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走向共和》时,张黎是导演,张黎也是藉此剧一鸣惊人天下尽知;10年后,《大清盐商》时,张黎是幕后的艺术总监,导演是韩晓军,现在,《大清盐商》正在热播中。
前后10年,有心人可以从中窥见不同时期分别出任导演和艺术总监的张黎,其个人的心路历程--当然,熟知张黎的人都会了解,所谓他个人的心路,其实是关乎他个人的家国天下的大情怀,但越是大的情怀,间中出现波折、突变,甚至是逆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比如,《走向共和》表的是民主和革命,清王朝被作为民主和革命的对像,而《大清盐商》写的是国家朝廷的稳定和利益集团的平衡,既要小心打击腐败,又要强力抚压民变;所以,我看到的《大清盐商》,以及在剧中被努力塑造的那位钦命两淮盐政使阿克占都被渲染上了更多的当下中国现实和现实功利主义的色彩,而非如《走向共和》跟《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表的那些人,如孙中山、黄兴,那么的富于理想主义。
什么是现实?
现实即利益。
《大清盐商》从头到尾讲的就是一个“利”字,讲利与义的关系,讲利于情的关系,讲利与法的关系,这故事发生在康乾盛世的乾隆四十一年,利,那时早已替代革命或者其他的什么社会理想成为时代的主题,正如本世纪第一个10年常常被提到的“河蟹”一样。
我很早就想过,大清入关主宰了中国,以满清八旗也就100多万的人众,却完成了对中原大汉民族数以千万计人口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清朝总人口从立国初的1000多万,后增长到3个多亿),而且自始至终满清贵族一直可以把持着统治大权,这中间无论是明君还是能臣,都自有其驾驭天下的秘技,而《大清盐商》里的乾隆皇帝(倪大红饰)和阿克占(张志坚饰)都用他们精彩而多义的表演成功诠释了这些层面的意思和意义,或者,他们可以因此被称为那个特定封建时代的“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吧。
张嘉译在《大清盐商》里出演扬州的头号盐商(首席总商,即首总)汪朝宗,汉人。
与当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和《乔家大院》一样,出现在《大清盐商》里的汪朝宗被创作者确定为完完全全的正面人物,一个义利双重的大角色,这样的大商人,一手托着大清江山,一手牵着百姓民生,双脚还要支撑整个大清盐商的利益集团不致因政治风暴而分崩离析。
剧中有一个重要的“戏梗儿”,是一册掌握在扬州四大总商手里的账册,账上记载着历年以来,尤其是乾隆多次南巡过程中,扬州盐商对朝廷的种种捐输,但更主要的还是那上面记载了其中有多少银子被“捐输”进了某些朝中重臣的私囊(1000多万两白银),也就是说,如果得到这本账册,皇帝和钦差想打多大的老虎就能打多大的老虎。
前任两淮盐政使尹如海在上京被皇帝召见之前自杀,这让乾隆对南方盐政心生疑窦,于是八旗贵族阿克占身负圣命来到扬州,一面是为了催捐输以支授大清在西南的战事,另一方面是为了彻查盐业巨贪,找到那本“真账册”就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但盐商们以此账册为自己的护身符,阿克占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先催捐输再找账册,各式人等围绕这本账册粉墨登场,扬州盐商萧、汪、马、鲍四大总商在各自利益间有合作也有较较,但却一直没有交出账册,他们是不想让两淮盐业陷入腥风血雨,以保住盐业根基(其实也是利益集团的利益),以盐利兼善天下;最后,还是萧老总商矫造了一本于扬州盐商、于朝廷要员都能说得过去的“假账册”交给阿克占,自己却因之一命呜呼,才平息此事。
这位为保住盐商利益集团利益的萧老总商“造假”的行为被剧集描绘成“呕心沥血”,这当是张黎参与制作的剧集里少见的“反革命”的塑造,不过,若将萧老总商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来理解,这样的表现又显得潮流和革命的很。
这一段故事的结局,是萧老总商死后,汪朝宗愤怒地向阿克占交出“真账册”,并以张嘉译式的愤怒表演,表现了其义正严辞维护盐商利益的大局,和识透朝廷利益集团的本质的正义气度--但正如汪朝宗说的,当真账册出现时,阿克占却不敢接手,只能任其付之一炬,因为他即使是接了这颗拉掉引信的地雷,被炸死的可能只是他自己。
本剧的结局我可以提前预告一下,是盐商们不堪朝廷要员盘剥的案情终于上达天庭,乾隆皇帝为了抚慰民间,为了扶植商业,也为了约束群臣,终于决定从此不再进行劳民伤财的“南巡”,皇帝的利益终于与盐商的利益结成一体,朝堂与江湖两大利益集团达成了最终的“河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