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导演肖洋自己就曾是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少年班的一员,但恕我直言,看他在简历,他1994年15岁虽然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2001年又获得赴德国留学的机会,但就读的却是德国威斯巴登高等技术学院的媒体信息专业,2004年凭此回国到CCTV找到工作,后来又开始拍电影――看来,他并没有从事作为天才少年被接收进少年班时学到的专业。
其实,2001年时,能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已不代表什么,那时候即使在一个北方二三流城市,每天都会有不少家庭富裕的孩子出国留学。
这样说,我并非要贬低《少年班》的导演肖洋,而是说,从他本人的经历似乎可以证明,当年的少年班的大学特殊教育制度确实是有很大漏洞的,而且肖洋导演在他的这部电影中也大胆、真实地立图表现这些。
正如片中所表现的,少年班的招生负责人孙红雷自己虽然也是十多年前出身于少年班,但毕业后他既没有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也没有成为伟大的别的什么,而是当了一个性格有些怪异的少年班辅导员(招生主任),这样的人,未来最好的事业出路也不过是当一个基层教育官员,而事实总是能证明,在中国,一个好的基层官员,没必要通过少年班这种特殊教学方式来培养。
电影里的孙红雷虽然学运很衰,仍倒驴不倒架地于1998年的洪水之年穿着考究的毛料西装,俨然以教育界007自居,所以,他才能够通过带着五六个“随从”全国各地的寻找(那得花多少旅费呀)少年天才,划拉到一些个性古怪、智力异常的孩子,据说,这些孩子里就有肖洋本人的影子,但到底是谁观众们只能自己去猜。
从我现在可以查到的一些资料看,中国于19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少年班特殊教育制度,后来基本成了为美国各个名牌大学选拨知识精英的平台,那些大量依靠着国家提供的特殊教育资金发现和培养起来的所谓少年天才,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没有成型之前,便被供进学术的象牙塔,最后,他们中大量的人都眼也不眨地流向海外,最大多数的人加入美国国籍,这多少也算中国改革开放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吧。
而那些也是少年班出身,又并不是很成功的人们,其中的一部分就变成了《少年班》里孙红雷饰演的周知庸类的人,带着不明所以的优越感,其实对这个社会也许一无是处,最终变成却只能在现体制的大学里混日子的平庸人,看起来现在的大学这样的人更多多。
我想,这才是为什么好多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还挺有意思,但又会觉得并没有太大意思的原因所在,因为少年班这件奇事,再加上几个稀奇古怪的少年天才,更加上如《致我们终究逝去的青春》一样的青春伤感,对了,还有比其它青春电影更多了十分之一的荷尔蒙,也就有了这部《少年班》。
还要说,电影里,由周兰(周冬雨饰)、吴未(董子健饰)、方厚政(李佳奇饰)、王大法(柳希龙饰)等人组成的少年班,确实是一批智力特别出色的孩子,我想,如果他们不遇到周知庸,而按着常规的路径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兴上大学,以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即1990年代末中国的情况,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最后也一样会成材成家,即使是那位家庭条件最差的河南神童王大法,亦不会落得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从少年班被打回老家。
智力上可以有天才,但却谁都过不了荷尔蒙这一关,在少年班的世界之外,肖洋设计了一个令人更容易受到诱惑的由普通女大学生江依琳(夏天饰)和男大学生麦克(王栎鑫饰)为代表的世俗社会,11岁即远离家人来到大学独立生活的天才少年方厚政忽一日在小树林里带着其他的天才同学,迷恋上了年长他们许多的女大学生江依琳,她妖娆的身体和温热的汗水,激励起他们灵魂深处的冲动,这成了这群天才孩子与世俗大学生们进行一番“荷尔蒙大作战”的源头,我理解,导演和编剧之所以要使用这样的情节推动力,在于他们知道一部没有明显荷尔蒙冲动的青春片是无法从当下的电影观众那里获得什么票房支持的,观众大多数都是生色犬马的俗人;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本片虽然表现的是天才少年们的故事,但关于天才智力本身,编剧导演并没有设计出什么绝妙的可以与少年班这个智慧能力完全可以匹配的情节来,所以,为这个故事安排一个热热闹闹的荷尔蒙大作战,至少可以转移一下那些为《少年班》的片名较真的观众们的兴趣点。
当然,创作者在发掘本片的智商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即周知庸带着他的少年班参与了一场由全球高智商天才少年参加的数学竞赛,并在参与竞赛的过程里,他们也做出一些足以征服国内那些曾对他们不屑一顾的师长的事,但无奈,最后中国的天才少年还是败在一伙荷兰天才少年的智力之下,非但如此,就因为江依琳这样一颗世俗的“人肉炸弹”的引爆,让这些心智并未成熟的天才少年们分崩离析,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其实,片中令来自河南的天才少年王大法用传统易经八卦解决现代数学问题的戏剧性路数有潜力可挖掘的,正如许多谍战片的成败的一大半在于是不是设计了一个绝妙的谍情包袱,但不妙的是,或者是中国古代的易经八卦根本就不可能解决现代数学问题,又或者创作者们本身的智商还跟不上剧情设计的需要,难以设计出一个令智力稍具的观众们为之拍案叫绝的神包袱来。
所以,也可以戏谑地说,出卖天才智力的《少年班》本身的智力并不太高。
不过,在另一面,电影却又抓住了天才与世俗之间的矛盾,通过情节的推进,设计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励志的精彩的故事,我想,这亦是这部电影可以打动大部分普通观众的地方,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天资平平,最后只能作为一条让一群金枪鱼保持新鲜斗志的鲶鱼的吴未,由董子健饰。
《少年班》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正是1990年末的全国大学大扩招之前后,那是朱政府时代发生过的一件极具特色而正被广泛反思和检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复合的社会运动,被标杆为精英教育的中国大学,因扩大内需的政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突然在朱总理手里变成了一架威力巨大的生财机器,因而精英教育也就成了被攻击的对像,所以,电影之初周知庸遍寻天才少年加入少年班的计划几乎一度因此夭折。
而天资一般,又被做校长的母亲寄予无限希望的吴未因缘之下成了少年班成员,因缘之下又被周知庸作为激励那群天才少年们励志不已的反作用力,最后还是被周知庸作为一只替罪羊,弃之如敝履。
吴未,是少年班中最需要表演的一个角色,有着谦卑的个性和深刻的心思,同时他也是少年班中惟一一个没有被江依琳这颗人体炸弹打倒的人,因为他更喜欢姿色平凡的天才同学周兰,当然,他们之间也更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吴未形象是《少年班》这部电影投射到当下现实中真正的一抹亮色,虽然他最后作为一只替罪羊被踢离了少年班,但他离开这后的少年班也落入平庸,而他进入少年班并阶段性地获得过与天才少年们平起平坐的机会,应该说这足以让他在母亲和家人面前证明自己。
对于少年天才,我也有一份独特的记忆,接近20年前,我还是一名流行杂志的主编,因编务需要,公开招聘漫画水平突出的人才,结果还真的在上百应聘者中发现了一个拥在漫画天才的少年,那时,他正在一所非常普通的设计学校念中专,就在空闲时过来给我当漫编辑,但很不幸,没过多久,我们编辑部都发现这小子虽然是漫画天才,更是个有精神病倾向的人,他天马行空的想像应该是来自于他过于分裂的神经,而除了能画画,他还有更多令人受不了的精神病症状。
看过《少年班》,我忽然想到这个少年漫画天才,也可能正因为他的这方面天才从来没得到重视和发掘,比如被招进少年班什么的(艺术类好像也没有少年班),他才渐渐变成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如果他能遇到一个周知庸,也许中国会多一个大漫画家了。
最后,他被自己的父母带走,不知所之。
寻找才年天才和培养少年天才,本来就是件不太靠谱、不太正常的事,但表演少天才是不是很靠谱呢,大家只有自己去看《少年班》再得出结论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