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按语]
看到这个标题,文登公安的同志,威海公安的同志,山东公安的同志,请不要急着大发脾气。最好能够保持雅量展现风度,冷静地读完这篇文章,看看人家究竟说了什么, 看看为什么作者坚持认为你们处理这个事情过于简单, 你们是不是考虑问题真的过于简单,有些事情没有考虑到呢!
需指出,认为文登公安处理这件事情头脑过于简单,并非尽为贬义,更核心的意思是在说,在网络话语权斗争(意识形态话语权斗争)越来越尖锐的时候, 即使是处理治安事件, 基层干警更多的精力就事论事可以理解, 但公安局的领导同志宁肯考虑得复杂一些,尤其是不能放弃政治领导,不能把事情想象的过于简单,在互联网的时代,公安工作作风更不能失之于简单粗暴。
很多网民不理解的是:
为什么至今对警察泄密的事情三缄其口,没有勇气把家丑暴露一下?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家警察泄密才导致事情出现网络失控的复杂局面?为什么不肯对持械寻衅上门殴打学生的人到底是什么背景做一点具体分析?为什么直到今天都对纳吧内幕故事讳莫如深?为什么偏要在事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之下把自己工作说的那么完美,立志与来自网络的批评搞情绪对立?为什么在官微上向团央约架以至于让亲者痛仇者快?为什么不仔细想一下,国内外公知(包括那些多年来致力于诋毁污蔑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海外反华网站)一股脑地支持文登警方,真的是你们的执法过程完美无缺吗?那些赞美你们的朋友,真的是你们的朋友吗?那些批评你们执法过程头脑过于简单的人,真的是你们的敌人吗?
不错,是有两家媒体评论员以公知的立场和倾向,对你们各打50大板的作法给予了公开的赞美,但请注意,他们的评价并非代表公正的评价, 但请注意,这件事情并没有完结。 事情依然在发酵当中。文登事件持续发酵的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文登公安的同志作进一步的思考 。
2015年的8月19日,是一篇重要讲话发表2周年的日子,如果你们对上述问题思考起来颇有难度,或情绪上无论如何也理不顺的话,请重温这篇讲话,许多问题或会迎刃而解, 至少会理解网民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并非空穴来风。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叫墩墩智囊的先生写的,不知其为何人也?从梳理文字的习惯看,疑似一个写舆情分析的专业人士。
文章写的相当中肯,理性梳理了文登事件整个发展的脉络, 文中对文登警方的工作有批评,是直截了当的、善意的、建设性的。
现郑重推荐给你们一读。
即使完全不同意文中说法,文登公安的同志也应当力求有他们的思维深度,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在处理这事件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你们认为是一起普通的治安事件,草草结束且洋洋得意,而网络却不停发酵,以至生成一个意识形态的争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认为此事件有更加复杂的背景,对此有深阔的思考,而你们却坚持简单化的处理?简单化的处理是否与头脑简单有关?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原文标题:文登事件,舆论场为何高烧不退?
发表时间2015-07-28 12:24
作者/墩墩智囊
文登事件从舆情开始发酵到现在,已7天有余,按突发舆情的常规走势(一般为3天)来推断,应已进入舆情的相对平稳期,然此事件的舆情走势却并非如此,在笔者看来,至少经历了三个舆情发酵期,而此事件呈现出一系列非常值得研究的舆情现象,如“公知属性的五毛化”、“自干五人群中强烈的意见分歧”、“官博较量的白热化”等等。
事件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倘若山东威海、文登警方处置得当,是决然不会呈现出如这般的舆情波澜。一而再的错过应对关键时机,反复违逆网络情绪,对舆论场转型期形势研判的严重失误,都成为此次舆情发酵一波接一波的直接原因。
1、文登警方息事宁人的处事动机让事件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单就此事而言,其实并不复杂,一个小年轻因为年少轻狂和立场的坚定,在看到一些侮辱祖国的言论时,选择回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反击,进而被人身攻击、人肉,演变成线下有针对性的来文登“寻仇”,进而引发舆论效应。在笔者看来,事件是可以得到有效处置的,如果不是文登警方就一开始就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心态,在全部涉事人员均未归案的情况下,就给出了带有主观性色彩很强的“约架”定论,事不太可能会有后续这般的舆情发酵走势。
2、山东威海警方的“护犊心切”,非但未能挽回舆情走势,还让此事的后续舆情发酵愈发不可控。通过事件的舆情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情况:此事的舆情走势之所以会呈现出与其他涉警舆情截然不同的形势走向,是与其上级威海警方的舆论态度和立场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威海警方在此事的舆情应对中护犊子心里很强,摒弃了客观中立的应对原则,先是以【“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罚得当......7.22案,是一起普普通通的治安案件,已经处理完了。”】这样的评论转发力挺下属,而后又用颇具挑衅意味的原创微博叫板@共青团中央,这也让事件的舆论局面更加复杂,形势更加剑拔弩张,最后成了各方都来搬板凳围观的“官微”掐架局面,事件的舆情发展也由此推开了不可控的大门,一发而不可收拾。
3、浮于事件表象的处理结果,远不能满足公众对于事件背后那些事的信息需求。从事件的后续舆情观察来看,公众的焦点已从一开始关注的“约架是否妥当?”转移到了如:“户籍信息是怎么泄露的?”、“这批打人的团伙为什么专找那些曾发表过爱国言论的人进行碰瓷,为什么会不惜千里迢迢进行线下寻仇”、“网友贴出的打人报酬是否真的存在?”这些更值得探究的问题上,而山东警方却并未对这些公众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焦点透露出一丁点的信息,哪怕是一个态度。也有人认为这已超出当地警方的工作职责,应由安全部门介入,一味苛责文登警方有舆论绑架之嫌,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这是在网络,网络民众可不纠结于此,特别是前期应对的严重失当,网络情绪已被彻底点燃,一个部门的官微在此时的舆论场认知中,成了万能的信息发布出口。要问何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还是当地警方一而再的应对犯错所致。如果是笔者,就会特别注明“已移交相关部门着手处理,请网民放心”这样安抚网络情绪的语言,来缓和局面的剑拔弩张。
4、关于青年是否可以使用回骂的方式来表明爱国立场,也成为事件的争论焦点之一。小侯最初被贴上“爱国青年”的标签,是在舆论发酵之初,也因此饱受舆论争议,除了公知众口一词外,历来以“只站对,不站队”闻名的自干五中也出现意见向左的两派,更别说还有左中右三派的掺和了。辱骂单独拿出来论,是有违文明,更谈不上“爱国”了,但别忘了中国的语言构架还有一个“语境”概念,小年轻是在什么“语境”前提下会使用辱骂这种方式来反击的,这恐怕是关键。通过后续,我们知道在那个“纳年纳兔纳事吧”里到处充斥辱骂国人、侮辱中华的言论,那么小年轻因一时的血气上涌而使用辱骂此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反击,是否也可视为一种坚定立场的体现?在笔者看来,我们既不倡导用“辱骂”来表达爱国情感,但也不能用其很强的语境属性来全盘否定一个小年轻有着血气般的爱国立场,毕竟当年革命先烈在战场上杀敌时,都有爆“粗口”的习惯。如果就此落入一些人预设的“立场”陷阱,那就彻底被动了。
5、一些历来与官方立场向左的大V在此时纷纷为山东警方站队,成为此事舆情发酵的“高级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诡异的现象,许多速来与官方立场相对的大V却在时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五毛”属性,点赞、表扬、齐唱赞歌,八方汇聚、各显神通。山东警方如果就此以为舆情可灭,那就太天真了。他们的加入在笔者看来,更像是一种“高级黑”。他们加入后,后续不断有网民愤愤不平地喊出:“ 这些此时给警方处理‘’文登722事件’点赞的人,正是前些天为警察被杀叫好的家伙。他们不是在挺警方,而是给警方对网上反体制势力线下极端行为的宽囿与纵容拍巴掌,那些对中共、社会主义恨之入骨的公知,一反常态膜拜文登,连车仑网都连篇赞誉,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要知道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网民不断挖出这些为山东警方站队的人曾经言论的巨大反差,而此番舆情再次呈现热度陡增的峰值现象,也成为此事件舆情区别于其他事件特有的诡异现象。
6、舆论场中的一部分人在刻意利用文登事件大作文章,通过各种诋毁团系的方式,企图制造一提“意识形态”就是文革余孽的舆论基调。事件后续的舆论发酵,其实已与事件本身关联度不大,焦点也都聚集到了“纳年纳兔纳事吧”和“纳年纳兔纳事儿吧”这样的神秘组织上。这些组织是否涉及有预谋、有策划的反华颠覆,又有着怎样严密的组织构架?查清楚这些显然更为重要。就此事笔者对团系的舆情观察来看,此次团系的敏锐反应是具有很强的问题前瞻性的,一系列要求深挖幕后反华组织的言论也成为此舆情走势中的一大亮点。当然,亮点也容易被曲解成“污点”,这几年的舆论场有个现象,仿佛一提意识形态就成了文革余孽,要求彻查背后反华组织和捍卫党性修养就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原罪”,不论事件原由,先扣上帽子再说。而这点,在事件后续的舆情观察中已比较明显,如将此事贴上“令计划”标签就是典型一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