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孙锡良:“湖南找精神”是文明社会信仰回归的正确之举,再次为“雷锋精神”加油!

字号+作者:孙锡良 来源:强国论坛 2012-02-28 09:54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清末才子辜鸿铭先生曾说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精神的特征是:博大、深沉和纯朴。虽然不见得能包含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但从轨迹上讲是基本符合的。这些特征的'...

清末才子辜鸿铭先生曾说中国人和中国文明精神的特征是:博大、深沉和纯朴。虽然不见得能包含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但从轨迹上讲是基本符合的。这些特征的体现与战争无关,与物质无关,即使处在被侵略或被统治的特殊时期,中国人身上也没有脱去基本的特质。

对照辜先生的文明总结,我有时感到非常疑惑,今天的中国人胸怀博大吗?思想纯朴吗?性格深沉吗?不能说所有的国人均不拥有这三种特性,但从整个民族性格来讲,应当可以说早已经失去5000年文明社会应有的文明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人若能去旧求新,积累了某些带有鲜明特点的新气质又未尝不可。事实呢?也很不如人意,经济的快速发展仅仅只给出中国人以“轻浮、粗俗和胆怯”的国际印象,委实令人遗憾!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重塑文明特质,首先离不开对于原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高楼大厦可以大跃进,文明只能日积月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湖南人要想重拾自己的文明进程,当然也离不开对原有文化和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湘楚文化是湖南文明的历史源头之一,放弃源头,湖南大地便只能成为克隆婴儿—— 一种失去人性、脱离伦理的技术产品。

今天的湖南,一方面诵读湖湘文化的经典内涵,一方面重拾具有现代意识的“雷锋精神”,再辅之以“民主法治”的先进理念。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方向,这是重新踏上文明社会的新起点。虽然物质文明是文明社会的载体之一,但如果没有能承载精神文明的活载体人的进步,物质文明便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堕落,甚至会导致毁灭事件的发生——战争。

什么是湖南精神?不妨从以下八个字进行解析:厚:湖南文化底蕴深厚,人性特质厚重深沉;德:自古至今,湖南圣地名人皆以德为范为尊;博:湖南教育、科技发达,博学多才,享誉全国;爱:湖南人爱国、爱家、爱人、爱天下,有足够多的传统和事迹可以佐证;笃:湖南人忠诚守信,做事一心一意,历代均不乏忠臣良将,治国谋臣;实:湖南人讲究实干,少有花俏,不重虚名,踏实可靠;坚:湖南人意志坚定,尤其是近现代,国每有难,皆依湖南人的坚强意志稳国固民,认准一件事,坚定执行;韧:湖南人有韧性,不怕失败,有股倔劲,霸得蛮。所以,综合起来讲,湖南人的精神可概括为:厚德博爱,笃实坚韧。

在雷锋精神被某些自私自利者妖魔化和丑化的时候,湖南主政者和湖南人仍坚持推崇这种精神,仍然在逆境中寻找“湖南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之举,雷锋精神不代表湖南精神的全部,但必定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容不下真实的雷锋精神,却去寻找某种虚幻的象征性精神,那湖南找精神的过程就会变成可笑的涂脂抹粉的行为,最终只会导致精神的堕落。那些极力丑化雷锋精神的人最终必定成为历史上的跳台小丑,他们决定不了中国人的精神,他们只能在短期内借助资本的力量混淆视听,如果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必须靠“自私自利”的思想来做包装,那这个民族应当尽快地被扔掉。

也许没有一句话或者说一组语言能描述完整湖南人的精神,但是,寄望精神回归的思想过程比任何语言表述都更显重要,用高尚的精神要求自己创造出更加富有时代价值的物质文明是湖南人的新任务,不奢求用“湖南精神”诠释中华民族的集体精神,但决不能因湖南人精神的失落损毁整个中华民族的正面形象,如果“湖南找精神”之举能够催动全国人民都能反思精神回归的大思考,则幸莫大焉!


——中南大学 孙锡良(转载须署名)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