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报道土地纠纷,媒体不能简单化
2012-07-18 07:25环球时报
最近几年围绕土地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参与在加速解决土地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正是媒体的介入,也使一些土地问题更加容易成为公众事件,成为焦点问题。
媒体讨论土地问题的好处是,在短期内,土地问题就可以成为焦点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也因此加速问题的解决。而媒体讨论土地问题的坏处是,当土地问题比较复杂时,尤其是土地利益巨大,容易引起各方利益激烈博弈时,媒体的介入有时并未有助于解决问题,而是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一些媒体先入为主,试图借土地利益冲突中的博弈来说事,进行“焦点倒逼”时,争议的解决就更加困难,也无助于整个社会深化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反而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恶化干群关系。
当前媒体的介入,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对土地争议现实的深刻、深入认识,尤其是缺少对土地问题复杂性的认识,既无能力也无兴趣进入到对土地问题内在机制的理解,而愿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下判断。一些媒体关于土地问题的报道,往往极其简化,既不呈现土地问题的复杂性,又不说明土地问题解决起来的困难性,更不可能提供争议解决和劝和的途径。在他们看来,站在弱势的农民一边总是对的,通过对焦点事件的报道(甚至是制造焦点事件,如乌坎事件)来倒逼政府解决问题,借地说事,可以很快推进中国的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可以加速中国政府公开化甚至加快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等等。
以上的认识在理论上或许是对的,在现实中也有其合理性,但一些媒体搞的“焦点倒逼”,无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用的启示,只是反映了媒体自身的情绪与价值观,结果导致一些媒体,既成在简单化、情绪化、道德化,也败在简单化、情绪化、道德化上。
当前媒体关于土地问题的报道中,有几个明显的误判,一是关于农地权利的误判。对于耕者来讲,土地权利越大,耕者耕作越困难,因此利益越是受损,这是一种很少受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现实;二是缺少对已经严重分化的农民的了解,用少数既得利益农民的利益来想象全国农民的情况,如以少数城中村农民来想象全国农民情况;三是缺少对地方政府向农民征收土地本身的利益博弈性质的理解。围绕征地问题既然存在利益博弈,地方政府和农民就各有策略,虽然总体来讲,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中要处于强势得多的位置,但农民也并非完全没有反制手段等等。
因此,如果一些媒体没有对土地问题的深刻认识,总是乐于报道表面现象,自以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就掌握了真理,并以此制造媒体焦点事件,进行“焦点倒逼”,则媒体在土地问题上就不是充当了理性的建设性力量发挥作用,而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不确定的力量。当介入土地问题时,媒体也应反思如何更有效地行使自身的权利。▲(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