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话题当前正在被刻意热炒。楼继伟部长的谈话把此等热炒推向了一个高潮。由此,我们也就不得不在致力于社会模式转变以推动民族振兴的关键时刻分心来关注一下热炒“中等收入陷阱”话题的由来与目的,看清其真面目,以免国人被美国代理人忽悠而落入人家预设的陷阱,让美国不战而 “彻底解决中国”的战略目标轻易得逞。
2015年04月26日财政部长楼继伟:《中国有50%以上可能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报道披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24日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按:按美国主子的要求 “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必须的),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按:人口资源消耗殆尽,为美国打工来发展难以为继)对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楼继伟开出了五味药方:一是农业改革,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按:粮食不许自给,必须依赖于美国转基因粮食的进口)二是户籍改革,要从法律的角度,打破迁户口的障碍,让各地允许租房落户。(按:确保农业劳动力快速流入城市,维持人口“比较优势”,好继续为美国打工)三是在劳动关系上,不能像欧美国家,员工以区域或者行业为单位进行联合,与雇主强势地谈判。(按:务必阻止工资提高,维持劳动力廉价)四是土地改革,农村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工业用地、集体的经济用地)交一笔钱以后,就能像城镇土地那样流转。(按:务必维持土地房产暴利)五是在社会保险的问题上,要划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真正建立“多交多得”的机制。(按:釜底抽薪,削减公有资本的实力,消除与美国竞争的强敌)
如此当政者所开的药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确保中国能够继续走依附发展之路。而继续走依附之路,在人口资源、天然资源、环境资源消耗殆尽,社会文明基础遭到美国丛林文化入侵而严重破坏,在美国金融掠夺和高科技封锁下又难以向价值链高端转型的恶劣环境下,当然会陷入困境。这种困境就是依附发展的局限性,而不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规律。
早在2010年07月09日,相关的文章就已经披露:“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奥巴马对中国人说:你不能和美国人过同样的生活!》)——中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新模式”呢?那就是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新模式”。这就是奥巴马对付中国的新策略。
2014年3月1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题为《中国的下一个挑战》的文章称,中国已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一件充满国内和国际意义的重大事件。其经济增长显然已放缓;低于预期的工业产出和出口是最新证据。全球股市对此紧张应对。但在某种程度上,增长放缓并非中国的过失,而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其解释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文章称,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术语描述了穷国在实现富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随着这些国家采取众所周知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初期的收入通常增长迅速。劳动力从自给农业转入基本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制鞋业等。经济增速飙升。工资改善。但依靠在国外取得的进步变得越来越难。……文章指出,随着这些国家达到中等收入状态——并非真正的富有,但也不再极端贫穷——增长开始放缓。二战以来,许多国家的发展都遵循这一周期。(来源:参考消息)——开章明义,吆喝中国必须依照“不可避免的周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公开向中国的代理人发布指示。
为了实现此等“新模式”,美国控制的金融工具,世界银行的行长罗伯特·B·佐利克急忙站出来强调说:“中国应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即国家人均收入在3000至6000美元时出现的生产率和收入增长进入停滞期。”(2011年09月证券日报《世行行长:忧全球经济 中国应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的报告还指出:“低收入国家能够通过利用国外研发的技术,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产品,以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按:美国给予中国的依附发展模式)……在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未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工资增加,竞争力被削弱”;“在它们迅速发展阶段曾经推动高速增长的因素和优势——低劳动力成本和易于采纳的技术不复存在”;“如果无法通过创新(而不是继续采用外国技术)提高生产率(按:按楼继伟部长的药方,自然只能继续维持美国给予中国的依附发展模式,根本无法通过自主创新来避免美国人挖的陷阱),那中等收入国家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按:要的就是这个结果)”(2012年2月27日,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财政部:《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
此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教授田国强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及其跨越之道》的论文指出过: “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一种概念和现象,是由世界银行的专家学者(Indermit Gill and Homi Kharas, 2007)基于一个长的历史视角从众多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实际中整理概括出来的,最主要指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其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增长机制(按:那就是依附发展机制)锁定,使之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0000美元上限,导致一直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并伴随着一些其他特征,如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国内外学术界(厉以宁,2012;蔡昉,2011;Harpaul Alberto Kohli and Natasha Mukherjee,2011;Kenichi Ohno,2009)从不同的视角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同时也有许多分歧。有人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当然,还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它仅是人们对“现代化陷阱”(按:本质是依附发展困境)的一种错觉(刘福垣,2011)。虽然“中等收入陷阱”不一定成其为一种经济规律,但是只要这种现象普遍到在统计上具有一定的显著性,我们认为就不能忽视它。
田国强教授早就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非经济规律而只是在统计上具有一定的显著性的观点;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胡祖六教授在学术报告会上也指出过,“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必然规律,而是政策制定者的人为结果。如拉美政府的一些坏政策把充满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的拉美国家推向一个绝望的陷阱。(来源:2013-05-17新华网上海频道《经济学家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必然规律》)而某些经济学家拼命强化“中等收入陷阱”是经济规律的热炒,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了,而已经被转化为以政治问题为主的喧嚣。其目的就是阻止中国继续发展,用诱使其采取“坏政策”,饮鸩止渴而陷入困境,以完成美国主子交给的“伟大历史使命”,维护美国垄断资本及中国官僚资本的既得利益。人们也唯有把其中的骨干分子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来理解,才能解释为何在这个时候他们要群起癫狂的古怪现象。——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网站于2015年5月11日重新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蔡昉此前的研究论文,其中就断言:“一些研究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如归纳各国数据发现,在中等收入阶段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不会一成不变地持续下去。因此,关于经济增长通常在哪个阶段上减速的研究,也可以印证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的存在。类似的一项研究来自于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王庆等,2009)。他们通过观察世界经济史发现,在历史规律和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一个经济体经历过高速增长后终将要减速。而这个减速的拐点,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时。”而政界重量级的人物楼继伟部长登台喊话就是这种癫狂的一个高潮。人们只要在这种现象的全球和中国的现实背景中去观察问题,就很容易看清其实质——美国及其代理人又一次意在阻止中国继续发展的预谋行动。而美国阻止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手段无非就在于利用其代理人诱使中国自宫(实行“坏政策”),从而不得不继续依照依附发展的路径俯伏前行,而无法走上自主创新快速发展的道路。以此落实奥巴马以中等收入陷阱的“新模式”来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
在中国社会模式面临转变的关键时刻,为了十三亿中国人的根本利益,自然不能听信美国佬及其中国代理人的忽悠而傻乎乎地让自己的国家陷入经济停滞。而必须头脑清醒地走自己的路。早在2013年3月18日,笔者在《林毅夫新结构主义与中美国新阶段》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正当英国人为了维系其日不落帝国的霸权地位,表面上洋洋得意,实际上疲于奔命时,美国人把全副心思放在有利国计民生的研发和创新上。(按:美国人自己深知必须如此才能不被英国人遏制,他们明知而故意误导中国放弃自主研发和创新,实在居心不良)……结果,不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崛起,更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繁荣。同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学术界基础和实用性研究也做了重大投资。……美国在研发创新上的另一巨大优势是其开放的移民政策,尤其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尤其是美国人当年把全副心思放在有利国计民生的研发和创新上等历史经验更值得注意。中国在此历史的关键时刻,不独立自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发展自己的科技,吸引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大力投资高端工农业,夯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富裕与繁荣,中国就会失去最宝贵的历史机会。作为执政的政治家或者为民族的兴起发力,成为民族的英雄,或者投靠美国帝国谋取私利,成为遗臭万年的汉奸卖国贼。当政者当好自为之!”如今,依然如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