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
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经济学家,畅销书《中国大形势》一书的作者高连奎痛心地指出:在2011年整个世界都处于通缩中,从长期看世界更是通缩的,而中国即使出现了输入性通胀也不必反应过敏,但中国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也采取了最严厉的反通胀措施,这时中国的货币政策有多么严厉呢,其实我们只要将2011年的货币政策与经济过热时期的2008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一下对比就知道:2008年时存款准备金的最高位为17%,到2011年11月,这一数字达到了21.5%,竟然比2008年的最高位高出了4个百分点,冻结资金(钞票)1万多亿元,间接影响贷款约6万亿。稍微了解经济周期的人都会知道,2008属于经济过热期,而2011年不过是经济复苏期而已,而中国货币政策的错误还不仅仅于此,在2011年6月的时候,中国又横空出世了一个新的监管指标,那就是日均存贷比监测,因为中国的存贷比实行的75%,如果改成日均监测的话,那其实相当于将存款准备金提高到了25%,任何一个真懂经济的人都会了解到其中的寒意。果不其然,到了2011年9月份,由于过度紧缩,中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企业倒闭潮,民营企业家跳楼或是跑路潮,笔者于2011年10月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中国经济莫错过悬崖勒马之机》的文章,文章中笔者指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高利贷面前铤而走险;一方面经过前期存款准备金的历次调整,中国已经有数万亿的存款躺在央行“睡大觉”,这简直是人间最荒诞的事情。央行是有能力解救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变观念加大贷款”,尽管当时舆情汹涌,但由于社会上反通胀的声音仍然非常大,央行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而放任企业不断的倒闭,企业家继续跑路,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12年上半年。2012年6月13日,笔者发表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致命错误》的专栏文章,同时这篇文章也以《日均存贷比令中小企融资难》为题在香港信报发表,2012年7月11日银监会发布新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新规规定,银行不得设时点规模考评指标,这其实标志着日均存贷比等指标实质取消,然而已经为时已晚,到了2012年7月份的时候,财经评论家牛刀宣布了自己的统计数字,据他统计全国跳楼、跑路的企业家已经达到560多人,而这只是公开报道的,那些未公开报道的估计得以千、万计。在民意面前,中国无数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群体被政府无情的抛弃了。其实反通胀没错,但要看懂大势,世界大势是通缩,石油、铁矿都在降价,中国却莫名其妙的反通胀,另外反通胀也要有节,有度,如果反通胀最终搞成了通缩,甚至饿死了实体经济,就是做过了头,这样虽然一时迎合了民意,但等民众反省过来后,这种错误的做法最终还是要受到民意的清算。在此期间,央行分别与2012年6月7日和7月6日两次降息,但是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未动,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未有任何缓解,而楼市却被启动了起来,2012年7月全国地王频出,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重新开始上涨,持续多时的房地产调控即将落空。2012年7月10日一个做实业的朋友向我反馈一个信息,说银行已经出现了放贷难,现在企业已经不敢贷款,确实全国经济一片萧条,哪个企业家还敢贷款呢,这真与2011年下半年企业家们拼命借高利贷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中国的企业家们是春天心态,他们相信经济已经复苏,而现在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是秋天心态,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即将进入寒冬。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的企业家们彻底没有信心了。到7月24日另一个企业家向我反馈:中国的银行开始向地产商房款,至此中国经济的最大错误终于走到了极端,那就是饿死了制造业,救活了不该救的房地产业,不该饿死的饿死了,不该救的救活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错误的吗?而到到了2012年7月下旬,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农民工返乡潮”,中国经济最可怕的局面终于出现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终于来临了。其实这就是政治周期,永远偏离经济学家的理性预期,而是朝着与理性相反的方向发展,不然为什么人类总是克服不了经济危机,其实不是经济学家不够聪明,而是聪明的主意总是显得不合民意,结果最终还是以“经济大萧条”、“经济硬着陆”或是国家的衰落为结局。(2012年08月01日,高连奎:《政策错误导致实体经济被饿死》)
其实,高连奎研究员早在《中国大形势》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及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主张。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我们照搬苏联,80年代我们学习新加坡,90年代我们羡慕阿根廷,本世纪前十年我们又模仿美国,偶像相继倒下,今后十年我们一定要走出自己的模式。——然而,现实却是石头摸了,没有“摸”出自己的经济战略;顶层设计也“设计”了,还是没有“设计”出自己的经济战略,有的只是被称为“战略调整”的临时对策。
如果中国经济如同中国制造一样,永远“代工”和“山寨”,而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可行的经济战略,那么中华民族的前途将是渺茫的。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是严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汪同三也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物价方面,虽然最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不可掉以轻心。第一,农业基础薄弱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涨、加强环保等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各种成本推动的刚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二,欧美各国深陷财政金融困境,必然采取扩张性政策应对危机,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可低估;第三,我国虽然已经有效控制了流动性过快增加,但货币存量依然较大,形成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继续认真搞好物价调控,防止物价走势出现反弹,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在经济增长方面,最需要关注的是自2010年末以来出现的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季度GDP增长速度出现逐季减慢的趋势,特别是近几个月工业、出口、财政收入等增长速度都出现较明显减慢。增速回落,是外部因素和主动调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发酵,波及我国经济。其次,为了控制货币流动性过多助推价格上涨,我们在2010年底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必然会使增长速度有所减慢。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但存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应认识到,“保增长”,也就是使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居于重要位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目标也是要使经济增速稳步回落至合理区间,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从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因此,当前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一项重要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全力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外还应看到,目前在提高服务业比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推进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改革内参·文摘版》2012年第1期:《2012年的中国经济形势》)
这一切紊乱的结症在哪里呢?一句话,经济依附,老是跟着美国的屁股走。美国通过“世行”敦促中国首重GDP,中国就疯狂追求GDP,以GDP数据为傲;美国通过“世行”敦促中国私有化,中国就专注于打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和国有金融私有化的攻坚战,甘愿自宫,自毁经济台柱,让美国放心;美国搞量化宽松,大印钞票,中国紧跟,也量化宽松,大印钞票。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病入膏方,中国经济也就跟着“打摆子”,陷入困境。日本当年也搞经济依附,跟着美国的屁股走,美之名为“脱亚入欧”,结果断送了希望,日本楼市泡沫终于破灭,迎来经济大萧条。
更可怕的是,中国连紧跟美国也不可能跟好。人家美国“量化宽松”,大印钞票,但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国内物价不涨,专伤别国,少伤自家国民。中国“量化宽松”,大印钞票,却是绵羊专吃窝边草,国内物价猛涨,不伤别国,专伤自家国民。
为什么人家美国“量化宽松”,大印钞票,国内物价不涨,中国“量化宽松”,大印钞票,国内物价就高涨呢?
2012年07月27日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在1998年-2002年,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年均为1万亿元左右,而到当前信贷增长速度则达到年均近8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8倍,但实际上2010年GDP增长只是2002年的不到4倍。也就是说,近十年来中国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总量关系出现严重的扭曲。比如十年来国内银行资产总量达到110万亿元以上,其增加近8倍,也是当年GDP的2.5倍以上。这样的占比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而美国的银行资产总量则不足GDP一倍,其他成熟市场国家更是如此。还有,我们每年信贷增长远远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比如近些来,我们每年新增名义GDP5万亿元左右,新增实际GDP为4万亿元,但近3年的信贷增长年均超过8万亿元以上,如果加上银行表外业务及外汇占款,其信用增长占比更是惊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还认为信贷十分紧缩,市场流动性不够,中小企业及农业等实体经济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其实,问题核心并非是信用增长慢,市场流动性少,而是在政府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及虚拟经济发展没有严格界定的基础上,大量的钱流向各种资产,并用这些钱吹大了GDP,同时也推高不同资产的价格及吹大房地产泡沫。(《改革内参·文摘版》2012年第1期易宪容:《2012年:中国经济战略可能作重大调整》)
《中国经济周刊》刊文说,通常而言,政府滥发货币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借口,但它首先伤害的是本国民众的利益,因为它直接导致普通百姓购买力下降,手中财富缩水。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专门设计了独立的央行制度来防止政府滥发货币,美国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都对政府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持高度的警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流行的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了大力鞭挞,将政府滥用货币政策作为罪恶之源。但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频繁增发货币,导致整个世界的流动性过剩,但为何没有在国内招致普通民众的反对呢?在美国这样一个选票高于一切的政治环境中,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市场上货币过量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物价上涨。但是,多年来,在美国的日用商品市场上,普通老百姓很少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政府的货币政策也并不会影响美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美元非常经花,去超市进行一趟大规模的日用品采购,花不了多少钱(按:中国货廉价供应呗!)。美元诞生100多年来,美分作为最基本的货币单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美国物价的稳定可见一斑。美国物价能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使得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货币政策并不敏感。相反,美国政府增发的货币以各种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到民众手中,这进一步提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奥巴马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花的增发的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大量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因此,全球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共同分担了美联储增发货币所带来的成本,而增发美元所带来的铸币税却只有美国独自享受。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今年以来,虽然政府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普遍上涨,民众抱怨的呼声越来越高,调整货币政策的压力剧增。(亚心时评《美国增发货币为何物价不涨?》) ——一句话,美国滥发货币掠夺的主要是世界各国,然后回补本国国民,自然不会物价高涨伤害本国民众。中国滥发货币剥夺的主要是本国国民,当然物价高涨伤害本国民众,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此,紧跟美国搞“量化宽松”大印钞票自然是死路一条。这就是没有自己独立可行的经济战略所带来的经济困境。
中国没有自己独立可行的经济战略
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独立可行的经济战略?说来很可怜,中国没有自己的现实可行的经济学理论,有的多是盗版或山寨说辞。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学术不独立,完全依附于政治;也就是“领导”拍定要如何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御用学者就去注释,连盗版与山寨“理论”都不是。
诸如两极分化民怨太大,政治需要经济学帮腔,于是有了中国特色的“新基尼系数理论”,用以解释说中国的贫富分化太小,还应当继续拉大贫富差距。厉以宁教授所炮制的“新基尼系数理论”,为“领导”继续拉大两极分化的作为辩护,以此“克服”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理论揭穿中国经济陷入两极分化泥潭的困局。这种御用学术,根本就不是学术,而是官方辩护律师。对此,英国《经济观察报》看在眼里,笑在肚里,赶紧对中国喝彩捧杀,以“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的新基尼系数理论有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显目标题大声鼓噪,然而结果是连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影子都见不到。因为那个厉氏“新基尼系数理论”的推演违反逻辑和数学的基本方法,连理论都称不上,西方无非是拿它来恶搞开涮罢了。
还有吴敬琏大师。什么是吴氏“目标模式”理论呢?吴大师说啦,“目标模式”就是“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就是在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的市场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用市场取代计划来进行经济资源的配置”。(《吴敬琏:法治市场经济还是权贵资本主义》)用美国的标准语言说就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自由资本主义”。正是这种经济体制在“现代国家中普遍流行”。这是美国经济理论的推销客,半点学术理论的影子都没有。还有吴敬琏大师的所谓“顶顶层设计”理论。吴氏“顶顶层设计”到底啥个模样呢?谜底早已揭晓,那就是全盘私有化和完全市场化的所谓“世行报告”,这也就解开了另一个谜,顶层的顶层到底是谁?现在已经很明白,顶层就是中国的官僚层,顶层的顶层就是华尔街资本势力。难怪网上有人质疑说“这些所谓著名的经济学者,都是被美国洗了脑的经济杀手”,甚至怀疑吴大师是不是美国间谍。
针对中国学术界的可怜现状,笔者早就主张:学术与政治分野,是兴国强邦所必须。学者独立思考、自由研究,直接对理论与事物原本的规律性相符合负责;管理者、政治家采用适宜的学术成果,独立决策,直接对决策的后果负责。
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独立可行的经济战略?说来真的很可怜,中国不是没有研究经济战略的人才,可惜官方不用学者,爱用注释大师。注释大师当然注不出可供选择的经济战略研究报告;没有研究的依据,靠决策者的一点“政治智慧”很难产生可行的经济战略。而真正的理论与人才只能被压制着,难见天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中国的经济悍将们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折翼而归。可见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经济人才。问题就在于,中国的顶尖经济人才能得到重用吗?有没有让众多的经济人才集体研究得出高质量成果的机制呢?
对此,高连奎研究员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国学者大部分充当着“学术二道贩”的角色,缺乏创新。而当前中国积弊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是“积重难返”,某些学者是应该负责主要责任的。我们观察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独立,各种发展决策就缺乏理智的判断性,就容易盲目,没主见,禁不住“忽悠”。实践证明日本、拉美、东南亚这些学习美国的经济体都失败了,唯有德国模式和北欧模式成功了,是世界上最健康的经济体。但德国和北欧的成功以及日本的失败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二战”之后,德国在废墟上迅速崛起,重新成为经济强国。德国的弗莱堡学派则是德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内在原因,为德国提供了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北欧的瑞典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这成为了北欧模式的基础。(来源:《解读中国:大时代需要大手笔——《中国大形势》作者高连奎访谈录 》)
不能激励顶尖的一流人才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学术研究就难有现实可行的经济理论,没有现实可行的经济理论也就很难有现实可行的经济战略。
市场的失败及其严重后果
市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市场并不万能,具有严重的缺陷。自由市场经济于是不断遭受失败。中国如果无视市场的失败,跟着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路线瞎闯,必定遭殃。
德国弗莱堡学派认为,历史上存在过的各国社会经济形式可以抽象地归结为两类:一类是自由市场经济,即彻底自由放任和完全价格调节的经济模式;另一类是集中管理经济,即在政府统一计划和有力控制下的经济模式。这两种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模式。弗莱堡学派认为德国应该在这两种道路之间寻找另一条中间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吸收集中管理的理想成份所构成的。在微观上,应广泛发挥市场机制的效能;在宏观上,则要保护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以防止社会动荡和混乱。
人类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形式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
于是,在建立新的经济形式的过程中,必须继承市场经济有用的成果,变革其不合理的机制,才能产生更加合理的经济新形式。
市场的失败已经被广泛认识。各种补救措施层出不穷,但依然漏洞百出。有论者指出:西德的复兴之路,就是艾哈德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并克服种种障碍,一以贯之的过程。 反垄断是艾哈德一贯的经济政策。他指出,市场经济的秘诀就是要使供求双方趋于平衡,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展开自由竞争,并让市场来自由决定价格,离开这两条,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垄断既排斥自由竞争,又妨碍自由定价,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要坚决予以反对。面对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要求,艾哈德认为,工资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理所当然应该“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不受欢迎的“真理”:一旦工资的增加超过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危害经济的健康,于雇主和工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他提出了把蛋糕做大的思想:与其大家喋喋不休地讨论分配问题,倒不如齐心协力提高国民收入,只有做大蛋糕,每个人才能利益均沾,如果蛋糕太小,即便是上帝,也是爱莫能助。对福利国家政策,艾哈德持反对态度。……不可否认,艾哈德的理论模式,适应了战后德国的实际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人们把美国同期的经济繁荣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一样,德国人也把他们在50、60年代的经济成就,归功于艾哈德的理论。然而好景不长,进入60年代中期后,西德面临“滞胀”的威胁,经济停滞不前。(来源:《德国经济快速复苏的内在原因》)民调:大多数德国人对社会市场经济失去信任。只有占少数的14%德国人会选择社会市场经济,但将近一半的德国民众不愿就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最好制度或有其它更好的经济制度发表意见。
美国资深记者约翰·卡西迪 John Cassidy在《市场是怎么失败的》一书中指出:在斯密理想化的自由市场中,竞争在防止企业获得暴利的同时,也迫使它们供应消费者希望购买的东西,并削减不受欢迎产品的产量。商品价格向 “自然价格” (natural price)回归,……市场体系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流向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并将价格与成本联系在一起,就这一点而言它是有效的。同时,它也是自我纠偏的,如果商品出现短缺,价格就会上涨,同时供给增加;如果商品出现过剩,价格就会下跌,同时生产收缩,直到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对这类调整过程的技术称谓是 “负反馈”,而且它在大多数稳定的动态系统里都很常见,如恒温控制加热系统以及人体内的荷尔蒙分泌系统。……从麦基对金融持有偏见的看法到格林斯潘乐观看法的转变,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是基于,至少是部分地基于,对 “看不见的手”理论的误读,因为斯密从来没有打算将它应用于金融领域。
为何斯密从来没有打算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呢?也许在金融领域,还有房地产领域,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自动调节并不可能。在这些领域里不存在“负反馈”,而存在“正反馈”,自动制造不稳定。价格会一路飙升,直至泡沫破裂,酿成经济危机。
对于这种不是“负反馈”,而是“正反馈”机制所引发的“市场失败”的现象,笔者曾经指出:房地产市场包含两个子市场:一类市场(自住市场)和二类市场(投资市场)。一类市场:卖给需要房子居住的人。他们买房为了居住。与猪肉、青菜、洗衣机、汽车一个样,楼房是正常的商品,满足消费需求。它服从市场规律,房子越多,价格越降;价格越低,购买量越多。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它的平衡,能够良性循环。这是因为一类市场出现负反馈调节,房价的上升反过来减少房源,从而使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系统内负反馈调节使系统的活动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二类市场:卖给投资炒楼者。他们买房为了卖出,以求资金增值。与猪肉、青菜、洗衣机、汽车大不一样,楼房不再是正常的商品,它不是满足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增值的需求。它不服从一般的市场规律。反而是价格攀升得越快,买得越多;价格越下滑,越是不想买。市场看不见的手无法对它起调节作用,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房价无止境地快速攀升,直至楼市泡沫破裂。这是因为二类市场出现正反馈调节,房价的上升促使房源越来越多,趋于最大值效应。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出现“恶性循环”,直至系统崩溃。在一类市场,楼房如同普通产品一样,在看不见的手控制下,可以正常运行,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房地产企业也就能够正常盈利,健康发展。在二类市场,楼房和同普通产品完全不一样,看不见的手控制不了它。银行在追逐楼房贷款暴利的刺激下,拼命向房地产业注入资金,促使房地产业疯狂发展;地方财政由此充裕,房价在房商炒作和地方政府促进下疯狂上升,投机炒房者,包括外国的热钱,都疯狂抢购,导致房价异常飙升,需要房子居住的人买不起,被迫退出房产市场。市场从一类市场或一二类混合市场急速滑向二类市场。由于一类市场的萎缩,楼房空置量急剧上升,形成所谓的“房产泡沫”。房产泡沫预示着金融危机。(2008年,光明网,曾飞,《健康的房地产业是保障人民安居权和避免金融危机的关键》)
约翰·卡西迪继续指出:在2005年6月,《经济学人》写道:“世界范围内住房价格的上涨是史上最大的泡沫,为泡沫破灭时的经济衰退早做准备吧。”《新闻周刊》注意到,美国住房价格与租金的比率达到了历史高点,而且一些地区的房价以每年超过20% 的速率上涨。就在同一个月,罗伯特 ·希勒,这位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2000 年最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的作者,告诉《巴伦周刊》说:“住房价格泡沫感觉就像1999 秋天股票市场的狂热。”……这些预警信号被忽视的一个原因是,人们拒尽相信房价下跌。当资产价格以每年20% 或30% 的速率上涨时,持有或交易这些资产的人,没有一个愿意被告之他们新获得的财富只是一种幻觉。但是,不仅仅是房地产中介和产权公寓的共同持有人坚持认为住房价格上涨的趋势不会逆转,很多房地产领域的经济学家也同意这一观点。韦尔斯利学院的经济学家卡尔 ·凯斯提醒我说,美国住房的平均价格自1945年以来每一年都在上涨。房地美的首席经济学家弗兰克 ·诺萨福特,列举了一系列他认为支持高企且不断上涨的房价的 “经济基本面因素”,包括低抵押率、大规模的移民以及适量的新住房存货。“我们将看不到单一家庭住房价格的回落,”他坦率地说,“这是不会发生的。” 随着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诺萨福特关于全国范围内住房价格单向上涨的观点,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官方认可。2003 年4 月,在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市的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和博物馆,艾伦 ·格林斯潘坚持认为美国没有出现房地产泡沫。2004年10月,他指出房地产本身不会导致投机,并解释说 “在房子出售后,房子的所有者必须搬走并寻找其他住处”。在2005 年6 月国会山的听证会上,他承认一些地区存在房地产 “泡沫”,但他排除了全国范围内出现泡沫的可能性,并认为住房市场是区域性的。尽管不能排除一些地区住房价格的下降,格林斯潘总结说:“这些住房价格下跌即便发生,也不会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影响。”
格林斯潘坚信自由市场的自动调节,坚持政府不介入,结果引发了美国的又一次经济危机。又一次证实了市场的一种失败——存在“正反馈”机制,不可能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必须用“看得见的手”去调节。结果,如约翰·卡西迪所指出的,美国政府不得不用经过掩饰的社会主义形式去拯救华尔街:政府用公众的钱包去救助金融业。
除此之外,弗兰西斯·巴托尔《剖析市场失败》一文指出,市场至少还有三种失败:第一种市场失败是垄断或寡头垄断;第二种市场失败是“公共产品”问题;第三种市场失败是溢出效应或“外部性”。
这些市场失败之所以难以根本补救,就在于两极分化。
对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知名教授罗伯特·赖克在《美国的逻辑(为什么美国的未来如此堪忧)》一书中将此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大萧条作了相关比较,其严重性可见一斑。次贷危机也许是引发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在罗伯特·赖克看来,引发这次灾难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购买力。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期望从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分得一杯羹。但事与愿违,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使财富流向了上层人士的口袋。这是美国当前经济困境的核心,除非将其解决,否则持续的经济复苏只能是痴人说梦。与此同时,这也成了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困境,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政治上将会面临动乱的危险。
似此,中国如果还是紧紧跟在美国的屁股后亦步亦趋,不断加大两极分化,内需根本无法提高,中国的经济前程也就相当渺茫了。
中国经济的战略目的和可用的手段
要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战略,首先要问:中国经济战略的目的是什么?没有目的,或者目的含混不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行战略。而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过是内在经济战略目的的外在表达而已。
中国的经济战略总目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富民强国”(不是“国富民强”)。实现“富民强国”的要害孙中山归结为“资本”;毛泽东归结为“发展经济,保降供给”;邓小平归结为“GDP”(国内生产总值)。
这和毛泽东所归纳的、经过严酷斗争考验的中国革命战略是相似的。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不消灭敌人,就难以保存自己。相似的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富民强国”。这也就是“经济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经济原则的根据。不强国也就难以富民,不富民也难以强国。
与此不同的是“国富民强”的经济战略目的。所谓“国富民强”无非是把持国家的一小部分人暴富,而希望民众强悍去保卫他们独占的财富。那自然是痴人做梦,民众到了逼不得已,真的会很强悍,不过矛头是对准暴富者而已。
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由邓小平提出。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阐述了“三步走”战略构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79年3月在著名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在10月4日与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座谈中,邓小平作出了解释:“我们开了个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
官方进一步归结为“三步走战略”。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被表达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对于这种首重GDP的战略方针,网友南山大仙在《伟大的经济巨匠:毛泽东》一文中直率地指出: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媒体上每天都在告诉我们GDP多少多少,那年我国GDP超过了德国,我们比德国强了。今年我国GDP将超过日本,我们综合国力将超越日本了,再过十几年我国的GDP将超过美国,中国综合国力将居世界首位,就实现了伟大的民族复兴。GDP的增长标志着中国的崛起,为了避免世界各国不必要的恐慌而唱起‘中国威胁论’,我们一再重申:中国不称霸。共建和谐世界,韬光养晦,时不时很神秘地告诉国人‘我们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我就纳闷了,如果说GDP的增长意味着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崛起,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那清朝末期在道光皇帝和慈禧太后手上早就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了。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远远大于英国的GDP。可就是这个GDP居世界首位的‘崛起’、‘复兴’、‘强大’的民族,在鸦片战争中一战败北,又是割地又是赔款。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是日本的九倍多,远大于日本的GDP,却又是一个GDP不到中国九分之一的日本使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因战败赔了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还割让了台湾。为什么我国GDP远远大于对手却输的如此惨败几乎沦为亡国呢?原来GDP的构成不一样,清朝中国的GDP都是茶叶、瓷器、蚕丝,都是吃的用的享乐的。而英国、日本的GDP是什么呢?是钢铁,是机器,是枪炮,都是攻打、杀人的武器,是战争力量,所以,在茶叶、瓷器、蚕丝与钢铁枪炮对撞时,其结果就再明白不过了,茶叶瓷器蚕丝的GDP不过是在为钢铁枪炮准备战利品罢了。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时,中国GDP总量很小,工业、科技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国防工业,虽然得到了苏联的部分武器援助,但总体与美国及整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下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相差甚远。毛泽东却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朝鲜战争,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以南。这个胜利似乎与GDP也没有必然关系。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就更绝了,中国虽然在工业、科技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与美国存在差距,GDP仍远小于美国。中国人援越抗美只付出了200亿元,且比抗美援朝战争伤亡少得多的代价就赢得了胜利,而且战果辉煌。……
“那么我国当前媒体歌颂的GDP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房地产、是烟酒、是服装、是玩具。再看看美国、日本他们的GDP又是由什么构成的?是航天产业、是航空产业、是航海产业、是强大的军工产业、是计算机信息产业、是生物产业、是能控制中国人生死和绝育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在国家出现冲突,GDP发生碰撞时,我们天上飞的哪架主力战机发动机是自己制造?我们有能力保住自己的财富吗?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房地产业!’的口号声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正在热火朝天为下一次‘鸦片战争’将瓜分中国的美、日准备战利品。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外交部一再重申:中国不称霸。我听得云里雾里了,就凭着大堆的破砖烂瓦、烟酒服装、皮鞋玩具‘不称霸’。配称霸吗?能称霸吗?再目睹一下当今国人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毫无斗志的精神状态,敢称霸吗?还有这个胆量吗?真不知道精英们用GDP给中国人开这副‘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春药是什么目的?难道真是拿到了绿卡的美国下等公民为了美国这只美洲豹能吞噬养肥了的中国肥牛,灌迷魂药放倒中国,以免美洲豹扑上去撕肉时,清醒的肥牛用牛角伤到豹子?
“更可怕的是我国的教育已使大部国民丧失了毛泽东所培育的民族精神,不关心国家大事了,爱国变成了另类,被戏称为‘爱国贼’。大家只顾着挖空心思地捞钱,不惜采取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甚至卖淫贩毒、杀人越货的极端手段获取钱财。换一个角度看‘捞钱’也实属无奈,确实他们太需要钱了,买房子要钱,生病住院要钱,小孩读书上学要钱,这些都还没有着落,没有安全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关心国家,他们太不幸了。”
可见,首重GDP并不能必然导致强国,国不强,就无以抗拒列强的掠夺和侵吞,富民的梦想迟早就会幻灭,民众难以保住自己之富。其实,所谓GDP及其“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也是一句蒙人的鬼话。“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平均把戏人们已经领教够了,“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80%的人占有20%的财富”早就被宣称为“经济规律”。民富最多只包括那20%的“人民”,并不包括80%的“贱民”。民富也徒有其名。
2012年01月14日,中国财经报,易宪容《今年中国经济战略将出现三个重大转变》的文章透露: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转变的一年。总结起来有三个大转变。弱化唯GDP是从的观念。2012年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将改变以往唯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的业绩观念。 摆脱“货币依赖症”。2012年中国经济战略重大转型可能表现为要摆脱中国经济的“货币依赖症”。去房地产化鼓励实业致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转向是中国经济的“去房地产化”。
这透露出首重GDP的战略方针陷入困境,必须调整的动向。这当然比一条道走到黑要好。但是不从根本上进行研究,有根有据地制定整个经济战略,前程就依然渺茫。
教训是明显的。最近,唯GDP,依靠外需依附发展的广东与不唯GDP,走“厦门模式”的福建当前的经济形势就很不一样:广东开始凋零,福建继续兴旺。
2012年08月07日《外媒称中国经济困境在珠三角尤为明显》的报道披露:英报称,虽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很容易让人为其经济下滑感到苦恼,但是,地方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广东东莞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长下降到3年来的最低点。2.5%的增长体现了中国工厂的困境,而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失去增长动力。广东省7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4个月下跌,跌至50,略低于全国的50.1。50是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界。在这次经济下滑中,中小企业的损失最大。据广东省信用担保协会的一项调查,珠江三角洲将近一半担保公司的业务在减少。信用担保业务减少25%—30%,表明广东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萎缩。(来源:新华网)
2012年07月19日《上半年福建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报道披露:记者16日从省经贸委了解到,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12.95亿元,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国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家具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21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速高于14.6%。(来源:福建日报 )
显然,明确经济战略目的对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非常重要。除了明确经济战略目的,采用何种手段来达到“富民强国”的目的还需要认真思考。其一,何种经过历史考验的经济手段可以增加国民财富?何种手段可以保障民富,而不至于两极分化而徒有其名?何种经济结构可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并有利于强国?其二,如何结构成一个可行的战略目标体系和实现战略目的、目标的手段的有机组合?
至少必须考虑:
“看不见的手”可以在市场存在负反馈机制的场合使用,“看得见的手”可以在市场存在正反馈机制的场合使用,两只手有机配合。
市场必须反垄断,反暴利,抑制投机炒作,保证市场有序,能提供合理的激励作用。
注重资本的作用,同时防止其剥夺劳动权利的消极作用;保持全民所有制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私有制的积极性;股市必须保障融资和私人资本获得红利,鼓励投资,由此就必须抑制短期炒作;住房用地应当无偿供给,楼市必须抑制投资市场,振兴自住市场,保障居住并拉动经济。
货币发放必须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应当考虑黄金储备,不宜依附于美元。
两极分化必须有效抑制;对腐败与暴富必须零容忍。
实业为基础,服务业为实业服务;国民经济必须成为国防工业的坚强后盾,军工产品应当扩大外销,以降低成本,并在竞争中壮大自己,以利强国。
工商与服务业必须服务农业,国家财政应当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农业生产必须加大投入,包括机械化信息化和基本灌溉水利建设和维护。
内需为基础,外需为辅助;内外贸并重,着力扩展人民币结算。
国民经济必须有合理的结构,必须有全国的合理规划,其中粮食、能源、金融、铁路与军工等命脉必须国家垄断,不能听任外国控制。
经济与自然和谐,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
必须建构一个吸引经济人才,重用经济人才,培育经济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并投入资金鼓励民间的学术研究。
小结:期待出现中国独立的经济战略
一个完整、有效的中国经济战略是必须的。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经济战略,而依附于美国来发展经济,只能走向半殖民地,彻底断送中国的前程。
要制定完整、有效的中国经济战略,制定备选方案和决策必须分离,不能由领导一手包揽。制定方案必须倚重真正的人才,远离奴才;战略方案的选择必须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不能只由少数领导独断。
这些能不能实现,完全依赖于执政党是否“一切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否则,“人亡政息”就是不可避免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