孟买的三个团立刻被派往加尔各答。
  在回顾这些事件时,你会对米拉特英军司令的行为感到惊奇:他迟迟才在战场上出现,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他对起义者的追击那样松懈无力。因为德里位于朱木拿河右岸,而米拉特位于左岸,两岸之间仅在德里有一座桥相连,要切断逃亡者的退路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这时,所有笼罩着不满情绪的地区都已经宣布戒严;主要由土著士兵组成的部队正从北面、东面和南面集中去对付德里;邻近地区的王公,据说都宣布效忠英国;已有信件送往锡兰,命令正在前往中国途中的额尔金勋爵和阿希伯纳姆将军的部队停止前进;最后,一支14000人的英国部队大约在两星期后即将从英国派往印度。无论印度现时的天气以及运输工具的极度缺乏对英军的调动可能造成多大的阻碍,德里的起义者大概不会进行什么长时间的抵抗就要投降的。然而,即使这样,这也仅仅是一场必然要发生的最可怕的悲剧的序幕而已。


卡·马克思写于1857年6月30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7月15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5065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注释:
  [196]本文标题是根据马克思1857年的笔记本加的。——第251页。
  [197]1843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印度西北部同阿富汗接壤的信德省。在英国阿富汗战争(1838—1842)时期(见注117),东印度公司用威胁和暴力的手段使信德的封建统治者同意英国军队通过他们的领地。英国人利用这个机会,于1843年要求当地封建主自认是东印度公司的藩属,并在摧残了起义的俾路支各部族(信德的土著居民)后宣布整个信德地区并入英属印度。
  旁遮普(印度西北部)是经过英国人同锡克教徒的战争(1845—1846年、1848—1849年)而被征服的。1845年,英国殖民者利用锡克贵族叛变分子挑起了同锡克教徒的冲突,于1846年使锡克国变成了自己的藩属。1848年锡克教徒举行起义,可是于1849年被完全征服。旁遮普被占领后,整个印度就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第251页。
  [198]1856年,英国驻印当局不顾签订过的条约,宣布废黜奥德(印度北部的一个公国)的土著执政者,而将其领土并入东印度公司直接管辖地区之内(见本卷第502—507页)。——第251页。
  [199]这里讲的是1857—1859年的起义,即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反对英国统治而举行的一次最大的起义。在起义以前已经发生过一连串武装反抗英国殖民者的事件,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印度所有各阶层居民普遍痛恨残酷的殖民剥削方法:赋税高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以致印度农民被掠夺一光,某些封建领主阶层被剥夺了领地;对尚保持独立的印度地区实行吞并政策;在收税时使用刑罚,殖民当局采取恐怖手段;殖民者粗暴地破坏自古以来的传统的风俗。起义是1857年春季在隶属孟加拉军、驻扎在印度北部的所谓西帕依部队(见注120)中爆发的(从1856年年中起就已开始准备)。孟加拉军的西帕依部队掌握着这一地区的最重要的战略据点,掌握着大部分的大炮,于是成了起义的军事核心。主要是从印度教徒高级种姓(婆罗门、拉吉普特人等等)和伊斯兰教徒中募集来的西帕依军队,总的说来反映着西帕依士兵的父老兄弟——印度农民的不满,同时也反映着印度北部(特别是奥德)同西帕依军官们有密切关系的某些封建贵族的不满。这次以推翻外国统治为目的的人民起义规模巨大,席卷印度北部、中部的最大地区,其中主要的有德里、勒克瑙、康波尔、罗希尔汉、中印度和班得尔汗。起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和城市贫穷手工业者;但是领导权却掌握在封建主的手里。这些封建主绝大多数在1858年殖民当局保证绝不侵犯他们的领地以后出卖了起义。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起义者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共同的行动计划,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印度的封建割据局面、居民种族复杂以及印度人的宗教和种姓界限所造成的。英国人在同起义斗争时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大多数印度封建主教积极地帮助他们镇压起义。此外,英国人在军事技术上占有相当的优势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尽管1857—1859年的印度起义没有直接触及这个国家的某些地区(英国人设法使旁遮普、孟加拉和印度南部没有发生起义),但它震撼了全印度,迫使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行政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印度起义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它削弱了英国殖民者在那里的阵地,就中把他们对阿富汗、波斯以及其他许多亚洲国家的侵略计划推迟了几十年。——第252页。
  [200]莫卧儿是十六世纪初从中亚细亚东部侵入印度的突厥侵略者,1526年他们在印度北部建立大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自称缽谛沙赫,大莫卧儿是欧洲人给他们的称号。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是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侵略者的直系后裔,这就是“莫卧儿”一词的由来(《Moгoлы》与《Moнгoлы》〔蒙古人〕谐音。——译者注),这个名称成了对印度北部伊斯兰教徒的习惯叫法。莫卧儿帝国的势力扩展得很大,在十七世纪中叶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农民起义和印度各民族对伊斯兰教侵略者的反抗的加强,以及他们经常的内讧和封建割据趋势的日益加强,大莫卧儿帝国便衰落下去,到十八世纪的上半世纪实际上已完全瓦解。
  这里指的是亚格伯二世的儿子大莫卧儿巴哈杜尔-沙赫二世。——第253页。
  [201]指的是威廉堡。这是加尔各答的一个英国城堡,建于1696年,为纪念当时英国国王奥伦治的威廉三世而命名。英国人在1757年征服孟加拉以后,把政府机关设在这个城堡里,城堡的名字被用来指“孟加拉管区政府”,后来就指“印度英政府”。——第253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