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2岁男童酒精中毒身亡”,“广西2岁男孩被灌酒后变痴呆”。最近,这两则时间相近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很多议论。首先我想对两名幼儿的不幸意外遭遇表示痛心和惋惜,同时我还想说,媒体上就这两件事铺天盖地出现“中国式逗小孩”的说法有点胡扯,就像当初“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中国式思维”等一样,胡乱贴“中国式”标签,既不符合实际,也不解决问题。背后就是丑化中国人、羞辱中国人的心态。别的不多说,单说所谓“中国式逗小孩”就没什么道理,将其称为中国人的“陋习”,还说“中国大人特爱各种恶意逗小孩”更是没边际地胡说,给中国人贴上这种标签根本站不住脚。
一说“中国式”,人们自然会想到、说到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离开了儒家文化,大概也就说不上什么“中国式”了吧?那么,儒家文化对于逗孩子又是怎样的呢?我记得小时候去安徽农村时,当地的风俗是,吃饭的时候女人和小孩不能上桌,要另桌吃饭。至今,在我国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这种儒家文化导致的习俗,怎么可能让父亲随意给小孩灌酒?
儒家文化在家庭内部主张“严父慈母”,尤其对男孩,父亲往往都很严厉,避免过于亲热的举动。父亲对于儿子即便很喜欢,一般也不轻易流露感情,父亲与儿子尽情戏耍的现象在中国并不普遍。产生这一现象有必然原因。儒家以读书做官为最佳出路,而儒家提倡的优秀官员应该公平公正,避免徇私舞弊。一个身为读书人的父亲,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也走同样的道路。中国古代,父子、祖孙都是做官的这类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如果出现祖孙、父子溺爱,一旦同在官场,就很容易因私情而影响公务。即便不同在官场,父子、祖孙过分的亲密、溺爱,也容易导致公权私用,例如各种恶少、衙内。所以,儒家虽然强调亲情,但在父子关系上往往很严厉。这种传统从孔子就树立了,“孔鲤过庭”的成语就含有这个意思。“鲤庭”、“庭训”等词汇也成为父辈、长辈施教的代名词。自此以后二千多年,儒家文化始终都提倡家教、家训。在这种强大的文化氛围下,谁能想象严厉的父亲给年幼的小孩子灌酒?所以,媒体所说的“中国式逗小孩”根本就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特征。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谓“中国式逗小孩”的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但首先,这种现象不是主流。其次,这种现象更多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在社会底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典型的中产阶层家庭来说,父母和孩子别说不在一桌吃饭,连睡觉也不在一屋。但是,对于长期住帐篷的游牧民族来说,父亲与孩子一起吃饭、喝酒、骑马、打猎就显得很正常。因此,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式逗小孩”是很不合适的,对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传统来说,它不具有代表性。
此外,网上曾流传俄罗斯父亲“逗小孩”、“训小孩”的视频,那才叫危险、厉害和过分,例如让很小的孩子冬泳,在冰天雪地里裸着身子,拎着还不会走路的小孩子胳膊腿乱舞、乱甩等。然而,一旦外国人这么做,某些中国人往往会说:看人家战斗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并不会说“西方式逗小孩”之类贴标签的话。一旦中国人也像洋人那么做,种种怪话就出来了。再说,如果不健忘的话,说中国人“父父子子”很严厉,没错吧?说洋人“先进”,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没忘记吧?试想,“中国式”父父子子的严厉,与西方式“父子朋友”的方式,哪个父亲更容易给孩子灌酒?
所以,给小孩灌酒这事产生了不良后果,就全凭想象地冠以“中国式”的污名,完全没有道理。以此类推,很多冠以“中国式”的污名,实际上都是胡扯,都是既不懂中国也不懂西方的结果。它无非是在一种既有的成见之下,把一切坏东西、坏结果都归结于中国。中国媒体上经常充斥这种言论,如果不是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污蔑,便是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无知。媒体还是少点信口开河的胡扯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