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并不出于雷锋在世那二十二年的某一个时间,而源于雷锋死后,虽然雷锋的好事都是生前做的。
我们这代人是在雷锋精神熏陶下长大的,其实何止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亦如此,共产党文化强大的传播能力让雷锋精神成了我们和他们头脑中的一个几乎与生俱来的价值模块,最有意思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反对雷锋精神,或者认为雷锋是由共产党文化造假而成的人们,他们骨子里依然将雷锋精神里的那种善良、乐观和互助的意义作为崇高看待,所以,今天有人反雷锋,多是出于人性――那种纠结扭曲的人性在明目张胆地作祟罢了。
他们想纠结扭曲,就让他们纠结扭曲吧。
马上就到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五十周年纪念日,转眼五十年,两代人,毛泽东和雷锋都已做了古,但雷锋精神在今天已经沉淀成一种传统经典的中国文化,正如雷锋当年所做的那些好人好事,你回头看看,穿补丁衣袜、扶老大娘过马路、给灾区人寄钱,是多大的事?但你再回头看看《论语》里记载的孔子的那些话,什么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有朋友远道来看望我我会乐掉大牙之类的,又是多大的事?
文化传统的养成是件很微妙的事,但中间有一个规律不可忽视,即越是不起眼越是微小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容易在传播管道里成长,我说雷锋精神今天在成为传统文化正基于此。
看到许多人又在向雷锋精神大放臭屁,许多人也同时在给雷锋精神洗地――这两种现象正是雷锋精神一定会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代的一种传统文化的原因。
毛泽东作为一个二十世纪顶尖的书法大家,留给后世,可以与《兰亭》《伯远》及《祭侄》这样的传世作品并提的,其实也就那么一两件,一件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另一件是“为人民服务”,或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也是成就雷锋精神为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因。
说雷锋精神正在成长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这是五十年前诞生的雷锋精神向“后”的延伸。
在此之外,雷锋精神还有另一种向“前”的延伸,其实是它将影响、需要和制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文明土壤。
有人说雷锋是政治道德的符号,这话没错,任何政治以及道德都需要有个符号来传达,那个时代,没有雷锋还有欧阳海和王杰。
雷锋精神,往俗了说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是先利他人而后利自己,或者只要利他人必会利自己的人生哲学,它描述了人生于此时代此社会,个人与社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相处。
但支撑社会中人――无论是五十年前的一九六零年代,还是五十年后的二零一零年代中的人们,培育和发扬雷锋精神的土壤,是公有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和天下为公的文明文化精神,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使是那一块法律上属于你的私有空间,其实也只是天下为公中的一部分,在这个定义下,私有与私有权都是从属于天下为公这个大概念的,也只是对其片面部分的描述而已。
正因为天下一家,所以,天下人之间以雷锋精神为生活宗旨相处,才合乎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分配的原则,否则,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你的和我的根本没有交集,我凭什么给你当雷锋,再者,我即使不当雷锋,你又凭什么对我的道德说三道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公有制基础其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动摇,天下为公的观念就更别谈了,这才是人们越来越不想当、不自觉和不相信雷锋和雷锋精神存在的根本原因,但也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人人都可以道之又人人掺乎其中的所谓“道德危机”,人们才发现,哦,原来这个社会没有雷锋精神还真不行,即使我本人怀疑、否定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存在,也根本不想当这个雷锋,我也一样希望别人是雷锋,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雷锋精神包围的氛围里。
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二难: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什么公有制、什么天下为公,都是他妈的臭狗屎,另一方面,当下人又难以承担“道德危机”的风险,换句话说,谁都不想当陈阿婆(陈贤妹),同时又谁都怕自己成为那个可怜的小悦悦。
两天前,一个叫杜建国的中国学者,在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帮助中国政府所做的一份关于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国企私有化)的报告的发布会上,极力声言反对此项“国有企业私有化”,这或者揭开了整个中国社会原来的公有制资源未来到底是向公有制还是向私有制转化的序幕,所以,在这大背景下,重提雷锋精神,并试图用雷锋精神解决中国人道德危机的困境,倒是给这个更大的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两难选择:你们是想建立一个雷锋精神至上,人人道德水平及格的社会,还是想建一个公有制废止而私有化泛滥的社会。
且,谁都知道以上两点又是如此格格不入。
我坚定地相信、向往和赞美前者。
网友评论:
李新月:反对如此学雷锋你就是反对党!
马上又是雷锋纪念日了,雷锋精神被再次重提。中宣部还召开了“践行雷锋精神”的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学习雷锋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今后的学雷
锋活动将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通过办论坛、进教材、开微博等九大方面举措确保学雷锋常态化。
新月很支持中宣部关于学习雷锋的决定,但是新月觉得学习雷锋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仅仅把青少年为重点,更应该把党员和党的干部作为重点。
党的章程要求,共产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而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党对党员的要求和雷锋精神是一致的,如果用等号来说,党的要求,等于雷锋精神。而响应党的要求的,首先就应该是党员和党的干部。
党员和党的干部应该怎么学雷锋?新月认为至少要做到三点:
首先是公布自己的财产。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私利,应该没有工资以外的收入。而工资收入,都是纳税人贡献的财税资金,应该让纳税人知道。你学雷锋做好事,收支透明,不用拍照片,不用记日记,大家一目了然,还降低了宣传先进典型的成本。
其次是吃苦在前。比如所有被提拔的党的干部,必须在老少边穷地区一线搞过建设;让党的干部深入煤矿搞生产,换下一线的普通工人;所有重大抢险事故一线,必须全部是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让所有艰苦的岗位上,都是党员和党的干部在上班,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其三是多做贡献。要大力捐助失学儿童。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捐助一个贫困学生;大力捐助无钱救病的贫困家庭。把党员和党的干部中享受公费医疗的钱捐助给穷苦群众,让群众优先治病;大力救助吃不起饭的贫困家庭。凡是辖内有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群众的,该地区的党员干部不允许有三公消费。党员干部应该急群众所急,让群众先解决温饱;大力开展温暖工程。凡是辖内有住房不足或住房条件较差的困难户的,党员干部应该腾出豪华办公场所,让困难户居住,自己在困难户的房中办公……
当然,党员干部学习雷锋的方法还有很多,新月认为只要做到这些,就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了,就能成为青少年们活生生的楷模了,而他们,还有社会上其他人学雷锋,也不会说很抽象,甚至是质疑了。
新月对党员和党员干部学雷锋建议的灵感来自于党的章程,谁要反对,新月就敢理直气壮地说,你这是在反对党!
人民日报:
二十一世纪,社会是否还需要雷锋?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此之际,新京报制作专题“雷锋@精神”。@在微博时代表示“传递”,专题含义是,“雷锋”传递一种对善的信仰。
雷锋生于1940年。那一年,约翰列侬在英国出生,李小龙在香港出生。日后,三人皆为民众偶像。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
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被定为“雷锋日”。
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铬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直到2006年,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的照片,被出版界公开,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
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
(这不正说明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生活并非谣言所说的什么经济崩溃,贫困压抑,没有自由,扼杀人性,暗无天日。恰恰是一个人人生活有保障,有尊严,一个真正平等公平,人们生活充满阳光,充满爱的幸福社会)
爱美“潮男”
这是雷锋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
1958年11月,他拎着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里塞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从湖南奔赴辽宁。
辽宁鞍钢在湖南招收工人。雷锋放弃当时时髦的开拖拉机的工作,进入钢厂。
那个年代,“钢铁工人”是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的职业。
武汉,雷锋途经的第一站。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神情庄重,突然开口跟同行的刘必华说:“原来全是钢铁啊……这需要多少钢铁啊!”
在修建才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拍了一张照,右臂上耷拉着一件外套,左手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
武汉留完影,雷锋拎着鲜花提篮,来到北京。
雷锋在天安门前照完全身照,又瞥见旁边的青年跨着一辆摩托车,他跑过去,骑上去,也拍了一张。
这是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雷锋身体前倾,脚蹬皮鞋,一脸灿烂,仿佛正在长安街上飞驰。
1959年底,雷锋在鞍钢已是一名先进青年,月收入30多元。
他上下班总穿一套工厂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同事们劝他去买件流行的皮夹克,雷锋不肯,后来在女老乡的再三鼓动下,雷锋终于去商场买了件“光荣花”牌皮夹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定价44元,还有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谊牌”雪花膏。
宿舍里,同事们赞不绝口,都说“现代化的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此人懂些哲学”
雷锋爱演讲。小学毕业那天,他走上讲台,面对全校师生,宣布他的人生目标:当个好农民、当个好工人、当个好士兵。
此后6年,雷锋都在认真完成这一人生规划。
小学毕业,他响应政府号召,回到农村当一个“新式”农民;鞍钢招工,他放弃舒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成为一名学徒工;在成为一名先进工人后,他又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现参军梦。
每次“跳槽”,雷锋的收入都在“减少”。
在农场开拖拉机时,每个月拿32元;鞍钢做学徒时,每月是22元;参军后,每月只有6元战士津贴。
在鞍钢,有一工人师傅问他,为什么要来鞍钢。他说,为了“1070”。“1070”是当年党中央定下的钢铁指标,要求1958年全国钢产量翻番,达到1070万吨。
怎么处理金钱和职业的辩证关系,雷锋有他的原则。
毛泽东看了《雷锋日记》后则说:“此人懂些哲学”。
自学与“诗情”
战友乔安山回忆雷锋时说,他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雷锋和我们不一样。
怎样能尽早完成工作任务,在食堂开饭时抢着一份好菜,积攒下几块钱寄给家里,这些似乎是乔和身边的同龄人的命题。
雷锋不同,他会在夜里敲乔的门:“小乔,有电影,去不去?”遇上10里以外的地方放映,连跑带颠也要赶过去。
他还爱跳舞,接受新事物快,个子虽矮,但舞姿潇洒,颇得钢厂女员工的喜爱。
在雷锋照片中,还有一张雷锋文人气质的照片。
他脖子上围着“五四”青年式的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上穿着黑皮鞋,嘴唇红红,一副浪漫文人的造型,背景则是小桥流水。照片上的颜色,是后来人工着色的。
当时,雷锋在鞍钢夜校兼职语文教师。
雷锋虽然只有高小毕业,但一直爱看书。
他有个藤条箱子,里面放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沉浮》、《刘胡兰》等各种书。雷锋在老家农场时,女同事王佩玲总会向他借书看。
王佩玲在20世纪90年代的回忆文章中说,“有时我晚上到河边洗衣服,雷锋执意陪着我,并且把书本上或报纸上看到的故事讲给我听。我感到很幸福,少女的浪漫情怀得到了很大满足。”
在望城公务员的合照里,雷锋是唯一一个从夹克里翻出白色衬衣领子、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的人——这是60年代里文学爱好者的装束。
1958年,他写的《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刊发在小县城的报纸上。
在农场,雷锋以自己经历为背景,写了篇短篇小说《茵茵》,小说开头是:“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雷锋作过9首诗,其中一首以“南来燕子”为意象,描述所在的团山湖农场的变迁:“这南来的燕子啊!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团山湖与乌山对峙,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雷锋“情书”
“小凌:给你写信的此刻,已经是深夜一点钟,我刚上完晚班回家,今夜整整忙了4个钟点,我真是很疲倦了。我拧亮台灯,坐下来给你写信,疲倦就立刻飞去了。宿舍里的人都已入睡。窗外繁星满天,明亮的月光从外射了进来。在窗内还可以看到田野里成熟的高粱、玉米、稻谷在随风摆动,好像在向我点头,在向我微笑,它们都好像要陪我给你写信似的。我是多么愉快呀,真是高兴极了。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如此的兴奋,我有不知多少话要跟你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谈话并没中止,写到这里告一段落。1958年6月”
这是雷锋写给王佩玲的信。雷锋一生有过3个最敬慕、最爱慕的女性。王佩玲是其中一位,她曾是望城县坪塘区的营业员,1958年,与雷锋在团山湖农场相识,此后雷锋去了辽宁。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