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原名郑树筠,1915年生于河北省冀县垒头村,1934 年19岁入冀县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共;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调任中共冀南区南宫县委书记和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4月27日,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立冀南军区,驻地河北邢台的南宫,辖区在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阳之间。1941年春,李忠任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冀南区第二地委书记;1943 年3 月14 日,李忠带领武工队到滏阳河西检查工作,第二天即15 日,因叛徒告密,遭日军重重围困,突围中身负重伤,宁死不屈自杀殉国。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有100多位高级将领为国捐躯,李忠是其中之一,死时仅28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由红军改编来的八路军(第十八路集团军)只区区几万之众,但到1945年抗战结束,八路军已经发展为百万大军,红军长征开始之时,李忠(郑树筠)还只是河北省的一名学生党员,4年之后他即成为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政治委员――日后的百万八路军正是由这些新生革命骨干发展和支撑起来的,再过10年之后,这些人又成为共和国的将校精英,但亦有不少人如李忠这样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其实,电影《近距离击杀》的人物原型未必就是李忠,但电影里那位值得日本人动用数千人围杀的负伤八路军将军马德瑞(巫刚饰)一定也与李忠一样有着差不多的经历和能量,尤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我僵持,除大规模的扫荡,日军如是的突袭和围截日多,我们看到,电影里,保护马德瑞的警卫连无论火力配备还是人员素质已经相当正规化,残酷的战争洗礼,让马德瑞这种几年前还是标准知识青年的人转眼成了一名视死如归的职业军人,也让如警卫连那些士兵,从连长王树(董勇饰)到士兵宋伟(张煊赫饰)和骆霄(刘奕饰),迅即从普通农民变成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职业军人。
《近距离击杀》采用了一个非常地道悬疑故事结构,即在马德瑞牺牲11年之后,即1955年,共产党主宰了中国,马德瑞当年的战友正在喜欢解放军史上的第一次授衔(马德瑞若在世,恐怕最差也得个大校),解放军负责内务和保卫的年轻军官孙田(刘继勋饰),以怀疑和考据,重述当年马德瑞之死的真相。
所以,没有对这个虚拟故事所依赖的真实背景的了解,也难以体会这个故事本身的真正意义:名为悬疑,实为朝拜。
你搞清了1944年时那么多年轻的战士为什么可以为保卫马德瑞视死如归,也就搞明白了为什么马德瑞如此视死如归,而你搞明白了为什么马德瑞可以如此视死如归,你也就搞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日后的这个中国。
《近距离击杀》是描述1955年解放军保卫系统的一段往事,但它却可以给我们现在的人以启示,历史需要不断地回头看,看清现在的你来自何方。
不过,还是要说,其实,电影以马德瑞死于何人枪下为悬疑终点的设计,是有明显缺欠的,虽然电影以马德瑞颅骨于1955年被发现,从颅顶弹洞而确定其死于近距离击杀,推翻既有草率的历史结论,展开对当事所有幸存者的真相追索,其实是想展现解放后政治审查制度近于残酷的严酷,以及展示当年那支警卫部队成员政治成份的复杂性,但这些都不足以抗衡在回叙过程里马德瑞以及王树带着八路军战士面对重重围困的日伪顽敌勇猛作战、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感召力;其实,由于电影悬念设置上的这个稍微缺欠,让马德瑞将军可能在非常状态下开枪自杀以保全战友的可能性一直强烈存在,而电影真正要做的其实是应该在更长的时段内掩盖掉这种可能性才是。
当然,即使是真的回到现实中,这种掩盖也是很难做到的。
其实,用电影手法处理这种两难境地是完全可能的,即不如将连长王树(董勇饰)直接置换为被怀疑的和被调查的对像,而不是直接就锁定马德瑞之死,甚至可以令马德瑞之死的内容先做边缘化处理,而对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被俘的王树的政治品德进行悬疑式的反复拷问,当然,最后仍然要还他们以清清白白。
若如此,马德瑞之死于谁手(自杀)亦可以成为这个悬疑故事里暂时被掩盖,却必将发挥第二轮悬疑性戏剧打击的爆点,让故事的叙述一定会更好看些。
当然,这只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电影结构设想,这些设想都不足以动摇现在的《近距离击杀》仍不失为一部可视性和价值观都相当出色的中国式战争电影,我们首先必须要感激的,是今天仍然有如此有良知的中国电影人热衷于精细描述这段由革命和牺牲凝聚成的历史风云,让其中曾真实存在的人与事一一再现,激励当下,启迪后来;尤其是影像将一个当年叱咤风云,令侵略者闻风丧胆的八路军铁血英雄生动、深刻的形象与11年后那颗带着巨大创口的颅骨置于同于一个电影空间里,再加上反复回溯、闪回,这种对比中无言流露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主义震撼,作用于和平年代里的每一个观众的心灵,使人灵魂震撼,激情燃烧。
从1928年的中共“六大”到1945年的中共“七大”,17年时间,这个一直掌握军队的政党却一直没有机会再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我想这个疑问在这部《近距离击杀》也可以给予充分理由的回答,其实,尤其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共产党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曾经有多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计划,但当时战局复杂,许多中共的优秀份子,如军事将领、政工干部和普通党员都死在奔赴延安的途中,不是被国民党击杀,就是被日本人击杀,其情其景,电影《近距离击杀》事实上做了较为准确、生动的展现。
历史,究竟湮没了多少如此惨烈过、壮烈过的英雄与英雄故事,只有老天知道。
留下来的,我们也只有以这种方式长歌当哭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