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从卡拉法特撤退[98]
俄军从卡拉法特撤退了,而且据说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这就是耗尽瓦拉几亚的最后一些资源的3个月进军中所作的努力和饱尝艰险的光荣结局。这就是看来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战略原则而莫名其妙地向小瓦拉几亚进军的战果。为了夺取土军在多瑙河左岸所控制的唯一的桥头堡卡拉法特,俄军把自己的主力部队集中在极右翼,从而使兵力已经削弱的中央和左翼在遭到敌人任何攻击时完全没有掩护,并且对于交通线和退路表现了战史上从未有过的漠不关心。奥美尔-帕沙没有利用俄军的这一失策,这只能说是因为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从中干预。至于俄军为什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不得不可耻地撤退,这一点我现在打算来谈谈。
我们所以说这次撤退是可耻的,是因为在进攻开始时曾大肆喧嚷,结果只占领了一个有威胁性的阵地,而最后则偃旗息鼓,乖乖地撤退了,甚至没有试图进行一次认真的战斗,其次,是因为一连串的错误和荒谬行动所造成的战局,除了使将领有可能相信自己当了傻瓜以外,毫无所得;这一切是最可耻的。
现在我们来谈问题的实质。
1853年年底俄军在瓦拉几亚、莫尔达维亚、贝萨拉比亚有以下的部队:
(1)第四军(丹年别尔格军):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除去伤亡,共有45000人;
(2)第五军(利迭尔斯军)的一部分: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炮兵旅,总共有15000人;
(3)第三军(奥斯坦-萨肯军):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4个炮兵旅,总共55000人。
除了非战斗人员和利迭尔斯军驻在敖德萨近郊的一个师(它必须执行守备勤务,所以不应把它计算在内)以外,共约115000人。
到12月初,多瑙河各公国的俄国部队只有由丹年别尔格和利迭尔斯指挥的部队。奥斯坦-萨肯军的移近,应该是大规模集中兵力向卡拉法特进攻的信号。奥斯坦-萨肯在布格河和普鲁特河的阵地应由从莫斯科开出、正在途中的第六军(切奥达也夫军)接替。在同第六军会师以后,多瑙河军团约有17万人,如果西南各省的新兵能够直接派往战区,那末它将会更加增强。
但是俄国的总司令认为,只要115000—120000人就足以防守多瑙河沿岸从布来洛夫到尼科波尔的整条战线,并且可以分出足够的兵力集中在极右翼去进攻卡拉法特。
当这个计划在12月底以前开始执行的时候,卡拉法特的守军恐怕不超过10000—12000人,在维丁还有8000人,但是指望他们的支援是不可靠的,因为他们必须在雨季渡过水势湍急的河流。然而由于俄军移动迟缓,哥尔查科夫公爵优柔寡断,更主要的是由于卡拉法特的司令官伊斯马伊耳-帕沙的勇敢、刚毅,土军得以向这个受威胁的地点调集4万人,把卡拉法特从一个无力抵抗两倍于守军兵力的敌军的攻击的普通桥头阵地,变成一个能够至少掩蔽3万人并抵御敌人一切袭击(除了正规围攻以外)的要塞。有句话说得很对,野战工事构筑者的最大胜利就是迫使敌人构筑堑壕。如果俄军实际上没有这样做,那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使用这些最极端的手段也不可能在规定期限夺下卡拉法特。从此,卡拉法特将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崩采耳维茨的营垒、托列斯-柴德拉斯的工事和卡尔大公在维罗那城外的堑壕[99]那样的野战筑城的巨大成就一起作为军事学术的典范而载入史册。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俄军进攻所采取的手段。他们运到克拉约瓦的攻城炮的总数可以证明,他们的的确确想夺取卡拉法特。我们顺便指出,用军事观点无法理解而只能用外交影响来解释的事情之一,就是奥美尔-帕沙听任俄军把火炮调来调去而不加阻挠。俄军现在唯一的需要是要有足够的兵力以击退土军,保卫堑壕和炮队,并在缺口被打开时立刻向缺口强攻。这里,伊斯马伊耳-帕沙又采取了一个有毅力、有才干的统帅所应采取的行动。1月6日他在切塔特的出击,他使兵力占优势的俄军终于失败的勇猛攻势,他在俄军继续集中兵力和俄军的优势兵力把他完全封锁在小小的多瑙河半岛以前一直反复采取的那种进攻行动,——总之,他对俄军正面上各个地点进行集中攻击以各个歼灭(只要力所能及)敌人的防御方法,正是像他这样处境的统帅所应当做的,并且同奥美尔-帕沙在沃耳特尼察采取的消极防御,或在多瑙河下游驻守的整个时期内的懈怠不振、毫无作为形成有趣的对照。因为,如果奥美尔-帕沙也曾在什么地方采取过规模不大的进攻,——看来,这些进攻从来不是适可而止,而是盲目地、顽固地在同一地点继续好几天,甚至明知不会有什么结果却仍然如此,——那末当需要调4—6万人渡过多瑙河的时候,这些小规模的进攻就算不上什么了。
到1月底俄军终于在卡拉法特周围集中完毕。在平地上他们占了明显的优势,因而那里一定有3—4万人。从115000人中除去3—4万人,另外再除去防守布来洛夫到海边一线所必需的2万或3万人,在整个大瓦拉几亚连守备部队在内还剩下将近50000—65000人,这支军队远不足以防守这样一条漫长的战线和与战线平行、在战线后面很近的交通线。甚至以不到65000人的军队对某个据点进行猛攻,也能够使所有这些分散的俄军最后彻底失败,夺得俄国的所有弹药库。奥美尔-帕沙迟早会说明他为什么放过了这个机会。
总之,俄军虽然尽了自己一切努力,也不过勉强地在卡拉法特前面集中了足以击退土军前哨、然而不足以进攻要塞本身的兵力。他们几乎用了5个星期的时间才取得了这一暂时的、虚假的战绩。工程长官施尔德尔接到了攻占卡拉法特的直接命令。他来了,看到了并决定,在切奥达也夫没有到达因而不能从中央和左翼调来生力军以前,不采取任何行动。
俄军5个星期来一直处于翼侧和后方完全暴露的危险境地,似乎是有意诱敌进攻,实际上他们对于这种进攻连一分钟也抵抗不住。5个星期以来奥美尔-帕沙一直在威胁着俄军的翼侧和后方的阵地上一动不动,尽管他从这个阵地上不用眼镜和望远镜就可以看到俄军的弱点,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做。的确,在盟国庇护下进行的这一套现代作战方法是无法理解的!
突然有消息传到伦敦说,俄军从卡拉法特全部撤退了。“泰晤士报”叫道:啊!这是我们同盟国奥地利人的胜利,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军队集中在俄军的后方特兰西瓦尼亚。自然,这是同奥地利结成的光荣的同盟的胜利,也是阿伯丁勋爵的光荣的政策的胜利。阿伯丁万岁!但是在第二天却出现了奥地利真正的声明,说同奥地利不存在任何同盟,奥地利人至今没有说过,而且看来直到现在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支军队派到现在的驻地去。因此,现在大家根本弄不清俄军撤退的原因。
现在有人告诉我们,俄军试图像1828—1829年那样在布来洛夫和加拉兹之间的地区渡到多瑙河对岸,直扑阿德里安堡。如果俄军同英法分舰队之间没有互相充分的谅解,这种进军在战略上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听说俄军撤退的另一个原因。据说命令切奥达也夫停止进军,是为了在敖德萨以北建立一个3—4万人的兵营。如果这是事实,那末他就既不能替换普鲁特河和塞勒特河地区的任何部队,也不能增援卡拉法特的哥尔查科夫。因此,哥尔查科夫公爵就只得像他来时那样秩序井然地撤退了。俄军向卡拉法特进军的一出伟大的悲喜剧就是这样结束了[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刊登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因此,我们的不列颠伙伴完全不了解俄军撤退的原因。究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法国和不列颠的军队正开往君士坦丁堡。从那里派军队到敖德萨或贝萨拉比亚去切断俄军的交通线是最轻而易举的了。
不管盟国的真正意图怎样没有恶意,外来的压力却会迫使它认真地行动起来。显然,哥尔查科夫并不相信西方军队是在执行纯粹外交的使命。他甚至可能完全相信英国,但是对于法国他就不可能这样信任了。他甚至可能相信所有内阁,但是他不可能相信将军们。在当地只有土军的时候,他可以采取冒险的侧敌行军,但是在法国和不列颠的军队可能逼近和威胁他的翼侧的时候,他就不能不更严肃慎重地对待问题了。因此命令切奥达也夫停止进军是为了叫他在敖德萨以北建立一个3—4万人的兵营。因此,他不可能把军队调到普鲁特河或塞勒特河地区。因此,决不能期望有任何部队来增援在卡拉法特的哥尔查科夫。因此,在这个地方进行强攻是不可能的。因此,哥尔查科夫公爵不得不像来时那样秩序井然地撤退了。俄军向卡拉法特进军的一出伟大的悲喜剧就是这样结束了”。——编者注]。
弗·恩格斯写于1854年3月13日 载于1854年3月18日“人民报”第98号, 并作为社论载于1854年3月30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040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人民报”,并根据“纽约每日论坛报”校对过 |
注释:
[98]弗·恩格斯所写的“俄军从卡拉法特撤退”一文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一些文章一样,同时载于两个报刊上。像在其他类似场合下一样,由于手稿失落,因此俄译文只能根据现有的已刊登出来的文章中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章翻译出来,而遇重大异文,则在脚注中注明。本篇俄译文是根据宪章派机关报“人民报”上所刊登的原文翻译的。——第143页。
[99]崩采耳维茨(即维尔本)营垒是在七年战争期间根据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命令于1761年建立的。
托列斯-维德拉斯工事(在葡萄牙境内塔霍河和大西洋海岸之间)是1810年为了掩护里斯本免受法国进攻,根据威灵顿的命令而修筑的。
奥地利大公卡尔的军队在第三次反拿破仑法国的同盟战争(1805年)时期所修筑的工事,位于离维罗那不远的地方。
在上述三次战争中这些阵地都没有被敌人攻占。——第145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