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餐桌上的道德高地
司马平邦
薄熙来说“重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许多人不明白,因为现在中国,这个开放两字非常好理解,但“道德”两字,确实已经没多少人明白,或没多少人愿意明白。
道德,有什么意义呢?
薄的原话是:
要照顾好农村“一老一小”,尽我们的一份孝心。我市农村“空巢老人”有200多万,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几千年来,孝敬老人,赡养老人,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基础性的准则。要在农村建立“空巢老人”帮扶体系,加快农村养老院的建设。还要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目前,农村有“留守儿童”110多万,他们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关爱,吃喝营养是问题,学习教育更是问题。青少年成才,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多做些实事,这也是为中国未来50年的竞争力着想。
3000多万人口的重庆,居然有十分之一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想这不该是重庆的孤例,若依此类推,在整个中国,所有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加起来我相信1个亿不止。
我们常听说要“流着道德的血液”,也常听说要倾斜于“弱势群体”,这些话其实是说起来轻松,落到实处却异常艰难,中国只“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两项的人口数量可能就超过整个日本,中国人此时此刻讲什么爱心、道德,最好要锁定这铁定的1亿多的弱势群体身上,每一句道德每一句爱心都该落在为他们服务上,才真正有意义。
在重庆时,无意中就听说渝中区正在搞“餐桌文明”,与这文明那文明一样,餐桌文明,一听就是政府机构主导的社会风气改良,以为只是运动而已,不过当看到它的活动主题后还是颇有感慨:
粒粒皆辛苦,节俭添福祉。
所谓节俭之事,在我们这个国家都许多许多年不讲了,甚至在当下谁再讲节俭,都会被看成土老冒得不行。
而欲建立“道德高地”的重庆正在将其重拾起来。
在渝中区的“餐桌文明”主要内容里有一项是这样的:
对于吃完不剩的消费者,参与企业以桌为单位,给消费者赠送1个“米宝宝”吉祥物和1张“祈福卡片”,资料填写完毕后投入“祈福箱”内,企业将以消费者名义向110万留守儿童(爱心基金)捐赠5元或1斤大米;对于未完打包的消费者,参与企业免费提供打包餐盒,给消费者赠送1个“米宝宝”吉祥物和1张“惜福卡片”,资料填写完毕后投入“祈福箱”内,企业将以消费者名义向110万留守儿童(爱心基金)捐赠1元。
既提倡了节约勤俭的美德,又照顾了真正的弱势群体,渝中区在小小的餐桌上找到的办法里包含着大大的道理。
为了让既勤俭又扶弱的餐桌文明不停留在口头吹牛上,渝中区还制定了具体的进酒店、进食堂、进家庭的办法以,在“进酒店”方面,它们用的一条标语我觉得格外有意义:
点了就吃完,不夠再加菜,尽量不剩下,剩了全打包。
其实,我觉得这条标准该送到惯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东北,每每看到整整一桌子的饭菜被浪费掉,没有人不心疼的,但这些年来东北人始终没有改掉吃喝上铺张浪费的坏习惯。
为了让餐桌文明“进食堂”,渝中区会统一在食堂餐桌内张贴相关的爱心贴士或提示牌,提醒就餐者打饭要适量,不剩饭、不剩菜,食堂服务员统一佩戴米宝宝标识;餐桌文明的志愿者还会入户宣传,向渝中市区宣传餐桌礼仪,赠送相关活动纪念品,还开放式地向市民征集家庭节约饮食或健康饮食的小窍门,拓展与老百姓这间互动的空间,尤其是“过日子小窍门”趣味评比活动,更是容易带动市民参与,在这人与人的互动中,什么勤俭什么扶弱的道德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
正如渝中区的餐桌文明所示,重庆的道德高地,其实是立图回归中国传统生活准则和行事道德,而往往这些东西已经在近年物质生活最大化的铺张海啸中被挤压窒息得差不多了。
打黑除恶与大唱红歌之后,所谓的重庆的道德建设,可能不像打黑和唱红一样没办法运动性地实现,必须通过多得不可胜数的普通人用多得不可胜数的生活琐事中一点一点实现,所以,其实重庆的道德高地并不高,因为它都是用如餐桌文明的勤俭与扶弱的朴素中华文化价值观一宗一宗一件一件累积而成的,在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上回到传统上去,并且认认真真回去,这才是重庆道德高地建设的真正核心秘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