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甲午,教训惨痛,锥心刺骨,痛定思痛之后,人们又做出进一步的追问,假如人们所归纳的这些教训都不存在,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这应该是对问题更深层次的挖掘,是对教训更理性的升华。下面是我对北京电视台《军情解码》栏目追问的回答,算是一孔之见吧。
一、假如北洋水师的炮弹当时全部炸响,又是否能改变结局?
罗援:在战术上会有改善,但在战略上无济于事。以黄海海战为例,当时日本舰队装备大型速射炮71门,小型速射炮154门;而北洋舰队只有大型速射炮2门,小型速射炮130门,大型速射炮远逊于敌。也就是说,在10分钟内中日发射弹药之比为33:185。换言之,在同一时间内,日本舰队的发射量是北洋舰队的6倍。另外,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仅有作战用开花弹3枚(1枚在“定远”舰,2枚在“镇远”舰),其余皆为实心练习弹。其他各舰所配弹药也不多,据传说每炮仅有炮弹15枚。可以设想,即便这些炮弹全部炸响,又有多大作用?
二、假如当时日本没有获得关于清军的情报,战局结果又是否可能改写?
罗援:若无情报保障,会增大战争迷雾,减少战争的透明度,也许会使清军获得局部的主动权,但也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一胜一负。”具体到甲午海战,假如日本联合舰队没有获取清军准确的情报,将会增加战争的盖然性,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可能会由伏击战变为遭遇战。但日军由于早有准备,将会打一场预有准备的遭遇战,其在兵力对比,求战意志,乃至在战法上都占有优势,因此,获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三、假如北洋水师没有采用雁型阵,能否改变战局?
罗援:技术决定战术。由于当时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铁甲舰的主炮都置于舰艏,而且只能直射不能旁射,这就决定了北洋水师采取单行雁型阵。按理说,这种阵法也无不可。雁型阵接敌之妙在于向日军的鱼贯阵全力冲击。但不知何故,在接敌时,北洋水师竟将航速由八节降为六节,形成无力冲击。而且,未对右翼战力较弱的“超勇”号和“扬威”号给予有效掩护,以致在日军第一游击队4艘军舰的全力冲击下,“扬威”、“超勇”一伤一沉,阵形随之被打乱。更不能容忍的是当“志远”、“经远”两舰不幸被敌击沉后,“济远”、“广甲”、“扬威”三舰竟临阵脱逃,“济远”舰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打乱了队形,而且严重扰乱了军心。
四、假如李鸿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又能否改写战争结局?
罗援:梁启超曾经说过,“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甲午战败后,他在总结教训时又说,“是故我国民之大患,在于不知国家为何物,国民一盘散沙,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国破未必家亡,只是更换王朝姓氏。”甲午战后,一位日本官员到湖北沙市这个港口城市访问,官员和民众竟无一人知道刚刚发生过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民心可以载舟,民心亦可以覆舟”,甲午战争表现得淋漓尽致,岂止是一个或者N个李鸿章所能挽救的。
五、假如没有叶志超这样的怯战者,又是否可能改变战争结局?
罗援: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如果清军将士都如邓世昌等精忠报国之士,战场局面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毛泽东曾经说过,“胜利往往在于坚持最后五分钟”。这种情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中屡见不鲜。但这种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需要平时的教育和历练。而且这种勇敢必须是群威群胆,光靠某些个人的匹夫之勇,无济于事。比如,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十个管带七个殉职,在世界海战史中罕见,但仍然没有阻止住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厄运。这就不能不从根儿上找原因了。刘亚洲上将曾说过,“死一条鱼,那是鱼的问题;死一河鱼,则是水的问题了。”清军不乏英勇忠贞之士,但清政府不委以重任;清军官兵许多人立志以身许国,但清政府采取消极避战之策,硬是不打,精兵骁将空有报国之志。
六、假如援军到位,结果又将如何?
罗援:清代著名思想家黄遵宪在甲午战争中悲情地说:“噫吁哉!海陆军!人力合,我力分。如蠖屈,不能伸。如斗鸡,不能群”。这一方面要检讨中国文化中的劣根性,善于窝里斗;另一方面要检讨当时的体制。清朝军事工业分属不同洋务集团,成为官员私产。战争中日军缴获清军装备型号之多,令日军瞠目结舌,仅北洋水师炮台上的火炮型号竟多达84种之多。更有甚者,北洋舰队被围于威海军港待降时,1000吨级的鱼雷舰“广丙号”竟然提出,本舰属于广东水师,只是去年来威海参加秋季会操的,未参战,应放还。在世界海战史中传为笑柄。
七、假如清廷拖下去,能否改变结局?
罗援:假如能拖下去,也是苟延残喘。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1867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私下推断,大清帝国不出50年就会灭亡。曾国藩听后,无奈哀叹,“我日夜望早死,不愿看到国家抽心一烂,土崩瓦解”的局面。当时清政府“帝后两堂暗斗于内,翁李两党倾轧于外”,地方和军队派系林立。将领把军队作为争权夺利的资本。战时只顾自保,互不配合。官绅军民是一个没有共同灵魂的乌合之众。清军战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八、甲午,没有假如,甲午战争最重要的教训是哪些?
罗援:我在给《参考消息》撰写的文章中,曾经把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概括为十大教训,即:一、国殇伤在政体上,体制落后必然挨打。二、战败败在贪腐上,腐败不除,未战先败。三、强国必须强军,军不强最多是一个富国,永远成不了强国。四、强军必须观念创新,观念落后,满盘皆输。五、强军重在塑造军魂,无勇之军将是散沙一盘。六、强军必须强装备,装备强在于量够质优。七、强军必须常备不懈,有备才能无患。八、强军必须综合集成,任一短板将导致全局失败。九、强军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剑不如人剑法要过人。十、敢战方能言和,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很难得到。我认为其中第一、二、五个问题更为重要。
事实证明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夷制夷必将被夷所制。我们必须加强军备,且有英明的决断,抓住战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甲午, 没有假如,只有知耻而后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