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所谓河西走廊是东西方向一条狭窄通道,南北两侧或为高山,或为沙漠。在长约1000公里的狭长地带,发源于祁连山的几条南北向的河流造就了凉州(武威市)、甘州(张掖市)、肃州(酒泉市)、瓜州(靠近敦煌市)等几个绿洲,甘肃因此而得名。中国历史上长期以长安为都城,河西走廊是长安通往西域的唯一通路,如果河西走廊被敌对者占据,长安就容易受到威胁。因此,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也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唐代边塞诗大量描述了河西走廊,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关和阳关都在河西走廊的西端。
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是第一部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纪录片,它通过编年史的方式,描述了河西走廊自汉代以来一直到今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或典型事件,相当于一部通俗简要的“河西走廊史”,对于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历史也有帮助。在与该纪录片主创人员交流时,多次听到一句话:“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是该纪录片自我确定的理念高度。今天,这一理念又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产生了紧密关联,如何理解这句话,涉及到如何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价值,以及如何理解“一带一路”的当今现实意义和如何确立“一带一路”的实施手段。
“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首先是经济价值。经济不仅仅是创造财富,流通也很重要。河西走廊由于占据极其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保证它的畅通、安全,便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乃至于历史上匈奴因失去了河西走廊而一蹶不振。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西域和中亚有多条线路,但每一条都必经河西走廊。今天,我们讲“一带一路”,经济的流动性同样是重要内容,例如西气东输。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河西走廊的价值有所降低。宋代因河西走廊被阻断而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以前便有经云南至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这些都已成为今天“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河西走廊在今天实际价值上的作用降低,并不影响它的理念价值,即经济交往的自由畅通和安全。对于古代丝绸之路如此,对于今天的“一带一路”同样如此。
那么,如何保障经济交往地理通道的畅通和安全?这便涉及到“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第二个层面,即如何行使武力。纪录片《河西走廊》前两集讲到汉朝时期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军事上的胜利保障了河西走廊的畅通和安全,这是事实。宋代因无法在西部获得军事胜利,不得不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元朝时期,蒙古以武力扫除交通阻碍,实现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交往和通畅流动。然而,元朝为时不长,它的衰落说明,军事力量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充分的。仅仅靠军事力量,未必能够长久。今天,“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依然需要军事保障,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军事力量不能成为首要和唯一的手段。举例来说,宋朝没有在西部获得军事胜利,反过来等于说对方获得了军事胜利,那么,为何宋朝的军事对手西夏李氏王朝没能借由掌握了河西走廊而真正地发展壮大呢?
这便是“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第三个层面,文化。以武力占据交通咽喉和交通路线,如果想独占利益,基本上都不能长久,因为它必定会引起其他人用武力来夺取。举例来说,西方近代史上西班牙用武力控制和垄断大西洋两岸的贸易,试图独吞新大陆的利益,最初引发了英法荷等国的一系列海盗,最终西班牙被英国打败。而打败西班牙的英国试图多吃多占美洲利益,又被殖民地起义打败。新兴的美国把英国及老欧洲国家赶出美洲,将美洲当成自己的后花园。如今,美国试图独享美洲利益的做法也遭遇了挑战而不可能延续。因此,行使武力而获得对经济流通的控制,只有控制者实施互惠互利的政策,才可能持久。这便是今天“一带一路”主张合作共赢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合作共赢不能像英国、美国那样,嘴里喊着自由贸易的漂亮口号,实际上干着损人利己的事情。合作共赢从根本上说需要一种宽容的文化,这一点,纪录片《河西走廊》也给了今天以启示和历史示范。
汉朝打通河西走廊不仅仅是军事胜利,在军事胜利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便进入河西走廊,成为这一交通咽喉地区的主流文化。虽然此后遭遇了外来的佛教文化,但经过长期磨合,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渐渐实现和谐共存。记录片《河西走廊》用了较大的篇幅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唐朝之所以能形成高度繁荣,除了军事胜利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宽容的文化,在以军事手段扫除障碍后,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便能使各方均获益,从而获得各方的拥护和支持。明代长城西端到嘉峪关为止,唐代的玉门关、阳关因在嘉峪关以西而放弃,如今已成废墟。寻常的解释是明朝闭关自守,拒绝外来文化。这种解释并不正确。
明代退守嘉峪关的核心问题是,当时的中国在西部遭遇了一种企图独吞利益的霸道文化,中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至少在西域地区,在那个时候未能实现和谐共存,例如,曾经在西域、中亚地区非常繁荣的佛教文化,由于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几乎荡然无存。当军事战争的代价过于巨大,拒之门外几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与此可参照的是,明朝在西部拒绝霸道文化的同时,却在北方同宿敌蒙古开边互市,原因就在于明朝与蒙古都意识到和谐共存的价值,中国近代史上的晋商也由此走上历史舞台。到了清朝,由于同俄罗斯签订了相对平等的《尼布楚条约》,晋商走西口,向北经恰克图而至俄罗斯的贸易路线最终取代了经河西走廊而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因此,将明清两朝定为“闭关锁国”是完全错误的结论。这个结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清朝中后期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一改以前在中国政府主导下长期合作共赢的状态,借由工业革命形成的实力而企图吞食中国。当遭到中国的反抗时,他们便将莫须有的“闭关锁国”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成为他们用武力压迫中国的借口。
今天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更为重要。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军事力量只是当有人企图挑战和谐共存的秩序,企图吃独食时不得不行使的维护和平的手段,它是必要和适度的。和平需要武力来保障,但武力不是目的,行使武力的目的只能是保卫和平。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说,当今中国必须保持适度的军事实力,绝对避免鸦片战争的结局。如果鸦片战争再次出现,中国必须取得军事胜利。在此基础上,让合作共赢成为主流,就需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和谐共存的文化。在这个问题上,放眼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最优秀的文化,因为它是最宽容、最爱和平、最主张和谐的文化。为此,“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播,否则就容易成为跛脚。要让中国文化成为主流或凝结剂,这个任务非常艰巨。
由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河西走廊的价值不如唐代以前,这一点毋庸置疑。唐朝以后,中国的都城也渐渐远离长安,远离河西走廊。因此,“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这句话的意义并不完全在它的现实,更多是在河西走廊经历岁月的洗礼所凝固的理念和历史经验。对于我个人来说,借此机会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确实是一种享受。历史书中的文字记载化作现实密集地扑面而来,每一次低头仿佛都能找到先人的脚印,每一次抬头看到的是与先人看到的一样的景色,此种感受和心情难以描述,只能感慨中国之伟大,先人之豪迈。
报道视频: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